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寶玉聽了《醉打山門》之後,大有啟發,到最後他說,我也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黛玉聽了《牡丹亭》的“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聽得黛玉驚心動魄。我們都知道《牡丹亭》的故事,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到了那個地步,情簡直是一種形而上的、隱喻式的力量,所以它比西廂又高了一層,變成愛情神話了。《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西廂記》當然對於湯顯祖有很大的影響,下麵更是啟動了《紅樓夢》。曹雪芹好幾個地方都引用《牡丹亭》裏的曲及回目,元妃點戲也點了《牡丹亭》。湯顯祖對於情的解釋與設計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更往前走了一步,對情的解釋更廣、更寬、更博。
黛玉聽曲,她是特別有慧根的人,一聽,心中有所感。她一直能感受到自己命運的。她是絳珠仙草到這個世界上來還淚的,這一點她冥冥中似乎感覺到了。她的感悟,到二十七回,她重要的一篇自挽詩出來了,那就是《葬花詞》。她從花感悟到生命的局限,所以她要葬花,她又聽到這段【皂羅袍】:“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本來一片姹紫嫣紅,杜麗娘一進去的時候,隻看到斷井頹垣。可能在這所有人物裏麵,林黛玉跟杜麗娘這女孩子最相近了。
第一,兩個人都很年輕;第二,對愛情的追求非常執著,甚至可以死。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為了這個情,最後把自己燒掉。杜麗娘也是為情而死。不是元妃點了四出戲嗎?中間有《離魂》,就是暗伏黛玉之死。林黛玉跟杜麗娘最相近的,就是對於時光、青春、生命流逝的敏感,杜麗娘年方二八,已經感受到這個威脅,感受到自己芳華虛度,所以才有春末遊園的感慨。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抒情詩的一個大傳統,傷春悲秋。從一開始到現在,不用說唐詩宋詞,就是到了明朝的傳奇,這個大傳統一直持續,尤其在《牡丹亭》裏麵,又往前推了一步。
《驚夢》的折子,它有許多曲牌連起來,《尋夢》那一折,更是有十七個曲牌連起來,講的就是傷春悲秋,一步一步,寫得好極了,寫得美極了!把宋詞又往前推了一步。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尋夢》那幾折,鶯聲燕語落花紛飛。在《驚夢》的時候,女主角的夢中情人柳夢梅出來了,一開頭就唱 “則為你如花美眷” ,像你那麽美的一個人,很可惜啊,“似水流年” 。我想黛玉聽了這一句非常警覺,無論多麽美的如花美眷,抵不住似水流年,再好的鮮花也挨不過秋冬。黛玉一聽“ 心動神搖 ”,刺激到這個地步。最後講荼靡花, “開到荼靡花事了” ,春天已經沒有了,最後的收尾是惜春、傷春,歡樂底下一種暗暗的哀傷。
我想,黛玉聽的這個曲子,乾隆時代是這個調調,現在還是這個調調,不要小看這個曲子,我十歲的時候就是聽的這個。那時在上海看梅蘭芳跟俞振飛演的《牡丹亭》,演的就是《遊園》中【皂羅袍】這一段,十歲的孩子聽進去了,我大概沒有心動神搖,但也深深印在腦子裏了。幾十年後我就製作了青春版《牡丹亭》。
《葬花詞》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詩,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暫的東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對所有短暫繁華的一種哀悼,對文明高峰將漸漸走下坡的哀悼。傷春悲秋的抒情詩傳統,到了這個時候,可能是個頂點,再往後,可能找不出一首這樣的詩。從湯顯祖的《牡丹亭》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那個係列下來,到了《葬花詞》,又翻起一個高峰,這是抒情詩的傳統特別動人的一章,因為它又涉及了黛玉的一生,有一出戲劇在裏頭,所以我們念起來,感受特別深刻。
黛玉常常會有感身世孤零,這個時候她就作詩,借著詩來敘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葬花吟》、菊花詩,秋夜寫的感懷詩,一直一直過來,每一個階段都指向她最後的悲劇,指向她的死亡。
第三十四回,寶玉挨打了以後,黛玉跟他的感情又深了一層,之前,兩個人已經交心了,此刻更進一層,等於有了信物。
這裏林黛玉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 :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 ;我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 ;又來了悲喜交集!忽然好好的送兩塊舊帕子來,若不是領我深意,單看了這帕子,又令我可笑 ;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 ;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餘意綿纏,令掌燈,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筆,便向那兩塊舊帕上走筆寫道 :
一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
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二
拋珠滾玉隻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閑 ;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三
彩線難收麵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湘江,瀟湘妃子,這些詩講的是一個字 :淚!記得嗎?太虛幻境裏麵,不是說她“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是來還淚的,所有的情都在淚裏。寶玉給了她這個手帕,她在上麵寫了她自己的生命。
一本傑出的小說,一定有幾場非常有力量,可能是作者處心積慮安排、剪裁的。其實從黛玉葬花開始,就一直在鋪排她最後的結局,後四十回寫黛玉之死,的確是前麵的設計,在這裏實現了,發揮了它的力量。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安排很多征兆,大家記得中秋夜她在聯詩的時候嗎?最後一句是“ 冷月葬詩魂 ”,點出了最後焚燒詩魂的結局。晴雯死了,寶玉寫了《芙蓉誄》祭悼,無意間對她講一句 :“ 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注意,茜紗窗是黛玉住的瀟湘館的紗窗,祭晴雯變成了祭黛玉。到了聞秋聲撫琴的時候,“嘣”的那個君弦斷掉了,弦斷人亡。這一連串下來,都在準備這一場,如果這一場接不上前麵的鋪陳,那就失敗了,整部書就要大打折扣。
焚稿斷癡情,我講了那個手帕有用處,那麽早的時候出現了,中間大家還記得嗎?“感秋聲撫琴悲往事”那一回,她在翻舊東西的時候,又看到這兩塊手帕,很感觸他們小時候那種很親近的感情,掉下淚來。那等於又提醒讀者一下,這兩塊手帕的存在。這個時候發揮最大的力量了。
這就是好小說,黛玉要表現她自己的那種決絕,怎麽表現呢?哭喊不出來,吐血也沒用了,這個時候就是焚稿,用火燒詩稿,也就是焚她自己,自殘,自焚,自己燒掉,一點不留,“我的情在這世界上通通不留”,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黛玉不再是那麽柔弱,這樣一個弱柳扶風的女孩子,她要維持她的尊嚴。她的愛情被這些人這樣子捉弄,愛情對她來說是神聖的,是唯一的,是勝過生命的東西。她的愛情被踐踏,賈母、王夫人不了解她、唬弄她,怎麽寶玉也不出來為她辯護、說話?這世上再沒有人了解她這份情了,要把它燒掉、焚掉,她是決絕的,突然間你會感覺這個人物變大了,她的層次豐富了,不再光是柔弱無助,她掌握自己的命運了。自己焚掉稿,自己了掉這段情,黛玉的個性在這個地方一轉,寫得好!而且是用那兩塊手帕發揮作用。
黛玉之死是這本書的大高潮。我們回到第五回太虛幻境的《紅樓夢》十二支曲子,等於是對金陵十二釵的挽歌。
第一首〔終身誤〕,講寶玉、黛玉、寶釵三個人的關係和命運。“都道是金玉良姻,俺隻念木石前盟。”雖然是金玉良姻,寶玉心中最戀的還是木石前盟,就是絳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緣定在靈河畔的前世盟言。“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雖然是對著薛寶釵,雪就是薛。“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還是忘不了黛玉。“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人生的美中不足現在信了。“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雖然寶玉跟寶釵是一段美滿姻緣,像梁鴻、孟光夫婦間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可是心中還是有遺憾的。
第二首〔枉凝眉〕,講的是寶玉跟黛玉之間的緣分。“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指絳珠仙草、神瑛侍者。“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沒有奇緣怎麽偏偏又遇他呢?“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如果有奇緣,最後又是一場虛話。“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他們兩個那一段情終是鏡花水月。“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這是哀悼他們兩人之間以淚還情、淚盡就人亡了,這眼淚哪禁得起流那麽多啊!第五回的時候那兩首挽歌,哀挽寶黛之間的愛情如水中月、鏡中花,最後還是一場空。
好,後四十回收網了,那些故事的情節一個個收尾,才能自圓其說,整本小說才有比較完善的架構。當然很多紅學家研究,說曹雪芹這本書後四十回不是他寫的,是高鶚續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得到認可的一個理論是,後四十回曹雪芹早有了稿子,這稿子佚失了,後來程偉元他們又去一點一點收回來,可能有一些未定稿,是由高鶚修訂完成的。我比較偏向這個理論,我覺得不可能是另外一個人寫的。另外一個人寫的話,第一,這個千頭萬緒處理得那麽好 ;第二,人物的語氣筆調接得那麽順,哪個人該那時候講那話,能夠連貫。第三,有幾回寫得那麽樣精彩,比如黛玉之死,我覺得那個感情應該是原來的作者寫的
曹雪芹寫這本書,現在已經肯定有很深的自傳成分在裏頭,所以他寫起來等於是一本《追憶似水年華》,前麵寫得興高采烈,後麵寫得滿腔悲哀愁緒。某一種了悟之後,他對人世間有那麽深刻的憐憫,如果是另外一個人,沒有實際經曆過像曹雪芹家裏的事情,後麵四十回哪有可能跟他一樣,有那麽深層的感情在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