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向徐渭學習什麽

(2021-08-15 09:10:40) 下一個

 

王進玉 

 

前幾天,有位學生帶來厚厚的一遝臨摹徐渭的書法習作讓我點評。我邊翻看邊同他聊起天來,問了他關於徐渭的一些問題,包括為什麽會喜歡徐渭的作品,你心目中的徐渭是怎樣的一個人,其主要成就和貢獻都有哪些等。但令我失望的是,盡管在字形上他臨摹得還算不錯,有些小細節處理得也很到位,可僅限於此,也不過是依葫蘆畫瓢、徒研技巧罷了,而對徐渭的生平經曆、性格特點、涉及領域、思想主張等卻知之甚少。

 

Image

 

明   徐渭   蟹魚圖   29×79cm   天津博物館藏

 

這裏暴露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也是筆者一直所在意的,即究竟該向古人學習什麽,該如何學習古人。難道隻是就書學書、就畫學畫嗎?“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真就可取嗎?尤其麵對像徐渭這樣一個多才多藝,有著多重身份,在詩文、書畫、戲曲、軍事等諸多門類均有著重要建樹,且人生情感經曆異常豐富、複雜的傳奇人物,僅僅就其字而論其字,就其畫而論其畫,顯然是不夠的,是膚淺片麵的,也隻能學到他藝術上的一點皮毛而已,無法真正領略其學問及藝術的博大精深。須知,論其書必然要談其畫,必然要談其詩文,必然要談其戲曲,它們是一脈相承、相互影響的,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不可也不能割裂看待,倘若不明白這一點,沒有將它們綜合起來研究、探討,就很難弄清其學術思想路徑與藝術風格形成的來龍去脈。  

 

Image

 

明  徐渭  草書自度曲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另外,徐渭的書畫作品總體來說不同於晉唐法帖,也不同於同時期如文徵明、王寵、唐寅等人的風貌特點,其藝術性更高,寫意性更足,但同時對傳統法度的破壞力、反叛意識也更強,帶有濃重的個人情緒色彩,且屬於明顯的心法大於技法。可以說,他的創作狀態、作品樣式、氣格境界與他的情感跳躍、生命律動,以及人生觀、文藝觀等是緊密聯係的,也是高度吻合的。所以千萬不可東施效顰,輕率地、刻意地去模仿其創作,效法其狀態。如果你沒有全麵深入地了解他這個人,沒有用心去熟悉、揣摩,甚至體悟他特殊的人生經曆、思想情感變化等,則很難準確捕捉到其作品中所蘊含的敏感信息,那種憤懣不平、沉鬱無奈,卻又縱橫不羈、氣吞八荒的精神抒發。雖然在實際練習中,經過反複臨摹基本可以做到字體或畫麵的形似,但在作品的神似與內涵上卻很難達到,難以契合,審美格調、氣息意韻等方麵也都會相差甚遠,自然就無法對其藝術進行很好地承襲、弘揚和發展了。

 

Image

 

明  徐渭   水墨牡丹圖  109.2×3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特別是他的大寫意書風、畫風,帶有強烈的個性特質,是完全不拘泥於法度的,也是超脫於法度之外的,如果僅從形式構成、筆墨關係、技法技巧等形而下的角度和層麵去試圖窺探、介入、詮釋他的創作,顯然低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卓越的藝術表現。殊不知,像徐渭這種靈魂和創作都已進入化境,相對來說性情遠大於法度、藝術性遠大於技術性、創新性遠大於繼承性的一些作品,要小心對待,不可輕易上手,且關鍵靠自身意會、領悟,絕非不動腦子,單純憑借手頭功夫就能真正體味、掌握的。當然還要有豐厚的學養、過人的才情作支撐,否則理解起來就會很有限、很單薄、很刻板。這一點非常重要,卻很少有人明白、做到。

 

Image

 

冷軍  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  125×45 cm  布麵油畫

 

而行文至此,打開微信恰巧瞥見一條與本文看似無關的消息,即有位藝術家在朋友圈發出冷軍作品《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拍出高價、再刷紀錄的報道,並對此頗為感慨地寫下:“冷軍一幅拍出八千多萬的作品,提醒我們技術不會老去,做任何工作——稱聖不斥大匠人。簡單說,活好很光榮,要做就做匠人。”我看後給他留言:“撇開拍賣價格不談,單就藝術創作本身來講,雖然技術不會老去,但真正傑出的藝術家一定是超越了技術層麵的,至少不應該再拿技術津津樂道。換句話說,能工巧匠未必是藝術家。何況藝術家講技術要分階段,所謂先需有法、中需得法、後需變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最後是大師無技巧。所以不同階段,對技術的理解有所不同。即便同一階段,不同門類、不同畫種對技術的要求和體現也大不一樣。一般人可能認為像冷軍這樣的超寫實繪畫才算是所謂的真技術、真功夫,而像徐渭、八大山人、齊白石那樣三筆兩筆就塗抹完成的大寫意作品便認為技術含量低或沒多少技術難度,這樣的理解是淺薄的,也是很不應該的。”

 

Image

 

明  徐渭   荷花圖  141.7×37.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的確,對於徐渭及作品而言,純粹從技術角度來簡單粗暴地衡量其藝術水準,或者單就某一方麵來斷章取義地判定其藝術價值,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也是對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才型大師的曲解和誤讀。眾所周知,今年正值徐渭誕辰五百周年,我們在隆重紀念的同時,務必要對其人其藝給予一個完整的、全麵的、深入的、公允的解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人物情感經曆,以及其多元一體、辯證統一的創作思想與實踐去致敬他鮮活而偉大的藝術生命,去感受他作品裏所洋溢的名士風度和聖賢氣象,要透過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過往來深刻把握、總結其非凡的文藝成就與深遠的曆史影響,進而更好地傳承其留給後世的豐富的精神遺產、獨立的文化品格以及本色創新的藝術表達,這才是正確麵對古人的姿態,也是最應該向古人學習的地方。(作者為藝術評論家)

 


來源 |美術報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