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來源:世界通史
1937年11月占領上海後,侵華日軍開始了對南京發動進攻。僅用了13天日軍就攻占了南京,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在持續40多天的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共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甚至在屠殺過程中日軍還進行了滅絕人性的殺人競賽,這樣的戰爭暴行讓世界為之嘩然!在全世界都在譴責日軍的時候,我們發現在參與大屠殺的日軍中有大量的台灣籍和朝鮮籍軍人也參與了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紀念碑
尤其是大量的台灣籍士兵在對同胞舉起屠刀時毫不留情、下手狠辣!如果我們再進行更深入地了解的話,我們就會震驚地發現作為華夏民族子孫的台灣人竟然還是日軍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據戰後數據分析,二戰前台灣島上的總人口隻有700餘萬,其中200萬左右是從大陸內地遷至台灣的,其他500萬為台灣本土原住民。但在二戰期間,就是這700萬人中卻有100萬人在為日軍服務。
其中的30多萬台灣青壯年男性還加入了日本作戰部隊,而這些作戰部隊的侵略目標正是他們的“同胞”中國人。這不能不讓我們迷惑,作為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同胞,為什麽要參加日本侵略軍,並對中國同胞痛下殺手?
這種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漢奸行為”到底是什麽造成的呢?日本又是如何給台灣人洗的腦呢?其實這一些都要從日本對台灣50多年的殖民統治說起!
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著北洋水師的覆滅,大清王朝一敗塗地,被迫在1895年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從此台灣就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一直到1945年。
在這50年年的殖民曆史中,日本對台灣島內的三代人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日本占領台灣的初期,台灣島內的反抗鬥爭非常激烈。1895年日本剛剛全部占領台灣全島,台灣北部的義軍就已經揭竿而起。由清朝後期黑旗軍大帥劉永福的舊部林大北率領的台灣宜蘭起義軍在12月28日襲擊了在當地的日軍駐守軍,打響了反抗占領的第一槍!
台灣的原住民起義者
宜蘭起義後,台灣島內掀起了一輪反抗日軍的高潮!新竹,台北等地紛紛響應,給予剛剛在台灣建立統治的日寇予沉重打擊。這一輪的起義在台灣持續了近10年的時間。
1899年在日寇的圍剿下台灣的起義勢力開始漸漸不支。大部分起義軍不得不逃出台灣島退回到廈門等大陸地區。到了1902年日軍對台灣島內的起義勢力殘部進行了最後的殘酷鎮壓,日本殖民軍通過武裝清繳、懸賞捉拿等方式,最終基本壓製了台灣本土的起義力量。
台灣的反殖民起義隊伍
據曆史資料記載日軍在1902年的這一輪大掃蕩中共殺死起義軍民近30000人之多。自此台灣的殖民反抗運動結束了。
1896年日軍在台灣發布了“關於施行台灣之法律”的文件,史稱“六三法”。殖民初期日本在台灣的統治和治安管理主要依靠:軍隊、憲兵和警察來完成,為了實現統治日軍為他們賦予了無限大的權力。
1897年當時的日本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頒布了“三段警備法”。該法案中規定在山區等治安差的地區由軍隊負責管理,在村莊等居民聚居區由日本警察來管理,在村莊與山區的結合地帶由憲兵來管理。
“三段警備法”下的日本憲兵
由於當時根據“三段警察法”規定日本警察、憲兵、軍隊在處理台灣治安事件中有絕對的權力,所以在最初的幾年中台灣籠罩在殺戮的恐怖之中,隻要被認為是有破壞治安之行為,就會被當場殺死。
到了1902年,日本在全台設有10個警察總部、97個分部、992個治安點,最多時全台灣各類警察機構達到1500餘處,警察18000餘人。在1895年到1910年的這段時間內,可以說台灣人的所有權力基本上都被剝奪了。
“三段警備法”下的日本警察部隊
隨著15年時間的過去,台灣治安逐漸穩定。台灣人開始習慣了殖民統治不再反抗,之後日本的“三段警察法”開始逐漸地溫和化,並開始吸納大量的台灣人加入治安管理組織中,從此後台灣的殖民化社會正式形成了。
日本對台灣的占領和殖民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殖民目的在地,台灣的優越地理位置是日本進攻東南亞的理想前哨站!而台灣本身豐富的農業和種植業資源,也是日本繼續的戰略物資。
為了穩定殖民地治安、挖掘最大的殖民地資源。日本在1905年後開始了對台灣在工業、農業等方麵的大規模建設!在工業上,日本在台灣建立了大量的糖廠和農產品加工廠,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建設的糖廠
雖然這些戰略資源工廠日本都不允許台灣人經營,但卻雇傭了大量的台灣勞工。同時為了解決戰略物資的運輸等問題,日本允許台灣本地人經營物流、倉儲和糧食初加工等生意。
在農業上為了滿足日本本土的糧食需要,日本在台灣開展了當時在亞洲地區最大的農業改革,包括: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等,同時日本在台灣大規模推廣種植甘蔗,生產成蔗糖後大量運回本國。
在基礎建設上,日本為了滿足在台灣施行工業化農業生產的任務,開始了台灣的電力化進程。通過覆蓋台灣主要工業區的電網建設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台灣開始了緩慢的電力普及。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建立的糖廠
同時為了解決物流問題,日本在台灣建設了台灣縱貫鐵路和高雄、基隆兩大海港。雖然是為了滿足殖民地的最大利益,但不能否認的是日本的這一輪經濟建設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原住民生活提升確實起到了作用。
在日本的係列工程建設下,占台灣人口70%的原住民開始接受並對日軍的殖民產生了好感。
日本其實早就對台灣島垂涎不已,在1895年成功占領台灣後。日本政府就做出了永久占據台灣的殖民計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在台灣開始了持續近50年的“皇民化運動”,而這一文化統治政策的執行,也徹底的影響了台灣近3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
“皇民化運動”中的台灣兒童
使大量的台灣人對日本形成了強烈的歸屬感,這種影響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日本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其核心就是推動及建設殖民地教育體係。首先日本政府在台灣當地建設了大量的小學和中學,並在小學和中學教育中強行普及日語教學、全麵禁止漢語教學,不允許任何學校進行中文教學及使用中文課本。
同時日本政府嚴格的統治了台灣人的文化水平,在台灣,本土居民隻允許念到中學畢業,如果希望繼續讀書必須經過日本殖民當局的嚴格審核才可以被批準進入日本人自己的高等學校。
“皇民化運動”中的台灣學校
1928年成立的帝國大學(就是現在的台灣大學),就讀學生中隻有10%左右的人是台灣人,其他都是日本人。到了1944年的時候,台灣島內日語普及率已經超過了80%,甚至很多第二代、第三代的台灣人竟然已經不會中文了。
日本的“皇民化運動”的第二步就是從1927年開始的“皇民奉公運動”,該運動的核心就是宣揚及強行普及日本文化及生活習慣。首先日本頒布法令廢除台灣所有的傳統節日、廢除所有本土宗教及習俗。
要求從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時令節氣等方麵向日本方式看齊。為使台灣民眾生活日本化,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大量建設日本的天照大神神像和神社,並要求中、小學生在每月的每月1、8、15日參拜神社。
“皇民化運動”中的台灣神廟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強製推行使用日本的澡盆、便所、塌塌米等生活設施,在服裝上要求婦女必須穿和服,吃飯要吃日式飯食,日常交際上要施行標準的日本禮儀行禮,甚至結婚和葬禮都要強製施行日本的儀式。
而在這一係列的措施執行後,台灣島內居民也開始了徹底的日本化。
在日本政府的一係列殖民政策下,台灣島內民眾對殖民的認可和對日本的“皇民心態”越發明顯。到1940年日本在台灣島內開始推行“恩準改名運動”就是說日本天皇恩準台灣人放棄原來的名字,改成日本名字。
台灣男性踴躍報名參加日本軍隊
這個運動在台灣島內獲得了成功,執行的第一年就有80000餘人進行了改名,到第二年竟有10餘萬人改成了日本名字。1937年日本開始在台灣島內施行誌願兵役製度,招募台灣人加入日本侵略軍隊,這一政策在台灣島內引發了熱烈的反響。
據曆史資料記載:在台灣參加大日本皇軍的熱潮在1942年達到了高潮,共有425,921個台灣人應征1,000左右的誌願兵位置,根據當時台灣的人口情況,相當於100個男性中就有14人申請參軍!
台灣籍士兵在日本軍隊中
1942年第二輪招募時的誌願人數則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征1,000左右的位置。至此台灣島內民眾就徹底的日本化了!
people und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