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華亭縣(金山衛鎮長春村)人。善寫各體,其書婉麗飄逸,雍容矩度,董其昌對二沈頗推崇,稱“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明太宗尤重度書,李紹《皇朝世說新語》載:“太宗徵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雲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官至侍講學士。與其弟粲名重一時,並稱“二沈先生”、“大小學士”。
當時朝廷很多金版玉冊、重要製誥都出自他的手筆,又因為當時八股科舉,讀書人紛紛效仿,成為流行一時的“台閣體”。明清兩代提倡館閣體,束縛和扼殺過書法創作的自由精神。然而,這也是書法史上“尚法”精神的一次複興。館閣體崇尚法度謹嚴,絲絲入扣,清秀耐觀,沒有病筆,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沒有十幾年乃至數十年的臨池不輟,要寫出象樣的館閣體,那是不可能的。
沈粲(1379~1453),字民望,明鬆江府華亭縣人,沈度之弟。善真、草書,飄逸遒勁,自成一家。尤長於詩,有集二千餘首。永樂初,與兄度同事秘閣,度為翰林學士,粲為侍讀學士,人鹹以大小學士、二沈稱焉。曆成、仁、宣、英四朝,俱受殊寵。自兄歿[mò]後,凡玉冊金簡,國家大製作,皆出粲筆。累遷大理寺少卿,與兄子藻同致仕歸。性孝友,伯仲同居,篤於事兄,人以為莫及。尤端厚謙抑,好獎掖後進。襟懷爽闓,不屑屑細,故自號簡庵。有《草書千字文卷》《草書古詩軸》《梁武帝草書狀卷》《重建華亭縣治記》等傳世。著《簡庵詩稿》。
沈度、沈粲兄弟出生於金山衛鎮長春村,其父沈易,元末時在河南王擴廓帖木爾賬下為謀士,在外客居6年,從師儒學和理學。後來,回家侍奉雙親極盡孝心,並閉門授徒,被人稱為“苦書先生”。沈度、沈粲受父親的影響,自小好學,尤其是書法,自成一體,入朝後名貫朝野,沈度被明成祖稱為當代的王羲之;時稱沈度、沈粲為“二沈”,並稱“大小學士”。
仕度周折 憑字入朝
沈度字民則,號自樂,從小受父親儒學與理學的影響,學習認真刻苦,習字橫平豎直、端方拘謹,一字不同;師承陳穀陽老先生,書法尤長楷書,筆法婉麗見長。並博涉經史,文章清新。明洪武年間,沈度多次赴府考落第,後因事株連,被發配到雲南。
在雲南時,沈度被雲南藩王聘為幕僚;開始,他數次為藩王獻計,均未見采納,為此沈度因不得誌而悶悶不樂。一天,沈度外出,遇見一位算命先生,說他日後“當顯貴、非凡命也。”落難之時,得此精神安慰,沈度十分高興。見算命先生門前懸掛的“課命”兩個大字字體一般,就欣然命筆,替算命先生書了“課命”兩字。由於這兩字字體非凡,一日,雲南都督瞿能經過,看到這“課命”兩字眼睛一亮,問知是沈度所書,馬上把沈度請到家中,讓自己的兒子拜沈度為師而習字。永樂元年,沈度隨瞿能入京,設學館於學士楊溥家。當時明成祖崇尚文事,廣求善於書法之人,經楊溥推薦,明成祖召見沈度試書,沈度的書法深得皇帝好評,馬上授翰林院典籍,後官至待講學士。
由於沈度的書法為眾官之冠,被明成祖稱譽為“吾朝曦之”。正是由於得到皇帝的厚愛,沈度每日待從於皇帝身邊,凡金版玉冊,或用於朝廷,或藏之於秘府,都由他書寫。當時的沈度,已官居二品,服金織衣,又賜以鐫其姓名的塗金象牙朝笏。他所書的文體被稱“官閣體”,書法能自成一體,乃彌足珍貴。明成祖命中書舍人都要學他的書法,使“官閣體”盛行朝廷。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成祖陰贈其父沈易為待講學士,讓沈度馳傳歸家,告於祖墳,是真正意義上的光宗耀祖。
明宣宗即位時,沈度已年逾七旬,多次上書請求退休,皇帝不允,後卒於任上。
懸腕練字 與兄同朝
沈易育有二子,長子沈度,次子沈粲,字名望,自號簡庵。沈粲8歲通《孝經》、《論語》、《孟子》,10歲能真草,13歲時父母雙亡,兄長沈度發配雲南。沈粲沒被困難所嚇倒,他把當年父親自苦的事跡銘記於心。當年父親沈易在部隊從軍客居他鄉6年,即使在隆冬嚴寒季節,也睡在草席木榻上,用他父親的話說,雙親在而得不到奉養,自己豈能自圖安逸。這種自苦精神激勵著沈粲刻苦自學。家貧無紙,沈粲就每天在牆上懸腕練字,這種真功夫使沈粲筆力大進;而且懸腕用的是陰勁,更使書法飄逸遒勁,自成一家。
沈粲能入朝為官,當然有其哥哥的功勞。沈度入朝為官後,即向明成祖推薦道,臣有弟粲,其書勝臣。明成祖準奏,其弟沈粲隨之被召用,當堂試字後,入翰林院,授中書舍人,官至待讀學士,後升大理寺少卿,官居二品;兄弟倆同朝為官,而且兄弟齊名,時人稱為“大小學士”。
沈粲博學多才,且喜提攜後生,性格開朗,品性高逸,不拘小節,故自號“簡庵”。晚年時,沈粲不喜楷書,喜歡行草,得宋仲溫、陳文東之三味,門外求字者常不斷;沈粲並以詩見長,70歲辭官還鄉,皇帝賜織金衣,鏤姓名於象簡,塗之以金屑,真可謂衣錦還鄉,光耀祖宗。
書法成體 青史留名
沈度、沈粲生長在明王朝時代,明朝曆代帝王,大都熱愛書法,宋元以來的書法,基本上已是帖學為主,明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因此,刻帖的風氣,大大超過以往。刻帖---過去沒有象現在這樣的照相製版印刷,為了讓字帖廣為流傳,隻能依樣刻在木版上進行印刷。這時候大型係列刻帖,有《東書堂帖》、《寶賢堂集古法帖》等,這一定程度上對書法的普及起著重要作用。明成祖時,大力複興文化,招募擅長書法的人,並授予中書舍人的官職。這也進一步推動了習書之風。
明初的書法,要數“三宋”(宋克、宋璲、宋廣)和“二沈”(沈度、沈粲)名聲最著。“三宋”是明初洪武年間的書法名家,其中以宋克最為有名。宋克字仲溫,號南宮生,蘇州人。擅長楷書、草書,以鍾繇為師。最拿手的是章草,他的章草,延續趙孟頫、鄧文原的風格又有所發展,融入了今草和行書的寫法,更加流利、矯健。代表作有《章草急就章卷》。以後就是沈度和沈粲兄弟倆。
沈度在永樂年間當過翰林學士,算是義勇文人。善寫各體,尤其擅長楷書,學智勇、虞世南,風格端正、秀氣、圓潤,深受明成祖的喜愛,當時朝廷很多金版玉冊、重要製誥都出自他的手筆,又因為當時八股科舉,讀書人紛紛效仿,成為流行一時的“台閣體”。
沈度兄弟作為明代台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台閣體又稱官閣體,“台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台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明代官閣體書法結體平正,筆致光潔,景色烏黑,風格秀潤華美,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沈度以長於官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一時。有墨跡《教齋箴》、《四箴銘》等傳世。弟沈粲,擅行、草書,子沈藻,擅楷,均承家學。 由此可見,官閣體的風行,是由於統治者大力幹預的結果。但也有人認為,台閣體書法,對於有才華的書法家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束縛,台閣體書法結體缺少變化,意趣不足,而持批評態度。
沈度一生筆耕,著有《西青餘暇自樂稿》、《自示編》、《滇南稿》、《隨筆錄》等,較著名的書法作品有,題李龍眠《維摩演教圖》跋宋劉樸年《登瀛圖》、跋宋劉公麒《歸莊圖》以及《不自棄說》、《寶積經》等。
沈粲著有《簡庵詩稿》,有詩2000餘首。比較著名的書法作品有《千字文卷》、《重建華亭縣治記碑》等。《千字文卷》、《石渠寶管》等作品,現分別藏於故宮博物館和吉林省博物館。
明代禮部尚書、書法家董其昌對“二沈”的書法成就頗為推崇,稱“文(征明)、祝(允明)二家,一時之望,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可見“二沈”在明代的書法史上已有著一定的成就和地位。
沈度書法 & 沈粲書法
沈度書法
言箴曰: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忘,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如,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
視箴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製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複禮,久而誠矣。
動箴曰:喆人知幾,誠之於思,誌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聽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衺存誠,非禮勿聽。
敬齋箴
謙益齋銘
沈粲書法
《草書古詩》
書應製詩 紙本
《草書千字文》 局部
來源:中國書法家論壇
Scan with WeChat to
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