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來源:《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作者:楊天石
抗戰時期,由於中日兩國國力、軍力相距太大,可以說日本是處於絕對優勢,而中國是處於一個絕對的劣勢。在整個抗戰裏,中國曾經有過三個非常艱難危波險的時刻。大使的調停,一麵則堅決抵製國民政府的主和派。
抗戰時期,由於中日兩國國力、軍力相距太大,可以說日本是處於絕對優勢,而中國是處於一個絕對的劣勢。在整個抗戰裏,中國曾經有過三個非常艱難危波險的時刻。
▲蔣介石和宋美齡
第一個時刻是淞滬戰敗,南京淪陷,國民黨高層多數主和,蔣介石堅決主戰、拒和。
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淞滬抗戰,中國政府調集了75萬軍隊迎戰三個月,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拿出了當時所可能調動的全部力量,從全國各地調了75萬軍隊和日本人在上海戰場打了三個月,但是,由於敵強我弱,被迫撤退。又由於決定倉促,指揮無方,形成了潰敗。
日軍違反軍事常例,在血戰之後,並不休整,火速進攻南京,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中國的首都淪陷。
這在中國曆史上是很少有的一個悲劇性的重大事件,中國政府當時的主要領導人蔣介石立即通電,聲稱中國軍隊退出,絕不至於影響我政府始終一貫的抗日本侵略的原定國策,他唯一意義是使之有更加加強全國抗戰之決心。
此後的一段時期,中國政府主要領導人堅決拒和,一麵拒絕德國陶德曼大使的調停,一麵則堅決抵製國民政府的主和派。
▲日軍攻入上海市內。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曾經有過遷都拒和的曆史。
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在1894到1895期間,康有為由於日軍打進了山海關,北京處在日軍的進攻矛頭之下,所以當時康有為曾經給清朝上一份奏折,其中一個就是拒和,就是拒絕和日本人談和;
第二個主張是遷都,主張把當時清朝的首都從北京遷到西安,第三個要求是變法。
拒和、遷都、變法,但清朝政府沒有接受康有為的主張。
這次南京淪陷,中國麵臨著非常危險的狀況,所以,國民政府蔣介石做的第一就是拒和,不和日本人談判,第二遷都,把中國的首都從南京遷到重慶。
當時國民黨內部是什麽情況呢?
12月15日,也就是南京淪陷的第二天,蔣介石召集高級幹部會議討論,當時在會上主和、主戰,一部分人主張和日本講和,一部分人主張繼續戰鬥,意見不一樣。
但在這個高級幹部的會議上,主和者占多數,大部分國民黨高級幹部主要議和。
汪精衛本來對抗戰就信心不足,在這個時候,汪精衛就向蔣介石提出,現在你不行了,還是讓我出來,讓我出來,以第三者的麵目組織一個新的政府,跟日本人談和。
可見由於南京的淪陷,汪精衛第一個動搖了,他要以第三者的麵目,就是既不是國民政府,也不是日本政府,也不是當時的中國一部分親日派準備成立的所謂維新政府,他要以第三者的麵目出現和日本人談和。
蔣介石當時就回答他不可以,不可能和日本人談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圖為日本記者實拍南京淪陷時的照片。
當時國民黨的高級官員居正跟蔣介石講,現在國都都淪陷了,隻有一個辦法,隻有一個出路,就是跟日本人講和。
居正跟蔣介石講,如果你不敢跟日本人談和,不敢在條約上簽字,我居正代表你簽字。
當時國民黨的元老於右任老先生,他在國民上應該是左派,對日上應該是強硬的。但在國民黨的高層會議上,於右任也批評蔣介石說,你怎麽到現在還猶豫不決呢?要趕快談和。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在國防最高會議上講
“國民黨的革命精神隻有為中國要求自由與平等,而不能夠向敵人屈服,不能夠訂立不能接受的條件,訂了條件以後,就會增加我們國家民族永遠的束縛。現在是一個大的危險的關口,我們必須以主義與本黨的利益為前提,不能和日本人談和。和日本人談和,對外的戰爭可以停,對內的戰爭會起來,國家一定會出現大亂的局麵。”
蔣介石說今天最危險的之點就在於停戰言和。
南京停戰以後,蔣介石在日記裏表示,“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他堅持既定的抗戰國策。
應該承認,當時的中國政府、中國軍隊處於最困難的時期,淞滬大戰,中國的75萬軍隊打敗了,南京的保衛戰,中國的十多萬軍隊也打敗了,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應該說中國的抗戰處在一個非常艱難、危險的關口。
在國民黨高層大多數主張跟日本人講和的條件下,蔣介石堅持拒絕談判,拒絕了日本人講和,堅持遷都重慶,這是做長期抗戰的準備,這是中國抗戰的第一個艱難危險的時刻。
▲抗戰初期的龍雲與蔣介石
中國抗戰第二個艱難危險的時刻就是1938年廣州武漢失陷。
汪精衛從重慶出逃,日軍打下南京以後,在1938年,首先是打下了廣州,這樣的話,中國政府從香港接受外國援助的通道被堵住了,然後很快廣州失陷,中國政府在南京淪陷以後,把主要的行政機構和軍事機構搬到武漢,作為遷都重慶的一個準備。
那麽廣州、武漢的失陷使得中國政府、中國軍隊再度丟掉了一個行政軍事的指揮機構。
到了重慶以後,汪精衛由於對抗戰失去信心,在1938年的年底從重慶出逃,到了昆明。
到了昆明以後,汪精衛又和當時昆明的最高領導者龍雲交了底。
在南京時期,汪精衛曾經以第三者的麵目出現,組織一個新的政府,跟日本人談和。
到了重慶時期,到了汪精衛從重慶出逃的這個時候,汪精衛到了昆明以後,又跟龍雲交底,說“我要組織一個第三勢力”,也就是聯絡雲南、四川、廣西、貴州等西南各省,以這個為根據地成立一個以汪精衛為首的新政府,也就是說汪精衛繼續要想組織第三股力量和日本人談判。
在昆明的時候,汪精衛向龍雲交了底。而且當時汪精衛也聯絡了一些人,例如雲南的龍雲,例如西康的劉文輝,還例如一些廣西的首領、廣東的軍事首領,例如像張發奎等一大批軍事將領。
也就是說汪精衛出逃不僅僅是作為國民黨副總裁的背叛,而且他還想用他的背叛帶動雲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這五個省都投降日本人,應該說這時候是中國抗戰的第二個艱難危險的時刻。
龍雲雖然是雲南省主席,雖然當時是抗戰陣營裏,但龍雲完全同意汪精衛和日本日談和的計劃。
除了龍雲之外,四川的劉文輝也是汪精衛的支持者。大家想,如果龍雲跟著汪精衛跑了,如果劉文輝、張發奎他們都跟汪精衛跑了,當時國民政府的根據地一個是四川,一個是雲南,在華北就是山西,山西的閻錫山這時候也在動搖,閻錫山也派了他的部下秘密和日本人談判,想要跟日本人談和。
所以,我說1938年的年底到1939年的年初,由於汪精衛的出逃,由於廣州、武漢的失陷,中國的抗戰麵臨著第二個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
▲汪精衛(右)逃離重慶前往昆明,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右二)在機場迎接。
中國抗戰的第三個艱難危險的時刻,就是1944年日軍進攻貴州的獨山。
1944年,日本人為了打通中國大陸的交通線,發動了一號作戰。
一號作戰在中國近代史上稱為豫湘桂戰役,日本人先打河南、湖北、湖南、廣西,中國的軍隊也都失敗了,所以我們把這個稱之為一潰千裏,就是一下子中國成千公裏的國土丟了,離重慶就不遠了。
在日本打到貴州的底下,當時美國的魏德邁將軍問蔣介石,說日軍打到獨山怎麽辦?
魏德邁將軍的建議就是再遷都,從重慶遷到昆明,蔣介石說我不準備再走了,準備和重慶共存亡,一步也不能離開重慶。
蔣介石的這個話讓魏德曼很感動,魏德曼向蔣介石表示,那麽我一步也不離開你,願意和你一起守衛重慶。
蔣介石當時很鎮定,但駐守重慶的各個大使館都很緊張。
首先,蘇聯大使館準備撤僑,準備把僑民撤離重慶,另外英國和美國都準備撤僑,準備把自己的僑民從重慶撤離。
如果英國、美國、蘇聯的大使館都要下令自己的僑民離開重慶的話,這個會造成空前未有的緊張、慌亂的局麵。
蔣介石自己不願意離開重慶,表示再也不遷都,同時向英國、美國、蘇聯的大使館提出來,希望你們鎮定、穩重,動員自己的僑民不要離開重慶。
同時蔣介石調集了軍隊,包括從河南前線把湯恩伯的部隊調回重慶,準備以烏江為防線保衛重慶,這是重慶抗戰的第三個艱難危險的時刻。
這是中國的三個艱難危險時刻。
▲蔣介石宋美齡在重慶
這三個艱難危險時刻,南京淪陷,多數國民黨主和;
廣東、武漢淪陷,汪精衛出逃,在這個情況下,是第二個危險時刻;
第三個危險時刻是日軍打到重慶,英、美、蘇都很慌亂,準備徹底撤僑的情況下,蔣介石表示一定要死守重慶,和重慶共存亡。
這三個艱難危險的時刻,由於蔣介石的鎮定,由於蔣介石的堅決,中國的抗戰度過了三個艱難危險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