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今天高考 | 1952-2022:共和國高考製度70年

(2022-06-08 09:14:15) 下一個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

作者簡曆

 

劉海峰,1959年出生於福建龍岩。1976年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1977年考入廈門大學曆史係。現為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952-2022:高考製度的曆史記憶

 

作者:劉海峰 

 
 

 
曆史上有些事物是創製時轟轟烈烈,不久後便銷聲匿跡,迅速成為曆史陳跡。有些事物卻如古語所說的“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當其初出現時,並未引起人們的特別在意,後來的演變影響愈來愈大,以致後人反觀作始之時,才恍然意識到當初創製的重要性。高考製度便屬於此類“始簡終巨”的事物。
 
從1952年建立高考製度,至今已整整70年了。70年前,第一次參加高考的考生隻有5.9萬人;70年後,2022年參加高考的考生預將有1100萬人以上,擴大了186倍多。70年前,第一次高考後隻錄取了5.32萬人;70年後,2022年高考錄取人數將近1000萬人,也擴大了188倍左右。70年前,高考隻是與一小部分人相關的招生考試;70年後,高考成為全民關注的大規模招生考試。
 
如果現在要人們在中國各種教育製度或措施中舉出最為重要、影響最大的一個,高考無疑會成為多數人的選項。無論你是否喜歡,高考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教育與社會的重大存在。在高考製度建立70年後的今天,回顧高考製度創立和發展的曆程,具有特別的曆史意義。
 

一、新舊招生製度的分水嶺

 
在中國高校招生考試史上,1952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成為新舊招生製度的分水嶺,標誌著“高考時代”的開始。要真正了解高考製度,就不得不回到1952年。
 
高考製度不是在1952年突然產生的,它有一個演變過程。l949年新中國建立後,為穩定全國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穩過渡,各高校仍沿襲民國時期多數時間的做法,實行單獨招考。但北京、清華、南開3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北洋大學分別采取了聯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則率先成立“上海市國立大學、專科學校統一招生委員會”,采用統一招生考試的辦法,交通大學、上海法學院、上海商學院等16所高校於當年8月11日使用統一試卷同時進行考試。
 
1950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高等學校一九五O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實行各大行政區分別在適當地點定期實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學校聯合或統一招生。考試科目定為國文、外國語(英語或俄語)、政治常識、數學、中外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學。除各係科共同必考科目之外,各校還可根據係科之性質,分別加試一些科目。結果,全國201所高等學校中,有東北、華北、華東三大區73所大專院校聯合招生。
 
為進一步改變各校自行招生所產生的混亂狀況,減少人力、物力及時間上的浪費,l951年又規定各大行政區爭取實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學校統一或聯合招生,如有困難,得斟酌情形,允許各校單獨招生。該年,五大區普遍實行聯合招生,統一招生的規模迅速擴大。但東北、西北地區的高校無法招滿足額,而按大區統考成績不可比,難以彼此調劑錄取。
 
在前兩年分區聯考和統考的基礎上,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全國高等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明確規定自該年度起,除個別學校經教育部批準外,全國高等學校一律參加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采取統一領導與分省、市、自治區辦理相結合的招生辦法。為了便於組織統一招考工作,成立了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
 
1952年8月15、16、17日3天,舉行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每個科目考試時間為1小時40分鍾,每個單位時間考兩科,上午7:30-9:10考一科,9:30-11:10考另一科,下午考試時間為2:00-3:40和4:00-5:40。具體考試科目和時間為:15日上午:國文、數學,下午:化學、中外史地。16日上午:物理、政治常識,下午:生物、外國語(俄、英)。17日安排加試筆試和術科。每個考生必須參加所有8個科目的考試,報考文法財經等院校或係,政、國、外、史四科分數之和占60%,數、理、化、生四科分數占40%;報考理工農醫等院校或係采計分數的科目比例則正好相反。實行全國統一命題,製定統一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各大行政區招生委員會組織考試、評卷。
 
從此,中國走上了統一招生考試之路,年複一年舉行高考,直至1966年“文革”前夕被廢止。

 

 

二、高考製度創立的緣由

 
任何一種製度的出現都有其產生的客觀原因。統一高考製度的建立絕非一日之功,而是從民國時期的統一招考、聯合招考和過渡時期的聯合招考製度一步步發展而來。它是在各種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完成了量變的積累之後實現了質的飛躍,並沿用發展至今。
 
中國於1952年在世界上率先走上大學統一招考之路,是有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原因,並受大學招考發展的內在動力驅使。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麵的緣由。
 
其一,計劃招生宏觀調控的產物。統一招考是在清末民國時期高校各自招考出現不少問題之後才做出的改進措施。原來各校完全自主招生存在一個問題,便是導致高等教育畸形發展,易於開設且報考人數較多的文、法、商科專業數量偏多,而社會經濟建設所急需的理、工、農、醫類專業卻發展緩慢。為了糾正文理專業失衡,民國政府教育部曾於1933年起實行計劃招生。高考製度誕生於建國初期特定的曆史時期,1952年7月21日,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實現一九五二年培養國家建設幹部計劃的指示》,強調指出各地高等學校嚴格實行統一招生,是實現這一幹部培養計劃的關鍵。
 
高考在計劃經濟初創時代建立,不過,高考製度並不一定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也不是學習蘇聯的產物。過去實行計劃經濟的前蘇聯,就從未實行統一高考。倒是在實行市場經濟之後的俄國,近年來也借鑒中國的高考,采用高校統一招生考試。
 
其二,招考製度發展演進的結果。統一招考製度的建立,部分是受傳統文化中大一統觀念的影響,部分是由於考試製度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要求從分散走向統一,以達到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在單獨招考的情況下,考生必須自費前往高校所在地或少數幾個考點參加考試,這對許多偏遠地區的考生尤其是家境清寒的考生而言是沉重的負擔。另外,當時名牌大學經過一次或兩次招考,即可招足學額,而許多高校雖經多次招考仍不足額。由於有的學生被多所學校同時錄取等原因,新生入學報到率很低,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且各高校單獨招考新生質量參差不齊。為改變這一情況,才開始實行聯合或統一招生。
 
其三,抗戰時期統一招考的示範。1938—1940年間,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曾實行國立各院校統一招生考試。雖然統一招考製度存在時間不長,而且是在民族救亡戰爭特定曆史條件下所出現的製度,但這是中國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製度後第一次統一招考的嚐試,有利於促進中學按部頒課程標準組織教學,督促中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它為50年代初中國走上統考之路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示範。
 
其四,科舉考試文化傳統的影響。為什麽統一招考製度首先會在中國而不是在其他國家出現,有其深層的文化和傳統因素。從考試形式以及作用影響等方麵來看,高考與科舉確實明顯具有許多相似之處。當然,20世紀50年代初,科舉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還是一種落後反動的取士製度,建立高考製度時不會有意去模仿科舉,但我們卻可以說高考製度的建立至少間接受到科舉製的影響。因為傳統文化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不論對科舉製1300年中的功過得失如何評價,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和觀念或多或少都留有科舉文化的烙印。即使建立高考製度時沒有直接考慮借鑒古代的考試形式,但科舉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在傳統文化中積澱下來,因此生長在此文化中的個體或群體多少都帶有考試傳統的遺傳因子。這就像孫中山本人並沒有經曆過科舉生涯,但他卻會提出《五權憲法》中的考試權,民國時期會建立考試院一樣。如果孫中山並非一個中國人而是西方某一國人,他對中國的考試製度再了解,再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也決不可能在一個沒有深厚考試文化傳統的國度中構建出一個考試權或考試院。很難設想一個西方人會將考試在整個社會和政治構架中強調到如此重要的程度。實行嚴格計劃經濟的前蘇聯,也構想不出統一招考製度。高考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正是因為中國具有考試文化傳統,統一高考製度才會率先在中國出現。
 

三、高校招生考試史的新紀元

 
高考製度的建立開辟了中國高校招生考試史的新紀元,是體現曆史發展方向的重大改革,在世界高校招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隻是當時的創製者並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意識到建立的是一個對中國社會和教育進程影響重大的製度。
 
中國的高考製度建立以來,在促進中學生努力學習、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平等方麵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高考的公平競爭,為高等學校選拔了千百萬合格的人才,經過培養造就,許多人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
 
但是,有利必有弊,選拔性統一考試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積極作用充分發揮的同時,高考的消極影響也日漸顯現:中學隻抓智育而片麵追求高考升學率,考試學生負擔過重,學校辦不出特色……於是,“分數掛帥”、“白專道路”等批評不絕於耳。1966年,已有14年曆史的高考製度被推上“文化大革命”的風口浪尖上,遭到了廢止。
 
選拔性考試就是這麽奇怪,當你身處其中時,會感受到巨大的競爭壓力,恨不得趕快解脫出來。可是當你掙脫考試的鎖鏈以後,往往會發現連同公平競爭的機會一同失去了,平民百姓更沒有上升的渠道了。當陷入依靠權力、金錢、關係來進行無序的惡性競爭之後,你可能變得很懷念過去那麽痛恨的考試製度了。“文革”前後“老三屆”中學生對高考的看法轉變就是這樣。因此,1977年恢複高考,便成為當時的人心所向。
 
恢複高考30、40周年的時候,全國媒體都陷入“集體性懷舊”,發表了大量的回憶和紀念文章。然而,由於70年前建立高考離我們過於遙遠,且沒有戲劇性的轉折故事,沒有激動人心的奔走相告,加上多數人甚至不曉得高考製度創製於1952年,所以容易出現“集體性遺忘”。
 

其實,雖然創立高考製度沒有壯懷激烈的記憶場麵,沒有跌宕起伏的傳奇書寫,許多參加第一次高考的人又早已退出曆史舞台,但追溯高考製度的源頭,就不得不回到70年前;要真正理解高考的利弊得失,就要明白創立高考製度的緣由;要展望高考製度的未來,就應理清其來龍去脈。對於埋藏在曆史深處的1952,我們不應忘卻,終究也不會忘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