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陳炯明:悲傷的烏托邦
潘采夫
曆史學家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曆史課本裏的陳炯明,是以一個亂臣賊子的麵目出現的,作為反對孫中山的可恥下場,來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無論國民黨史還是共產黨史,都將陳炯明描繪成一個軍閥,一個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個炮轟總統府的劊子手,他的所謂貢獻,總是被一筆草草帶過。
不過,折戟沉沙鐵未銷,時間總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將近一百年過去了,隨著史料的發現,以及意識形態的鬆動,陳炯明對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績,他的自治理想與實驗,他與孫中山的恩怨是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人們才發現,這是又一位被湮沒的辛亥元勳。
1925年,孫中山逝世的時候,陳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在知己相惜的情懷之下,似訴英雄心中不平事。可以看出,在這兩位大人物之間,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魯迅去世的時候,徐懋庸曾寫過一副對聯挽魯迅,“敵乎友乎,餘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敵,友,知,罪,倒是這兩位陳炯明與孫中山兩位辛亥元勳一生關係的寫照。
1933年9月,陳炯明去世之時,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一、自治理想
陳炯明於1878年生於廣東海豐,原名捷,字讚之,又字競存。陳炯明出生的當天,恰逢其父陳曦庭鄉試中榜的捷報亦到,父親遂為兒子起名為陳捷。
陳炯明3歲,自幼頑劣異常,但少年時期性情大變,發奮苦學,且溫文有禮,20歲的時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為一個書生。但當時的大清朝氣運已盡,帝國的大廈正在傾覆之中,維新思想、革命風潮在廣東正在流行。受新思潮的影響,1906年,28歲的陳炯明到了廣州,求學於廣東法政學堂,成為第一屆學員,兩年後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
1909年畢業以後,陳炯明任廣東諮議局議員,提出了《革除衙署積弊案》、《廢除就地正法案》、《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案》、《禁絕一切賭博案》等提案。這些提案顯示出了陳炯明深受烏托邦思想的影響,“自治”也成為一生追求並踐行的理想。
1909年,陳炯明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1911年3月,他參加了黃花崗起義。
1913年,陳炯明參加二次革命失敗,陳炯明流亡到新加坡,當時孫中山重組中華革命黨,並且要求黨員畫押宣誓效忠孫中山個人,陳炯明第一次表現出了他對孫中山的不從,拒絕宣誓效忠參加中華革命黨。
1916年,陳炯明回到廣東發動起義,參加討袁的護法運動,任閩粵軍總司令,占領了閩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在這個不大的地盤上,陳炯明開始了他自治實驗,那是中國一百年來最重要的烏托邦中的一個。
二、漳州新政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陳炯明流亡香港,結識了比自己小6歲的精神導師,就是信仰安那其主義的劉師複。安那其主義就是無政府主義,宗旨是無政府、無宗教、無家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沒有貧窮,也沒有剝削。劉師複的描繪,和陳炯明的自治理念不謀而合,也成為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
在那位劉師複的影響下,陳炯明構築了他的“自治”“聯省”“聯邦”三大步驟,他以後的政治生涯,都是圍繞這三大步驟緊密相關,他與孫中山的決裂,也源於“自治還是革命”這一路線的衝突。
在閩南二十六縣這個小小的“閩南護法區”,陳炯明究竟做了些什麽呢?
這方麵的資料太少了,2008年的《國家曆史》雜誌比較集中地整理了陳炯明的施政內容,抄錄如下:他建設了第一座鋼筋水泥橋梁、第一條四車道石板馬路、第一個現代公園、第一片城鄉公路網、第一家銀行,還建設了貧民工藝廠、迎賓大旅館,在公園的門口,豎著高大的石碑,四麵分別篆刻著“博愛、自由、平等、互助。”
陳炯明的一個大手筆,是在農村設立現代學堂,做到“一鄉一校”。他禁絕了私塾,設立師範學校、普通中學、工讀學校、平民夜校、婦女家政講習所。1920年又增辦了女子師範講習所、女子工讀學校,當年就設立半夜學校90餘所。
報紙雜誌也紛紛湧現,《閩星》半周刊和《閩星日刊》出現了,《閩南新報》、《閩鋒周刊》、《軍事日報》、《雲中周刊》也先後創辦,陳炯明在《閩星》發刊詞裏寫,“思想一變就會打破舊生活、舊組織,直向進化線上,一起大努力,創造新生活、新組織,達到無國界、無種界、無人我界的境地……”
陳炯明還大力延攬全國人才,幫他一起辦教育,並籌辦大學。
1920年,美國駐廈門領事發給華盛頓的一份報告中,稱“陳氏……施行各種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極佳,結果人民都感滿意。這令中國人看到,事可辦成,不必需要過度辛勞和重稅。”他還特別提到了漳州寬廣的道路,良好的治安,公園、公共菜市場、屠宰場、河堤以及漳廈公路。
在陳炯明卓絕的努力之下,漳州成了全國的首善之區,閩南26縣成為“模範小中國”,被時人譽為“閩南的蘇俄”。陳炯明也聲名遠播,成為中國的政治明星,也成為廣東百姓的翹首盼望的救星。因此,陳炯明才能以弱勝強,一舉蕩平廣東全境。
三、廣州沉浮
陳炯明走出漳州,進入廣州,他的自治路線圖到了第二步——“聯省”,更大的藍圖已經展開,隻待陳炯明大手描繪,但他遇到了孫中山。
陳炯明在全省92個縣推行自治,到了1921年,全省各縣推行民選縣長、縣議員完成,廣東省議會通過《廣東省憲法草案》,聲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陳炯明還邀請陳獨秀到廣東主持教育全局,創立公辦教育,實行免費教育,私立教育也大為發展。
1921年,陳炯明創立中國城市史上第一個建製市——廣州市,並設了財政、公安、工務、教育、公用和衛生局長。廣州還開始籌辦市政紀念圖書館、第一公園、公共兒童遊戲場、公共體育場、美術學校,舉行體育運動會,美術展覽,安裝馬路電燈,還建築了新式住宅小區。每天有上千名清道夫打掃街道,疏通溝渠,還挨家挨戶派發宣傳衛生的小冊子。
廣東全省總商會成立了,廣東經濟調查局成立,股票交易所成立。陳炯明還頒布了禁煙令,讓廣州數十年的煙、賭大害絕跡。
讓人目不暇給的新政,讓廣東成為全國最開放、最民主的省份,陳炯明的治理天才,得到了全國的承認。當時的人甚至將陳獨秀、胡適、陳炯明並稱為新文化運動的三大領袖,陳炯明以他的健行,將新文化運動的成果化為了現實。
四、直到孫中山進入廣東
孫中山進廣州之前,先對陳炯明承諾,“粵事由陳君主持,中山回粵不過回複前日被逐之顏麵。”結果,到廣州不久,孫中山就宣布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選舉非常大總統。醉心於地方自治的陳炯明,遇上了最頑強也最偏執的職業革命家,崇尚改良的士紳,遇上了暴力革命的鼻祖,安於一方的廣東百姓又開始被折騰。
孫陳決裂的根本原因,在於孫主張集權,要武力北伐,統一中國,而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以南北和平的手段來謀求統一。這個矛盾無法調和,於是重重疑案產生,陳炯明的戰友鄧鏗之死,成為第一個疑案,曆史學家汪榮祖認定,鄧鏗是被孫中山謀害。而陳炯明的造反,也是因為孫中山欲除掉陳炯明。
最大的謎案是陳炯明“炮轟總統府”,這個事件的真相正在浮現,所謂“炮轟觀音山總統府”,實際上粵軍隻虛開了三炮嚇唬守軍,而且事前通知了孫中山離開,反倒孫中山以海軍大炮向廣州城內亂轟,炸死無辜平民過百。
後來,孫中山賄賂地方軍閥攻打廣州,陳炯明避戰而走。從此,按照學者葉曙明新著《中國1927——誰主沉浮》中記載,廣州百姓因軍閥駐軍,被盤剝重稅,並因罷市抗議被火燒商埠,大批商人被屠殺,孫中山治下的廣州,竟然百姓哀號,遭到全國輿論的討伐。
曆史的真相往往令人唏噓,再回首,雲遮斷歸途,這才一百年的功夫,已經有太多的曆史被遮蔽,被歪曲,多少傑出的人物被忽略,被遺忘,被醜化。曆史總是對失敗者過分刻薄,人民總是忘記對自己最好的人,而品德較高的人往往成為失敗者。逢此遭遇者,千古以下,又豈獨陳炯明一個人呢。
陳炯明頗有詩才,他曾寫過一首白話詩,至今讀之,依然心潮澎湃,拍案再三:“地中海的風浪平了,大西洋的風浪又起,起時無數平民哭聲高,落時幾個帝王卷入波濤去。這場禍水,正驚魂甫定了,誰知道汪汪的太平洋,耐不住波平如砥,東邊的大陸,中間的島國,望著潮頭,說是早晚必至……”
作者簡介
people und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