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們感覺到在國內,人民幣越來越不值錢;而在國外,人民幣越來越值錢。其實,前者是講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後者則關涉匯率。
貨幣購買力和匯率
常常聽到不少人抱怨:“不是說人民幣升值了嗎?那麽錢應該更‘值錢’了吧?但我為啥感覺錢越來越不值錢呢?”這裏我們先舉一個例子,來解開大家的困惑。
李大媽在市場上買大米時,發現此時大米已經是3.30元/斤了,她記得這種大米在2005年為1.90元/斤,因此,可算出該大米的物價指數為1.74,8年期間年平均上漲9.2%。就購買大米的能力而言,與2005年的1000元相比,2013年的1000元已縮水至576元,即人民幣對內貶值了。
但當李大媽去中國銀行[0.00% 資金 研報]購買外匯時,她又看到當前匯率已是6.17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她用1000元可購入162.07美元。她記得8年前8.28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當時1000元人民幣隻能購得120.77美元。8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34%。今天,她手中的人民幣可換更多的美元,就交換美元而言,匯率上升使人民幣越來越值錢了。這就是物價上升帶來的人民幣對內貶值和匯率上升帶來的人民幣對外升值。
這個例子說明貨幣購買力和匯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貨幣購買力指單位貨幣在某一價格水平下能購買商品及支付服務費用的能力。匯率則指兩種貨幣的兌換比率。在生活中,人們感覺到,在國內,人民幣越來越不值錢;而在國外,人民幣越來越值錢。其實,前者是講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後者則關涉匯率。
在國內為什麽錢越來越不值錢
多年來,由於國內的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投資,依靠大量增加的信貸投放,致使我國的貨幣投放量無論同我們自己過去比,還是與世界各國相比,都有著較大數量的超發。到今年第一季度為止,廣義貨幣(M2)已經超過100萬億元,2002年年初為16萬億元,10多年中增長超過5倍。我國的貨幣總量與GDP之比已超過200%,我國的經濟總量為世界第二,大約為美國的1/3,而貨幣投放量比經濟總量第一的美國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
一般說來,貨幣數量與物價總水平有著水漲船高般的對應關係。但在實際當中,貨幣超發後,往往不是表現為市場上所有物品都同時、同比例地漲價,而是表現為有的商品漲價堪稱凶猛,有些會漲得相對平穩,有些則會呈價格下降的趨勢。這又是由具體商品的需求、供給狀況及購買者預期等多因素決定的。國內大城市中的商品房價上漲就是最為突出的堪稱凶猛者。
眾所周知,目前的人民幣升值更多還是由於美元貶值帶動的,而並非人民幣的主動性升值。由於中國經濟結構自身存在問題,加之農業產業鏈比較薄弱,使得國內商品價格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同步上漲。這成為造成人民幣匯率出現升值,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卻感覺到貶值、錢越來越不值錢的重要原因。
這種狀況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也是多方麵的。譬如,有利於國內企業降低進口成本,在進口國內所需的原材料、能源、高科技產品、各種消費品,以及償還外債方麵將獲益,還有利於國人去境外旅遊、留學、投資。但會提高國內企業的出口成本,特別是那些完全依靠低價產品、廉價勞動力,利潤較薄的企業。
外儲、美債損失慘重的流行說法靠譜嗎
在人民幣升值,即美元不斷對人民幣貶值的形勢下,如果李大媽在8年前存下一筆美元,到今天再想換成人民幣時,數量當然會大為減少。因此,國內不斷有流行說法認為:美元的貶值致使人們持有的美元,特別是巨額國家外匯儲備及政府購買的美債損失嚴重,3萬多億美元的外儲及美債,迄今已損失1/3以上,超過1萬億美元,如此這般,餘下的美元也將成為廢紙,此為外儲被國際陰謀所害。
這類說法之誤在於把貨幣的對內貶值和對外升值混為一談了。要明確的是,反映國內購買力下降的對內貶值,這是貨幣的自我比較;而人民幣對外升值,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作為匯率概念,是不同貨幣間相互比較。
在現代社會,除了收藏家外,人們追求貨幣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買東西,包括兌換其他貨幣的便利,即需要人民幣是為了買中國商品,需要美元是為了買美國商品及國際上可用美元支付的商品,而不是為了保證購買人民幣或其他貨幣的價值。因為在當今自由匯製下,任何貨幣都不具備這一能力。
因此,觀察持有美元有否受損及美元是否會變成廢紙,也要把美元在其國內的購買力和美元匯率分開來看,而非隻看單獨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數值。即前者要看美國的物價水平,後者則看美元指數。
近10多年來,美國的通脹並不高,年均大約2.5%左右。如果以購買波音747飛機來看,其價格從2008年的3億美元/架,提高到2010年的3.17億美元/架,年增長率為2.87%。這表明,中國人所持有的美元,相對世界其他貨幣,美元的國內購買力雖然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仍屬最低的之一。
至於在美債上的年收益率隻要高於2.5%,或高於美國的物價指數,那麽其購買力相對於一攬子消費物品或波音747而言就沒有受到損失。
看美元對外升值或貶值的情況並不能隻看與人民幣的關係,更多地要看美元指數。該指數衡量美元對歐元、日元、英鎊、加元等可自由兌換貨幣匯率變化的程度。美元指數上升,表明美元對其他貨幣的比價上升,美元對外升值,美元有所走強,這意味著,國際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下降,將有利於美國的進口,但不利於出口。此時對持有美元的其他國家和個人,也意味著,在國際市場的購買力增強。反之則是,國際購買力降低,有利出口,不利進口。
對持有美元的其他國家和個人而言,他們在國際市場上買美元計價商品的購買力是在一個範圍內有所波動,不如在美國國內“值錢”,但肯定沒有成為廢紙,所以,陰謀說也是無根據的。
因此,持有美元者,不論個人還是政府,去買回對自己有效用的、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和服務(包括投資),尤其是美國市場的一攬子商品(相對國際市場,美元的國內購買力更穩定),就實現了價值,就沒有“受坑害”。而持有美元長期不用或為了單純保持在國際市場買某些商品的能力,及日後買人民幣或歐元的能力,則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