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天才畫家大師費欣,他的作品如一部色彩交響曲

(2022-10-02 07:39:26) 下一個

來源:藝術家中外傳播網 


 

 

 

 

俄裔美籍畫家

尼古拉·費欣

(1881-1955)

 

 

 
 

 

 

 

 

 

尼古拉·費欣 出生在俄羅斯喀山的木雕工手藝人家庭,列賓的學生,作品別具一格,代表作有《秋天》、《卡努裏雅肖像》、《父親像》等。他的畫色彩明快、明暗對比響亮,表現力強。他素描受東方傳統繪畫的影響,素描頭像用炭筆畫在堅實光滑的紙上,自成一家,刻畫深刻。

 

 

 

 

 

費欣是位創作欲望旺盛的藝術家,他在涉獵到的各個藝術領域都盡情地發揮了自己的藝術天賦。在陶斯(Taos),他自行設計了一座結構獨特充滿土著風韻的建築,親手雕刻了門窗、家具。在油畫、素描、水彩以及建築設計、木雕、陶藝、印刷設計、舞台設計等應用藝術領域都建樹了自己獨到的藝術見地。

 

 

 

 

 

 

1908年,他到喀山美術學校從事教學工作,與此同時進行自己的畢業作品的創作。1909年畫成油畫《卷心菜收獲的季節》,為此他獲得了畫家的稱號和去法國和意大利出國考察的機會。

大約在這同一時期,他畫了《無名女士肖像》,此畫在慕尼黑國際展覽會上獲得了金質獎章。社會主義革命以後,費申仍住在喀山,並在喀山美術學校任教。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費欣

 

1879年出生在俄羅斯伏爾加河畔的喀山。父親是木雕工和鍍金匠,兒童時代的費欣就跟著父親的木雕和鍍金包工隊一起出發到附近和遙遠的農村闖蕩,替教堂裝修聖像和壁畫,完成那裏的雕刻工作。他們都是憑良心和手藝吃飯的善良藝人。
 
他們走遍了伏爾加河沿岸的市鎮和農莊,他深深地熱愛著那裏的人民,那裏的湖泊和森林。父親是費欣的啟蒙老師,他讚賞兒子的繪畫和木雕手藝,一心想讓兒子跟聖像畫師學藝,當個好藝人。

 

 

 

 

 

 

 

 

 

熱愛美術

 

1895年小學畢業的費欣考進了喀山美術學校,這個16歲的少年以滿腔的熱忱投入到了學業之中,他忘記了3歲得大腦炎後醫生的囑咐,忘我地學習,拚命地吸吮著知識的乳汁。不久喀山美術學校以模範的教學業績歸屬了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現在的列賓美術學院)。1901年費欣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推薦到美院做旁聽生。

 

 

 

 

 

 

 

 

 

 

 

 

 

 

 

 

大學學習

 

美術學院以嚴格的素描教學和最新的繪畫技法規範著他,列賓給予他精心的培養和特別的關照。列賓的溫暖體貼給了他莫大的鼓舞,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費欣長期研究自己的老師列賓的晚期繪畫和肖像作品,並被瓦蘭了·謝洛夫的高超繪畫技巧吸引著。在學院就讀的8年裏他有幾十幅素描寫生和小油畫作品參加了展覽或被雜誌發表。

 

 

 

 

 

 

 

 

 

1908年美術學院春季展覽會上展出了這位年輕學生的兩件作品《婚禮》、《菩提樹下的婦人》。這兩幅作品顯露出費欣的成熟和天才。《婚禮》使他獲得了阿·庫因芝獎金,《菩提樹下的婦人》被美術學院博物館收購。
 

 

 

 

費欣為俄羅斯培養了大批天才的藝術家、教育家。他的教認真的,上課的時候他總是穿著樸素繁潔,嘴裏經常叼著一支雪茄默默地從一個畫架走到另一個畫架旁,特別專致地觀察每個學生的習作。如果發現好的苗頭,他會靠近去說:“您的畫,依我看,很不錯。”

 

 

 

 

 

 

然後便拿起鉛筆和畫筆熱情嚴肅地修改畫麵。他常常把自己的畫架和學生們的畫架擺在一起,與學生們一起畫模特兒,這是一種直觀有效的示範教學方法。晚上,他們坐在畫室裏,費欣就像換了個人,他與朋友和學生們熱情地談論著俄羅斯著名畫家克拉姆斯克依、列賓、謝洛夫,談起西方畫家荷爾拜因、倫勃朗……談從他們那裏獲得的教益。

 

 

 

費欣也常談起現代派,他說:“你們不要聽他們的,不要離開自己正確的道路。那一套是趕時髦的東西,今天穿窄裙,過幾天又要穿肥大的,你們不要學這個,這是把自己引向虛偽的道路。”

 

 

 

 

創作風格

 

在學院畢業前後的幾年裏,費欣創作了係列出色的肖像畫,使他成名的第一件肖像畫作品《紫衣少女》。
 

 

 

 

 

 

 

 

 

1908年在慕尼黑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小金獎。1914年費欣創作了《瓦麗雅·阿多拉斯特卡婭肖像》,潔淨珍珠般的色彩,完美的現實主義形式都表現在這幅作品裏。作品畫得柔和、精練、和諧,就其藝術性而言完全可以和列賓的《蜻蜒》、謝洛夫的《少女和桃子》相媲美。

 

 

 

費欣畫畫不喜歡用單一的藝術表現手法,那散發著光彩的繪畫,帶有激情短促的筆觸和多層次粗糙的表麵是他長期藝術積累的結晶。一旦需要他就采用透明顏色調整色調的辦法,他用層薄薄的顏色罩在另一層上,這個技法並不比17世紀西方人遜色。有時他用寬闊的筆觸,利用白畫布的亮光和特點畫畫。他善於探索白色和黑色的細微差別,他喜歡使用“調色板加畫刀”的技術。

 

 

 

 

妻子出軌

 

1913年在喀山時,他娶了一位喀山富豪的女兒亞曆山德拉為妻,翌年便生下了他們的女兒伊雅。漸漸長大的孩子使菲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孩子天使般的笑靨動人可愛,也激發了他更多的創作激情。初時也過得不錯。但妻子在喀山就與美國煤炭大王斯梯馬爾,有了莫名的聯係。
 

 


 

 

 

 

 

就在這期間,大饑荒發生了,而他又得了斑疹傷寒病,肺結核也加重了。所有這一切迫使他變得消沉,在友人和妻子的勸說下,他同意了移民到紐約。

 

 

 
剛到紐約,他就被告知,妻子讓全家陷入殘酷的債務中去了。於是在中央公園的小屋裏蝸居,整整奮鬥四年,他才從債務的重壓之中解脫了出來。在紐約那震耳欲聾的嘈雜聲中,這個天才畫家常常茫然發呆。

 

 

他受聘在紐約藝術學院教授繪畫,因不適應環境,僅支撐了一個月就放棄了。1926年費欣肺病發作,遷居到美國西部小城達奧斯。

 

 

 

 

 

 

遷到達奧斯之後,對於讓他陷入不幸的妻子,這個心地單純又柔軟有愛的男人,這個天賦奇高又勤奮的畫家,原諒了妻子。然而不安分的女人,心比蒲公英還輕浮。

 

 

事隔10年,妻子又被一個詩人勾引,她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個作家,與一個20多歲的人同居。妻子拋棄了費欣和女兒重建了新的家庭。

 

 

 

因為憂愁,曆來有一夜白頭的說法,那麽,費欣一定是這種故事的最好證明,因為在變故中,費欣以極短的時間老了不止10歲,他麵色上突然增加了那麽厚重的滄桑感。他不想在原地被壓抑成瘋子,決定換個環境,於是他和女兒遷居到加利福尼亞。

 

 

 

 

 

 

 

 

懷念祖國

 

成功一直陪伴著他,他的作品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美國人在報刊上這樣寫道:“如果你們想看到奇跡,那你就到費欣的展覽會去吧。”

 

 

 

費欣在美國生活多年,一直思念著自己的祖國。他一直以俄羅斯藝術家自居而從未被大洋彼岸的生活方式同化。1946年二戰結束後,蘇聯人民戰勝了法西斯使他深受鼓舞,他一直想知道自己的祖國是如何重建新生活的,祖國的藝術事業發展得怎麽樣了?他在信中寫道:“你們大家在我的祖國完成了最偉大的功績,為此讚美和榮譽是歸於你們的。”

 

 

 

 

 

他幻想著再次看到伏爾加河,他對自己走過的道路下了這樣的結論:“搞藝術的人不能離開自己的祖國,不管在任何情況下。
 
一個人的整個精神基礎在兒童時代開始奠定並和周圍環境一起成長直到老死。在異國他鄉你隻是肉體上的存在,因為經常處於孤獨中的人不能理解生活的意義。”

 

 

 

 

 

晚年生活

 

晚年,他的妻子離開了他,他獨自一個居住在洛杉磯郊區的一所簡陋的住宅裏,十分悲愴。他越來越意識到,搞藝術的人隻有在祖國才能生活和創作。

 

 
1926年俄羅斯偉大的畫家伊裏亞·葉菲莫維奇·列賓在回答誰是當代最天才的畫家這一問題時,他爽朗地說:“費欣!”

 

 

 

 

30多年過去了,1955年10月5日羅斯·安賽羅斯通訊社發了一個簡短的消息:俄國畫家尼古拉·費欣去世,享年76歲。

 

 

 

 

費欣的大半生,

脫離民族,遠離故土,

如一麵在風中停不下來的幡,

在異鄉美利堅走完了他的藝術之路,

在俄羅斯美術史甚至世界美術史上,

他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

誰能不說這是一場浴火的涅磐之道?

 

 

 


 

 

 

 

 

在大型創作繪畫上

費欽留下的作品數量不多

一共隻有四幅

分別是《菜娥——卷心菜的收獲季節》

《屠宰場》《切列米斯人的婚禮》

《衝洗》

 

《菜娥——卷心菜收獲的季節》 布麵油畫 219×344cm 1909年

 

《菜娥——卷心菜收獲的季節》草圖

 

《屠宰場》 布麵油畫 220×298cm 1919年

 

 

 

 

 

 

費欣風景、靜物

 

 

雕塑作品
 
 

素描作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