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兵團入朝缺少防寒衣具致大量凍傷的原因

(2010-07-31 00:02:10) 下一個
對於九兵團的運用,最初毛澤東認為九兵團可以“定十一月一日起車運梅河口整訓,前線如有戰略上的急需可以調用,如無此種急需則不輕易調用”,原因在於對我軍出現在朝鮮戰場後,東線美軍的動向尚不能確定[3]。

此後根據戰局變化,考慮美偽軍由鹹興向北進攻的可能性極大,毛澤東認為“必須使用宋時輪主力於該方麵方有把握,否則於全局不利。”[4]十月三十一日,根據東線敵軍動向,毛澤東已經明確將九兵團用於東線[5]。十一月三日,毛澤東同意彭德懷等的意見,使用二十七軍於新義州東北方向,九兵團另兩個軍位於沈陽附近休整待機[6]。

此時第一次戰役已接近尾聲,彭德懷對於下次戰役的作戰方案的設想中,考慮仍需集中力量,準備由三十八軍、四十二軍甚至加上四十軍必須由德川打出去,這樣東戰場就必須完全由九兵團負責[7],因而建議九兵團入朝。

十一月五日,毛澤東複電認為部署甚好,“九兵團之一個軍應直開江界並速去長津”[8],同時函告李濤九兵團各軍待命和休整的位置[9]。這時,準備九兵團以兩個軍先行入朝,二十六軍則休整待命。彭德懷十一月六日的部署電就是以九兵團兩個軍為基礎設想的[10]。此後,毛澤東認為美軍陸戰一師戰鬥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兩個師圍殲其兩個團,(兵力)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預備隊。因而決定讓二十六軍也*近前線[11]。

現在回過頭看,誰都會發出感慨:“如果9兵團在東北整頓一段時間再入朝,接收了華東送來的冬服,以及東北軍區補充的汽車、彈藥,長津湖戰役將打得漂亮得多”,實際上,即使是象當時九兵團如此倉促地向朝鮮出動,時間也是非常緊的。大兵團行動,不可能是大家一呼隆地過去,是需要時間的。事實上,九兵團20軍11月15日到達戰役集結地域[12],27軍17日到達戰役集結地域[13],26軍則遲至22日23時,才到達指定位置[14]。而美軍推進極快,23日已經到達長津湖地區,並占領柳潭裏了。如果誌願軍九兵團等冬裝配齊,補充汽車彈藥再出動,那戰機也就不存在了。

據《謝有法將軍文輯》記載,宋時輪過江之前曾打電話給高崗,提出推遲兩天過江。他要求直接向毛主席打電話,提出這個建議,並估計毛主席很可能會同意。但高崗不同意宋直接與毛主席通話。

據八月二十六日東北邊防軍的後勤補給計劃,棉衣原定東北做二十四萬套,華北做十萬套。其它如華北後勤部負責四十萬件棉背心,十六萬雙棉皮鞋;華東後勤部負責做四十萬件絨褲,三萬雙棉皮鞋;中南後勤部負責做四十萬件棉大衣,六萬雙棉皮鞋;東北後勤部則負責棉手套、襪子各七十萬雙,毛棉帽四十萬頂[15]。可見,華東並沒有做棉衣的任務。

但至十月十八日,總後勤部、財政部給中央的建議中,認為應該“再準備棉衣二十萬套”,“由東北、華北、中南、華東各做五萬套”,並在十二月份完成[16]。可見,此時華東應該準備的棉衣為五萬套,且時限在十二月份。

至十月三十日,九兵團出動已成定局時,宋時輪到總後勤部以及華東後勤部討論補給問題,提出棉衣沒有發。結果由總後勤部發電華東軍區,要求“由華東負責即補充發齊棉衣、棉被”等,東北則負責棉帽、大衣、背心、絨褲、手套、襪子和棉皮鞋,且預計因時間緊迫,須到十二月十五日前,才能前送朝鮮。周恩來在總後報告上批示必須於十一月內補充完畢,不能延至十二月中[17]。此時距九兵團最後實際緊急出動時間不過一個星期(當時還不知道),華東實際上無法完成15萬套棉衣來已成定局。

但經過總後、東後、東北各地的軍政領導千方百計地努力,通過緊急組織和調配轉運,至十一月底,總共發給九兵團新舊棉大衣二十二萬六千六百六十一件[19]。

雖然領的棉大衣不少,但限於前線運力,實際發放下去的遠遠少於此數。如據一九五一年一月三日總後軍需部的調查,十三兵團領到的大衣和東後發放的數額基本一致,共發三十四萬三千九百九十八件,但在四十軍了解,就沒有發大衣,其它軍據說也有未領者[20]。九兵團本來有限的後勤運力,在朝鮮戰場上得不到有效保障,使得發放更加困難。

對於九兵團來說,糧食問題更要命。部隊十一月十二日入朝,到十八日第一列車一百萬斤糧才出發,造成趕不上部隊的嚴重後果[21]。糧食由輯安運到前川,離前線還有三百餘裏,須翻山越嶺。軍汽車損失很大,兵後汽車又前運不及,故基本上無法供應前線,造成普遍餓肚,六十師甚至出現三天無糧的情況。由於運輸線被不斷轟炸,糧食最終運到前線時,常常隻剩10%[22]。十一月十日,27軍關於後勤供應的報告中反映,軍汽車20輛加兵團的汽車110輛,全部使用,五天往返一次,每次僅可運輸六十八萬斤(物資)。而27軍每天糧食菜蔬五天就是八十五萬斤。這還不包括需要前運的二百五十萬斤彈藥和二十萬斤其它如電台、醫藥等裝備。因此27軍後勤最急需解決的問題首先是糧食和彈藥,其次是保暖物品,最迫切的是皮棉鞋和手套(不是棉衣。因為寒區打仗手腳最容易凍傷,而如果手腳受凍即失去戰鬥力)[23]。

關鍵還是運輸力不足,汽車數量少,且損失大。誌願軍後勤入朝時汽車共735台,至十一月十二日即被敵機炸毀315台(含翻毀車20多台)[26]。鄧華在《對美敵作戰的初步經驗總結》一文中談到誌願軍後勤供應問題時,也提到入朝二十天車輛損失即達六百輛以上[27]。當九兵團入朝後,車輛的需求量更大,據東北軍區後勤部計算,按十一個軍計算(炮司和後勤各按一個軍算),僅糧菜供應(彈藥、汽油未計),就需要一千五百台車,才能保證全軍吃上飯[28]。

由於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以及戰局的急劇變化,更重要的是麵對的是當時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美軍,誌願軍出國作戰,後勤工作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運輸能力問題,舊中國不能生產汽車,全賴進口。當時從蘇聯定購的汽車雖然到的速度不算慢,但仍趕不上戰爭進程;國外作戰又無法實現就地補充;美軍毀滅性轟炸導致的運輸損失;部隊的臨時緊急調動造成的後勤跟不上的問題,等等,都是造成九兵團出現大量非戰鬥傷亡的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