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杜甫為一件小事寫了一首小詩,千年之後仍舊會看哭
(2022-09-02 11:51:13)
下一個
Author 聆思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杜甫《又呈吳郎》
唐朝永泰年間的一個秋天,一位老婦人顫顫巍巍地走到鄰居家門前的棗樹下,艱難地抬起竹竿將棗一個個打下來,而後再費力地彎腰撿起。
這個老婦人太瘦了,當她抬起竹竿打棗時活像兩根竹子接在一起,而且分不清哪段更細些。
她聞著手中棗子香甜的氣味,嘴裏不由得分泌出了一些唾液,肚子也開始有了響動。但她抑製住了現在就吃的衝動。至少得回去搗碎了煮一下才咬得動,她想。
她向鄰居的院子裏看了看,還好,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她。
老婦人又打了幾個棗子後,向著鄰居家顫顫巍巍地行了一禮,而後離去。
在安史之亂後,杜甫成了“西漂”,為謀生計,他輾轉過不少地方,也留下了“房產”。其中有兩處比較出名,一是成都浣花溪的“成都草堂”,一是奉節西頭的“瀼(ràng)西草堂”。
這處草堂建於公元765年,當時由於一直照顧杜甫的老朋友“成都尹”嚴武死了,杜甫為了謀生,便舉家搬遷到夔州(今奉節)。
夔州當地都督柏茂林與杜甫交好,在知曉杜甫的處境後他便給杜甫找了個工作: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也就是為公家照看田地,這個工作雖然位卑職小,但畢竟也足以供一家衣食,杜甫向好友道謝後便應了下來。
但不久後杜甫就發現,自家門前棗樹上的棗竟然經常被偷。
要知道棗子可是好東西,在棗子成熟的季節那就是家裏食物的又一大重要來源,有棗子的補充家裏每天可以省下不少糧食。況且棗子還可以曬幹儲存,或者拿去跟人換一些東西。
杜甫家此時的狀況並不好,因此,有人偷棗子這件事他是一定要查清楚的。在多日的蹲守後,杜甫發現了偷棗子的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
杜甫認得她,她住在草堂西邊,是個寡婦,膝下無兒無女。雖然對她的經曆杜甫沒有多打聽,但杜甫估計,恐怕又是一個因戰爭和征兵而家破人亡的慘劇。
看著打個棗子都分外費勁的老人,隔著院門遠觀的杜甫歎了口氣:唉!如此艱難的世道活著何其不易,天下人皆有所食天下人皆有所居的日子何時能到來?
杜甫不知道,但僅就他來說,他認為,可助人可不助人時,必助;可救人可不救人時,必救。
由於杜甫在夔州工作的地點是夔州東邊,但瀼西草堂卻在西邊,也就是說每天杜甫去上班得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路上,於是為了解決通勤問題,杜甫決定全家搬去東邊住。
那麽,瀼西草堂怎麽處理呢?杜甫將之借給了自己的一位名叫吳南卿的晚輩親戚。吳南卿來自忠州,是一位“司法”(州政府的軍事官員)。
關於這件事杜甫是這麽說的: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騎安置瀼西頭。古堂本買藉疏豁,借汝遷居停宴遊。(《簡吳郎司法》)意思很清楚:我有個從忠州來的親戚,有事來此,為盡地主之誼,我便把現在住的這個房子借給他住了。
但吳南卿的到來對老婦人卻不是好消息——在他接手房子後不久,一道籬笆便豎了起來,老婦人自此便摘不得棗子了。
盡管杜甫在將房子交給吳南卿之前曾經叮囑過他不要太過為難這個老婦人,但作為一個官員,吳南卿對這種小偷小摸的行為還是看不過眼,於是便豎起了一道籬笆來表明態度。
一道籬笆說高不高,但足以阻攔住一個瘦小的老人;幾捧棗子說多不多,但卻足以填飽一個饑餓的肚子。
在摘不到棗子的日子裏老婦人的食物來源嚴重縮水。老婦人本就很瘦,瘦得讓人很難想象到了那個地步還會怎麽瘦下去,但她確實變得更加瘦弱了。
她知道杜甫是好心人,她在打棗子時杜甫從未攔阻,甚至還曾幫她打過棗子。平心而論,她並不想再給杜甫添麻煩,她不是不知羞恥,也不是不知回報,隻是她的生活已經到那個地步了,常規的道德觀已經不再適用。
老婦人向杜甫描述了自己遇到的困境,於是吳南卿便收到了杜甫的詩,詩名《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
杜甫說,這位鄰居是個孤老太太,如果不是窮困潦倒,怎麽會厚著臉皮來偷棗呢?她偷棗的時候其實是很恐懼的,我們就對她好一點吧。
杜甫又說,我知道你插上籬笆,不一定是防著她打棗,但是她本來就很怕了,肯定會多想啊。
杜甫還說,現在這個世道啊,遠遠有許多比鄰居偷棗更重要的事情,吳郎啊,你好好想想吧。
吳南卿到底不是個鐵石心腸的人,不久後,籬笆終於被拔掉了。
而在拔掉籬笆之後,這一顆棗樹——可能是錯覺——似乎結的果子比之前要更密一些。
那個秋天,人們路過瀼西草堂門前時會看到,一樹飽滿的棗子在枝頭招搖,而一個打棗的老人在樹下,艱難地、頑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