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中國雜交小麥和它的領軍人—中科院院士蔡旭
(2009-05-23 10:02:53)
下一個
本人曾上過一個帖子,“如何正確看待袁隆平的功績”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5&postID=30294
引發不少反對意見,其中較專業地反對意見,稱袁隆平的功績在於從野生稻中找到了不育係,實現了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的關鍵突破,理應獲科學院院士。
其實這位網友也不盡知,水稻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必不存在雜交優勢,這個基於西方遺傳理論的經典論斷,的確被袁老學毛選受啟發造反了,這似乎是袁老在理論上的最大貢獻了,倘若果真如此,袁老非科學院院士不可。不過...
要知道,西方科學從來都不是靜止的,尤其是生物學發展迅速,國外早有理論甚至試驗證明,雜交優勢可能普遍存在,包括自花授粉的物種。中國老一輩海歸科學家早在1946年,就已經進行了同是自花授粉的小麥雜交育種,50年代末就獲得了成功。
雜交小麥60年代畝產從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到70年代常年種植麵積達1300萬畝,畝產達200公斤以上。而此時袁老的雜交水稻還在育種試驗中。
盡管小麥畝產不能和水稻比,但小麥在中國以及世界上播種麵積更廣,對土地要求地低,所以抗病高產的超級雜交小麥,意義將更大,經過50年試驗優化,中國雜交小麥的畝產已經突破700公斤,與雜交水稻800-900公斤已經相差很小。
而中國雜交小麥的領頭人蔡旭,就是1981年評選的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
蔡旭的事跡大家可以搜搜,比袁隆平更實幹,70年代北京農業大學遷校到最艱苦的陝北,他年過花甲,在洛川、清泉堅持雜交小麥的育種試驗。中國雜交小麥最初用到的美國育種材料,是他1946年帶回國,60年代又從匈牙利帶回T型不育係和恢複係育種材料,蔡老走群眾路線,堅持開放育種,他掌握的1000多育種材料,都是全國各地開放自由使用。
他為人正直,不畏強暴,敢於仗義執言,從不做違心之論。早在中學時期,就曾參與趕走一個任用私人、貪汙腐化的校長而險些被開除。解放前夕,他路遇反動當局捕扣一位進步學生,便挺身而出解救了這位同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曆次運動中,凡是想不通的問題他就開誠布公地講出來。對錯誤作法,如1958年的高指標、浮誇風則進行公開辯論和抵製。由於他熱愛黨的事業,熱愛社會主義,堅持真理,追求進步,數十年如一日,1980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蔡旭擔任的職務很多。在北京農業大學曾任農學係主任、副校長等職。曾兼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副所長。北京農業大學農學樓前有蔡旭的半身銅像。
所以我說,有人說:‘沒有袁隆平,中國人會餓死; 袁隆平養活了十三億中國人’,這些話太誇張。袁隆平落選中科院院士,屬正常原因,並非一些人想當然以為,在中國實幹家都不會走後門拉關係,所以都受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