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依然改變命運

(2013-11-06 07:34:42) 下一個
讀書依然改變命運
 

《2013年高考百萬人棄考多是農村娃》,2013年6月新華社的這篇報道說,近些年每年棄考人數以十萬遞增,其中農村孩子占了絕大多數。

 

作為從農村通過高考上大學改變了命運的人,我內心被這篇報道刺痛了。

  

這樣的現實背後,是許多人認為讀書不再改變命運。於是,“讀書無用論”在一些人群尤其是農村家庭裏沉渣泛起。雖然聲音很邊緣,但卻很刺耳。這聲音與棄考棄學轉而直接打工做生意的青少年越來越多、高校來自農村等普通家庭下層家庭的學生越來越少等現實結合,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痛,卻被漠然置之。

 

細細梳理這一流變,我們會發現幾個方麵的原因造成了此種局麵,讓讀書受教育蒙塵。

 

一是高等教育的沉淪。在教育產業化的狂飆突進中,高等教育被功利主義價值觀主導,學校既不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現代知識的教育也很欠缺,越來越多的老師形同商人,越來越多的學生混日子混學位,情況非常嚴重。

 

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內部循環的封閉性傳統,資源集中於大城市大企業,社會甚至通過製度性歧視,影響了民企和其他社會力量的發展,製造了新的社會不平等,也造成了新就業機會增速相對不夠。在高校擴招畢業生出來後,發現社會通道已被堵塞,現實生活中,關係和社會資源常常超越了學識修養,成為主導性力量。

 

三是近些年改革甚少惠及農村及普通家庭,高校及大城市生活費用大幅提高,一些家庭難以支撐,隻得選擇放棄繼續接受教育。當然,傳統的就業觀念,使得人們對考上大學後的就業有過高期待,也加劇了這一衝突。

 

單個家庭或個人基於經濟理性,選擇放棄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是一種個體選擇,外人可以扼腕歎息,卻無權置喙。但是,當類似選擇成為一群人、一類人不得不進行的普遍選擇時,毫無疑問,這是社會出了問題。除了檢討當事人個人原因之外,社會更應檢討我們時代的教育問題、社會階層固化的問題。如果問題得不到疏通解決,社會勢必早晚陷入一種可怕的階層分峙直至對抗。

 

雖然常常有人用沒有讀書也能實現成功的例子來說事,但畢竟沒有讀書達致成功的那種現象,過去是,現在也是,未來仍將是屬於個案,很難複製。其於個人而言,除了勵誌,毫無價值。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普通人,在相對穩定的社會中,獲得相對的成功,仍然是一個大概率事件。相比之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獲得成功,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於社會而言,如果“讀書無用論”彌漫,受影響的不僅是那些當事人,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社會的流動性和活力。曆史已經給過中國深刻的教訓,殷鑒不遠。

 

“花費在教育上的錢是國家最明智和最合理的投資,要讓這種普遍認識在全國得到很好的發展。”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話,至今猶振聾發聵。

 

可以說,棄考棄學以及“讀書無用論”及其背後的現實,已經成了我們時代的隱憂,且已病在腠理。某種意義上,今日中國的停滯,與這種社會流動性阻塞和活力的缺失關聯密切。所以,加速教育改革、社會改革,讓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已是迫在眉睫。

 

雖然高等教育和社會流動性阻塞問題的解決不會一蹴而就,但是,社會開放和技術進步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等教育的缺陷,接受教育,也是接觸外部世界經驗教訓的捷徑,其後發的力量,是短期的、即期的功利盤算難以想象的。

 

二十多年前,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今天,我依然相信,讀書會改變年輕一代的命運,讓他們觸摸到全新的世界。不僅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社會的命運。

  
 

來源:

http://dajia.qq.com/blog/3434360952767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hniu 回複 悄悄話 讀書不必一定要在學校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