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聲音】當代書壇現象的思考

(2017-11-05 14:42:41) 下一個

 

 

當代書壇現象的思考

 

■朱以撒

 

 

  當代書壇的種種現象,反映了書壇中人的各種訴求與行為,讓人欣慰的,讓人覺得應當引導的、調整的。現象紛繁是正常的,沒有現象才是不正常的,現象是用來思考的,思考使人走向深刻,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

  書壇中人的成分比較駁雜。和一些門類不同,書法藝術的公共性特征比較明顯,使各行各業的對書寫有熱情的人都可以匯集到書壇中來。這些年很明顯地可以看到許多作家、演藝界人士、官員、名流都在書寫。這當然是一件大好事,因為書寫可以使人記取漢字,知其形、聲、義,書寫久了,對漢字也就有了切身的體驗,通過書寫感受傳統文人的優雅、斯文之姿、之韻。麵對大量的書寫者,對他們書寫的熱情是需要肯定的。書寫和書法截然不同,書寫就是把漢字寫清楚了,使人知其義而不生錯舛,但它與書法十萬八千裏,書法需要體統,需要一套經過刻苦訓練而掌握的創作技能,才可能進入審美範疇。如此說,一位再有才華的人,再赫赫有名的人,真想由書寫進入書法,都得從頭開始,按學書規矩而行,循其規蹈其矩方有前景。同樣,書法家如果想豐富自己,當一名作家、音樂家,也必須從頭開始按規矩來努力實踐。應該成為一種自覺,而不是任意而為。那種把書寫視為書法的人,也就無視書法的種種規矩和要求,無視書法藝術的外在門檻和內在規定性。如果再以此張揚、鼓吹,也就害處不淺。如果一位名人以書法之美應對社會,就起到一種傳播美感的貢獻;如果隻是塗鴉,又以號稱著名書法家流行於世,那就是一種汙染和破壞了。如今書壇中人不論何種成分,都是以書法家稱之,故魚龍混雜、真贗交集。如果一個人要自稱作家,他自己也要掂量掂量,但一個人自稱書家,可以脫口而出,不必有什麽心理負擔。把自己的書寫等同於書法的人多了,書壇中人的身份就很駁雜,對書法藝術也就缺乏敬畏,誰都可以進來闖天下。《三國誌》稱,“人各有誌,所規不同”,一個人對於書法藝術的態度,可以看出格調高下,品位雅俗。同時,社會中人對書法家的認識也很膚淺,認為書法創作過程迅捷、輕易,並不考量其背後長期付出的艱辛勞動。

  文學藝術各門類都有自己的規矩,書法自然不能例外。明人胡應麟認為:“風雅之規,典則居要。”書法生活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私有的,自由的,卻是需要提高的。書壇需要健全規矩,規矩是一種約束,也是一杆標尺,用以衡量書壇之人、書壇之事。守規矩應當成為一種習慣,不守規矩理應戒止。對於一個組織,在吸納新會員,書法展覽評審活動、書法理論研究等等活動中,持守規矩就可以更加客觀、公正,使人信服;做為書法家個人,自覺遵守規矩,自律不輟,也有利於不離正道,行於大道。

  我們正處在一個學習的時代,學習對於書壇中人來說是十分必要,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但書法家的學習現象還是有幾個比較明顯的不足。首先是學習的狹隘,譬如隻學技能,其餘關注程度就不夠了。書法藝術是個範疇,學習應該進入更為廣大的空間,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培養更深遠的胸襟。魯迅曾批評“叮於一處”的學習方法,因為人如此囿守,難免枯落。其次是功利的學習,什麽能產生功利學什麽。學所謂有用的,棄所謂無用的。功利之學使人偏頗、短視,成為實用主義者,是精神上的唯利是圖者。其三是應景的學習。學習可以作為門臉,自詡好學習愛讀書已成時髦。清人方東樹曾談到一種偽學習,是學不到真學問的。偽學習作為一個麵具,應對社會、他人,最終流為淺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有人通宵達旦讀書以應和這個日子——真熱愛讀書者,這一日尋常過,不必如此。明人俞弁認為:“不讀書,則其流不長。其流不長,欲求波瀾汪洋浩渺之勢,不可得矣。”對於個人來說,能否讓書法藝術成為持續發展的一種精神活動,最終還是倚仗讀書積累下的學識。人們在讀書中感受思想之美,道理之美,情調之美,修辭之美,原創之美,不讀書何以堪。相比之下,古代書法家的形象是比較豐富飽滿的,究其根柢是文化素養在起作用,是一個有文人情懷的人,而不是一個幹巴巴的書寫藝人。文學院的學生在閱讀文學史時讀到了陸機、王羲之、蘇東坡、黃庭堅、趙孟頫、楊維楨、徐渭的美文,因為他們的本質就是一個文人,有文思、文風、文采、文才在起作用,也就更見格調和境界,因此陸遊曾認為:“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金石之聲,江海之濤瀾,虎豹之炳蔚。”很有活力,生氣勃勃,風雅鼓蕩。書法創作允許不原創,書法家一生可能會反複寫某一個內容,或以抄錄古人詩文為務,但有文化素養和追求獨到的書法家卻會追求原創,嚐試原創,抵製抄錄帶來的文化惰性。《蘭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詩》都是原創,原創使人提升,有活力,有一個追求的方向,書法創作就是追求最大的可能性,探索其複雜性,體驗其神秘性,倘若蹈襲的惰氣萌生,也就使人喪失原創的動力。當然,原創的基礎來自大量的閱讀、思考,得以轉換。在這方麵,古今書法家的差距也最大——許多的個人書法展覽上都是古人詩文的聚合,看不到我手寫我文的場景。抄錄成了習慣,也就不可能開辟新的審美空間、開拓個人的審美理想。一個當代書法家除了創作,成為技能高超的善書者,他在文、史、哲方麵還有哪些學理性的研究?如果是古人,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不難的,但對於當代書法家來說,往往除了創作,還是創作,也就不免單調,不免平麵,有誌向者理應要有超出書法創作之外的文化追求。

  當代書法評論也是大家覺得十分薄弱的地方,原因是長於頌美短於規過。礙於遠近的人際關係,書法評論總於屈己於人、於事,達不到評論的真實。史論研究者眾,麵對過往的史實、人物、事件,不牽涉世俗趨舍,表達的心態也就大有不同。馮其庸有一首激情洋溢的論書詩:“疾風勁草讀君書,君書都是劍器詞。忽如驚風飄白日,忽如鯨魚破蒼波。忽如羿射九日落,忽如大禹劈山斧。忽如長橋斬蛟龍,忽如高天射雁鶩。忽如電掃四海黑,忽如雷轟山嶽舞。忽如蒼茫微月出雲海,忽如旭日東升萬象呼。忽如秋雨梧桐飄落葉,忽如漫天風雪銀裝素裹萬裏江山瑞雪賦。忽如鐵馬金戈十麵埋伏九裏山,忽如破釜沉舟巨鹿大戰諸侯觳觫(hú sù)壁上呼。忽如劍閣聞鈴淒涼夜未央,忽如平沙雁落萬鷗翔集霜天曙。忽如二泉映月哀弦回腸聲聲苦,忽如昭君出塞胡沙萬裏琵琶聲急鐵馬馳。忽如澹蕩春風三月天,忽如柳絲飄拂豔陽時。忽如梨花院落溶溶色,忽如江上聞笛千裏月明倚欄思。

  要之君書獨得天地造化靈秀氣,隻有山河大地五嶽風雲堪與相吞吐。

  予讀唐君狂草,如少陵觀公孫劍器舞,又如讀太史公書項羽破秦軍百萬諸侯軍山呼震嶽,又如聞雷轟電掣,聲光掃寰宇,複如聽梧桐夜雨二泉映月,其奧微處在微茫之間,當以神會也。”

  書壇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場,四時異景,萬卉殊態,或吟詠規範,或不守畦町,有各自的生長態。但是,隻有自覺遵守書法藝術規律,規延風雅,去除蕪雜,不斷提高個人精神生活的質量,才可能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書法藝術事業的進展。

 

轉自書法報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