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文 | 李曉芳
74歲這一年,馮慶華用畫筆在網上“連載”自己的人生。
故事該從哪裏講起呢?馮慶華想了想,沒有太多猶豫,就從人生的開端說起吧。那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她跟隨父母從出生地,一個寧夏小縣城遷徙到省會銀川,雇了一頭毛驢走了一天,夜裏借宿在郊外人家,第二天天亮才進了城門。一家人在城裏能擁有更好的生活。
後來,她畫童年時的惡作劇,在公園爬牆翻樹的日常,還有第一次吃冰棒,看著冰棒越化越小流出的傷心淚。在馮慶華的記憶裏,那是她最歡喜的時期,“總覺得世界是美好的。”
故事按年份一點點講下去,畫作裏的苦澀滋味也泛上來。18歲,她下鄉當了知青。一個放農具雜物的庫房,地上鋪一層稻草,就算安置了住處,冬天漏風,夏天悶熱,天黑沒有燈,姑娘們就借著月光唱歌解悶。偶爾也會閑聊,問兩句《複活》裏的女主人公卡秋霞,“最後咋判決了?”有看過結局的人說,“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了。”
冬天往田地裏一趟一趟送糞,她想起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和油畫裏的人們一樣,她拉著繩索,背脊彎得幾乎與地麵平行。她在畫上寫道,“幾趟下來兩腿無力,汗水浸濕了棉襖,大腦一片空白,隻希望繩子一下斷裂,撲倒在地上永遠別再醒過來。”
有時畫到過往一些傷心事,她忍不住流淚,但畫筆從沒停下過。然而畫來畫去,她隻畫自己人生的前30年,充滿遺憾和錯過的30年。
過去,畫畫對她來說,似乎更像是瑣碎生活裏一個普通的愛好。直到60歲那年,兒子給她在電腦上下載了一套《我在伊朗長大》的漫畫書,那是女插畫家瑪讚·莎塔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曆畫下的回憶錄。她感覺書裏“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幾乎在一瞬間被擊中,萌發了用畫作記錄自己人生的念頭。
兒子查理記得,馮慶華看完漫畫,一直特別激動地和他討論主人公的遭遇和種種故事。他回想母親當時的表情,試圖找到最恰當的那個形容詞,“像一個人身處黑暗久了,突然看到一扇窗的感覺。”
查理也支持母親將故事都畫下來,“我說不管別人能不能看見,我們自己留著,也是對自己的一個記錄,留下自己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查理覺得,對母親來說,記錄是非常重要的宣泄情緒的出口,“有人用文字,有人可能會拍成電影,我媽媽就是畫畫。”
馮慶華的繪畫工具是家裏淘汰下來的一台舊電腦。查理不會畫畫,隻是教她點開電腦桌麵的“畫圖”工具,還有關閉和保存這些最基本的操作。畫圖軟件裏有一些英文單詞,她看不懂,“我上初中時學的是俄語,沒學過英語”。她一個個摸索猜測,點錯了就關掉軟件,重啟。在電腦上使用畫筆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她往東畫線,線條卻不知怎麽的往西拐去,“筆觸不聽話”。還有更心痛的情況,她曾不小心刪掉過好幾幅作品,找也找不回來,隻能從頭再來。
她花了好幾天狠狠練習,總算畫順了線條,但畫麵細看,一些地方還是有些粗糙。兒子安慰她,這也是一種風格。她開始把腦海裏那些畫麵一點點畫下來。她沒有嚴格的作畫計劃,記憶碎片隨機出現,想到什麽就畫什麽。腦袋裏像裝了一台老式放映機,“不斷出現一生記憶中最忘不掉的東西。”
她畫小孩去打醬油,弄丟了一毛錢,站在商店門前不停地哭泣,天都黑了,也不敢回家。那時馮慶華也隻是個孩子,如今再把這場景畫下來,她才更深刻地明白,“在那個物質貧乏的歲月裏,處處是瑣碎的辛酸。”
她也畫下一個“難捱的長夜”,一位同學的外婆夜裏去世了,家人正準備後事,偏巧唯一的電燈泡壞了,他們想借一顆燈泡。可同學一家因為“思想問題”,從上海到了甘肅接受勞動改造,沒有人願意搭理他們。那個晚上,同學一家隻能邊哭邊熬著等天亮。
還有在外打工的王大伯,春節前夕用一年的辛苦錢為家裏添置了一頭山羊,搭上順風車深夜就往家趕。到了回家的路口,山羊卻死活不願走了,最後掙脫繩索跑了。王大伯在黑暗的曠野裏,拚命追趕,“深夜在廣袤鹽堿地上一望無邊,羊的逃跑速度是五十歲大伯追不上的,”馮慶華說,那幅畫沒畫出來的結局是,“全家過年吃肉的希望落空了。一年的工白打了。”
她在那台舊電腦上斷斷續續地畫,從不給自己定下規律的作畫時間,全憑自己的心情和精力,找不到感覺時,也會好幾天不動筆。
花了13年時間,一直畫到去年年底,她才將自己想畫的,不得不畫的30年人生經曆和故事都畫下來了。
兒子查理是位聲樂老師,一位學生偶然看到母親的畫,很受觸動,推薦他們可以將畫發到社交網站上。今年3月底,查理嚐試著為她開了一個賬號,從童年開始,連載畫作,取名“老太婆的回憶錄”。
讓馮慶華有些驚訝的是,畫作發布,竟得到不少關注和支持。有95後年輕人說,“謝謝您的畫讓我這一代能感受到您的年代。”有中年女性評論,“謝謝阿姨的記錄,我們本來就不了解過去,現在更是快忘記了。”當然也有不善的言論,有人質疑她是“年輕人裝老家夥”,有人懷疑畫中情節的真實性。
馮慶華平靜地回複對方,“都是我本人的親身經曆。編故事需要費腦子,體驗過的事情無需費腦子,自己就會流淌出來。”
在一些時刻,馮慶華會想起自己青年時期的理想和追求,那時她一心想上美院,成為一名專業的美術工作者。從小,她就喜歡畫畫,每天在各種廢紙本子和課本上亂畫小人,老師批評她,但同學們都誇她畫得好。上了初中,老師主動找她出板報,畫教學圖片,還被找去畫過大字報專欄插圖。
當知青時,為了早日擺脫繁重的農業勞動,她曾主動聯係省裏的文化館,毛遂自薦,試圖創作可供展覽用的繪畫作品。1972年,她畫了一幅“代表歸來”的作品,最後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展覽館選中展出。馮慶華還記得展覽的第一天,許多人在畫前駐足欣賞、讚美,那是她74年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但第二天,她的畫就被摘掉了,沒人知道原因。
後來高考恢複,馮慶華也試過考美術學院,可那個時候上學的名額不多,她過了初試,複試卻沒消息了。最終,她當了小學代課老師,教一到三年級學生的語文課,偶爾也會兼職上上其他科目。年輕時的理想最終沒有實現。
她的社交賬號上寫著一句簡單的簡介,“畫筆記錄自己的一生。”她說,“現在作畫,都是在總結我對人生最後的理解。”她這樣解釋,“人抵抗不過自己的命運,”有時追求理想,“除了自己的奮鬥,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但她始終沒有放棄畫畫。現在人生已經走到後半程,她還在不斷學習新的繪畫技巧。她社交賬號裏關注的幾乎都是繪畫博主,風格多種多樣,有國畫,水彩畫,手繪博主,甚至還有這兩年才出現的AI繪畫。她甚至會上B站搜索觀看繪畫教程。
查理時常感歎母親的自學能力,“她是一個上網上得挺溜的老人家。像B站這些,都是我跟她說上麵有這些東西,她就會去百度,自己慢慢摸索。”
過去她在紙上作畫,60歲才開始學習用電腦繪畫,查理給她買了手繪板,今年又買了iPad,“全是她自己學習怎麽用這些工具畫畫。”在網上看到優秀的畫作,她也常常和查理交流,“覺得人家這樣畫真的很好,她就學不會之類的。”
馮慶華讚歎如今多種多樣的學習渠道,隻是有點遺憾,她人生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年輕時把最好的精力奉獻給了黃土地,現在有條件可以幹自己的事了,已是日落西山,風燭殘年。”
兒子查理覺得,母親是一個“錯位”的人。“除了她過去的經曆,還有她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是格格不入的,然後她就會遭遇很多現實的障礙。所以她的人生就是不斷地在做妥協,艱難地自我修複,然後繼續妥協。她想做的事情在年輕的時候都沒有做成,這就是她的人生。”
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後,當一名美術工作者更是一個不可及的夢想。馮慶華說,當知青時,她白天勞動,晚上還能抽時間畫一陣,打打基礎,“雖然生活艱苦但沒有瑣碎的家務壓力。”成家以後,沒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她卻“立馬變成一個免費保姆,單位忙,家裏忙,像陀螺不停地轉。”
查理從小就看過母親伏在書桌前畫畫,偶爾有相對充裕的時間,母親會畫工筆精細的國畫山水圖。更多時候,母親就是隨意扯一片廢紙,畫一畫這天遭遇的事,看到的人,“有點像我們記日記。”
他也知道,母親從來不耐煩幹家務活,不喜歡下廚房,查理說得笑起來,“我母親說過,如果我每天能夠隻畫畫,不需要下廚房多好。或者說一個女人整天把自己放在家務瑣事裏,人就荒廢了,本來可以幹好多事,都幹不了。”
但在母親的年代,“他們不會離婚,隻會為了家庭為小孩,硬撐著走下去。她自己的立場,內心真正想做的事都可以妥協。”查理說,“雖然她不喜歡,可是母親該盡的義務她都完成了。”小時候他覺得母親脾氣有些暴躁,也常常會和父親爭吵,長大後他明白,那是母親妥協後,“藏在心裏的隱痛”。
一直到60歲之後,她才終於真正擁有了自己的時間,可以做一點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她畫過去30年的人生時,老伴有點擔心,他們都是經曆過風浪的人。馮慶華最終選擇畫下來,有些故事她不打算發出來,但也不想限製自己的畫筆。
去年年底放開疫情管控措施後,她和老伴相繼染上新冠,老伴沒扛過去,去世了。她熬過來了,但感覺記憶力似乎也不如從前,好多事情都記不住了。今年春節後,兒子將她從寧夏接到杭州生活,還給她買了一台iPad,她開始天天抱著iPad研究繪畫工具。
她有兩個計劃,一個是將自己過往的人生經曆都畫下來,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完成了。還有一個新的想法,她想要記錄當下生活裏的人情百態,或者隻是一些無聊小事。最近,她用iPad畫了幾幅新作,五月時畫了在街道看見的一幕,槐花開了,人們在樹下摘花。也畫日常生活裏的雞毛蒜皮,比如鄰近的兩戶人家因為垃圾占道問題,吵個不停。還有令人唏噓的場景,有對小夫妻結婚半年就離了,她看到光鮮的婚紗照被扔進垃圾堆裏。
很多時候,馮慶華明顯覺得自己精力不足,但至少,能畫一點就是一點。她說,“隻要我身體好,我就一直畫下去。”沒有什麽能阻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