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首倡中央領導分一線二線 文革前要退居二線

(2010-08-02 19:42:35) 下一個

“一線二線”是“文革”前中央最高領導層實際存在的一種分工。這一分工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中共中央為什麽沒有就這一製度做出正式的規定?這一製度給當代中國帶來了何種重大影響?何謂一線二線製度

  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層分一線二線是毛澤東在1953年下半年提出的。按照毛澤東1966年10月25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說法,所謂一線就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二線就是不主持日常工作,政治局常委中,他處在第二線,其他同誌處在第一線。根據這一說法,再結合“文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的情況,我們可以對一線二線的涵義做出一個更為具體和確切的概括,其內容如下:

  第一,政治局常委分一線二線,毛澤東處於第二線,其他政治局常委處於第一線;

第二,毛澤東處於第二線,就是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央日常工作由處於第一線的政治局常委主持;

第三,劉少奇和鄧小平是主持中央第一線工作也即中央日常工作的兩個主要領導人。

  但筆者認為,1953年下半年毛澤東最初提出中央領導層分一線、二線的問題時,他所謂的退居二線,不僅僅是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因為在1953年之前,中央日常工作就經常由劉少奇主持。筆者認為,這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從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職位上退下來,說得更明確一點,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辭去黨中央主席和國家主席(在1954年9月前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職務,以黨中央名譽主席的身份繼續參加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根據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葉子龍回憶錄》,曾長期擔任毛澤東機要秘書的葉子龍回憶說:“記得史達林去世前後,他曾當著我的麵說過:史達林太累了,高處不勝寒啊!我也不想當主席了。”史達林去世是在1953年3月,因此毛澤東在1953 年下半年提出中央分一線、二線的問題,與他向葉子龍所說不想當主席了的話,應是有聯係的。毛澤東還表示:“我老了,不適合當國家主席了,我也不想當這個主席。”
  
  一線二線製度是什麽時候形成的

  關於一線二線製度形成的時間,在一些回憶錄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為了澄清這一問題,筆者查閱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劉少奇年譜(1898-1969)》、《劉少奇傳》、《毛澤東傳(1949 -1976)》,試圖找到有助於說明這一問題的答案。但在這三本利用了大量中共中央檔案資料編寫而成的重要著作中,無一例外地都沒有劉少奇是什麽時候正式開始主持中央第一線工作、毛澤東是什麽時候正式退居第二線的記載。我認為,這絕對不是編寫人員疏忽所致,合理的解釋隻能是 :在“文革”前,雖然事實上是劉少奇、鄧小平在中央一線主持工作,但中共中央從來沒有對一線二線製度做出過正式的成文的規定,對劉少奇從什麽時候開始主持中央一線工作也從來沒有明確地以成文的形式做出過決定,這一製度始終隻是一個非正式的製度,它的內容,它開始實施的時間,都是模糊的。在一些直接或間接當事人的回憶中,為什麽對劉少奇、鄧小平從什麽時候開始主持中央一線工作的問題說法各異?原因即在於此。 這種非正式製度的形成,經曆了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有五個重要的關節點:

  第一個關節點是1953年下半年,毛澤東提出中央領導層分一線二線的設想。

第二個關節點是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八大”期間,毛澤東有一次在接見外國友人的時候說,這次黨代表大會他是跑龍套,唱戲的是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同誌。

第三個關節點是1959年4月劉少奇在第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主席。但至“七千人大會” 前,中共中央關於國際國內的許多重要事務的決策,仍然是在毛澤東的主持下做出的。

  第四個關節點是1962年“七千人大會”。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劉少奇實際上開始全麵主持中央的黨政領導工作,自此以後直至“文革”發生,毛澤東基本上退出了中共中央第一線的領導工作。這次會議有一個不為人所注意但實際上非常重要的細節,即在會議閉幕的第二天,1962年2月8日晚,毛澤東即坐專列離開北京到外地去了。劉少奇真正主持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是從“七千人大會”開始的。毛澤東在這次會議閉幕的第二天即離開北京去外地巡視,很有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識地擺出的一種退居第二線的姿態。
 
  第五個關節點是1964年8月5日中共中央 “四清”、“五反”運動指揮部的成立。對“四清”、“五反”,毛澤東一直給予密切的關注和領導。但耐人尋味的是,在1964年8月5日,經毛澤東同意,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做出決定,中央成立“四清”、“五反”運動指揮部,由劉少奇掛帥。在此之前,劉少奇雖然經常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但中共中央從來沒有正式做出過決定,應該在什麽時候,什麽問題上由劉少奇掛帥。即使是“七千人大會”後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雖然毛澤東實際上已經完全放手讓劉少奇主持,但也沒有給過劉少奇什麽正式的名義。“由劉少奇掛帥”,這是在中共中央的決定中,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說法。雖然“掛帥”的範圍隻限定於領導“四清”、“五反”,雖然在決定讓劉少奇“掛帥”後,毛澤東出於對“四清”、“五反”運動 的重視,實際上並沒有退出這一運動第一線的領導工作,但不管怎麽說,這都意味著毛澤東至少在名義上有意讓一線二線的分工進一步明確。直到1966年“文革”爆發,一線二線始終是一種非正式的而且沒有完全形成的製度。“文革”爆發後,隨著劉少奇和鄧小平這兩個在中央第一線主持工作的領導人被打倒,這種非正式的製度也被廢除。 一線二線製度為什麽沒正式化

  毛澤東既然首倡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層分一線二線,而且在“文革”前這種一線二線的分工又一直在實際上存在,毛澤東也認為這是中央的一種領導製度,那為什麽不對這種一線二線的製度做出明確的規定,讓它正式化呢?筆者認為,這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第一,毛澤東所說的退居二線,本來的涵義是辭去國家主席和中共中央主席這兩個職務,擔任中共“八大”黨章設立的黨中央名譽主席一職。按照毛澤東在“八大”前後的設想,他退居二線的第一步是辭去國家主席的職務,第二步是在中共“九大”辭去黨中央主席的職務,擔任名譽主席。隻有在辭去黨中央主席後,他才算真正退居了二線。但由於後來“九大”沒有如期召開,毛澤東沒有辭去黨中央主席的職務,這也就意味著毛澤東始終沒有退到真正意義上的、他原來設想中的第二線,在此情況下,自然不可能對一線二線製度作出正式的成文的規定。

  第二,中共“九大”沒有如期召開,這實際上意味著毛澤東改變了原來辭去黨中央主席,完全退居二線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一線二線的製度做出正式規定,那實際上會成為對毛澤東的一種約束,他要再回到第一線主持工作,就會變得名不正言不順。這是毛澤東所不願意看到的。在改變了辭去黨中央主席職務的想法以後,毛澤東既希望中央最高領導層有一線二線的分工,能讓他從繁重的日常工作中擺脫出來,同時又希望這種一線二線的分工製度具有相當大的彈性,不要限製他在認為必要的時候重新回到第一線主持工作。這一原因也使得中共中央不可能對一線二線的製度做出正式的成文的規定。

  一線二線製度帶來了什麽影響

  毛澤東在1953年下半年提出中央領導層分一線二線,其初衷有好的一麵。1966年10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說,他提出分一線二線,是想吸取史達林的教訓,提前培養接班人,讓他們樹立威信,以便在他逝世後,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發生交接時,能減少震動,有利於國家的安全。除此以外,他實際上還有一個沒有說出的考慮,即他在中共八大前後,曾設想過建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退休製度。這種一 線二線的劃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為建立這種退休製度而設計的。從這種一線二線分工的實際效果看,它具有一定的正麵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在中央一線主持工作的劉少奇、鄧小平等人全麵領導黨和國家工作的才幹。“文革”後鄧小平複出,之所以能夠迅速成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主持製定改革開放的政策,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與他在“文革”前十年擔任中央總書記時期積累的工作經驗和鍛煉出的領導才幹是分不開的。 但是,這種一線二線的分工也產生了不好的後果。由於一線二線的分工並不是一種成文的正式製度,因此對一線二線的概念和兩者之間的權責劃分都不明確。沒有明確的權責劃分,是“文革”前毛澤東和在中央第一線主持工作的劉少奇、鄧小平產生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1966年10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說,由於搞一線二線,出了相當多的獨立王國。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誤解。在不少情況下,毛澤東是把在第一線主持工作的領導人在正常範圍內行使職權也當成搞獨立王國了。這種誤解的產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一線二線分工的模糊性所導致的權責不明確。這種誤解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它是毛澤東發動“文革”的一個重要誘因。

  “文革”前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層實施一線二線分工所引發的嚴重後果給我們一個重要教訓,這就是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政治運作必須製定明確的製度,必須嚴格地進行製度化操作,必須有明確的權責界限的劃分。如果沒有規則,如果沒有製度可以遵循,那麽黨內難免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產生矛盾和衝突。如果這種矛盾和衝突不能在製度的框架內得到理性的解決,那又難免影響黨內的團結,進而影響國家的穩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