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下到東西
我要說“東方某大國”,你一定知道指的是什麽。但我說“天下”,概念是不是模糊了? 是的,“天下”是指全世界?,還是指我華夏神州?
幾百年前,“天下:這個概念是清晰的,凡我皇帝能管得著的地方,就叫天下。我抄一個定義:
“天下”是普遍存在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有關“世界”的概念。其最初是從華夏族群對中原諸侯以及地理與文化領域的理解,與政治主權聯係發展出來的觀念;此概念以普遍而明確的秩序原則來表示統治的空間和地域,和周邊的關係,並由華夏文明區別延伸出華夷秩序體係;後來傳播至漢字文化圈/東亞的國家和地區,深深影響東亞周邊的曆史和文化。天下這一概念沒有地理和空間的限製,伴隨一定的秩序關係,發展成為某個地域、群體、國家的天下觀。不同地域民眾,他們的“天下”的概念亦會根據一定的秩序形成。
”天下“是排他的。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勢力夠得到的地方,一定要統一。為什麽這樣? 不知道,反正好幾個國王在山東山西江南江北分割統治,我們看著就不爽。
其實遠古時候,對這種分治大家是爽的。周武王建國以後,封了80多諸侯國,每個國家都有國君。但是,國君是國君,但不能稱”王“,王隻有一個。
在這之前,還有別的稱呼。我抄一段:
三皇五帝時代,最高統治者稱為“帝”,比方說黃帝、炎帝、堯帝等。“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遠古時代,人口稀少,生育為重,“帝”這個稱呼更多的意味著責任,要保障部落宗族活下去、興旺下去。
夏、商時期,君主的稱呼,一般是前麵加朝代名,後麵加字,比方說“夏啟”“商湯”。
商朝時期,“王”子慢慢出現了。“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王”這個稱呼顯示出的是能力,說明生存繁育已經不是最高追求了,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
其實,用”王“稱最高統治者挺好的,端端正正的字,和老虎的麵紋還特別像。為什麽後來不用了?
就怪有些人不守規矩。
周武王封國的時候,每個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比如魯國和齊國,現在看麵積不大啦,但在當時國君的級別很好,因為開國的領導分別是周公旦和太公望。魯國是公國,齊國是候國,因為封國的時候周天子賜封呂尚侯爵。而魯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兄弟,封公爵。
有些偏遠地區(當時的地理),比如楚國,國君的級別是”子“,封國也就算個”子國“。
有區別嗎? 當然有。相當於現在的職稱和軍銜。當時從高往低排是:公候伯子男。
什麽意思,就是說楚國的國君是個上尉軍銜,魯國的國君是個上將軍銜。見麵了,你要立正敬禮。
搞了幾百年後,楚國人不幹了。靠,老子開疆辟土,國土比你魯國大一百倍,你弄個上將軍服在那裏顯耀,我還當上尉?不行,要改革!
怎麽改? 把魯國的公爵帽子搶過來? 不好。人家好幾個有公爵帽子的聯合起來製止你,搞不好你會腹背受敵。
欸,有了。我不搶公爵帽子,直接槍那個”王“冠!
先找個小規則試水,於是就有下麵這個記錄:
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什麽意思呢,就是楚國國君穿著上尉的製服,居然問元帥級別的周王,你家那個代表你權威的那個鼎具體尺寸是什麽。這就是成語”問鼎中原“的來曆。
哇,這還了得。按照孔夫子說的那個周禮,也就是當時的政治秩序,這個鼎的尺寸別人誰敢問?你問就說明你不服氣要造反嘛,大逆不道!
可是,人家問了就問了,並沒有得到懲罰。於是各國國君開始自己給自己升官。開始還有點節製,升到公國就停了。上將軍銜差不多了,畢竟元帥就一個嘛,不好意思搶。
又是這個偏遠地區的楚國改革激情高。楚上尉說:拿破侖說了,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們升到”上將“就滿意了,我不行,我當元帥。於是就封自己為楚王。
靠,其他牛逼的國君一看,哈。你偏遠省份都這麽搞,我們就不客氣了,於是都稱王。什麽趙王,韓王,秦王,楚王,齊王等等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
老板周王呢? 總不能和你們這些打工仔一樣吧,於是大家就給周王送了一個別稱,叫天子。你們這些打工仔統治的地方雖然屬於不同的王土,但都是我天子的疆域,它們歸屬一個天下。
什麽,一個天下,各自表述? 不是,絕對不是,不能各自表述,隻有一個天下原則。
有了”天下“這個概念後,大家就累了。一個天下一個天子,多一個絕對不行。必須安排他們廝殺,最後隻能剩一個。
就這樣一直打打殺殺到近代。到了清朝那時候,發現西方蠻夷牛逼起來。想將他們住的地方搞到我們”天下“裏麵, 讓咱皇帝管理, 絕對不現實。沒辦法啦,打不過洋槍洋炮。怎麽辦? 隻好分疆而治,管他們叫西方,我們叫東方。合起來叫世界。
雖然分了,但東方不能輸給西方。人說,和人家西方比,你落後爆了,弱爆了,不輸你還能怎麽著?
有辦法,我們製造輿論: 東方壓倒西風!東升西降!東比西好!利害我的國,利害我的方, 東東才是真正的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