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蔣方舟:一截一截的人生

(2025-04-27 08:27:12) 下一個

幾個月前,我爸在飯桌上自言自語道:" 方舟是條船,不知道誰是她的港灣。" 可以想見,這句話一定在他心裏翻滾醞釀了很長時間。

我媽聽了,立刻反駁道:" 港灣個頭啊,人生都是一截一截過的。"

原來我不是船,我是火車。

我感激我媽的維護,讓我成為這個城市裏數千萬適齡女青年中千分之一免於壓力的少數,更難得的是,我們都覺得:人生不過半就迅速走進歸宿,該多麽無聊啊。

並不是我的錯覺,這兩年針對女性的大眾輿論和媒體越來越明裏暗裏鼓吹年輕女孩早早嫁人,在吹捧女性職業楷模的時候,總會以 "last but not least " 來介紹她帥氣的丈夫、可愛的孩子,構建出中產階級幸福生活的圖景。

而介紹情史豐富的女名人時,則把她過往的情史當做今日幸福的鋪墊,對於過去全盤否定,集齊七個渣男換來了今天 " 穩穩的幸福 "。

這些宣傳,都激發起年輕女孩對於安穩未來的向往,希望快速找到自己的 " 歸宿 "。

我厭煩這一類宣傳,甚至不向往從一而終的戀情。

我向往人生不同階段投入而熱烈的愛,那一小截戀愛成就了自己那一小截的人生。

前段時間我看畫家趙無極的生平,覺得他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寫照。

他的初戀發生在 15 歲,對象是一個喚作蘭蘭的 14 歲少女,也是他認識的第一個女孩子。他們不住在同一個城裏,蘭蘭被父親管得很嚴,不許她和男孩來往,為了能在同一個學校上學,兩人隻有結婚,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

少年夫妻一起從上海到了法國馬賽學習,趙無極學畫,蘭蘭學現代舞。在法國的第九年,蘭蘭被一個更愛她的法國音樂家、雕塑家打動,離開了趙無極。

蘭蘭和法國人住在一起,過著清貧而豐富的生活。兩人用雕塑、音樂、繪畫、現代舞貫通和創造出全新的視覺美學。

趙無極的第二個戀人,是個叫做陳美琴的單身媽媽。透過幾十年前的照片,我也被照片裏陳美琴的美豔和健康所打動。

趙無極說:“ 我對她一見鍾情,她那完美的臉龐上透著一種柔軟而憂鬱的氣質。她不太起勁地做著電影演員,十分費力地撫養著兩個孩子,我沒費多少力氣就說服她放棄工作和身邊的一切,隨我去巴黎。”

兩人婚後的生活美滿得不似真實,一人畫畫,一人懂畫,更要命的是,兩人都那麽瀟灑漂亮。後來,陳美琴隱藏多年的精神疾病發作,一次次病情的發作讓她心力交瘁,最後,她的第四次自殺終於成功。

趙無極後來又有了第三次婚姻,對象是小他 25 歲的法國女子。她幫他在法國走入了大師的行列。

趙無極說:“人生無常,人情難治。有才的人總是很多情,多情的人總會惹出許多麻煩。有才的人總是很獨行,獨行的人總會跌跌撞撞。有才的人總是很孤獨,孤獨的人總會望著星辰,月亮或太陽。有才的人都有自己的軌跡,可以相望,不能相遇。”

孤獨的人也能多情,多情的人更不畏懼孤獨。孤獨之後,才能感激從陪伴中得到溫暖與安慰;刻骨銘心的陪伴之後,才能心甘情願地享受孤獨。趙無極的每段愛情都純粹,雙方都燃燒自己——並不是為了照亮對方,而是最大地激發自己的能量和價值。他的每段愛情也都完整,隻有相互關照,沒有交惡,更沒有誰控訴自己被始亂終棄。

在社會化的理解裏,理想的愛情是白頭偕老,從 “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到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可是,人生是多麽長啊,長到任何一種陪伴,都讓人覺得寂寞。

但是最美的感情,不是最好的時候相遇,相愛一生,而是每次相遇,都是相愛的最好時候。

 

已無更多數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