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流行於宋代的一種吃茶方式。宋代茶主要是兩大類,一種是團茶,飲蒸壓成一片片的,又稱片茶;還有一種,則是散茶。
點茶所用到的茶葉,正是團茶,工藝類似於今天的蒸青綠茶。完整的點茶流程包括十五道工序:
1、焚香靜心。
2、文烹龍團。龍團是宋朝的一種茶餅,用文火把茶餅烤幹。
3、搗茶成碎。龍團烤好以後,用茶臼錘碎餅茶。
4、磨碎成粉。用專門的石磨將碎茶餅磨成粉。
5、收粉入篩。將茶粉用茶帚掃攏入茶篩。
6、篩粗留精。篩掉大顆粒,隻留下細小的粉末。
7、茶末入奩。將曬過的茶末裝入茶盒。
8、起火煮水。
9、沸水淋筅。茶筅由一精細切割而成的竹塊製作而成,用以調攪粉末茶,是點茶的必備工具。
10、茶盞預熱。茶盞亦專門的品類,名“建盞”。
以上10道工序為預備工作,以下進入正式點茶工序。
11、茶末入盞。
12、點水入盞。加少許沸水衝點抹茶。
13、調末成膏。
14、環盞注水。
15、竹筅擊拂。用茶筅在茶盞攪動,要求手輕筅重,指繞腕轉。竹筅擊拂大概要兩三百下,至出現潔白的茶沫。至此點茶流程結束,奉客飲賞。
也有把點茶程序分成六大步驟的:
炙茶、碾末、羅茶、候湯、熁盞、點茶。無論怎麽說,點茶程序都是十分繁複的。
所以,後來被明太祖朱元璋廢止,飲茶方式改為直接衝泡。
米芾《苕溪詩》“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 很可能是指當時流行的點茶。
而清人黃任詩“樓前玉杵搗紺牙,簾下銀燈索點茶”句中的點茶,應非宋代的“點茶”,而是指“點購茶水”。
*尹思泉6月多倫多個人書畫展籌備中(部分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