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01
前些天,《求是》雜誌刊發《譜寫新時代人口工作新篇章》,文章中提到“‘十四五’期間(中國人口)將進入負增長階段”。
這是官方口吻中,第一次正式承認中國人口將進入負增長。
按照去年新增人口僅48萬計算,或許在今年就將出現負增長的局麵。
大勢不可逆。
那麽,中國哪些城市的人口在增長?哪些城市的人口在收縮?
船長統計了360個城市2021年的常住人口狀況,但隻有287個公布了數據,73個城市沒有公布或者隻公布了戶籍人口數據。
這是一篇純數據圖文,分析內容可能不多,但僅僅觀察人口圖表,就能看出中國的區域格局如何失衡,看出中國的人口流動大勢。
無論是就業、投資、創業、升學,對我們選擇城市都有參考意義。
建議轉發、收藏,讓更多人看到自己所在城市的人口概況。
02
在分析圖表之前,還是有些提示:
1)本文統計了360個城市,含直轄市、省會城市、普通地級市(自治州、盟、地區),但隻有287個城市公布了常住人口數據;
2)文中數據均為常住人口數據,非戶籍人口;
3)因多數城市並未公布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數據,所以文中用2021年常住人口與七普數據相比較,得出人口增長數據時間段為一年零一個月,非一整年數據。
先來看人口增長的城市:
其中:
1)2021年,287個城市中,148個城市的常住人口相比七普實現增長。
2)武漢增長132萬,排在全國第一,也是唯一一個增長超過100萬的城市。2021年,因為疫情原因流失的人口“報複性”回流,才使得增量如此可觀。
3)人口增量超過20萬的城市僅有4個:杭州、成都、鹹陽、西安。
鹹陽增量25萬人,成為最大黑馬。主要還是因為西鹹新區中部分人口,約29萬人劃歸鹹陽。如果扣除這29萬,鹹陽的實際人口是負增長的。
4)人口增量超過10萬的城市僅有14個:長沙、青島、南昌、鄭州、寧波、廣州、濟南、福州、深圳、廈門、貴陽、嘉興、佛山、南京。基本被長三角、珠三角和內地省會城市囊括。
5)人口增量在1萬以上、10萬以下的城市多達58個,甚至包括蘇州、合肥、無錫、東莞、重慶等城市。
6)人口增量不到1萬的城市多達71個,基本為四五線城市。
7)148個人口增長的城市,有70個分布在東部,占比接近一半;中部隻有28個,西部有47個,東北僅有3個(沈陽、長春、大連)。
8)148個人口增長的城市,分布在28個省市。廣東21個城市,浙江11個城市,是僅有的2個省份全部地市人口都在增長的,可見其吸引力。
江蘇12個城市上榜,隻有徐州人口在負增長。
9)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人口流動的方向還是從內地向東向南,從省內地級市向省會流動。而一線城市增長乏力,二線及長三角、珠三角的部分三線城市成為增長主力軍。
03
再來看人口收縮的城市:
其中:
1)2021年,287個城市中有139個人口在收縮,占比48%。
2)人口減少最多的是河南周口,比七普時減少了17萬人。
3)除了周口外,還有天津、哈爾濱、宜昌的人口減少超過了10萬。哈爾濱也因此人口跌破千萬,東北再無千萬人口大城。
4)人口減少超過5萬的還有22個城市,河南就占了5個,地市向省外或者省會鄭州的流動,還在加速。
5)139個人口減少的城市,分布在24個省市。湖北有14個城市人口在收縮,成為最多的省份。此外,湖南有12個城市,四川、甘肅各11個,河南10個,山西、河北各9個。
6)139個人口減少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東部23個城市,中部57個城市,西部52個城市,東北7個。
並不是東北人口開始增長了,而是大部分城市都沒有公布常住人口數據。
7)很明顯,盡管也有北京、天津在內,但人口收縮的城市多為三四五線城市。
8)正如我之前所講過的,“小城市鶴崗化”將成為趨勢。這些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失、房價躺平,將不再被視為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