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已經三年沒出現在賀歲檔了,這三年電影院已經看不見他的作品, 或許,這會成為常態。
回首中國電影過去的30年,馮小剛濃墨重彩地開了個好頭。
1993年,電影局的相關政策打破了一家獨大統購統銷的壟斷,被業界認為這是中國電影體製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標誌性事件。
4年後,王中軍、王中磊投資了《甲方乙方》。這是中國第一部導演不領取報酬而是參與電影利潤分成的影片。這種風險共擔的模式,對於馮小剛來說,有破釜沉舟、肉身探路商業片的氣脈。
▲ 《甲方乙方》劇照
馮小剛運氣不錯,《甲方乙方》斬獲了3600萬票房,位列當年內地票房榜第九,這個票房成績幾乎占了當年全年總票房的3.3%。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意義,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為特定檔期所拍攝的電影。 「賀歲檔影片」這個概念,讓中國電影在商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因此,馮小剛被視為中國商業電影成功模式的締造者。
1998年前後,中國電影行業還處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階段。
華誼兄弟投資的《鬼子來了》《荊軻刺秦王》沒賺錢,而投資馮小剛的《沒完沒了》以3500萬票房奪得了1999年票房冠軍。
這部電影是華誼兄弟第一次係統接觸電影行業,投資比例占90%,參與了該片的發行。此片的成功,決定了後來華誼的命數,也徹底改變了馮小剛的命運。
馮小剛另一部《不見不散》賣了4300萬票房。
這兩部電影合起來8000萬票房,1999年全年總票房9億上下, 馮小剛一個人占了將近十分之一的票房份額。
▲ 《不見不散》劇照
2000年以後,電影投融資政策進一步放寬,民營電影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此時,華誼兄弟借助馮小剛的賀歲片已經成為了最有代表性的民營電影公司。
隨後,在2001年、2003年,馮小剛憑借《大腕》《手機》,順利拿下當年的國產票房冠軍, 其中《手機》的票房直逼引進大片《哈利·波特》。
盡管2004年的《天下無賊》票房位列全國國產片第三,但 馮小剛第一部票房破億的電影誕生了。
華誼自然也賺到了錢。隨後,華誼兄弟進行了三輪融資,2004年底TOM集團和信中利向華誼投資1000萬美元,占30%的股份;
2006年馬雲以1200萬美元換取TOM手中15%的股份,這是馬雲以個人名義出資的唯一的投資項目;
2007年,江南春等向華誼注資2000萬美元,認購其24.9%的股份。這讓華誼上了一個新台階。
這些投資人幫助華誼的背後,是中國電影行業的市場潛力。 自2002年起,中國電影市場已連續五年每年以兩位數百分比增幅持續攀升,2007年全國電影票房報收33.27億元。
▲ 《手機》劇照
馮小剛沒有停止給華誼兄弟驚喜。
2006年,翻拍自莎士比亞著名話劇《哈姆雷特》的《夜宴》賀歲檔上映,收獲了1.3億元的票房。
《夜宴》也因此開啟了中國電影行業最早期的 導演與投資方的票房分賬合作模式,這是當時中國電影製作行業資本化的標誌性事件。
▲《夜宴》劇照
馮小剛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說:
我覺得在電影從夕陽產業到朝陽產業的過渡期,我們扮演了一個 參與者、推動者和先行者的角色。
我覺得在電影從夕陽產業到朝陽產業的過渡期,我們扮演了一個 參與者、推動者和先行者的角色。
華誼兄弟乘勝追擊,延續之前的資本運作方式,以賀歲檔為目標,在2007年把重點放在了耗資1億元的大片《集結號》上。該片以 2.5億票房斬獲2007年國產片年度冠軍。
▲《集結號》劇照
之後,2008年的上映的《非誠勿擾》票房3.2億,仍是年度冠軍。
馮小剛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獎勵。
華誼兄弟分別在2007年和2008年進行過兩次增資擴股;馮小剛在2007年、2008年分別以每股0.53元、每股3元的價格拿到了華誼兄弟累計288萬股的股票, 在所有股東明星中排第一。
2000—2008年,也是院線重組和影院建設起步並發展的時期, 以馮小剛執導的賀歲商業片為代表的國產電影,極大地刺激了終端影院建設。
在2007年,北京萬達院線以每年2億元的投入建設影院,共建設13家影院,將萬達院線整體銀幕數量提高到265張,票房收入突破3億元。2008年全國新增加影院118家,增加銀幕570張,這兩個數據分別比2007年增加了15.7%和15.6%。
當時的華誼風頭正勁。2009年10月,華誼兄弟上市前夕的電影票房市場占有率15%,行業排第二。
2010年馮小剛的兩部新片接連上映,《非誠勿擾2》以4.8億位列年度票房第三,《唐山大地震》票房6.73億屈居亞軍,和當年票房冠軍《讓子彈飛》的6.76億基本打成了平手。
▲《非誠勿擾2》劇照
▲《唐山大地震》劇照
▲《讓子彈飛》劇照
在2010年之前, 馮小剛每部電影都賺錢了,這樣的投資穩定性和成功率即便在好萊塢也非常罕見。
有人說他是扛著國產商業電影前進的一麵旗幟。王中軍也說:
如果沒有馮小剛,可能不會有今天的華誼,我的信心和熱情就不會在這一塊,我可能成了個地產大亨,可能都破產了也說不定。
如果沒有馮小剛,可能不會有今天的華誼,我的信心和熱情就不會在這一塊,我可能成了個地產大亨,可能都破產了也說不定。
▲馮小剛出席「華誼兄弟電影匯」開業盛典。圖源:視覺中國
改變發生在2012年。
這年馮小剛籌備多年的《一九四二》上映,王中軍稱讚其為「馮小剛最好的電影,或者說是近些年中國最好的電影。」
該片首映日票房2600萬元,遠不及《唐山大地震》的首映日3620萬元。
《1942》開局不利, 導致華誼兩日內市值蒸發13億元。最終《1942》收獲了3.6億元,在國產片中僅排名第四。相比較2.1億元的成本,《1942》票房要達到5億元才能收回成本。
▲《1942》劇照
在馮小剛初次折戟時, 徐崢自導自演的《泰囧》以超級黑馬的姿態橫空出世,狂攬12.67億票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票房過10億的華語電影,觀影人次超過3900萬人次,超越了由《阿凡達》創下的2764.54萬中國影史觀影人數紀錄。
馮小剛哭了。
在張國立記憶中,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馮小剛因為票房哭,「我看著他落淚以後,我兩天都沒睡好覺。」
《1942》的票房失利,成了馮小剛未來十年的陰影。
鬱悶的馮小剛在2013年,拍了《私人訂製》,7.1億元的票房創下了他執導電影的新紀錄。回到老路子,馮小剛依舊很叫座。
這一年,全年總票房超過215億,其中61部影片票房過億,均創曆史新高。 馮小剛在逐漸暗淡。
▲《私人訂製》劇照
2013—2015年的三年,影視類並購行為十分活躍。政策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大量包括電影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的相關扶持政策出台。
2014年A股市場IPO開閘以後,萬達院線登陸深交所。也是在這一年,華誼兄弟以10.5億元現金收購了馮小剛東陽美拉70%的股權。東陽美拉在並購時的估值超過15億元,比馮小剛票房最好的電影賣得還要高。
有評論指出, 這是個明星資本變現的黃金年代,同時也積累著證券化泡沫的巨大風險。
此次並購,也讓馮小剛背上對賭協議。但12年前一窮二白時,《甲方乙方》不也是導演薪酬與票房掛鉤麽?馮小剛有這樣的氣魄。
但下山的神無法逆天改命。
2016年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票房隻有4.8億元,堪稱「曆史最差成績」,在國產片中跌出15名開外。萬達院線隻給了這部電影10%的排片,馮小剛在微博追問王健林父子,反而招來了群嘲。
2017年,《芳華》最終敲定賀歲檔。定檔時,馮小剛在微博上寫到:
久違了賀歲檔,物是人非了。
久違了賀歲檔,物是人非了。
▲《芳華》劇照
《芳華》最終斬獲14.2億元,成為馮小剛目前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
在《芳華》上映前馮小剛感慨:
我快六十歲了,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 ,所以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我快六十歲了,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 ,所以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這部代表馮小剛青春的電影,贏得了中老年人的認可, 這也意味著後浪們已經在馮氏電影中找不到共鳴。
2017年8月18日這天,吳京的《戰狼2》在中國市場的累積觀影人次正式達到了1.4億,成為1994年電影體製改革以來,首部觀影人次達1億的電影,並成功超越了《泰坦尼克號》北美市場觀影人次1.38億的記錄,榮登「單一市場觀影人次」全球榜首。
這多少讓遲暮的馮小剛落寞。
2017年下半年,隨著橫店影視、金逸影視在A股市場上市,全國前十大院線全部登陸A股市場。也是在這一年,華誼兄弟股價卻跌超20%,在民營電影企業中跌到第五。 華誼兄弟衰敗的跡象沒有到此為止,2022年,股價、罰單、警示函如滿天雪花下墜。
2019年,《隻有芸知道》上映4天後,馮小剛在淩晨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英雄老矣。」
馮氏喜劇的語言風格,似乎失效了。
▲圖源:「商業人物」整理製作
馮小剛早期的作品內容離不開 富人圈、文化圈,他會拿他們開涮。
從底層出身的馮小剛,能夠拿著放大鏡去審視身邊這些名人,他的創作視角是大眾化的,像北京胡同裏嘴碎的大爺。
但很快年輕人就厭煩了這樣的內容。
至於轉型之作《1942》,從嘲諷富豪、文化名人轉向了國民大眾,很難說這背後沒有嘲諷和操縱大眾的心理作祟。
2010年,馬東問馮小剛拍電影的動力是什麽?
馮小剛回答:
你知道那個東西,不是說錢和名,就是你能夠把觀眾撩撥起來,讓你的電影在這一年的某一個時段,成為一個特別熱的話題。
這種享受,我特別有成就感。
你知道那個東西,不是說錢和名,就是你能夠把觀眾撩撥起來,讓你的電影在這一年的某一個時段,成為一個特別熱的話題。
這種享受,我特別有成就感。
疫情三載,有觀眾在豆瓣《1942》下評論:
原來當時我並沒有看懂其中的真實和殘酷。
顯然,馮小剛也沒有想到時代潮流更殘酷。他的導演生涯就像《鴛鴦蝴蝶夢》裏唱的: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由來隻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