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所存最早作文 商鞅徙木立信論

(2009-04-15 10:50:49) 下一個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火遍全國的革命青春立誌偶像劇《恰同學少年》為這一聯語作了非常完美的詮釋。毛澤東求學時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可謂俊彩星馳,人才輩出。劇中多次展現了楊昌濟、袁吉六等老師高度讚賞毛澤東作文的場景。可惜那些作文都湮沒在了遙遠的曆史煙塵中,人們已無法目睹它們的廬山真容。但我們卻能從毛澤東考入一師前寫的一篇作文中,管窺到他當年的才藻。

1912年,湖南省立一中(今長沙市一中)始建,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在普通(科)一班讀了一個學期。在就讀的這個學期裏,19歲的毛澤東寫了一篇題為《商鞅徙木立信論》的作文。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毛澤東最早的文稿。原件現藏中央檔案館。

毛澤東的這篇500字短文,受到了當時的國文教員柳潛(湘陰人,前清秀才)的極力讚譽“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並作了如下評語:“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曆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歎之筆出之,是為壓題(點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

柳潛先生的預言,竟然非常靈驗,可見老師自己也是“目光如炬”,極具遠見卓識。法令本來是為人民謀求幸福的。老百姓惟恐不頒布好法令或雖頒布而不實行、不生效。他們自然會竭盡全力維護這樣的法令,豈有不信之理?如果法令本身不好,不但不能使人民得到幸福,還會使人民擔心其產生的危害,老百姓自然也會竭力阻止這樣的法令施行,你要他們相信也是絕不可能的事。這本是國家、百姓、法令三者之間的正常關係。而商鞅卻不得不先演出“徙木立信”的一幕,這充分說明當時之社會,這三者關係是極其不正常的。毛澤東文中的“三歎”乃借古喻今,有感而發,預示中華民國效仿西方民主體製將行不通,並認定中國未來政治的努力方向應為開啟民智。


商鞅徙木立信論

  毛澤東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歎吾國國民之愚也,而歎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歎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係,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闇、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國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譏矣。烏乎!吾欲無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