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2018-10-10 08:01:37) 下一個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二胡”與“古錚”可以聽的筆法

 
 

董水榮

 

 

 
 

我們從大的用筆體係裏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係,一是“篆籀絞轉”,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

 

關於筆法的追溯,源於各種書寫工具的變化,我們很難確定具體筆法的一個演變時間。比如,甲骨文中“刀”與“骨”的關係;金文中“模範”與“澆鑄”的關係。除了這一些,筆法還與書體的演變有著很大的關係。篆書與曲線;隸書與方折。這些都對書寫用筆的方式帶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我們學習筆法,不能單一而靜止的觀念,認為筆法是一種書寫不變的技術法則。

 

一種筆法體係可以表達一種相類近的書法風格。書法創作都是通過用筆方法來推進書寫的進程,所以我們會覺得筆法是書寫的核心,將之視為書寫的不二法門。一種用筆體係有一種用筆體係的特點,沒有所謂的高下,能區分的就是對控筆能力的高下。在曆代傳統作品中,各種筆法體係都有經典之作。

 

這裏著重比較“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兩種用筆體係在行草書中的應用。

 

這兩種用筆體係,在行草書中都有很經典的範式作品。“一搨直下”是王羲之在行草上對前人筆法的一種提煉,他對運筆與筆鋒狀態的體驗,強化起筆和行筆的方便。應該說“一搨直下”是王羲之主要的用筆特征。開創了帖學的源頭。王羲之的《十七帖》為代表的一批手劄都是這種用筆方法(圖1、2)。

 
 
 
 

 

圖1 《十七帖》局部1

 


圖2 王羲之《遠宦帖》一板一眼的

 

 

 

 

“篆籀絞轉”

顧名思義,最先是用於篆書的書寫,因為篆書以曲線為主的結字形態,形成獨特的用筆方法。(圖3)這種筆法在行草書經過了王獻之、張旭、顏真卿、懷素幾代人不斷提煉與純化,最終以懷素《自敘帖》最為典型。(圖4)

 
 

 

3《嶧山碑》局部          圖4《自敘帖》(局部)

 

 

 

 
 
起筆方式的區別

“篆籀絞轉”的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回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通過回旋裹鋒的控筆動作,筆毫處於微微扭曲的狀態,筆鋒也處於中鋒狀態。因為回旋裹鋒需要順著筆毫方向的改變才能完成書寫,所以總體上從起筆到行筆的動作相對舒緩。(圖5)、(圖7)

 

“一搨直下”的筆法起筆,突現入筆的自由與快捷。筆尖直接入紙,入紙後再根據筆鋒入紙的角度,進行擺正,調到中鋒狀態。因為直起直落的起筆動作,有點象“打點”的方式,入紙後擺正筆鋒也是一個儲存筆勢準備發力的過程,再到行筆。形成了“打點”-“發力點”-“迅猛筆勢”起筆三步驟。這種帶有“快”、“準”、”“狠”的起筆與筆勢別於“篆籀絞轉”。

如(圖6)、(圖8)

 


5篆籀起筆

筆毫微微裹絞狀直順          圖6一搨直下尖鋒入紙筆

 

 

圖7《小草千字文》中的       圖8《行穰帖》中的

“行”篆籀絞轉的起筆              “行”一拓直下的起筆                                

 

 

 
 
行筆方式的區別

“篆籀絞轉”因為起筆舒緩的筆勢和微微帶有裹絞狀態的筆鋒,所以行筆上有兩個特征,一是運筆的力度相對勻速,提按變化小,另一方麵行筆速度也相對較慢,但運筆的速度變化相對豐富。運筆過程中力度變化較小,這需要相對衡定的控筆能力。因為帶有裹絞形態的筆毫,墨水滲透到紙上的軌跡也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線條質感常帶有顆粒性的枯筆形態。(圖9)、(圖11)

 

“一搨直下”在行筆中,因為起筆儲足了快速行筆的筆勢,所以行筆直接,“一搨直下”就是這種行筆的形象叫法,所以也有些叫“一搨直過”。“一搨直下”筆鋒在行筆過程呈平行狀,所以枯筆會出現平行的飛白形態。(圖10)、(圖12)

 
 

    

圖9 篆籀行筆,                    圖10 一搨直下

筆毫微微裹絞狀                   行筆保持筆毫直順                                     

 

   圖11“侯真卿”篆籀絞轉行筆    圖12“頓首喪”

           一搨直下的行筆

 

 

 

 
 
轉折方式的區別

我認為這兩種筆法最突出的用筆特征不是起筆與行筆過程,而是轉折方式的不同。“篆籀絞轉”突出是“圓轉”,“圓轉”因為是通過一定弧度的曲線現實改變畫筆的方向。當筆毫順著曲線運筆時,筆毫也在圓轉中裹絞在一起,所以很形象的叫“絞轉”筆法。這一筆法可以現實筆畫與筆畫之間連綿不斷的對接,“絞轉”筆法成熟的為連綿大草的出現奠定了用筆的基礎。

 

“一搨直下”在轉折中,所用的方式是“切轉”。“切轉”與“絞轉”不同,“切轉”是通過“下切”的用筆動作,重新擺正筆鋒,儲足另一個方向的行筆筆勢。很顯然“切轉”是突然改變行筆方向,“切轉”角度根據行筆的方向確定,運用最多的橫折、豎提兩種筆畫。所以相對“絞轉”來看,“切轉”出現的筆畫形態一般都是銳角與直角。“切轉”在筆畫與筆畫之間連帶上沒“絞轉”來得方便,“切”實際上就是另一個筆畫方向的重新起筆。所以王羲之的草書,還是和行書屬於同一範疇的用筆方式。

 

   圖13篆籀圓轉,                   圖14 一搨直下切轉

緩緩改變方向筆毫呈裹絞狀      突然改變運筆方向          

 


圖15“亡侄”一線下來方向變化,  圖16 喪亂之極方

圓轉的裹絞筆意                      向用切轉方直        

 

 

 
 
用筆審美的區別

“篆籀絞轉”這種用筆方法連綿的長節奏,速度變化產生的緩急,故線條形態有粗細、濃枯,產生線條的節奏感更強,線條形態的變化更豐富,這些線質表達的情感也更為複雜。在表達情感上有先天的優勢,可以表現出鬱鬱芊芊的生機。“篆籀絞轉”好比悠揚連綿,情真情意深的二胡曲。

 

“一搨直下”在行筆過程中的直接與幹淨,形成精致與典雅,一板一眼的節奏感,易出君子之風、瀟灑風度之美。“一搨直下”有如欣賞叮當有致,起伏跌宕的古錚曲。

來源:逸廬書院

END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