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磨血興學 - 民國湖南私立教育之盛"殆為國中所僅見"

(2010-07-19 19:53:26) 下一個

  私立教育發展概略

  清末新政前後,湖南開始出現各類私立學堂。最早開辦的是位於長沙縣湖跡渡的明恥小學堂,它創辦於1900年。至辛亥革命前夕,湖南已辦有從私立小學堂到私立高等學堂等各類私立學校。盡管當時私立教育的規模不是很大,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是那麽明顯,但它畢竟為民國時期湖南私立教育的興盛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

  1912年民國成立後,隨著民國政府製定的一係列資產階級法規、政策的出台,湖南的教育事業也順應時代的進步而得到了發展。湖南的私立教育則乘勢而上,呈現出勃勃生機。湖南“私校之盛,殆為國中所僅見”。甚至有人說: “撇開私立學校,可以說我省毫無教育之可言。”雖然這話說得有點過頭,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湖南私立教育發展的勢頭確實較為迅猛。

  首先,民國時期,湖南私立小學辦得甚為紅火。據統計,1930年,湖南全省共有小學23112所,居全國第三位。193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編製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稱讚湖南“民國元、二、三年,人民始樂於興學,加以譚延闓督湘,熱心教育,準將寺廟祠產提作教育基金,一時小學教育最稱發達”。而私立小學在全省小學中所占比重甚大。如1925年、1933年和1949年,省會長沙的私立小學分別占全市小學的67%、75.36%和46%。1932年,嘉禾縣的私立小學竟占全縣小學的95%以上。這一年也是全省私立小學辦得最多的一年,共有私立小學10385所,占總數的40.75%。全省私立小學占小學總數比例最高的是1933年,46.07%。即使到1949年上學期,全省仍有私立小學6435所,占小學總數的19.7%(《湖南省誌》第十七卷,《教育誌》)。

  其次,私立中學發達是民國時期湖南中學教育的又一特色。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全省中學有81所,其中,省立6所,縣立或聯立23所,私立52所。衡陽市在1948年僅有市立中學1所,學生246人,而私立中學有16 所,學生6605人。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私立女子中學從民國初年起就一直存在,而且有一定的規模。如1949年上學期,湖南普通中學中,共有女子中學 16所,其中省立1所(正在籌備)、縣立2所、教會辦4所,私立9所。不可否認,私立中學中雖存在一些設備簡陋、師資低劣、教導無方、社會效益差的“黑店”中學,但辦學成績突出者也有不少,如明德、周南、長郡、楚怡、廣益等私立中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再次,私立中等職業學校在民國成立後也有較大的發展。1930年,全省呈報政府立案者42所,私立18所,占42.86%。至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前夕,全省共有高、初級職業學校51所,其中私立31所,占69.23%。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全省職業學校有65所,私立職校45所(其中高級17所,初級28所)。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湖南的女子職業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女子職業學校多為私立,民國期間各縣一般有兩所以上,最多時辦有20多所。由於開設專業比較切合實際,學生就業以後能學以致用,所以入學者甚為踴躍。

  又次,為適應政局發展的需要,從民國初年起,湖南開始興辦高等教育,其中就有私立高校。民國初期創辦較成功的有私立群治法政專門學校、私立達材法政專門學校,此外,還有私立湘雅醫學專門學校等。從民國成立到抗戰爆發前夕,湖南全省先後辦有公私立高等學校22所,其中私立14所,占63.36%。到1949 年上學期,湖南隻剩下私立民國大學一所私立高校,其餘五所為省立。可見,民國時期湖南的私立高校,其規模不如私立小學與中學那麽大。

  總的說來,民國時期湖南私立教育的發展,走過一條極不平坦的道路。它飽經戰亂與社會的動蕩,但仍在艱難前行。其中,辦學人的酸甜苦辣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他們的辦學經驗與教訓也值得我們認真地總結。

  私立教育興盛的原因

  民國時期,湖南的私立教育對新式教育在湖南的推廣,對新文化、新思想在湖南的傳播,對湖南近代人才的培養,對加速湖南社會的轉型與進步,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那麽,是什麽原因促使它能興旺一時,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數端。

  首先,應歸功於有一批誌向高遠、獻身教育、“磨血興學”的辦學中堅。這批人為了發展湖南的教育事業,毀家輸產,奔走呼號,矢誌不移。徐特立、胡元倓、朱劍凡、陳潤霖、何炳麟、楊昌濟、曹典球、曾寶蓀、舒新城、黃國厚、鄔幹於等人興學於省會長沙;蔣孝原、羅輈重、羅季則、晏孝遜、鍾逢雨等人則辦學於各縣。盡管這批人,作為個體在辦學的方法、個人性格等方麵都存在差異,但在他們的身上也體現了一些共同的東西,如他們都有一種艱苦創業的精神。徐特立家境貧寒,他的辦學經費,完全靠自己多教課多賺酬金、省吃儉用和求人幫助來解決的。朱劍凡為辦好周男女校,他捐獻住宅、花園、田地共值11.1萬銀元。胡元倓任明德校長38年,他對黃興說過:“公倡革命,乃流血事業;我辦教育,是磨血之人。”為了解決辦學經費,他不辭辛勞,到處奔波,或走南洋,或出關外,冒酷暑,曆嚴寒,吃盡千般苦,先後為明德籌款十萬元,建校舍20餘棟,圖書儀器設備為當時全國最好的學校之一。何炳麟、羅輈重為了辦好各自的學校,他們也把自己家的家產,以及祖遺的田產捐出來了。此外,他們還有一種共同的教育活動,那就是不循舊製,熱心改革,為國精心培養人才。他們都主張學習西式教學新法,改革舊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造精神。朱劍凡就提出“教學要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要為社會改造和建設服務。”為此,他按西學新法,以新的理念,自編《教學法》等教材,親自帶頭改革教法,除了注入式講解外,還采取啟發式教學。陳潤霖為了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他在學校開辟各類專科教室或研究室,讓學生在幹中學,從實踐中求知識。徐特立在授課中從不講空洞的教條和抽象的大道理,而是結合曆史與現實中的典型事例,啟發學生,教育學生,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羅輈重則在辦學中提出了自成體係的“素養教育”思想。他主張培養學生,要實施“群育、德育、體育、智育、美育”等五育並重。總之,湖南私立教育的興盛最先應歸功於以上辦學中堅的“磨血興學”的創業精神。

  其次,有一批經過挑選而組成的敬業的教師隊伍。私立學校,經費主要靠自己解決,聲譽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提升,因此,它的壓力大,也有更多的危機感。這樣,它不得不考慮任課教師的選擇,以保證教學質量,贏得社會的認可,使之得到更大的發展。私立學校,特別是一些名校,大都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除了校長由本人擔任外,教員一般要經過嚴格的挑選。如陳潤霖就親自選聘教師,他堅持“五不”的選聘原則,即“不用私人,不循私情,不拉關係,不管派係,不受禮物”,“用人唯才”與“用人唯賢”。對挑選出來的教師,他特別器重,以禮聘之,以誠待之。徐特立挑選教師也非常慎重。他指出教師要有良好的思想與工作作風,不能在學校搞派別活動,要專心於教學。他對有真才實學、作風樸素的人,非常尊敬,而對那些不學無術、拉幫結派的人,一律拒之門外。“校長無變更,斯計劃無改易,如有所舉,計必成之”;“教職各員,多以義合,凡關校務,皆願盡力,學生功課,督責尤嚴”(《湖南省誌》第十七卷,《教育誌》)。顯而易見,校長與教師的敬業和嚴謹持教,這是私立教育得以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再次,國民政府與省政府所采取的鼓勵政策以及一些政府官員對興學的重視,也促使私立教育得到了發展。如國民政府兵役製度規定,在校學生可緩征兵役;政府對祠堂廟宇產業提取學捐,一些地方士紳為保住宗族祠產而興辦學校。省政府在民國元年就提倡“廣興族學”,規定各族族長、族正和族眾如有阻撓辦學者,予以罰金;認真辦學者,予以名譽上的獎勵(《湖南省誌》第十七卷,《教育誌》),對於辦學成績優秀的私立學校還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在民國時期,譚延闓督湘,熱心教育,朱經農任教育廳長11年多,他對湖南教育事業的建樹,包括對私立教育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都是有史為證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