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淺聊上海百年風情史

(2022-10-01 16:18:29) 下一個
 

來源/ShanghaiWOW

作者/小啾啾

 

 

 

往事隨風,唯有筆墨留痕

不妨和我們再看曆史的萬花鏡

去觸碰那些你不曾經曆的魔都

看看那些被遺忘的上海風情!

 

那些你不知道的上海

 百年奇聞逸事

 

Tian-You Zheng(比利時),《歡迎來中國》

 

作為中國的時尚之都,上海的時髦幾乎刻在骨子裏。自1843年開埠起,這座沿海小城便向著“遠東第一大都市”進發,開啟了獨一無二的都市傳奇。

 

張樂平,《南京路上風光好》

1964年9月20日刊登於《解放日報》

 

1882年,第一盞電燈在南京路點亮;1908年,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正式通車,“叮當叮當"的電車鈴聲開始響徹外灘;1917年起,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陸續登場,成為引領上海生活的摩登風向標。

 

時髦生活

 

戴敦邦畫作

 

在彼時繁花似錦的上海灘,最早一批的時髦人士已經掩不住鋒芒。講究的太太們要去美發沙龍燙頭、凹造型,穩抓每一波流行風潮。

 

戴敦邦,《香粉弄多戴春林》

 

小姐們買香粉都要講究牌子貨,尤其偏愛皇家禦貢的揚州“戴春林”。其實第一批國貨美妝,早就有忠實粉絲了~

 

丁悚,《百美圖》(1915年)

 

民國初年上海灘時裝美女的模樣,在民國文藝活動家丁悚的《百美圖》裏被描繪的淋漓盡致。她們騎馬、溜冰,拉小提琴、跳交際舞,日常生活的豐富度完全不輸現在的Z時代!

 

張樂平,《深色大衣六式》(1934年)

 

“三毛之父”張樂平在上世紀30年代設計的時裝款式,比他的代表作“三毛”形象的創作時間還要早上許多年。收腰大衣、晚宴手包、新式旗袍,放在如今也都毫不過時~

 

娛樂日常

 

丁悚,《百美圖》(1915年)

 

民國時期的新女性甚至開上了敞篷車,開汽車兜風、和心上人打電話談情、去人民照相館拍照,都是她們的潮流日常。

 

丁悚與周璿合影

 

那時潮流人士尤其喜歡紮堆,像漫畫家丁悚的家(今黃陂南路847弄)就幾乎變成了當時藝術家的據點。

 

他曾任上海美專的第一任教務長,還是當時廣告屆的大前輩,人際圈之廣,堪比“民國社牛”。在他家往來的豪傑中,不乏著名電影演員周璿、“美猴王之父”張光宇、國歌作曲者聶耳等人。其家中周末的熱鬧程度,更是不輸“遠東第一娛樂場”百樂門舞廳。

 

賀友直,《摸獎作假》

 

條件差些的市井百姓,也有各式娛樂。那時的摸獎據說已經有暗箱操作,但仍然娛樂者眾;小書攤上也常聚集著各式青年,或蹲或坐,把手裏的洋畫看的津津有味。

 

民以食為天

 

羅希賢,《上海早餐四大金剛》

 

不止娛樂,上海人會吃的模樣那時也可見一斑。大餅、油條、粢飯、豆漿,這“四大金剛”則牢牢占據著上海灘早點的半壁江山;條件差些的就用隔夜飯泡白開水,配醬瓜、乳腐,熱乎囫圇也算一頓。

 

賀友直,《淮海路陝西南路周邊的點心店》

 

當時淮海路陝西路周邊的點心店,人氣不輸如今的網紅店。大世界附近熟食名店“馬泳齋”賣的白斬雞,還是著名連環畫大師賀友直最喜愛的下酒菜。

 

張樂平,《新年印象烏中菜場》(1957年)

 

1954年開始,麥琪路(今烏魯木齊中路)上的烏中菜場開始露天設攤,那時供應的盆菜已經是葷素搭配,買時要大排長龍,連上海電影製片廠都拍過新聞紀錄片報道。

 

羅希賢,《準備過年最鬧猛》

 

準備過年的時候當然是最鬧猛的。隆冬季節,沉寂多時的廚房火熱起來,殺雞宰鴨、磨糯米粉、煎蛋餃、做熏魚,再加上裏裏外外大掃除,換洗床單被套,石庫門裏各個忙進忙出,喜氣洋洋,別提有多熱鬧!

 

居住出行

 

賀友直,《英屆法屆互不搭界》

 

人總是要在時代大背景下生活的,1945年11月,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曆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張樂平,《上海城隍廟》(1959年)

 

那時的上海區域規劃也已經初具雛形,老上海的十六鋪、南京路、上海城隍廟、中蘇友好大廈幾乎已有如今的模樣。

 

賀友直,《最大的公共廁所》

 

曾經在西藏路的路中央還有一座四四方方特顯高大的公共廁所,占地毛估估約有30-40平米,被稱為是“第一大公共廁所”。還有一樁相關的笑話,有人貼出招租,說有一處房屋出租,大衛生獨用,聯係電話 477577(諧音水(尿)吃吃屙(屎)吃吃),說的便就是這了。

 

張樂平,《疏密有致》 ,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

 

三百六十行當,每個人的生活條件也各不相同。一個區域的房子,居住條件卻常常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洋房次麵是茅棚的場景也時常出現。

 

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如此紀律》

1947年8月5日刊登於《大公報》

 

那時有軌電車賣票要識人頭、分等級,車票價不同。售票員水平極高,能記住每位乘客的買票情況。小姐開敞篷車、坐黃包車,市民排隊乘坐有軌電車,各式交通方式不可謂不多樣。

 

 

改革開放前後的上海

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宣傳畫,《電視電話》

 

時間撥轉到改革開放前後,那時人們對外來的美好想象也在一幅幅宣傳畫中體現出來。彼時大家想象中的電視電話,除了可視、甚至還是帶著電話筒的;充滿想象的小朋友們,又有誰沒做過幾個遨遊太空,翱翔宇宙的美夢呢?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羅希賢,石庫門小品係列作品

 

這也是滬上巨變的幾十年!石庫門螺絲殼裏做道場,曬台上養鴿子、弄堂裏屏氣、夏夜聽長輩講鬼故事、國慶節爬到屋頂上看煙花,不知是多少人的童年回憶。

 

範生福,《元宵兔子燈》

 

弄堂裏扳手勁、過年貼春聯、郵政上門簽收信件時還要敲圖章;一句“落雨囉”便忙成一團的收衣服場景,下廚房上亭子間,擁擠熱鬧的石庫門中彌漫著濃濃的人情味。

 

羅希賢,《修腳蹬車攤頭》

 

70年代新人結婚必備“三大件”(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街頭巷尾還常能見到修自行車的攤頭;80年代,奶糖、麥乳精是小孩子們最鍾情的寶貝,為了一塊糖能乖乖守規矩一下午。

 

丁聰,《大廈的無奈》

 

經濟條件的巨大變化讓生活也開始巨變,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有人住進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也依然有人全家擠在逼仄的房間之中。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戴紅倩係列畫作,上海17區改16區

 

人們唱著樸樹的歌邁入新千年,盧灣區(2011)、閘北區(2015)相繼被合並,崇明也撤縣設區(2016),變成如今上海市16個區的定局。

 

Thierry Robin

根據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作品《球型閃電》

 

日益國際化的上海,變成了一座外國人眼裏的機遇之城,甚至成為充滿高科技和未來感的電影靈感。

 

金宇澄,《靜安寺》《外灘》

 

人潮洶湧、霓虹閃爍,如今的上海既保留傳統又充滿可能,懷著過去的曆史,也不斷展望明媚的將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