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拋妻棄子40年,他真的是罪人嗎?

(2022-05-28 16:12:04) 下一個
作者:叉少 來源:往事叉燒 

1911年,郭沫若的母親讓他迎娶裹著小腳的女人張瓊華,郭沫若把這場婚姻喻為“隔著口袋買貓,說的是白貓,打開來看卻是黑貓”。

 

結婚第5天,郭沫若離開家,不久後去日本留學。在日本,郭沫若愛上了同樣反抗婚姻的日本女護士佐藤富子。

 

倆人在一起後,郭沫若給她改名“安娜”,共同生活的21年裏,安娜為郭沫若生了5個孩子。

 

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郭沫若秘密回國,因日本警方監視,不能帶妻兒。第二年,郭沫若娶了同樣富有才情的於立群,那年,於立群年僅22歲。

 

多年後,郭沫若的二兒子郭博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對於家庭,郭沫若是個罪人。”

 

郭沫若也說:“我不是個‘人’,我是壞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確實是壞透了。

 
 
1892年,四川峨眉山下的蜀鄉小鎮郭家誕生了一個男孩,男孩出生時竟是腳先下地。男孩長大後,自嘲道:“這大約是我一生成為反逆者的第一步,或者也可以說我生到世間上來第一步便把路走錯了。”
 
郭朝沛給兒子起名“開貞”,乳名“文豹”,據說他的母親懷上這個孩子時,夢見一個小豹子咬著左手的虎口。開貞長大後,給自己起名“沫若”。
 
郭朝沛世代務農經商,到了上學的年紀,卻不得不輟學為生計奔波。自己無法讀書,卻想讓子女有學問,常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於是在家裏辦了個私塾,請了一位先生教書。
 
郭沫若隻有兩三歲時,母親便帶著他一起玩,還教他背了很多唐詩。
 
剛到四歲半,郭沫若就吵著要去讀書,他覺得讀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母親覺得還早了點,但父親想早點給孩子穿起牛鼻子(啟蒙)也挺好,於是答應了郭沫若讀書的要求。
 
郭沫若還小,讀的是《三字經》。先生要求先背熟,再講解意思。郭沫若很快背熟,但等聽講解時覺得很是無趣,眼睛不知道飄到哪裏。
 
幾天後,郭沫若覺得上學就像是進了籠子,便開始逃學。父親抱著郭沫若,強製送回了私塾,其他學童見了,嘲笑他是“逃學狗”。郭沫若沒法,隻得乖乖跪下被罰。
 
沒多久,皇帝頒下聖旨: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改作策論。先生便開始讓學生們讀《左氏春秋》、《啟蒙畫報》、《新小說》等等,郭沫若尤其迷戀拿破侖和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傳記故事,仿佛開啟了新的世界。
 
1904年,郭沫若的哥哥準備去日本留學,臨走時,問弟弟:“你是喜歡留在家裏,還是出洋?”“我當然想跟你去。”
 
“那你去了之後想學些什麽呢?”郭沫若不說話了,12歲的年紀還沒想到這麽遠。
 
“學實業吧,可以富國強兵。”哥哥想帶郭沫若一起出去,父母不同意,隻好作罷。
 
 
第二年,父親帶郭沫若去考了新學堂。
 
郭沫若還沒上幾天學,便覺得授課內容貧乏且淺顯,於是每天都在外麵玩耍,到了考試時卻得了第一。
 
大年齡的老學生不滿,罵郭沫若仗著長得清秀,在先生那裏獻媚,要求查卷,但沒問題。沒辦法,先生隻得給郭沫若扣了幾分,理由是請過幾天假。
 
郭沫若覺得受到了侮辱,先生的師道尊嚴頓時全無。郭沫若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齷齪。
 
升入中學後,郭沫若仍覺得老師沒有水平,經常在校外抽煙喝酒,跑到街上遊蕩,焦躁到無法忍耐。
 
到了第二學期,學堂換了校長老師,依然沒有改觀。一天晚上郭沫若醉酒後,大罵監學“虛偽、不學無術”。等第二天郭沫若醒來後,學校炸開了鍋,監學也破口大罵郭沫若“沒有家教,不知羞恥”。
 
沒多久,郭沫若被斥退,但他並不難過,他覺得在這種地方呆著不如離開。郭沫若跟父親說:“我可以去成都繼續上學,說不定還可以出省呢。”
 
1909年冬天,郭沫若和哥哥一起前往成都,還進了省城名校,郭沫若很開心,覺得終於可以學知識了。還沒到一個月,郭沫若便開始失望起來,他不明白為什麽學界會如此腐敗,所謂的名校也不過是在糊弄日子,心想:我的夢想是不是無望了?
 
就這樣過了兩年,郭沫若19歲了。這年,郭沫若放暑假回家時,母親對他說:“你也到年紀了,該考慮結婚了。”郭沫若不想隨便娶一個女子,極力推脫。母親拗不過兒子,隻得暫且放下這事。
 
沒想到,郭沫若回成都後不久,收到書信,信上說:母親已經給你定了婚事,是遠方叔母的親戚,蘇溪場張家的女兒,名叫張瓊華。
 
郭沫若很矛盾,既不想結婚,又不願忤逆母親,隻能盡量往好處想:叔母說姑娘的人品和三嫂一樣,三嫂那麽美,那她應該也不會差到哪裏去。等郭沫若年假再回家時,父母說:“你們盡快把婚事辦了吧。”郭沫若知道逃不過去,點頭同意。
 
婚禮那天,儀式完成,郭沫若滿懷期待,想看看妻子長什麽樣。當伴娘攙著新娘邁出轎門時,郭沫若竟看到裹著小腳的妻子。當郭沫若最後新娘揭開蓋頭時,眼前隻有兩隻猩猩樣的鼻孔。
 
(張瓊華與郭沫若母親)
 
郭沫若失望透頂,後來把這場婚姻喻為“隔著口袋買貓,說的是白貓,打開來看卻是黑貓”。
 
婚後第五天,郭沫若登上船,離開沙灣場。
 
 
郭沫若回到成都後,心情並沒有變得輕鬆。對婚姻失望,對學業失望,郭沫若開始自暴自棄。後來,郭沫若回憶起說:“這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候。”
 
1913年,郭沫若考取了天津的陸軍軍醫學校,半年後,哥哥到天津看郭沫若,再次提起去日本留學的事情,郭沫若想了想,最終決定連夜去日本。
 
到日本後,郭沫若的課業十分繁重,並且還加上了外語。郭沫若每天要5點半起床,行冷水浴,除了晨練和一日三餐,一直學習到晚上十點才能休息。
 
通過外語學習,郭沫若開始讀很多外文原作,還愛上了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但也正是這段時間,郭沫若因為緊張,開始腦部陣痛,有時候晚上才能睡三四個小時,還總做噩夢。郭沫若很煩悶,甚至想過去死。
 
郭沫若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便開始讀些讓自己能靜下心來的書籍,一個多月後,郭沫若發現自己的狀態比之前好了不少。
 
1916年,郭沫若在東京一高的一位朋友患了肺結核,住進聖路加醫院。此時郭沫若在岡山六高讀書,這年暑假,郭沫若特意去東京看望他。
 
一天,在醫院,郭沫若看到了一位女護士,女護士名叫佐藤富子,體態豐潤,皮膚白嫩,是位日本人。
 
不久,郭沫若的同學去世,郭沫若很傷心,留下給他操辦後事。料理完喪事後,一天,郭沫若來到聖路加醫院取同學的X光片,再次見到了佐藤富子。
 
在這位年輕的女護士麵前,郭沫若不知怎的臉紅了起來,鎮定後說:“陳龍驥君有X光片放在病院裏,我今天特地來索取。”
 
郭沫若告訴佐藤富子自己朋友去世的消息,佐藤富子聽哭了,說:“他是到上帝身邊去了。我們以後都要到上帝那裏去,天國才是歸宿呀。”
 
郭沫若很感動,心想:她(佐藤富子)的到來,是不是上帝在可憐我,見我失去了一位投契的良朋,便送來了一位嫻淑的膩友。
 
佐藤富子接著說:“X光片尋出後,我會給你郵去的。請問寄到哪裏呢?”“請寄到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第三部醫科。我在那裏讀書,明天就回去。”
 
“原來你是未來的醫生啊。醫生真好。”郭沫若臉又紅了幾分。
 
第二天,郭沫若回了岡山,幾天後,郭沫若收到了佐藤富子寄給他的X光片,還有一封英文信件,信件上,佐藤富子再次表達了對郭沫若朋友去世的遺憾之情,還說郭沫若如此善良,你的朋友在天國會感到寬慰的。
 
郭沫若讀後又感動又興奮,立馬給佐藤富子回了信。信中,郭沫若坦言,自己雖已結婚,但包辦婚姻讓自己無比痛苦。
 
就這樣,郭沫若和佐藤富子一個在岡山,一個在東京,每周三四封信,寫了5個月。郭沫若了解到佐藤富子是仙台的士族,父親畢業於北海道大學土木係,後來加入教會,成為了一名牧師。在佐藤富子中學畢業那年,母親準備將她嫁人,佐藤富子不願意,跑到聖路加醫院做看護。
 
郭沫若覺得這才是有著自由思想的女性。放假時,郭沫若和佐藤富子相約旅遊,山頂上,郭沫若抓著富子的手:“我在醫院大門口看見您的時候,我立刻產生了就好像是看到聖母瑪麗亞那樣的心情,我愛上了您。” 
 
回家後,郭沫若為富子作了一首名為《Venus》的情詩。
 
“我把你這張愛嘴,比成著一個酒杯。
喝不盡的葡萄美酒,會使我時常沉醉!
我把你這對乳頭,比成著兩座墳墓。
我們倆睡在墓中,血液兒化成甘露!”
 
那段時間,郭沫若不停地寫詩,陸續寫出《新月與白雲》、《別離》、《維奴司》等,表達對富子的愛意。
 
為了和郭沫若在一起,富子幾乎和家裏斷絕了聯係,搬去和郭沫若同居。郭沫若給富子取了個浪漫的名字“安娜”。
 
沒多久,安娜懷孕,年底生下了第一個孩子。郭沫若也通過考試,接到了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大學的通知書,帶著安娜和兒子來到福岡,沒錢,隻能租兩間小屋,勉強安頓家人。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郭沫若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表示憤慨,和同學組織通訊社,包攬了所有翻譯工作,為了工作方便,還定了一份《時事新報》。
 
有一天,郭沫若在報紙副刊《學燈》上讀到了一位作者寫的白話詩,非常驚訝,心想:這就是詩嗎?那我以前寫的那些自由體的詩,都可以拿來發表嗎?
 
這樣想著,郭沫若翻出以前寫過的兩首詩歌投稿給《學燈》,並署名“沫若”。不久,詩歌發表,郭沫若大受鼓舞。
 
 
郭沫若想轉學文科,安娜不同意,安娜覺得郭沫若學醫起碼可以有經濟上的保障,郭沫若知道這一點,隻能暫時把想法擱置,但他想不通安娜怎麽會如此不理解自己,於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翻譯歌德的長篇巨作《浮士德》上。
 
後來有一天,郭沫若在上課時,忽然想到阿拉伯神話中神鳥的傳說,靈感迸發,不停地在紙上寫著,直到下課鈴把他拉回,郭沫若心想:這該死的鈴聲。
 
回到家中,郭沫若找不回白天的靈感,很沮喪,直到快睡覺時,思緒才被拉回。郭沫若迫不及待地坐在書桌前寫完:“我們光明呀,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就這樣,郭沫若寫出了第一首長詩《鳳凰涅槃》。
 
 
寫完《鳳凰涅槃》後,郭沫若徹底選擇棄醫從文。
 
1921年1月,冬假剛過完,郭沫若就遞交了休學三個月的申請,去京都帝國大學旁聽文科,隨後又動了辦刊的念頭。
 
幾個月後,郭沫若約了東京的幾位朋友聚會,提倡以《創造》作為刊物的名稱,還可以成立社團,大家一致同意。郭沫若很高興,離開東京回家小住,隨後回上海準備刊物。
 
8月,郭沫若的詩集《女神》終於出版,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收入了《女神之再生》、《鳳凰涅槃》、《爐中煤》、《天狗》等56首詩。郭沫若表示自己“找出了噴火口,也找出了噴火的方式”。
 
《女神》一出版,立即在五四文壇引起巨大反響。大家都叫郭沫若為“新詩人”。聞一多被詩中的自由精神所打動,接連寫了兩篇文章,評價到:“忽地一個人用海濤底音調,雷霆底聲響替他們全盤唱出來了。這個人便是郭沫若,他所唱的就是《女神》。”
 
1923年,郭沫若剛從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畢業,有醫院高薪聘請郭沫若,郭沫若拒絕,帶著安娜和孩子回了上海繼續創辦刊物。沒過多久,郭沫若愈發苦惱,因資金困難,刊物不得不停刊,一家人也隻能擠在一個小房間中,就像生活在牢籠裏。
 
 
郭沫若帶著安娜回到日本,開始替一些國內出版社翻譯英文作品,以此賺點錢。
 
有一天,有位出版社的朋友問郭沫若:“你願意翻譯《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嗎?”之前,郭沫若曾讀過這本書,不是太喜歡,但還是接了這個工作。
 
郭沫若沒想到,這本書竟變成自己的思想啟蒙。郭沫若花了50天,通宵翻譯出了這本書,感覺脫胎換骨,接著給好友寫信說:“這本書的譯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個轉換時期,把我從半眠狀態中喚醒了的是它,把我從死的陰影裏救出來的是它。”
 
這本書翻譯完沒多久,郭沫回國。剛到上海,郭沫若就開始翻譯《資本論》,隨後又寫了很多文章攻擊軍閥政府。
 
這年冬天,瞿秋白看到郭沫若的文章覺得他是個有革命熱情的文化人才,去家中拜訪他後還舉薦他擔任廣東大學的文科學長。
 
1926年,郭沫若來到廣東,結識了周恩來,正式提出想要入黨,但被委婉拒絕,陳延年建議他去參軍,到黃埔做宣傳工作,郭沫若欣然同意,在周恩來的介紹下,還被蔣介石任命為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7月,北伐戰爭打響,郭沫若親上戰場,在此期間,見證了大量的流血犧牲。郭沫若本以為蔣介石可以帶領革命,可沒過多久頻出事端。
 
郭沫若化名回到南昌,躲在朱德家,寫下討蔣繳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可惜並沒有引起足夠大的重視。蔣介石很生氣,發出通緝令,但沒有抓郭沫若,之後發動“四一二”政變。同年9月,郭沫若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失敗後,黨組織怕郭沫若在上海危險,想送郭沫若一家去蘇聯。沒想到,12月初,在即將出發之際,郭沫若卻突患斑疹傷寒,持續高燒不退。安娜很著急,找了一家私人醫院,將郭沫若送去。
 
郭沫若剛住院時,一直昏迷不醒,身上直冒冷汗。最嚴重時,醫生搖搖頭對安娜說:“你可以準備後事了。”不過,在安娜悉心的照料下,兩周後,郭沫若的病慢慢好轉,隻是聽力更差,耳聾的更加厲害,但郭沫若還是有種複活的感覺。
 
養病期間,郭沫若幾乎每天都寫新詩,創作欲大增,還把這些詩匯集為《恢複》集。
 
 
之後,郭沫若和安娜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回了日本。那段時間是兩人一生中為數不多的溫馨時光。佐藤富子在房前的空地種上青菜和鮮花,院子裏也會養些雞鴨。
 
第二年初,郭沫若花了十年翻譯的《浮士德》也終於出版,郭沫若拿了一本樣書送給安娜,在第一頁寫道:“此書費了十年的光陰才譯成了。這是我們十年來生活的紀念。”又在第二頁用德語寫:“獻給我永遠的戀人安娜。”
 
 
在日本呆了些清閑的日子後,郭沫若了解到國內的情況,還是想回國。但此時,郭沫若依然心緒不定,一方麵他被政府通緝,另一方麵還和安娜有五個兒女,怎麽能棄之不顧。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郭沫若歸國之心更加迫切。郭沫若覺得現在已經是民族垂危之時了,自己怎麽還能安心呆在這裏。
 
思考再三,郭沫若決定自己回國,不帶家屬。一天早上,郭沫若穿著木屐,安娜在一旁看書,孩子們還在睡著,郭沫若走到安娜身邊,親吻了一下她的額頭,轉身就走了,什麽都沒帶。安娜以為郭沫若就是正常出門,微笑了一下繼續看書,沒想到,這竟是離別。
 
郭沫若還留了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安娜,我走了,你不會怨恨我太狠心吧......我的祖國召喚我回去,我願奉獻我的所有,乃至生命。”
 
郭沫若回國後,日本軍國主義者非常惱火,於是對留在東京的安娜和兒女實行迫害,不僅進行毆打,還抄了家,日本軍方強令安娜讓孩子加入日本籍,以求保護,但被郭安娜以“孩子們是中國血統”為由拒絕了。
 
安娜的小兒子長大後回憶說:“那時我們焦急地等待著媽媽,有一天媽媽一瘸一拐地走回家,腿上有青紫腫塊,那是被拷打時留下的傷痕。”
 
郭沫若很痛心,但沒有辦法營救,隻得寫詩訴說。後來,郭沫若和安娜的聯係完全中斷了。
 
在上海的那段時間,郭沫若寫了無數愛國詩歌,鼓勵人民群眾抗日鬥爭。
 
“站起來嗬,沒再存萬分之一的僥幸,委曲求全的篝火絕不是真正的生。”
 
第二年,郭沫若把21首詩歌整理成冊,出版詩集《戰聲》,還與友人一同創辦《救亡日報》,動員文藝界人士參與宣傳鼓動和慰問工作。在工作中郭沫若認識了青年演員黎明建。
 
第一次見麵時,郭沫若覺得黎明建長得很像自己曾在日本有過短暫交往的記者於立枕。
 
1934年,於立枕得了肺病,靠《大公報》的津貼到日本治病,兼任記者,和郭沫若相識後,常常一起探討詩歌、時事。幾年後,於立枕因宣傳愛國活動被日本警告後被迫回國,不久便自殺了。郭沫若還特地寫了一篇《斷線風箏-紀念於立枕女士》的文章。
 
郭沫若和黎明建交流後,發現原來黎明健本名叫於立群,竟是於立枕的妹妹。接著於立群把姐姐思念郭沫若的詩箋交給了他,說:“我姐姐給你的。”郭沫若接過詩稿,忍不住雙手顫抖。
 
後來郭沫若回憶起和於立群的第一次見麵,寫道:“(於立群)梳著兩條小辮子,一身藍布衫。麵孔被陽光曬得半黑,差不多就和鄉下姑娘那樣。”
 
上海淪為孤島後,郭沫若和於立群先後前往香港。但是,為了宣傳抗日,郭沫若反複思考後決定到廣州恢複出版《救亡日報》,並邀請於立群擔任編輯。
 
來到廣州後,郭沫若住在新亞酒樓。元旦這天,郭沫若突然接到電話,讓他去武漢。於立群本來就打算去武漢再轉陝北,為了結伴同行,她便與其他朋友分開,搬進了新亞酒樓與郭沫若同居。
 
於立群出生於官宦人家。受到家庭的熏陶,喜愛書法。於立群住在新亞酒樓裏後,整天讀書寫字。筆能達意,墨能通情。不久,郭沫若和於立群在抗日重陣武漢結為夫妻。
 
10月,武漢失守前夕,郭沫若率工作人員撤離,輾轉於湘桂之間,一度和於立群分隔兩地。郭沫若在衡陽避空襲時格外思念隻身一人在桂林的於立群,吟成五言十首。
 
“情知是短別,分袂亦依依,耳畔頻低話,歸來莫太遲。”
 
兩個月後,郭沫若赴桂林與於立群相會,前往重慶,結束了一年顛沛流離的生活。1939年元旦,周恩來為郭沫若和於立群補辦了隆重的婚禮。周恩來對郭沫若說:“希望這是你的最後一次婚禮了!”此時於立群年僅23歲。
 
 
婚後,於立群息影,開始以郭沫若夫人和秘書的身份示人,替郭沫若抄寫文章、查找資料、招待客人,整日都有忙不完的事。
 
1939年,郭沫若的父親去世,帶著於立群回家奔喪,看到張瓊華把家裏收拾的幹淨,心裏很不是滋味。那時,郭沫若也沒有錢,但他的字很值錢,於是不停地寫,寫完就給張瓊華,郭沫若說:“如果你過不下去了,就把這些東西賣了糊口。”接著深深地給張瓊華鞠了一躬。
 
幾年後,中國進入最黑暗的時期,郭沫若內心悲痛,寫出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曆史名劇。《棠棣之花》在公演之後獲得極大成功,郭沫若坐實了文化界領袖的交椅。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安娜得知後激動不已,覺得八年終於要熬出頭了。
 
安娜立馬跑去理發店對理發師說:“我還不太老吧,請幫我好好打扮一下。”剪完發,安娜回到家中,拿出自己20幾歲穿的一件和服,同五個孩子照了一張合影。女兒誇讚說:“媽媽穿上和服更像聖母瑪利亞了。”安娜笑著說:“你的爸爸原來也是這麽說的。”
 
第二年,郭沫若的日本朋友青木和夫返回日本時,郭沫若托他給安娜帶去了一封信及數百美元。回到日本,青木和夫向安娜介紹了郭沫若的情況,包括他已經結婚的事。
 
安娜安靜地聽完,送走朋友後開始清理家中的物品,包括郭沫若在日本期間親手用毛筆抄寫的甲骨文和金文著作的原稿。
 
此時,郭沫若帶著全家搬到香港,擔負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香港分會的領導工作。安娜還是想去找郭沫若,看到報紙上郭沫若的報道後,安娜帶著兩個兒女找到了香港,郭沫若避而不見,讓共同好友出麵與安娜懇談。
 
安娜傷心欲絕,但她卻並不怪罪郭沫若,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安娜定居大連,加入了中國國籍。
 
 
1949年,郭沫若帶著於立群定居北京。建國前夕,郭沫若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後又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和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成為大家口中的“郭老”。
 
到了六十年代,風雲突變。郭沫若想埋頭於學術研究,但周圍環境並不允許。
 
1966年,郭沫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即席發言:“幾十年來,(我)一直拿著筆杆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一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
 
此話一出,文化界頗為震驚,開始對郭沫若和他的作品進行嘲諷,還以郭沫若為名偽造詩歌。
 
郭沫若沒有回應,但此時更大的痛苦在等著他。
 
郭沫若和於立群結婚後,生了六個孩子。二兒子郭民英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有一天,把郭民英把家裏的錄音機帶到學校,開始放西洋的古典音樂,有學生寫信告密,說他教育理念不和,郭民英壓力很大,自己退學,沒多久郭民英因為抑鬱症開槍自殺。
 
又過了一年,郭沫若的第三個兒子郭世英因為在北京大學組織哲學詩社被綁架,有人別有用心說他是“反革命分子”。
 
患有心髒病的於立群聽說後,受到刺激,悲憤難忍,一會大罵歹徒,一會放聲大哭,還大喊道:“來整我吧,整郭沫若吧,孩子是無辜的。”
 
郭沫若麵對幾乎瘋狂的妻子,不知該說什麽。恰好這幾天郭沫若要跟周恩來開會,臨走前於立群叮囑他一定要跟總理說兒子的事,但當郭沫若見到周恩來時,看著為國家消瘦的總理,郭沫若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過了兩天,郭沫若收到了兒子慘死的噩耗。於立群知道後悲痛欲絕,責怪郭沫若:“你當時為什麽不跟總理說?”郭沫若不說話,半餉後說:“我不能保護兒子。”
 
兒子死後,郭沫若足不出戶,在書房抄寫兒子的日記,抄了八冊,淚水經常把宣紙上的字跡打濕。
 
 
大難過後,於立群大病一場,郭沫若也蒼老了許多。但沒過多久,郭沫若又遭遇批判。
 
1973年,江青批評郭沫若曾寫過的《十批判書》,說他“尊孔”。第二年,江青召開萬人大會,在會上,兩次要郭沫若站起來蒙受羞辱。當晚,郭沫若急性肺炎發作,生命危在旦夕,後來在死亡線上掙脫。
 
三年後,“四人幫”粉碎,郭沫若精神為之一振,立馬寫下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於立群說:“郭沫若滿腔的怒火,無限的喜悅,都匯成創作的熱情,像火山一樣的爆發。”
 
1977年,郭沫若病情惡化。郭沫若將於立群和子女都喊到了病榻之前,對他們說:"我很悔恨自己為黨工作得太少了。我死了之後,不要保留骨灰,將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安娜也帶著孩子看望郭沫若,看到安娜,坐在沙發中的郭沫若吃力地站起來,想要迎接她們。安娜快走了幾步,將郭沫若扶到床上,幽默地說:“你變了,變得慈祥了,你是會進天堂的。”
 
第二年6月,郭沫若逝世,第一任夫人張瓊華也參加了他的葬禮。
 
郭沫若去世後,於立群幾乎不跟任何人來往,一直在整理郭沫若的遺稿。那時候的於立群已經身體抱恙,但堅持將郭沫若1976年之後發表的詩文編纂成《東風第一枝》。在序中,於立群寫道:"願這集子成為一束迎東風而放的花枝,加入萬紫千紅的隊伍,為神州的春天再添一分春色。"
 
1979年3月,於立群自縊,追隨郭沫若而去。更多數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