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天端的家,歡迎來串門。'

如果我還在人間,我的情懷就係在天邊;
如果我去了天邊,我的微笑就留在人間。
個人資料
正文

家甫自傳第一章:文獻名邦,瑤瑚苑村(我的故鄉)

(2008-10-13 20:22:56) 下一個


       我的故鄉是浙江省餘姚縣,即現在的餘姚市。那是一個號稱“文獻名邦”的古老縣城。城內的龍泉山上有四座碑亭,分別紀念嚴光(嚴子陵)、王守仁(王陽明)、朱之瑜(朱舜水)、黃宗羲(黃梨洲)四大名人。嚴光是東漢光武帝的少時同窗,卻不肯做官,歸隱富春江釣魚,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隱士,他有無著述巳不可考。其他三人則都是學富五車、著述甚多的大學問家。餘姚的學術空氣甚濃,明代有著名的“姚江學派”。餘姚人民不但文風鼎盛,而且富有革命傳統。在明代抗倭戰爭中,出過犧牲自己、引倭 寇 入絕地的抗倭英雄姚長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餘姚南部的梁弄鎮又是中共四明山根據地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的所在地。

      餘姚縣在清朝末年屬於紹興府。餘姚著名人士蔣夢麟在 回憶錄《西潮》中,談到他曾赴紹興府城應“郡試”,結果考取秀才。這就說明當時餘姚是紹興府的一個屬縣。但到了我懂事時,餘姚縣已改屬寧波地區,直至於今。所以餘姚人士可說是“寧波人”,也可說是“紹興人”,反正在人文淵源、風俗習慣上有許多相近相通之處。

      餘姚縣城四麵環水,有一條長練似的姚江自西橫穿姚城,往東流向寧波,把縣城分為南北兩部分。那時江北是全城的中心地帶,餘姚縣政府和繁華街道都在這裏。與姚江垂直的一條大街稱為“虞宦街”,後改稱“新建路”。街上有“慶泰祥綢緞鋪”、“老鳳祥銀樓”、“普文明書店”等著名商鋪和幾家銀行、錢荘,姚江北岸沿江是一條“濱江馬路”,路邊有幾家規模較大的酒樓菜舘,居民宴客可以直接上酒樓菜舘,也可以事先預訂送菜到家。姚江以南稱為“江南”,與姚江垂直的一條小街叫做“江南直街”,沿街都是一些山貨行、雜貨鋪、飲食店等小商鋪,街道很長,也很狹小。江北與江南之間有一座古樸的陡拱式的三孔石橋,這就是有幾百年曆史,號稱“浙東第一橋”的“通濟橋”,當地居民俗稱“江橋”。此橋隻能行人,不能過汽車。所以抗日戰爭時期在此橋附近又搭起一座能通行汽車的便橋。後來這座便橋從木板木架變為鋼筋水泥,成為貫通江北江南的主幹道,而那座幾百年前建成的“通濟橋”作為曆史文物仍保留下來,供居民步行過江。“通濟橋”全長四十四米,石柱上栩栩如生的獅首石像和形態各異的蓮花座,雕刻得非常精致。轎身兩側還鐫有氣勢磅礴的對聯。朝東聯為:“千裏遙吞滄海月,萬年獨砥大江流。”朝西聯為:“一曲蕙蘭飛彩鷁,雙城煙雨臥長虹。”通濟橋 旁 邊,還有一座初建於十三世紀,以後屢毀屢建的著名古城樓“舜江摟”,與古橋同屬餘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的老家在馬渚區方橋鄉的一個小村,村名“瑤瑚苑”。村中人家不滿百戶。有一條小河彎流全村,終點處成為死港,那裏就是我家的房子。我家是一戶有幾百畝田的大地主,家有五間樓房。沿河是一條有圍牆的過道,過道的一端是我家的邊門,另一端是用石塊和石板砌成的河埠頭。這個埠頭為我家所造,也為我家所獨占,因為有圍牆攔住,鄰居無法進入。記得我的童年常在這個河埠頭玩水、釣蝦、釣魚,有著美好的回憶。

      瑤瑚苑村前有座石橋,橋邊有石凳可以坐人聊天。橋旁河邊建有一排穀倉,是本村幾戶大地主所有,我家也占有其中的一間。穀倉前,沿河有個很長的石埠頭,是專為收租穀的船卸穀用的。河對麵有塊很大的平坦的曬場,是幾戶大地主曬租穀用的。這個石埠頭附近,魚蝦特別多,是全村小孩釣魚蝦的最佳場所。大人們則坐在橋邊石凳上,一邊談天,一邊看孩子們垂釣。 村邊有個很大的祠堂,叫做“王氏宗祠”,據說是由我的祖先王維嶽出錢修建的。這個祠堂有祭田數百畝,田租收入用來辦祠堂的祭祀。祠堂旁邊有一所由王氏宗族辦的“瑤瑚初級小學”,校舍與祠堂連在一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