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題目是不是覺得一劍要說狠話了? 不是哈,完全是借題發作。
咲媱同學和幾年前在茶壇活躍的一位網友(大花貓?)很像,喜歡自己跟自己的帖子,讓跟帖率提高。文學城有個潛規則,用跟帖數指標給帖子排推薦優先級別。舉例說,帖子發出去一個小時,如果跟帖數超過20,文學城就將其提升為熱貼了。
那個"大花貓”看準了商機,每次發貼,就在自己帖子底下跟自己說話。說完20句後,興奮地看著自己帖子變成熱貼。
提醒一下咲媱,玩這個要小心,大花貓網友就因這個被文學城封了。具體罪名不清楚,但可以將這個行為歸結為刷屏。
順便和咲媱聊聊“禮”。 對的,古人有姓,有名,還有字。一般來說,對人的姓與名,不能隨便提(口頭或書麵)。 如何交流呢? 所以就搞了另一個假名(別民),叫字。 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最親切的稱呼當然連字都不說,叫“老師”。如果有好幾位老師在怎麽辦? 那就叫“”仲尼老師“。平輩人呢,就叫”仲尼兄“。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好像有這樣的穿幫畫麵,馬超見了曹操,殺父之仇難忍,如是開罵:”曹操,.....“。
完全胡扯。如果馬超真這樣,隻能說明他不學無術,沒有文化。不僅在江湖上給自己丟臉,還要讓自己顯赫的家族為此蒙羞。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是有名有字的。比如蔣中正,字介石。毛澤東,字潤之。蔣經國,字建豐。 所以老蔣一般叫老毛,都以”潤之“稱呼。但老蔣要是用黨國名義發文,為示輕蔑,就稱”毛賊 澤東“。
這東西很麻煩啦。比如革命隊伍登記名冊,姓,名還有字。家屬來封信,不僅查名還要查字。於是,大家約定,這個”字“就免了。
你想鄧小平,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我估計希賢是他的字。 我不清楚,老鄧和小蔣是不是用”希賢兄“ ”建豐兄“互稱。
不是他們沒文化或不懂禮節。而是國共兩黨適應形勢,同國際接軌。一姓一職稱,一名一同誌。
小平同誌,經國同誌,相互稱呼起來完全沒有什麽不禮貌沒文化。
咲媱說台灣人有禮貌有文化,因為他們
”比如稱呼蔡英文的正式公文,就稱為蔡總統英文。李登輝就是李總統登輝先生。“
一劍不同意。這種不倫不類的稱呼就像穿馬褂戴領帶,不中不洋,不古不今。
估計這是兩蔣時代哪個馬屁精弄出來的東東: 蔣總統中正先生,蔣總統經國先生。
為什麽? 就是不想讓人直接說”蔣中正“”蔣經國“。因為這有”指名道姓“之嫌。
最有意思的是,大陸很多人不知道蔣中正是名字,而介石是他的字。 大陸一直不用”中正“去罵他,絕對不是他們懂禮貌,有文化。我猜有兩個原因:
1. ”中正“這個名字太光明偉大了,老蔣配不上。介石嘛,一聽就有些灰暗;
2. 本來宋慶齡宋美齡就已經讓老蔣沾不上光了,再搞個中山中正,搞個像是哥倆一樣,太便宜老蔣了。
清末那時候,除了名,字外,還用家鄉名字來稱呼官府大員。 比如孫中山,名字叫孫文,字明德、載之 (這人居然有兩個字).除此,這家夥還有化名叫中山樵 (和文學城網名差不多)。 這還不算,他還有號: 逸仙、日新。 還不夠,他還有幼名叫帝象,譜名叫德明。
那時候要是登記戶口,這老兄一人就占半頁紙。
問題是,孫中山這些名字大家都不念,害怕”指名道姓“不禮貌。怎麽辦? 有辦法,因為當時有個習慣,用家鄉地名稱呼人。比如:
李合肥,康南海,袁項城,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