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雲低,路遙雨細。

不要以為退休問題對於我們來說還很遠,及早規劃、按步行動,讓自己45歲前退休。
個人資料
正文

ZT: 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危險?七問中國經濟 作者:向鬆祚

(2018-10-01 07:39:13) 下一個

匆匆回國歸來,時間雖短但確實感到業內緊張不安情緒蔓延。巧遇朋友一推薦好文章(現已被和諧),特轉於此處。

 

 

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危險?七問中國經濟

作者:向鬆祚,著名經濟學家、中國農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

 

 

1 張五常之問:中國經濟到底怎麽啦?

 9月6日,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前輩張五常教授應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邀請到廣州講話。張教授開門見山如是說:“1978年暑假,我從美國回香港度假的時候,開始跟進中國的發展,到今天剛好四十年。這四十年來,我未曾見過有像今天這麽大的經濟麻煩。該怎樣處理很難說。即使是90年代,中國經濟遇到很大困境,我們還是有很多理由樂觀。目前情況不同,很難解釋。美國人開始對中國敵視,根據美國民意的看法,是插水式下跌。為什麽會這樣?我不知道。“

張教授如此悲觀看法已經有一段時間。9月初我在深圳見到老教授,他說:“數十年沒有見到今天這麽糟糕。“

我們到廣州周邊考察一些企業,企業家坦誠當地經濟是負增長,企業麵臨前所未有的困難。這大概是廣東省近期出台降低製造業成本10條意見的大背景吧。

深圳負責實際經濟工作的一線官員私下坦率地說,深圳的經濟情況不容樂觀。深圳是全國最健康和最有活力的經濟體,同樣麵臨很大壓力。

浙江、江蘇、重慶等等多個地方的經濟數據令人擔憂。即使是官方經濟數據,也無法掩蓋經濟大幅放緩的事實!1-8月廣東消費增速隻有4.4%,浙江隻有3.5%,江蘇隻有1.1%。投資和出口均出現大幅放緩,三駕馬車顯然大幅降速。

 

2 經濟下行壓力有多大?

 盡管一些人依然用“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陳詞濫調來形容中國經濟,然而,中國經濟已經發生的重大變化卻著實讓人心驚。

 各種數據、分析和評論紛至遝來,皆指向一個不得不認真回答的重大問題:中國經濟到底有多麻煩?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危險?

 早在7月31日,最高決策機構--中央政治局--分析經濟形勢,明確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麵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加以解決。”

 

 

依照我的理解,所謂“穩中有變”。顯然是指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所謂“麵臨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則所指甚多,下文將細細道來。所謂“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顯然是指中美貿易摩擦快速升級。

先來看看宏觀數據吧。盡管很多人對官方宏觀數據持懷疑態度,不過官方統計數據仍然能夠說明很多問題。

首先看1-8月份的主要宏觀數據,亦即所謂“三駕馬車”的數據: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隻有5.3%(很多人對此數據存疑),創曆史新低。

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同比在9.3%(更多人對此數據存疑),也是曆史新低。

進出口增速放緩尤其是出口放緩。貿易順差隻有193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收窄32%。1-8月外需拉動經濟增長隻有0.1個百分點。去年同期是0.6個百分點。

工業增加值增速隻有6.1%,低於預期。

毋庸置疑,即使從官方數據看,推動經濟增長的所謂三駕馬車全麵放緩,經濟下行壓力非常明顯。

我們再來看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收入和利潤增長情況,這是今年以來爭議最大、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長,可能是衡量整體經濟表現最重要的指標。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先生的一份報告令人信服地指出:

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的同比增長數據,由於存在“幸存者偏差”,並不能反映經濟的真實情況。相反,根據工業企業收入和利潤累計值所計算的同比變化,才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我國工業企業的實際情況。

 

這兩個數據的差額相當驚人。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1-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速達到9.9%。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1%。這看起來當然是不錯的表現,大概就是所謂“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主要依據。

然而,丁安華先生根據收入和利潤累計值計算的結果卻與國家統計局的結果完全相反:

根據收入累計值計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總額負增長-13.36%;利潤負增長-8.1%。

 

 

造成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在統計或計算所覆蓋的這一段時間裏,有一批規模以上企業死亡或消失。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或計算則將那些消失的規上企業剔除了,所以才出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收入和利潤依然大幅增長的“繁榮假象”。實際情況卻是相當一批規上企業倒閉破產,整體經濟情況令人堪憂。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上述巨大反差。譬如去年規上企業總數100家,總利潤100億,平均一家企業利潤1億;到今年同期,規上企業隻剩下90家,總利潤下降到隻有96億。按照利潤累計值計算是負增長-4%。然而,如果隻計算今年存活下來的90家企業的同比值,那麽總利潤當然就是增長6.7%了(今年90家的利潤總額-去年90家企業的利潤總額/去年90家企業的利潤總額)。

上述巨大反差的兩組數據給出一個極其重要的結論:那就是去年以來,相當一批規模以上企業消失了,規上企業整體收入和利潤大幅度下降!

所謂規上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主要載體,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大幅下降,意味著整體經濟下行是不爭的事實。

 

 

丁安華先生的分析同時指出:

那些消失的規上企業,基本都是私營或民營企業!

 

3 股市為什麽持續萎靡不振?股市其實說明了經濟狀況很糟糕。

我們再看看股市,這大概是絕大多數中國散戶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難以承受的痛!

數據不用多說,因為大家都知道:

1-8月股市市值縮水6.4萬億。上證綜指、中小板和創業板指數分別下降了22%、21%、17%。目前A股市值隻相當於六個蘋果公司(蘋果公司市值大約1.1萬億美元,相當於7.5萬億人民幣),隻有47.24萬億。

天下人都知道,過去十年來,全世界主要股市包括美國、歐洲、日本股市都是大幅上漲,唯有中國股市持續大幅下降、萎靡不振。

股市為什麽持續下降、萎靡不振?

經濟學裏有一句話: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根據耶魯大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教授的畢生研究結果,這句話短期內(3年以內)不完全成立,三年以上則肯定成立。

也就是說,股市短期波動不一定能夠反映真實經濟的變化或表現,然而,股市長期的表現必然取決於真實經濟的表現。股市持續多年下降和萎靡不振,隻能有一個解釋:真實經濟情況很糟糕!

這與上一節所分析的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累計值負增長所反映的經濟情況是完全一致的。它們都指向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實體經濟情況真的很不樂觀,很糟糕!

股市為什麽長期喋喋不休?原因當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實體經濟的企業收入和利潤非常不理想。再舉兩組簡單的數據吧:

我國股市3000多家上市公司,去年淨利潤大約3.3萬億,其中41家上市銀行拿走全部淨利潤差不多一半(1.52萬億,占47.5%)。170家上市房地產公司利潤5135億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淨利潤的16%。

也就是說,上市銀行和房地產公司兩大板塊拿走了全部上市公司淨利潤的三分之二!剩下3200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淨利潤隻有3億元左右,3200多家上市公司的利潤總和還比不上四大國有銀行的利潤總和。

中小板和創業板總共1444家上市公司,全部利潤隻有4000億元左右,還比不上1.5個工商銀行的利潤!何況有好些上市公司的利潤是“做出來的”,是虛假利潤或會計意義上的利潤,沒有相應的真實收入和現金流。

試問,這樣的經濟結構,這樣的收入和利潤結構,股市怎麽可能好呢?因為,股市的表現最終必然決定於實體經濟的表現,決定於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增長。

 

4 經濟麵臨下行壓力,企業不堪重負,為什麽稅收卻高速增長?

2018年以來,有關中國經濟的熱門話題很多。中美貿易摩擦、企業稅負過重、國進民退則是三大最熱門的話題。

一段時期以來,曹德旺、宗慶後、陳澤民、蔣錫培等多位著名企業家直言企業稅負太重,呼籲政府重新檢討稅製,真正為企業減稅降負。企業家的呼籲得到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和認同。

中國企業稅負太重,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數據很多,其實不用列舉。隻列舉幾項主要稅收一季度和上半年增長情況:

國內增值稅一季度17699億元,同比增長20.1%。上半年33600億元,增長16.6%。

國內消費稅一季度4020億元,同比增長28%。上半年6869億元,同比增長17.4%。

企業所得稅一季度8535億元,同比增長11.7%。上半年23928億元,同比增長12.8%。

個人所得稅一季度4610億元,同比增長20.7%。 上半年8127億元,同比增長20.3%。

各項稅收增速均大幅度超過GDP增速,更不用說大幅度超過企業利潤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了。這是一個需要認真解釋的現象。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看到非常全麵的解釋。

唯一看似可信的解釋是:其一、營改增之後,企業偷漏稅、開假發票的動機大大下降,客觀上增加了稅收。其二、個稅起征點沒有調整,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很多人調到高一檔征稅,造成個稅收入大幅增長。

易言之,減稅政策名義上減稅,實際上反而加重了稅負!

無論如何計算或比較,我國企業和居民稅負過高過重,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經濟最嚴峻、最緊迫的大問題!

稅製如何改革?如何真正為企業和普通工薪階層降低稅負?它考驗黨和國家的魄力和智慧,它關係到經濟的長期增長,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5 貸款或債務違約急劇增加,金融風險到底有多嚴重?

金融風險的日益積累並快速凸顯已經是中國經濟必須要跨越的最大雷區。

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不久,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先生發表署名文章,嚴厲警告金融風險的嚴峻性。

周小川先生如是說:

“ 2016年末,我國企業部門杠杆率達到165%,高於國際警戒線,部分國有企業債務風險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類方式加杠杆。2015年年中的股市異常波動,以及一些城市出現房地產價格泡沫化,就與場外配資、債券結構化嵌套和房地產信貸過快發展等加杠杆行為直接相關。而在微觀層麵的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上,債券市場信用違約事件明顯增加。 “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金融領域尚處在風險易發高發期,在國內外多重因素壓力下,風險點多麵廣,呈現隱蔽性、複雜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特點,結構失衡問題突出,違法違規現象叢生,潛在風險和隱患正在積累,脆弱性明顯上升,既要防止黑天鵝事件發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風險發生。

進入2018年,金融風險開始頻頻爆雷。金融風險的凸顯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麵:

第一是越來越多的公司無法按期還本付息,貸款違約和債券違約幾乎成為常態。

第二是地方政府債務幾乎沒有能力還本付息,唯一辦法就是展期或者置換(借新債替換舊債)。

第三是超過1200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質押麵臨“爆倉”危險。一旦爆倉,不僅對股市形成重創,而且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甚至引發係統性金融風險。

第四是超過100家P2P公司跑路或倒閉,涉及金融超過數千億元,大量投資者血本無歸。

第五是銀行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均較大幅度上升。2018年二季度銀行體係不良貸款率上升到1.86%。然而,眾所周知,這個不良率是很不真實的。一些農商行的不良率實際上早已超過10%。

2018年上半年有24隻債券違約,金額是248億元,其中上市公司4家。與2017年上半年相比,違約債券的個數、違約金額、違約主體分別上升20%、49%、27%。

僅今年4月份,全國有16隻債券違約。四川煤炭、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中城建、神霧環保、富貴鳥、泰和集團、中安消等9家公司,金額超過130億元。

 

越來越多上市公司貸款逾期。一是各種債務到期償還壓力巨大;二是經營現金流和籌資現金流不理想,一些上市公司經營現金流出現負增長;三是非標融資增速大幅度萎縮甚至負增長,籌資現金流萎縮或中斷。

金融風險凸顯的一個主要標誌是市場利率大幅度上升。現在資信良好的企業到銀行貸款,利息至少也是8%以上,多數都是兩位數利息,有的高達15%。中小企業麵臨的融資形勢更加惡劣。

 

6 房地產的達摩克裏斯劍什麽時候落下?

說到金融風險,房地產泡沫才是中國經濟麵臨的最大金融風險。房地產泡沫就像懸在中國經濟和金融大廈上麵的一把巨大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轟然墜下,後果不堪設想。

有關數據太多,我僅僅列舉幾個標誌性的數據:

其一、無論是絕對價格和相對價格,中國房價已經是全世界最貴之一(或許之一都要去掉)。北上廣深杭和很多省會城市的均價都超過五萬或六萬,也就是均價接近每平米一萬美元,全世界絕無僅有(注意:是均價)。北上廣深杭比較中心地段的房價早已接近或超過每平米10萬元。即使是年收入50萬元的中高收入群體,要在比較中心的地段購買一套百平米的基本住房,也是巨大的財務壓力。這種住房均價早已超過美國最貴的矽穀和紐約地區,高居全球最貴行列。

其二、從房價收入比和租金收益率等等衡量房地產是否有泡沫的指標來衡量。中國主要城市房地產泡沫非常明顯,毋庸置疑。北上廣深杭等中心城市房價收入比早就超過20倍,有的高達30倍以上。租金收益率不到2%,有的低於1%。

其三、根據各種估算,我國房地產總市值已經超過GDP的400%,高居全球榜首。我國居民全部財富裏,房產占比接近80%,高居世界榜首。

其四、六個上海市房地產的市值相當於整個美國房地產的總市值。這與當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巔峰時期很相似。當年(1990年左右),日本東京的房地產市值等於整個美國房地產的市值。東京皇宮那一塊的市值等於整個加州的市值。最終,日本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20年,從最高點跌去90%。

其五、全部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超過70%是用房產和土地做抵押。房產和土地價格一旦大幅度下跌,銀行和金融體係將麵臨滅頂之災。說房地產徹底綁架了中國經濟,一點兒也不誇張。

其六、高昂的房價已經成為摧毀中國經濟長期競爭力的最大殺手。一位中國最著名的企業家曾經多次說,他的公司麵臨的最大壓力就是高昂的房價。華為公司員工曾經內部吐槽說:我們希望長期艱苦奮鬥,可是奮鬥十年不如人家炒一套房!注意:華為員工工資是中國所有公司裏最高的,人均年薪超過10萬美元。華為員工尚且如此焦慮,其他公司員工因為住房壓力產生的焦慮可想而知。高房價的壓力已經讓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心思去做真正的科學研究,沒有多少年輕人能夠沉下心來從事工程技術的精益求精,所謂“工匠精神”可能將隻是一個口號。

其七、過去10多年來,房地產行業平均資產回報率是製造業的兩倍多。最新統計,上市公司購買投機性房產的金額超過萬億元。過去幾年,有多家上市公司淨利潤不如一套普通住房的售價。還有幾家公司竟然依靠出售房產維持“盈利”。全天下大概隻有中國有這樣的奇事和怪事兒。

我多次說,房地產政策的失誤是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政策最大的失誤和失敗,對中國製造業、科技業和整個實體經濟造成致命性打擊。

更重要的是:誰能保證房地產價格不會掉頭逆轉、持續下降10年或者20年?即使是最強大的政府,很多時候也無法抗拒經濟內在規律的強烈反撲!

既不想房價快速上漲,又不能讓房價急劇下跌。就好像那著名的“布裏丹的驢子”,左右為難。

這可能是中國經濟決策者們麵臨的最棘手、最困惑的難題!

7 民營或私營企業家為什麽“焦慮或恐慌”?

近期最熱門的話題當然就是所謂“國進民退”了。雖然主流媒體很少正麵討論和報道,然而自媒體或微信群裏的各種討論或報道卻著實讓人心驚!

大名鼎鼎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舉行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會議,討論得最熱烈的主題竟然也是“國進民退”,是對民營企業或私營企業的歧視,是高額稅負將中國經濟逼到崩潰的邊緣!

連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克都注意到中國的“國進民退”問題。9月16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佐利克說:“在外界看來,中國好像轉向了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我們擔心中國私營企業沒辦法公平競爭。“

的確,從年初人民大學那位周教授的“消滅論”、某報紙那位胡大主編的“暫時不消滅、終究要消滅論”、到最近兩位名字也喚做小平之人的“退場論”和“職工管理論”,今年關於中國私營經濟或民營經濟的討論可謂是怪論百出,令人驚詫。

這些怪論背後到底是什麽信號?這些人到底是一時興起、“吃飽了撐的慌”要大發怪論,還是嗅到了某種氣味兒或信號,要率先衝出來“搏一把”上位?沒有人知道,恐怕天也不知道。

真正讓人擔憂或匪夷所思的是,上述這些莫名其妙的怪論竟然真的讓所有民營或私營企業家心理忐忑不安,引發某種恐慌情緒。在一個私有產權得到很好保障的法治社會,如此怪論隻會被人們當做瘋言瘋語,一笑置之。然而,這些莫名其妙的怪論卻在中國產生如此劇烈的負麵影響,背後原因才真正令人心驚。

這些看似空想來風的奇談怪論,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企業家的信心或情緒。我之前曾經引用過一位企業家的擔憂,此處再引用一次:“什麽貿易戰,什麽順逆差,我認為對中國來說都無足輕重。目前最關鍵的是如何鞏固和提升企業家的信心!如何創造一個有活力、和諧的政商環境!如何確保合法擁有的企業家資產的安全!這些才是當前最重要的大問題!企業家信心缺失了,資本外流,無心企業,投資觀望,天天想著如何明哲保身,安全生存,造成擔當全無,發展不作為,這樣國家就無望了。。。總的來說,當前問題極簡單,就是兩個字:信心。有信心就能贏得一切。”

中國人最喜歡說一句話:信心比黃金重要!確實如此。

然而,為什麽忽然冒出各種怪論?它正在迅速摧毀企業家的信心!

與企業家信心的喪失相比,前麵那些問題都不算什麽。對於發展經濟而言,信心確實就是一切,對今日中國尤其如此。

鄧小平開啟偉大改革開放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不爭論”和“不折騰”。怎麽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竟然又開始爭論那些早就有定論的問題?

難道真是有人又要開始“折騰”嗎?思之極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