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為何歐美人幾乎不炒菜,是因為懶?美國教授:我們活得像原始人

(2022-10-24 08:33:15) 下一個

在我國,民以食為天。單單是烹飪方式就能玩出許多花樣,反觀歐美人好像幾乎沒有炒菜的習慣。

其實他們不是接受不了,反而情有獨鍾。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訪問中國時,嚐了一口中國炒菜,味蕾的刺激讓他仿佛發現了“新大陸”,忍不住感歎“跟中國人比,我們活得像個原始人。”社交平台上,外國年輕人還把“顛勺”視為一種炫技手段。

但直到現在,歐美人幾乎都沒有炒菜習慣,是他們懶嗎?還是因為他們不會。

為何歐美人不喜歡“炒”?

就算走在國外大街上,也會經常看到各種中式餐館,裏麵擠滿了各種膚色的歐美人,還有很多外國人不遠萬裏來中國留學,就是被中國的美食所吸引。

反觀他們自己,烹飪隻有燒烤、煎炸幾種單調的方式,連最盛大的感恩節,也隻是以烤火雞來慶祝。為何歐美人不喜歡“炒”?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飲食中的“功利性”。

飲食對他們來說極具目的性,不是為了飽腹,就是為了應酬,這讓他們認為不值得花費大心思來研究食物的烹飪方式,他們從不知道美食也可以成為一種享受。這種單調的飲食文化,使歐美飲食的發展沒有一點創意活力。

曾有一則笑話來諷刺歐美飲食的窘境:“世上三本最薄的書:美國曆史、意大利英雄、英國菜譜。”

其實歐美人也“炒”,隻不過他們認為的“炒”就是用一點橄欖油或一小片黃油,把牛羊肉放在火上慢慢煎,用錫紙包裹放進烤箱烤,或者直接裹了麵粉丟到鍋裏油炸。不管哪一種方式的製作過程,讓人看了都沒有一點食欲。這樣單一飲食下生活下的歐美人,也著實少了許多味蕾上的樂趣。

那除了文化因素,歐美人不炒菜的現實阻礙是什麽呢?

鐵器發明晚,歐美沒有炒菜的鍋子

歐美雖然在工業革命中靠著蒸汽、電力等躍居世界強國。但它們畢竟建國時間晚,延續的曆史也相對較短,一些原始的冶鐵技術在幾百年的歐洲中世紀,並沒有出現。貧民直接用泥土烤成蹩腳的形狀,貴族皇室們用餐的器皿也基本都是陶器。

歐洲人沒有鐵鍋,哪來的炒菜這一說呢?而鐵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古人非常智慧,在春秋時期就通過高溫冶煉,製造出了生鐵,到了唐宋已經大規模推廣。

直到18世紀末,西方人才引進了我國早在南宋時期發明的焦炭煉鐵技術。當時智慧精明的波斯商人千裏迢迢來到大宋,對當地人們吃飯時用的大鐵鍋深感好奇,在他們的經驗裏從沒見過這樣一個神奇的事物。

波斯商人在聽宋人講解如何用鐵鍋炒菜時,深感這是一個天大的商機,畢竟整片歐洲土地上都沒有一口大鐵鍋。他們不惜花費高達當時幾倍的價錢進口了一大批鐵鍋,還小心翼翼地運回歐洲以及沿途各個國家。

據曆史學家研究,我國在唐宋以來出口的大量瓷器、茶葉、絲綢中,還夾雜著大量鐵器製品,其中就有數十種形態各異的大鐵鍋。

其實在我國鐵鍋出口之外,曆史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也曾經冶煉出生鐵,隻不過他們認為生鐵不結實,禁不住鍛打,也就中斷了本土鐵器的冶煉和發展。沒有鐵器來造鍋子,自然也就不可能品嚐到用鐵鍋炒出來的美味飯食。

我們智慧的祖先則另辟蹊徑,發現生鐵和青銅一樣經過鍛造,就異常結實、耐得住高溫冷凍。冶鐵技術,也就成了封建時期科技發展的一大特色。

肉食為主,烹飪方式簡單

歐美人幾乎不炒菜,也跟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歐中地處高緯度,大部分屬於溫帶海洋氣候,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種植,加上大片草原為他們經營畜牧業提供了先天優勢。這也影響到最先一批遷徙到美洲的西方人,把吃肉的習慣也帶了過去。

相較於烹飪素食,烹調肉類的方法就顯得單一很多了,加上歐美人想象力匱乏,他們一直采用最原始的烹製方法——把肉丟到火上烤一下,就能聞到濃鬱的肉香味兒。有時他們還會故意不把肉烤到全熟,就一口吞下。

長期吃肉的飲食方式,尤其是不吃生肉的習慣讓中西方人的胃,也變得有所不同。比如歐美人吃五分熟甚至三分熟的牛排就沒事,但我們吃了就很可能拉肚子。看來一個地區的文化塑造著飲食特色,又反過來重塑著身體構造,畢竟幾百年和數千年的血脈裏,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文明基因。

當然,歐美人也不是一點素食也不吃,他們的大地上海盛產豆子和小麥,烹飪方式也不外乎烤和煮,比如烤成麵包比薩,或者煮豆子。光是製作過程聽上去就失去食欲了。每當對比中西方飲食,就不由得慶幸出生在了中華土地上,真是對味蕾的一場巨大饋贈!

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

早在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的著作中,就出現了炒鴨子的做法,一直流傳到現在。可見當時以極為新穎的烹調方式記載到史書中。延續到如今,炒菜在我國已經有1600多年的曆史了。無論蒸煮燜炒燉哪一種烹飪方式,背後都凝聚了中華人民對吃飽喝足平凡生活的憧憬。

曆史上,正是中國人民受過苦,挨過餓,骨子裏就知道食物的來之不易,他們對每一粒糧食都倍感珍惜。這種對食物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鑄就了智慧的中國人民在飲食上的深耕與追求。

光是“炒”的這一項工藝就能細分十幾種,有大炒、小炒、煸炒、爆炒,還有生炒等。西方人司空見慣的主食之一——土豆,通過不同的炒法和搭配,就能誕生出截然不同的藝術菜品,比如酸辣土豆絲、幹煸洋芋絲、土豆炒雞塊等。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西方人可能這輩子都想不到土豆也能“72變”!

如今外國人把“顛勺”,視為炫技手段

英國女孩扶霞在中國期間偶然接觸到了川菜,在品嚐過清蒸魚、魚香茄子後她徹底愛上了這神奇又地道的中國菜,迷戀上了滋滋冒油的花椒,爆開那一瞬間的香味。

為此她還專門寫了一本書《魚翅與花椒》,來向外國人介紹真正的中國美食,引得許多外國人專門飛到國內,隻為品嚐一次讓他們魂牽夢繞的中式美食。

網絡平台上也有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很多外國年輕人都把顛勺技術,當成是一種驕傲的炫技手段,他們爭相在自己的賬號上發布顛勺視頻,可見我們的文化魅力正通過飲食這一特色走向世界。

在以炒為主的烹飪方式中,你最擅長哪一道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