這是一個瑞士山民威廉·退爾(William Tell)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瑞士中部的盧塞恩湖畔。
提起盧塞恩湖,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美麗的旅遊城市盧塞恩(Lucerne)。盧塞恩位於盧塞恩湖的西北角,臨萬傾碧波,望兩岸峻嶺。海拔2100米的匹拉圖斯峰(Mt.Pilatus)仿佛就在策馬之間。盧塞恩的旖旎風光每年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5百萬遊客。位於老城,湍急的Reuss河水在這裏優雅地將盧塞恩一分為二,河水與湖交界處有一座200多米長的木橋—--著名的教堂橋(Kapellbrücke)。木橋彎曲著伸向湖心,臨近對岸,便被一石壘的水塔接住,再一個轉身,健步跨上彼岸。這個水塔舊時被當作燈塔(lucerna)使用,Lucerne這個城市的名字便由此而來。橋初建於1333年,有頂廊遮風避雨,廊頂之下繪有彩圖,講述盧塞恩的曆史和人物故事。橋的兩側,掛著一盆盆的鮮花,四季豔麗如春,遠看恰似一座“花橋”。此橋不幸在1993年遭一場無名大火吞噬,火半夜從橋的中間燒起,消防隊的水槍壓力不夠,眼睜睜看著大火燒開去,隻保住了橋的兩頭。現在的“花橋”從橋體的顏色就能分辯出哪裏是重建的部份。
瑞士士兵的驍勇一向著名。1792年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和王後被革命黨人追殺,700多名瑞士雇傭兵組成的皇家衛隊在巴黎的Tuileries Palace 誓死保衛國王和王後。在不知國王和王後已經放棄的情況下忠於職守,戰至一兵一卒全軍覆沒。最後,國王和王後被俘。為了紀念這一曆史,19世紀初,後人在Reuss河北岸的山坡上雕刻了一尊雄獅雕像。一汪清泉,背後是一塊巨石,泉水倒映著一頭痛苦倒地的雄獅。雄獅的背部被長矛刺中,它的手緊緊地執著一塊盾牌,盾牌邊上是兩支折斷的長矛,浮雕的上麵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忠誠,勇敢的瑞士年輕人。”
威廉·退爾的家鄉在盧塞恩湖東南岸烏裏州(Canton Uri)。那時,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戈特山口(Gotthard Pass)剛剛開通。維也納皇帝欲通過控製烏裏達到控製阿爾卑斯兩側貿易的目的。皇帝於是派兵占領烏裏,並往該地派了一名總督—--蓋斯勒(Hermann Gessler),實行高壓統治。總督在阿爾特多夫(Altdorf)的中心廣場上立了一個杆子,把他自己的一頂奧地利禮帽置於杆頂,衛兵守衛,過往行人必須對此帽鞠躬行禮。
1307年11月18日,威廉·退爾帶著他的兒子路過阿爾特多夫。威廉·退爾不但是一個優秀的梢工,而且還是一位神射手,弓弩不離身,百步穿楊。當來到阿爾特多夫廣場,驕傲的威廉·退爾拒絕向總督的帽子行禮,衛兵立刻將這一對父子拿下。消息傳到總督那裏,總督大怒,召全城百姓於廣場,要殺一敬百,“你不是神射手嗎?作為對藐視皇帝欽差的懲罰,你要射中一個放在你兒子頭頂上的蘋果。”
兒子被綁在一棵樹下,背靠樹站著,頭上放著一個蘋果。50步以外,威廉·退爾將一支箭上弩,拉滿弓,慢慢舉起,扣動扳機,應聲處,一箭穿心,弓箭將蘋果牢牢地釘在了兒子身後的樹幹上。人群立刻為這精湛的武藝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時,尷尬的總督注意到威廉·退爾在他的箭筒裏還藏著第二支箭,
“為什麽要藏第二支箭?”總督問。
威廉·退爾橫眉冷笑。
“告訴我為什麽要藏第二支箭,我可以免你一死”總督催促。
“如果我的第一支箭傷了我的兒子,這第二支箭將穿透你的心藏!”
惱羞成怒的總督喊到,“我不會食言,但是,對你這樣的叛匪,我要判你終身監禁。”
威廉·退爾隨即被戴上鐐銬押上駛往盧塞恩的船隻。船開出不久,天氣驟變,強勁的南風裹著暴雨掀起一排排巨浪湧過甲板。船在風雨中飄搖,有好幾次,差一點撞上湖中礁石。“隻有威廉·退爾能救我們!”,船工們吼道。總督無奈,隻好命衛兵打開鐵索讓威廉·退爾替下舵手。威廉·退爾將船行至一山腳下,突然掙脫衛兵跳上岸,轉身一腳又將船蹬回湖心,迅即掩入鄉野。夜半,總督的船隻總算抵達目的地。這時候,威廉·退爾已埋伏在總督上岸後的必經之路的小樹林裏等候多時。驚魂未定的總督剛一出現,砰。。。一箭穿心。
最初知道威廉·退爾是出於對其同名歌劇的印象,尤其喜歡序曲中第四樂章開始時的軍號聲,熱情英勇剛毅富有感召力。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卻是到了瑞士以後。那一年正好趕上瑞士建國700周年,慶祝活動在全國範圍內整整持續了一年。在這一年裏,各地上演最多的曲目可能就是《威廉·退爾》了。
曆史上,瑞士曾出過許多名人,象創建國際紅十字會的日內瓦銀行家亨利·杜南。然而,威廉·退爾是瑞士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其精神成為瑞士的立國之本。在瑞士最大的“硬通貨”,5瑞士法郎硬幣上印著威廉·退爾的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