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歌聲感動父老鄉親 - 記彭麗媛 (圖)

(2008-11-06 13:18:30) 下一個


彭麗媛的老家在山東鄆城。她出生時,父親是縣文化館的館長——高中生、有文化、能創作。母親是縣劇團的主要演員。因此彭麗媛從小就常跟著父母看文藝演出,在藝術上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在她14歲那年,她報考了山東藝術學校。1981年初,彭麗媛到廣州參加“羊城花會”演出。在下榻的賓館她遇到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李淩。這一次的偶然,使彭麗媛有機會得以在國家高等學府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深造。

1984年,彭麗媛調入總政歌舞團。這時她有著雙重的身份——學員兼演員。她在學習和演出中疲於奔命,盡管當時她已經名聲鵲起卻總把自己關在書齋裏刻苦攻讀,紮實地練聲、練基本功……彭麗媛生性好靜,不喜歡熱鬧。原先她的同事不知道,常拉她去參加個聚會派對什麽的。可日子久了,他們就發現叫不動她。

可她也有主動找“事”的時候。她身邊有位老職工,生活拮據,每天都是饅頭就鹹菜,有時甚至拿饅頭蘸醬油吃。彭麗媛看在眼裏,惦在心裏。因此,團裏發東西,她常常是剛領到手的魚、肉轉身就送給了那位老師傅。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平日繁忙的彭麗媛得空在家包了些餃子,也沒有忘這位老師傅,年夜還給他端去了一大碗……

彭麗媛在生活中做人的準則是:與人為善,用平和的心理對待世上的萬事萬物。但她沒有少得罪人。因為與她毫不相關的人和事,她認為不公道,也會挺身而出。有一回,人們在議論一個不在現場的人,她聽後,站出來跟他們爭辯:“這人沒你們說得那麽壞,他還有他的優點。不能這樣待人,做人應該善良一點!”

彭麗媛上音樂學院期間,家裏並不富裕。她每月有52元,要拿出40元錢資助家裏。在學院的幾年裏,正在長身體的彭麗媛一日三餐隻吃五分錢的菜,久而久之,食堂的大師傅們都看不下去,頭頂桂冠的彭麗媛,竟儉樸到如此地步。零食,她從不看,好吃的東西從不買,實在讒了,就想:等以後有錢了,我天天吃荷包蛋。

盡管生活艱苦,為了不影響學業,她從未動過賺錢的念頭。幾個單位邀她演出,都被她婉拒了。有一回中唱公司為她錄了一盒磁帶,付給她800元勞務費,她說:寄到學校去吧,我是學生,給報酬也應給學校。結果按學校規定隻拿了150元錢。她說:“錢是身外之物,可有可無,不可能隨你一生一世。”憑著彭麗媛在當今歌壇的地位,金錢似乎垂手可得,但她還是推掉了很多機會,她說:“因為我是軍人。”

去年八月間,她作為總政慰問演出團的成員,來到了抗洪前線。在親眼目睹了戰友們與洪魔的艱苦戰鬥,她流淚了,說:“十幾年前,我上過老山前線,目睹我們軍人流血、犧牲,戰友們那種徹底的、驚心動魄的奉獻,淨化了我的心靈;今天在抗洪一線,再一次體會到了戰友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我很感動,在這裏自己的心靈又一次得到了淨化。”

彭麗媛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部隊文藝工作者,她說:“真摯的戰友之情,火熱的軍營生活,都是我歌唱的力量和源泉。”
編輯本段 回目錄
彭麗媛 - 藝術道路

彭麗媛的藝高德重在中國深入人心,是擁有聽眾群最多的歌唱家之一。她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鄉親》、《珠穆朗瑪》、《江山》、《世紀春雨》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在海內外華人中廣為傳唱。

彭麗媛多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曾獲“文華獎”、“梅花獎”、“中國金唱片獎”、“國家音像大獎”等國家級大獎和國家級聲樂比賽大獎。並榮獲由65個國家參加的第二十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獎,聲樂排名第一位。

1990年,彭麗媛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新加坡舉辦了大型獨唱音樂會,時任新加坡總理王鼎昌先生前來觀看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多次代表國家到世界各地訪問演出,足跡遍布50多個國家。她努力把中國歌劇和中國民族聲樂推向國際舞台。

由彭麗媛主演首演的歌劇有:《白毛女》、《黨的女兒》、《悲愴的黎明》、《木蘭詩篇》,參加製作並演出的中國歌劇經典唱段有:《小二黑結婚》、《江姐》、《劉胡蘭》、《洪湖赤衛隊》、《紅珊瑚》。

彭麗媛的歌聲遍及祖國的每一個城市和山村,曾50多次隨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演出。在邊疆海防、軍營哨所、貧困山區、雪域高原以及工農業生產和科研第一線,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和歌聲。她的藝術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把歌聲獻給人民,是彭麗媛的畢生追求。

2005年9月應“聯合國成立60周年”組委會之邀,在美國紐約著名的林肯藝術中心首演中國歌劇《木蘭詩篇》,大獲成功。並榮獲林肯藝術中心藝術委員會頒發的“傑出藝術家”獎。彭麗媛良好的音樂內涵和學習音樂二十多年的基本功底,使她的演唱揮灑自如,她將繼續對民族聲樂進行研究與探索,使自己的演唱藝術更趨完美。
編輯本段 回目錄
彭麗媛 - 幸福婚姻

彭麗媛15歲考入山東藝術學院中專部,18歲參軍到總政,後考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係,攻讀大專、本科直至研究生,獲碩士學位(我國聲樂專業最高學曆)。她是國家一級歌唱演員,全國政協委員。

20餘年的舞台生涯,彭麗媛為什麽總是光彩照人,有什麽秘訣?她坦言說:“這跟我的家庭有關,如果我的婚姻不幸福,心有磨難的話,我能有這個光彩留給大家嗎?”對事業對家庭的觀點,彭麗媛的態度很鮮明:“一個女人,事業和家庭都很重要。若叫我為事業,不要家庭、不要孩子,我覺得不可以理解。家庭是女人的靠山,是平靜的港灣。我的家庭,同所有老百姓一樣,是一個普遍的家庭,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他曾當過8年農民

原來,彭麗媛自認為熟悉農村生活,吃過不少苦。可未想到,習近平經曆過的生活比她更苦。彭麗媛說:“他曾在農村當過8年農民,連肉也吃不上。有一次,生產隊好不容易發給他幾斤豬肉,他拿起刀,割下一塊生肉,就迫不及待地放進嘴裏,邊吃邊說:“真是太香了!”

最初,習近平是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任當時的國防部長、政治局委員耿飆同誌的秘書,後來下放到河北省正安縣。1968年,又下放到陝西省延川縣一個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插隊。

一到晚上,村裏的老百姓就愛跑到習近平的土窯裏,聽他侃大山。習近平給父老鄉親講大山外的世界,講古今中外的事。村裏人深深地愛上了他,老老少少都喜歡找習近平聊天。

習近平酷愛學習,白天幹活一整天,深夜還要在煤油燈下讀書,讀那些磚頭一樣厚的書。

1972年8月,插隊知青習近平作為積極分子,被延川縣抽調到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搞路線教育。1973年冬天,習近平提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社員到寨子渠打壩,當時天寒地凍冷得受不了。打壩,河渠裏冰塊很厚,不處理掉,壩基不穩,春天一融化,壩就塌了,會勞民傷財。工地上,飛近平做了下渠挖冰塊的動員,可是寒冷刺骨,社員們沒有行動。習近平二話不說,第一個跳進冰水裏往外搬冰碴。幹了一陣,群眾感動了,紛紛脫掉棉襖、棉褲下水幹了起來。

習近平帶領社員們白天幹晚上戰,給村裏打了十幾個土壩,治理了好幾條爛溝。習近平還給社員們大辦沼氣,解決燒柴問題。當時,陝西省政府有關部門曾專門到梁家河召開推廣現場會。

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讀清華大學,臨走時,家家戶戶都請他吃飯。走的那天,全村人都沒上山幹活,排了很長很長的隊送他上路,送了十多裏,社員們還在送。習近平哭了,說:“你們對我這麽好,我不想走,就在這裏紮根農村一輩子。”一個和他非常要好的青年農民大聲對他吼:“你快走,你上了清華大學,我們就有條件去北京,要不然去北京沒有人管我們的飯。為了我們將來看北京,你非得走。”之後,送行的社員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些。但十幾個年輕人一直步行60華裏送習近平到縣城,晚上又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裏打地鋪睡。第二天,習近平帶著社員們到相館照了紀念照。

那是山裏人第一次照相,用了5.50元錢。習近平付錢時,社員不讓,你三角他五角就湊夠了。

他既是夫君,又是兄長朋友

有的人朝夕相見相知甚淺,有的人初見一麵就相見恨晚。彭麗媛和習近平就屬於後者。本來,彭麗媛最不喜歡那種媒妁之言介紹式的戀愛婚姻。她想象中的愛情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浪漫。在她的心靈深處,意中人既有清貧的書香之氣和質樸無華,又有寒門天才的自信與傲骨。然而,她自己也沒料到,命運安排給她的伴侶卻是一個高幹子弟——其父習仲勳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本人當時任廈門市常務副市長。

1986年底,朋友給彭麗媛介紹了個對象。當聽說此人在廈門工作時,彭麗媛說:“兩地分居怎麽辦?”她本不想接觸,但聽朋友說此人“出類拔萃”時,才答應見見麵。

見麵當天,彭麗媛故意穿條大軍褲到朋友家中。她有意考驗一下對方是否隻重外貌。一見麵,彭麗媛心灰意冷,對方土裏土氣不說,還非常顯老。誰知那人一開口就吸引了她。他不問“當前流行什麽歌”、“出場費多少”之類,開口便問:“聲樂分幾種唱法?”彭麗媛回答後,他又問:“很對不起,我很少看電視,你唱過什麽歌?”“唱過《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哦”了一聲,“這歌我聽過,挺好的。”也許這就是心有靈犀。女友在樓下喊她,她沒有走。她不僅同他談了很久,還和他約定了下次“不見不散”。彭麗媛說:“當時我心裏一動———‘這不就是我心中的他嗎?他純樸又很有思想。’後來他告訴我,‘和你相見不到40分鍾,我就認定你是我的妻子了’。”

第二次握手,兩顆心更加被對方強烈地吸引著。他為她的執著、純樸、善良而傾心;她為他的深刻、坦誠、頑強、也為他的事業心而傾慕。習近平坦誠地告訴她:“我從事行政工作,很可能一天十幾個小時都不能顧及家。”彭麗媛說:“事業搞好了,家庭才能搞好,兩者相輔相成。”談曆史,談現在,談中國,談國外,談生活,談追求。臨別時,他深情地對她說:“雖然我們都受過很多苦,但是我們都保持了原有的純真和善良,希望再次相見……”

彭麗媛在心頭默默地以心相許。後來,家庭出現了一些阻力。彭麗媛的父母不願女兒嫁給高幹子弟。他們認為高幹子弟中不乏紈絝子弟,不想攀高結貴,更不願女兒受委屈。習近平安慰彭麗媛:“我父親是農民的兒子,很平易近人。我家的孩子找的都是平民的孩子,況且家庭不能跟我們一生,我會向你父母解釋清楚的,他們會接受我的。”

1987年9月1日,彭麗媛和習近平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當時,身在京城的彭麗媛接到遠在廈門的習近平的電話,幾句話商定後,她到單位開了張介紹信,坐上飛機直飛到廈門。一下飛機,習近平就帶著她到照相館去拍結婚快照。負責結婚登記的工作人員登門服務,到家裏給他們辦結婚證。接著習近平給市長匯報,市長立即向市委、市政府領導發出電話邀請:“晚上7點,集合吃飯。”

7時許,新娘新郎準時恭候,迎接客人。市政府秘書長先到,他認出了彭麗媛。秘書長與習近平握手時不解地問:“她怎麽來了?”習近平說:“她是我愛人。”同事們陸續來了,望著牆上的大紅“喜”子,再相互瞧瞧,都有些納悶。習近平又忙著介紹:“這是我的愛人彭麗媛。”這下熱鬧了,“好你個老習,你真能當保密局長了。”“搞得我們喝著喜酒還不知你和誰結婚……”

新婚第四天,彭麗媛飛回北京參加全國藝術節,接著又出訪加拿大、美國。新婚後的第一次小別就是兩三個月。

婚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彭麗媛人在北京,而丈夫習近平先是從廈門市副市長崗位上調任閔東寧德地委書記,後調任福州市委書記、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省長,2002年11月又調任浙江省委書記。“牛郎”和“織女”總是這麽一南一北地生活。有時彭麗媛好不容易回去一趟,習近平又下鄉或開緊急會議去了。而她回去的時間,往往隻有幾天,回去了,常常也是她一人在家。

女兒像他,也和他最親

他們工作性質不同,但相互之間總能找到契合點。他搞行政,她當歌手;他研讀政治、哲學書籍,她博覽藝術、文學書。習近平對彭麗媛不僅有丈夫的體貼和照顧,還有著師長般的關懷。“或許是年齡差的緣故,他待我如同小妹妹。我認為他是女兒心目中最稱職的父親。近平很辛苦,心裏牽掛著千家萬戶,哪裏顧得上自己?有時我去看他,他還要把會議、下鄉往後推,就為了有時間和我在一起。我覺得太麻煩他了,就很少回去。一回到他身邊,我就給他做可口的飯菜,調劑一下生活。”像普遍婦女一樣,彭麗媛也操持柴米油鹽,上街買菜。

彭麗媛懷著平常心過非常平凡的生活,她從不將台上的感覺混同於台下的感覺。“近平回到家中,我從沒有意識過是什麽領導來了,他在我眼中,隻是我的丈夫!我回到家,他也不會想什麽明星、名人來啦,在他眼中,我就是他老婆!”習近平麵對彭麗媛總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彭麗媛拿到碩士學位那天給習近平打電話,他在電話那頭說:“是嗎?”彭麗媛問:“怎麽不祝賀我?”他說:“有什麽好祝賀的?我這裏有一大批碩士,還等著分配工作呢。”

習近平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每次彭麗媛到他那裏,他從不聲張,很多可以攜夫人一起前往的場合,也都不讓彭麗媛參加,說:“成天帶著老婆,別人會說閑話,影響不好。”習近平對彭麗媛的要求更是嚴格,他曾與她約法三章:“我是黨員幹部,你可不能走穴。”彭麗媛嚴格遵守。

“近平是個很好的人,在任何人麵前都不擺架子。他的同學有的出國成了富翁,他有條件出去,但他卻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做人民的公仆。所以,我不僅愛他,還可以說是崇敬他。有時候想,我應該時時刻刻在他身邊,但他不願我這樣,希望我在藝術的山峰上繼續攀登。”

因為晚育,彭麗媛的女兒比妹妹的孩子還小。1992年,彭麗媛臨產的日子裏,習近平也不能陪伴她。為了工作,他依然三天兩頭下鄉。那段時間寧德地區遇到強台風的襲擊,習近平去了抗洪搶險第一線,整整三天三夜都沒回家,更不用說到醫院探望彭麗媛和孩子了。

說起孩子,彭麗媛非常動情:“當初,我希望生個兒子,近平卻希望生個女兒,結果還是他如願了。看著他和女兒在一起時喜滋滋的模樣,我怎能不樂在其中?女兒很像他,也和他最親。我帶她時,她老是調皮搗蛋,可是一跟她爸爸,她就乖得像隻聽話的小貓。”

他們的女兒小名叫木子,大名習明澤。“希望她將來清清白白地做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說完,彭麗媛露出了母親的滿足與自豪。

對普通人樸實的愛

這些年彭麗媛不論到哪裏演出,《父老鄉親》總是她必定要唱的歌曲。

對這首歌,不論彭麗媛演唱了多少次,不論聽眾聽過了多少遍,彭麗媛每次聲情並茂地演唱時,總是能激起雷鳴般的掌聲。有一次,彭麗媛隨京九文化列車到京九沿線慰問演出,來到了焦裕錄任過書記的河南省蘭考縣,麵對露天演出現場密密麻麻的近20萬勤勞的普通百姓,彭麗媛百感交集,她深情地唱道:
“啊,父老鄉親,
我勤勞善良的父老鄉親……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那是一個多麽熱烈感人的場麵啊——台上是彭麗媛聲若金鍾的動情演唱,台下是20萬善良百姓山呼海嘯般的歡呼、鼓掌,這種情景交融的宏大場麵,讓彭麗媛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一曲唱罷,20萬善良勤勞的老百姓仍舊沉浸在那份濃濃的情愫之中,他們把彭麗媛當成他們最親近的人。當她回到賓館,當地一位宣傳幹事遞給她一包用透明塑料袋裝著的十二個饅頭,那是一包抹了蛋清的形象逼真的十二生肖小饅頭。

原來一位老農知道她要來演出,便專程找到宣傳幹事說:“請設法把這包饅頭交給彭麗媛。”

這位幹事感到奇怪:“彭麗媛怎麽會要這樣的東西呢?你還是自己拿回去吧!”

老農著急地表白:“我從報紙上看到她喜歡這樣的東西。這是我春節時做的,一直保存到現在,你一定要替我交給她,以表達我們的一點心意,她的歌太讓我們感動了。”
麵對觀眾如此的厚愛,彭麗媛的心沉甸甸的。這樣的事情經曆得多了,她便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凡是想跟我拍照、讓我簽字的觀眾,不管我有多苦、多累,我都要盡量滿足他們。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