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馬蒂斯的馬蒂斯,色彩大師的“色”膽

(2023-08-18 13:50:17) 下一個

 王建南

2023年7月15日,20世紀重要藝術流派“野獸派”的創始人亨利·馬蒂斯的個展“馬蒂斯的馬蒂斯”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是馬蒂斯這位西方現代藝術巨匠於中國內地的首次個展,也是其完整藝術生涯於中國的首次呈現。不過,單看標題“馬蒂斯的馬蒂斯”,不免令觀眾一頭霧水。其實起這個名字,是想刻意強調馬蒂斯“親自”參與了本次展覽的策劃。

馬蒂斯早已於1954年11月去世,怎麽可能親自策劃這個展覽?答案要從他老家說起。亨利·馬蒂斯1869年12月31日出生在法國北部臨近比利時的一個小村莊——勒卡托-康布雷齊。出生之前,他的家族在該地區已經生活了300多年,世世代代從事紡織業。馬蒂斯晚年雖然生活在法國南部的尼斯附近,卻惦記著北方的家鄉。在去世前兩年,他特地在家鄉創建了馬蒂斯美術館,同時捐贈了一批自己的珍貴作品和收藏,並親自參與展陳策劃。本次展覽就是依托馬蒂斯當年在家鄉美術館的展陳為線索,將他的人生與創作脈絡進行了係統的梳理與回顧。

轉行與發現

雖然家族世代從事紡織業,年輕的馬蒂斯卻沒有選擇繼承家族事業。由於父親經營穀物生意,他預備協助父親工作。然而體弱多病的他時常需要連續一兩個月臥床休息,最後在父親的安排下赴巴黎學習法律,於1888年獲得了法律資格證書,隨後進入一家事務所工作。第二年,他因病情複發,被迫入院靜養,閑來無事,以畫畫自娛。正是這次住院使他得以靜靜地思考人生,出院後,他決定投身藝術。

《馬蒂斯在蕾佳娜皇宮酒店,尼斯,1953》

1891年,馬蒂斯進入朱利安學院,後又轉投古斯塔夫·莫羅門下,進入巴黎美院學習。這一段學徒生活將近十年,為馬蒂斯打下了西方古典繪畫基礎。他經常去盧浮宮,拉斐爾、普桑、委拉斯開茲、夏爾丹等一係列不同時代與風格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都成為他攻堅的對象。他希望掌握和領會古代大師們的核心技法與創作理念。其中,18世紀法國的傑出畫家夏爾丹以細膩的靜物畫和風俗畫著稱,是馬蒂斯投入精力鑽研最多的一位大師。展陳中有他臨摹夏爾丹的代表作《冷餐台》《鰩魚》和《市場歸來》。其中的《鰩魚》花費了他六年半的時間,體現出青年馬蒂斯的嚴謹、執拗與雄心。

展覽還有大量馬蒂斯在早期藝術訓練時期的作品。牆上一字排開的八幅素描可以看出馬蒂斯的勤奮與嚴格。有一件《畫室裸像》大約創作於1899年,是馬蒂斯從素描過渡到油彩的一個階段性總結。1898年,馬蒂斯的老師莫羅去世,畫室隨之關閉,他隻好搬到朋友亨利·芒更的臨時畫室去畫畫。這幅作品中,馬蒂斯描繪了與夥伴對著模特作畫的場景。一名男性裸體模特背朝畫麵,位於構圖中心位置,對著臨摹者站穩姿勢。可以看出,馬蒂斯力圖擺脫對人體單純的描繪,竭力用色彩去呈現室內真實的光線效果,通過細膩的筆觸和互補色調探索牆壁、皮膚、服飾等不同材質的質感。

在前往盧浮宮和畫室的路上,馬蒂斯也常常停住腳步,打開畫夾,將眼前的巴黎街景記錄下來。展廳也陳列了數件街頭寫生和速寫作品。

開啟野獸派之路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放之四海的真理。1896年的布列塔尼之行成為馬蒂斯繪畫生涯的轉折點。他前往海岸附近的貝勒島,拜訪了澳大利亞畫家約翰·羅素。在羅素推薦下,他開始研究印象派和凡·高,進而引發了他在繪畫風格上的變化。

1898年,新婚不久的馬蒂斯與妻子旅居到圖盧茲和科西嘉附近。他用了將近六個月時間,完成了一係列風景畫。當地的明媚陽光激發了他對色彩的敏感度,畫麵逐漸明亮起來。他開始專注於用色彩作畫,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體會到色彩的力量,由此完成了《第一幅靜物橙子》。呈對角線的餐桌上放著橙色、綠色的水果和一隻玻璃杯,陰影中有一個水罐和盤子。馬蒂斯運用了藍色、綠色和粉色的細膩筆觸反射和籠罩住黃色光線,牆壁以橙色為主,混有不同顏色的點彩。毫無疑問,明媚的光線與色彩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一時期,馬蒂斯共創作了六幅相同主題的畫作,標誌著他從表現主義逐漸轉變到以色彩為主導的繪畫風格。

《第一幅靜物橙子》,1899

完成於1905年夏天的《科利尤爾,太陽街》是馬蒂斯與家人到地中海沿岸的小漁村度假時的收獲。這裏離西班牙邊境不遠,明媚的陽光和鮮豔的色彩極大地釋放了馬蒂斯的色彩天賦。那年夏天他圍繞這一主題創作了十幾幅油畫和素描。馬蒂斯通過色彩構建風景,展現了科利尤爾在夏季陽光與炎熱下的飽和色彩。由於此前已對點彩派風格進行過嚐試,馬蒂斯意識到留白可以使純色並置,創造空間,並將它們組織起來。色彩而非線條構建了整幅畫作,筆觸之間的大量空白提供了幻想的空間。

《科利尤爾鎮,太陽街》,1905年夏

不久之後,好友安德烈·德朗在馬蒂斯的邀請下也來到了科利尤爾,兩個人一起作畫,共同討論,最後將創作送到了當年的秋季沙龍展。沒想到,大膽的用色和飛揚的筆觸引起軒然大波,有評論家比喻這些作品像一群野獸正在吞食溫文爾雅的學院派美術。從此,“野獸派”之名便流傳開來。

自我之像

馬蒂斯一生共創作了四幅油畫自畫像,其中兩幅畫於1900年;另一幅是廣為人知的1906年野獸派風格的自畫像;最後一幅完成於1918年,也就是本展這一幅。這四幅自畫像均代表了他在創作轉變期的思考。

創作自畫像是一種認識自我的內省方式。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49歲的馬蒂斯已是一位知名藝術家,卻正處在選擇下一步創作方向的岔路口。過去幾年間,他一度受立體主義影響,一係列作品呈現幾何化的線條和空間感。與此同時,他也熱衷於探索曲線與裝飾性的融合。這幅自畫像反映了馬蒂斯當時那種躊躇滿誌的心境。

《自畫像》,1918年1月1日-16日於尼斯市

馬蒂斯借助尼斯旅館中衣櫃鏡子的反射來創作肖像,因此畫中的他是左手拿畫筆,實際上他慣用右手。調色盤上有一塊明顯的黑色顏料,這與他這一時期在黑色上的獨到運用有關。為此,他還得到了前輩雷諾阿的讚賞。旅行箱就放在兩腿之間,似乎暗示著不安定的狀態。藝術家神情嚴肅,麵露躊躇之色。展覽中,隨同馬蒂斯一起來展的還有他用過的調色板、戴過的草帽和拉過的小提琴等實物。

馬蒂斯的調色板,年份不詳

馬蒂斯畫自己,更迷戀於畫別人,而且還喜歡用單純的線條去刻畫。這一點體現在他45歲之後的眾多作品中。本展有280多件作品和藏品,速寫人像、頭像和簡易素描的版畫占據了一半江山。盡管展覽按照藝術家的人生和創作發展軌跡劃分出了11個章節,但觀眾仍不免迷失在如此眾多的線描作品之中。

裝飾是藝術之魂

馬蒂斯雖然沒有從事家族產業,但他繼承了對紡織麵料和技能的熱愛。接觸油畫前,青年時期的馬蒂斯從奢華精美的麵料裏獲得的視覺美學體驗深埋在他的記憶之中,成為後期創作的靈感來源。

馬蒂斯十分熟悉紡織品的製作過程,掌握縫紉、剪裁和拚接技術,這促使他後來將創作延伸到了服飾、掛毯、地毯、絲綢方巾等織物的設計上。此次展出的《彈魯特琴的女子》是馬蒂斯1946年受國家家具製造局邀請而設計的掛毯,極具馬蒂斯式的裝飾特征。畫麵人物造型簡潔、色彩活潑熱烈,交織線條的邊框與豐富的植物元素都讓人聯想起中世紀傳統的法國掛毯。由於馬蒂斯對於工藝的嚴格要求,這件掛毯直到1948年才完成,隨後被法國國家家具局收藏,其副本則歸馬蒂斯所有。

《彈魯特琴的女子》,1949年5月14日-1950年10月23日

羊毛、哥白蘭製造廠根據馬蒂斯的設計圖稿采用直立式經紗織造而成

馬蒂斯還擁有豐富的紡織品收藏,藏品來源多元化,不僅有法國本地的紡織品,還有非洲和埃及的掛毯、精美的阿拉伯刺繡、摩洛哥長袍和帽子及中國的壁掛與絨布等。馬蒂斯將這些布料製作成一捆素材隨身攜帶,他稱之為自己的“工作圖書館”,以便創作時隨時參考。他的油畫作品中大量的背景圖案和人物身上的穿著都得益於此。展廳中央放置的兩件長袍便來自藝術家的收藏。1945年,在一次采訪中,馬蒂斯說:“藝術作品的裝飾性是一種極其珍貴的東西。它是一種基本的品質。”馬蒂斯一生都在以自己的藝術裝點人們的生活。

剪出一個新境界

晚年的馬蒂斯開啟了剪紙創作的瘋狂模式。他在裁剪造型、構圖與定稿過程中精益求精,要求嚴格。這時的馬蒂斯雖年事已高,飽受病痛折磨,但並非由於身體原因無法繼續作畫才開始將剪紙作為替代方法。他是深切地意識到剪紙這一藝術形式的獨特性之後才開始了這段新的創作曆程。用他的話說:“剪紙使我能夠用色彩作畫,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簡化。我不必畫出輪廓然後再上色,用一個來修飾另一個,而是直接運用色彩。這樣不僅更加細致,而且不會本末倒置。”

《Verve》第四卷第13期封麵“從顏色中來”,1945年11月雜誌

對於馬蒂斯而言,不透明水彩剪紙這一創作技法的發明可以躋身20世紀最重要的一次藝術革命。這是他試圖解決線條與色彩關係問題而長期嚐試的結果。馬蒂斯認為剪紙將繪畫和雕塑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科多馬斯兄弟》,1947

阿詩布紋紙上鏤花版版畫

1943年,在著名出版人特利亞德的鼓勵下,馬蒂斯接手藝術書籍《爵士》的創作。這本包含20幅圖版的書,均以不透明水彩剪紙的技法構圖,再以鏤花版印刷,出版後大獲成功。從本展的展出中可以看到每一幅圖版都有著大膽的配色,充滿了生命的韻律。馬蒂斯稱之為“色彩與節奏的即興,它們來自於馬戲團、民間故事以及我旅行記憶的結晶”。

藝術即信仰

位於法國尼斯的旺斯禮拜堂是馬蒂斯最後的創作高峰。他自己說過:“我希望設計一座如鮮花般的禮拜堂,讓它成為我的代表作。”他做到了,但這不是為神設計的,而是為人。

1942年,年逾古稀的馬蒂斯經曆了一場手術,康複後回到尼斯的寓所靜養。僅過了一年,被德軍占領下的尼斯遭受盟軍部隊的大規模轟炸,馬蒂斯不得不搬到依山近水的旺斯居住。在這裏,他偶遇了曾在手術後照料過他的護士莫妮克,現在已成為修女。莫妮克希望馬蒂斯能為破舊不堪的修道院重新設計,老馬欣然從命。

“馬蒂斯的馬蒂斯”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現場

從1948年開始,將近80歲的馬蒂斯著手旺斯禮拜堂的設計。經過四年時間,從建築、壁畫到玻璃花窗、服飾再到禮拜用具,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體現了他所致力於追求的線條與色彩的完美平衡。在教堂北側和東側的白色瓷器磚牆麵上,馬蒂斯以簡約的黑色線條勾勒出聖母子和聖多明我的形象。另外兩側牆麵上,馬蒂斯僅使用黃、藍、綠三種顏色,借助剪紙技巧,設計了彩繪玻璃花窗,花窗上的紋樣取材自地中海的植被與塔希提之旅的記憶。禮拜堂中的瓷磚畫一般用來說明教義和思想,彩繪玻璃則可以為朝聖者的情感提供音樂性的升華。為了讓這兩個部分構成和諧的整體,馬蒂斯充分運用光線的作用,一方麵讓穿透彩繪玻璃的“繽紛光線帶來色彩與溫暖,讓整個空間變得生動”,另一方麵利用鏡麵效應,讓白色的牆壁、瓷磚及大理石地板反射光線,使堂內更加明亮。

“馬蒂斯的馬蒂斯”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現場

馬蒂斯全身心地投入到旺斯禮拜堂的項目之中,每一個細節都親自把關。對馬蒂斯而言,旺斯禮拜堂並不是一件宗教作品,而是一個整體的藝術現場。他曾多次明確表示自己不信教,但希望“禮拜堂的參觀者,即便不是教徒,在這裏也能體會到心靈的升華、思想的淨化和情感上的釋然”。

結尾

如果說自14世紀的喬托開始,西方的藝術家是宗教的藝術家,是王權的粉飾者,是曆史的闡述者,那麽從畢加索和馬蒂斯開始,生活的藝術家誕生了。兩位把畢生的藝術創作奉獻給了平凡的生活和普通的人,而非宗教與權貴。尤其是馬蒂斯,他曾說:“我的藝術理想是創造一種美的藝術,它如同一座陽光明媚、鮮花盛開的花園,讓人們感到愉悅,感到輕鬆,又像舒適的安樂椅,使疲倦的身體得到休息。”

文|王建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