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9)
三十歲後,什麽時候退休,是個大問題。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國家規定,現行是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退休,聽說因為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退休年齡要延長到男性65歲,女性60歲;再比如,掙到夠花,馬上回家,當然,現在夠花是否將來夠花,需要充分考慮通貨膨脹和欲望膨脹;我還有一種針對自己的算法,我的工作年限至少要等同我的上學年限,否則覺得愧對社會,內心不安。我小學中學義務教育十二年,協和醫科大學義務教育八年,美國MBA教育兩年,也是拿了美國提供的獎學金。
2014年春夏之交,我受協和邀請,去協和醫大近百年曆史的小禮堂,給小我二十歲的師弟師妹講協和傳統,我使勁兒想,協和八年大學教育,我學到了什麽。
我覺得我在協和學到了十件東西。
第一.係統的關於天、地、人的知識。
在北大上醫學預科,學了6門化學,和北大生物係生物化學專業學的一樣多。學了兩門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和有脊椎動物學。我第一次知道了鮑魚的學名叫作石決明,石頭、明快、決斷。學了一門被子植物學。還學了各種和醫學似乎毫不相關的東西,包括微積分。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所學基礎醫學,當時學了大體解剖、神經解剖、病理、藥理等等,從大體到組織到基因,從宏觀到微觀都過了一遍。在協和醫院學臨床,內外婦兒神都過了一遍。我們去北大之前,去了信陽陸軍學院軍訓一年。當時我們學了如何帶領一個十人左右的班級、如何攻占一個山頭、如何利用一個牆角射擊、如何使用三種槍支等等。進軍校的時候,我身高1米80,體重108斤,出來的時候,身高沒變,體重150斤,如果沒有軍訓,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軍校期間,我看了11本英文原文的小說,包括一本勞倫斯的《Lady Chatterley’s Lover》。現在回想起軍訓、北大、基礎、臨床,我常常問一個問題,學這些東西有球用啊?
第一點用途,在大尺度上了解人類,了解我們人類並不孤單,其實我們跟魚、植物、甚至草履蟲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人或如草木,人可以甚至應該偶爾禽獸。第二點用途,所有學過的知識,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們知道去哪裏找。因為我們學過,我們知道這些知識存在,我們不容易狹隘。不狹隘往往意味著不傻逼。第三點用途,是知道不一定所有東西都需要有用。比如當時學植物,我還記得汪勁武教授帶著我們上躥下跳,在燕園裏麵看所有的植物物種,後來我讀過一句詩,“在一個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訴我它的名字”。
第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務真的態度。
先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學西氏內科的時候,老師反複強調, 80%的病不用管它,自然會好,“nature cures”。這反而映襯了我們對很多疾病並不徹底知道成因,並不確定什麽治療方法如何有效,比如SARS,到現在也不清楚為什麽會出現、為什麽消失,也不確知明年會不會再次出現。其次,麵對這麽多的未知,我們還是要給病人相對篤定的建議。我們要給病人列出幾個可選方案,要跟病人講清楚不同方案的優劣,要給出我們推薦的優選方案。再次,不作假。不能說假話,不能作假數據。
我現在一直堅信,如果沒有真的存在,所謂的善隻能是偽善,所謂的美也隻能是妄美。我記得在協和教過這句話,說哪怕再難聽的真話,也比假話強。最後,要有天然的謙虛。因為你不知道,你做不到的太多了,你要永遠保持謙和。導師郎景和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婦科大夫曾對他說,“郎大夫,我做過很多婦科手術,我從來沒有下不來台,沒有一個病人死在我的手術台上。”郎大夫停了停,說:“盡管有些殘忍,我還是要告訴你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你手術做得還不夠多。”
第三.以苦為樂的精神。
學醫很苦,原來有個協和老教授說,原來的協和校訓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後來解放了,新社會了,校訓隻剩前半句,“吃得苦中苦”。我做醫學生的時候,那些大我三四十歲的老教授,早上7點之前,穿戴整齊站在病房裏查房,我再貪酒、再好睡,都不好意思7點之後才到。當時的協和不熄燈,教室在七八樓,住宿在6樓,食堂在地下室,晚飯4點半開,從5點多開始看書,一直到深夜。從那時候起到四十多歲的現在,我沒有在晚上12點之前睡過。
第四.快速學習一切陌生學科的能力。
最開始學神經解剖的時候,協和內科主任以過來人的身份去給我們鼓勁兒,我問,顱底十個大孔,您還記得哪個是哪個嗎?哪個都有哪根神經、哪根血管穿過嗎?我估計當時那個內科大夫心裏非常恨我。他當時的回答是:我雖然忘記了一切,但是我學習過,我清楚地知道怎麽學習。
第五.熱愛實操。
實操就是落實到底,把事兒辦了。什麽是臨床?協和老教授講,臨床就是要臨、床,就是醫生要走到病人床邊去,視、觸、扣、聽。書本永遠是起點而已,永遠難免蒼白無力,一手資料永遠、遠遠大於二手資料。
第六.追求第一。
協和在東單三條方圓這幾十畝地,每年幾十個畢業生,最初的兩百多床位,至今的近百年曆史,就是一部中國現代醫學史。沒有協和,就沒有中國現代醫學。如果問協和門口的病人,為什麽非要來協和?病人常常會說,來協和就死心了。病人和死亡之間,協和是最後一關和唯一一關,所以這一關必須是最好的、最牢固的。這是榮耀,也是責任和壓力。
第七.項目管理。
協和八年,盡管功課很忙,又忍不住看小說,我還是做了北大生物係的學生會副主席和協和的學生會主席。寒暑假基本沒閑著,看小說之外,都用來完成一個個“項目”。比如,在北大的第一個暑假,同四個同學一起,和植物學汪勁武教授去四川和甘肅,尋找一種非常少見的山竹。我完全忘了那種山竹的重要性在哪兒,似乎找到之後可以改寫被子植物史或者呼喚神龍。我記得的是,師徒五人,漫遊二十天,每天住旅店,每頓有葷有素,最後在有限的預算之內,找到了那種山竹。
第八.與人相處,與人分利。
當時協和,一間宿舍,十平米,放三張上下鋪的床,住6個人。當時協和,一屆一個班,一個班30人,一個班隻有一個班花。這種環境,教給我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人相處,與人分利。
第九.抓緊時間戀愛。
大學期間,二十多歲,你會覺得時間永遠靜止,人永遠不老。但是,這是幻覺。這段時間過得再慢,也會過去。大學的時候,班上的婦女是很美好的。奉勸各位男生,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協和往西不遠,有東華門、筒子河、角樓、午門,傍晚牽了手走走,很好的清風朗月,從來不用一錢買。
第十.人都是要死的。
協和八年,集中見了生老病死,深刻意識到,人終有一死。這似乎是個廢話,但是,很少人在盛年認識到這點,更少人能夠基於這個認識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人是要死的,所以,一個人能支配的有效時間非常有限,所以,要非常珍惜,每一餐、每一天都不要輕易給無聊的人或事。因為人是要死的,所以,人不要買自己用不上的房子、不必掙自己花不了的錢。像協和很多老教授一樣,早上在醫院食堂吃碗餛飩,上午救救人,下午泡泡圖書館,也很好,甚至更好。因為人是要死的,所以要常常叨念馮唐說的九字箴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