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2022-03-26 13:25:34) 下一個

作者:馮曉虎    原載於:《當代》雜誌

 

蘇格拉底說人類惟一的幸福秘方就是哲學。想要幸福,去讀哲學吧。而讀哲學,康德是繞不過去的。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出生於東普魯士柯尼西斯堡(現變成俄羅斯領土,改名加裏寧格勒),幼年自述為:“我胸腔狹窄,心肺活動空間均不夠,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幼時甚至十分厭世。”康德厭世,理由充分。他雖金發碧眼,麵色紅潤,但身高僅得1.57米,雙肩高低不一,精神脆弱,十分敏感,連剛印好的報紙也能讓他狂打噴嚏。除了身材不好,他還高度近視;腦袋雖不大,卻與瘦小身材不成比例。唯一的亮點是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視。
 
13歲喪母,16歲即升入柯尼西斯堡大學。家貧,甫一入學便因褲子破了拿去縫而出不了宿舍門。四年後,父親猝然去世,把三妹一弟留給即將畢業的康德。長兄如父,康德斷然輟學,先後在柯城郊區三個貴族家庭當家庭教師11年,養活三妹一弟和自己!期間和女東家凱撒琳伯爵夫人傳出緋聞。
 
1755年6月,弟妹成人的康德重裝上陣,以32歲高齡殺回柯大,並馬上顯示出自己一生後發製人的澎湃動力,先以《論火》獲碩士,三月後,再以《對形而上學知識基本原理的新解釋》通過答辯,成為柯大無講席講師,開始長達41年的教學生涯。
 
康德一輩子沒幹過別的,除了讀書,寫書,就是教書。教過邏輯、形而上學、人類學、道德哲學、倫理、自然神學、數學、物理、力學、美學、地理、生物、教育學、自然法。康德的職業是教書匠,研究哲學完全是業餘愛好。在《純粹理性批判》贏得整個世界之前,康德是個業餘哲學青年。
 
康德上課,從不遲到、缺席,從不照本宣科。從未出過國的康德講課趣聞逸事不斷,間雜異國風土人情,經常把學生講得當堂大笑或落淚。康德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資質中平的學生能聽懂為標準。他常說:“我不是教給你們哲學,而是教你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開素質教育之先河。
 
康德受學生歡迎,有聽課費為證。當時教授工資形同虛設,主要收入是學生的聽課費,有時甚至當堂交費,聽一節交一節。康老師光靠講課就買得起樓,雇得起仆人!聽課費雖多,但康老師與學生的友誼卻足為榜樣。他在生活上經常慷慨解囊資助貧困生,導致很多學生把他當爹看,連他的家務也概由學生張羅。康德仆人浪泊是個退伍老兵,老眼昏花,精力不濟,工作態度也很成問題。有次外出前康德忘了關書房窗戶,回家後發現滿屋子臭椿象。康德幼稚地以為它們追光而來,從此不開書房窗戶。實際上是浪泊懶於打掃,屋裏太臭招來了這些昆蟲。此後,學生瓦西安斯基就一聲不吭地免費接管了康家的衛生工作。
 
康德活到差兩個月零十天滿80歲,最遠隻去過俄羅斯元帥洛索夫的莊園,該莊園距柯城137.7公裏!他固守柯城,是因為他和愛因斯坦一樣,當教授。但是,這個夢想讓康德付出了遠超過愛因斯坦的執著,1764年,柯大才給了年過40的康德一個詩藝學教授講席,當時歐洲平均壽命50歲,16歲上柯大的康德一口回絕了,有些文章說此時康德已經發財,所以有資本挑剔。此言不確。一年後,康德就任薪水遠比教授差的大學圖書館員就是明證。館員雖然收入差,卻也是42歲康德的平生第一個固定職位。後來,42歲的康圖書管理員還拒絕了埃爾朗根和耶拿大學工資超過柯大三倍的教授職位。

 

Image

 

執著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執著。1770年,康德以46歲高齡終獲教授講席,按50歲的平均壽命計算,康德這個書呆子還有四年可活。沒有誰——包括他自己——會想到,他這個教授要一當27年。
 
歐洲大學傳統,雖然並無“每年必須在核心期刊發表兩篇論文”之類的規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卻取決於論文質量和數量。一年沒有,自己知道;兩年沒有,同事知道;三年沒有,學生就知道了。雖然不會下崗(歐洲教授向為終身製),但個人聲望勢必跳水。
 
康教授,厚積11年,居然沒有一篇科研成果!非議沸騰,康德由是名聲大振,一舉躍居平庸教授榜首,成為德國教育界的頭號笑柄。當時哲學泰鬥摩西•門德爾鬆(作曲家門德爾鬆之爺)公開稱康德讓所有的德國大學蒙羞。康德學生克芳斯一次在柏林參加教授聚會時宣布康德正在寫一本偉大的著作,贏得首都教授們的一片哄笑和調侃。地理學家兼天文學家伯努利訪問柯城後寫道:“我在伯爵家裏和一位學者共進午餐,他是柯大最偉大的成員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這位著名教授是社交中活潑有禮的人物,他擁有如此優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讓人很難想象他體內藏著這樣一顆深深探求的心靈。但是,他的眼睛和麵容流露出大智大慧,與達朗貝爾的相似之處確實引人注目……康先生很久沒有發表哲學著作了。他保證他不久便會出版一本小冊子。”
 

Image

 

他說的小冊子的就是《純粹理性批判》。當時,康德自己也認為《純粹理性批判》隻能寫成小冊子。孰料一動筆,數月之間,856頁的《純粹理性批判》便一揮而就。但是,這本“歐洲有史以來寫就的最重要的書”(叔本華),出版之後竟無人喝彩。真正令人對《純粹理性批判》望而卻步的,是它太晦澀難解了。它甫一出版,即奪得哲學史長句冠軍——一個讀者寫信抱怨康德:“讀你的書十個手指頭都不夠用,因為你寫的句子太長了。我用一個指頭按住一個從句,十個指頭都用完了,一句話還沒讀完!”
 
德國人傳統生活理想是:買一棟樓,種幾棵樹,養一隻狗,結一次婚,生一堆孩子。康校長隻辦到了一點:63歲的時候,他買了一棟樓。小樓位於市中心僻靜後街,並不豪華,一個花園美輪美奐,可卻是別人的,因為在樓內根本看不見它。一樓一邊是能裝80人的教室,另一邊是廚娘睡房,常臥一貓一狗;二樓一邊是飯廳、圖書室和臥室,另一邊是客廳和書房。書房裏有兩張書桌,一隻三腳半圈椅。可康德入住後才發現書房正對柯城監獄。當時監獄改造思想的靈丹妙方是讓犯人每天三遍高唱聖歌,唱得最賣力者可評“先進”縮短刑期。因此,犯人們唱起歌來都是情真意切,聲震四野,讓康校長大煩,盛夏亦不得開窗。為此,他多次求助於鐵哥們兒、市長兼警察局長西佩。這件事體現出歐洲法治的偉大。校長與市長的鐵交情大也不過法律書上那幾行字。西佩雖然很想幫康德,卻無法繞過市議會直接下令犯人停止唱歌。這事兒最終沒辦成,所以三大批判中的《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都殺青於犯人們頌聖歌中。
 
對生命有追求者,對鄰居要求必高。康德與鄰居,有許多故事。哲學需靜思,康德因此視音樂為噪音,偏偏鄰居有隻勤勉晨鳴的公雞。康德不堪其擾,高價買下準備一了百了。豈知該流氓鄰居拿到錢後堅決反對康德殺雞。最後,康德不得不把雞養下去,隻是這回公雞每天是在他自己的院子裏叫了!
 
康德傍晚時分喜歡眺望窗外柯城大教堂的尖頂,休息眼睛,放鬆思想。然而另一鄰居尼科羅維斯花園裏的楊樹瘋長,不久即遮住教堂。康德向尼氏抱怨。尼氏比養雞的鄰居好。他應康德的要求把楊樹砍了。
 
據研究,哲學家能否偉大,與其生活是否規律成正比。康德是最好榜樣。有傳記作家表揚他曰:“康德的一生就像一個最規則的動詞。”是的。而且是一個從不與其它詞搭配的動詞。康德這個規則動詞,首先規則在他的起居時間表。海涅蓋棺論定:“康德沒什麽生活故事。因為他既無生活,也無故事。”另一位著名康飯尼采倒是肯定康德有故事。他說,康德的一生就是“一個腦袋的故事”。說這話時,尼采當然沒料到自己的一生隻有一個故事,而且是個沒有結果的故事——莎樂美。

 

現將康德起居時間表羅列如下
 
4:45 浪泊叫醒康德。康德命令:無論他怎麽賴床,浪泊都必須把他從床上提溜起來。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鬥爭,但每次都以浪泊勝利告終。
 
5:00 喝兩杯茶,抽一鬥煙,備課。康德嚴格規定自己每天隻抽一鬥,終生不變。但是,隨著年紀增加,煙鬥越來越大。
 
7:00—9:00 在一樓教室上課。
 
9:00—12:45 寫作。康德的三大批判都完成於這個時間段。
 
12:45 下樓待客。對遲到的客人一律賞以長臉。
 
13:00—16:00 康德生活中的惟一高潮:與自己點名邀請的友人共進午餐。
 
16:00—17:00 散步。之後看書到22點。康德的書房溫度要求恒定15度。22點一到他立刻上床,且終生沾枕頭即著。康德睡覺,鋪床和蓋被子都有嚴格程序。為保障睡眠的連續性,他在夜壺上綁了根兒繩子,晚上起夜不用點燈下床,直接拽過夜壺即辦。
 
每天如是,一生不變。惟一的新鮮事兒,就是周一、周五郵車來送書報信件。
 

Image

 
尼采13歲開始紀錄自己言行以備後世景仰,黑格爾也有同樣愛好。但是,雖然生前就有人作《康德傳》並寄給他本人,但以寫字為生的康德沒有自傳。他說:“世上無人像其自以為是的那麽重要。”同時代啟蒙大師萊辛說:“康德承擔了教諭世界的重任。他激賞一切充滿生命的力量,單單忘了自賞。”康德是有意為之。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前言中他曾引用培根《科學的偉大複興》的名言“de nobis ipsius silemus”(我們個人不值一提)。
 
康秀才這個規則動詞不僅規則在日程表上。還有他那最為著名的散步。
 
康德每天16:00必出門散步,教堂鍾聲隨著他邁步出門響起。因此,柯城居民很多以康德出現來對表。鮮為人知的是,康德散步不僅定時,而且定點。他永遠沿著小菩提樹路散步,每天八個來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康德去世後,該路被市政府命名為“哲學家之路”。
 
康德散步,規則良多。他永遠穿著灰大衣,手裏永遠提根兒司的克(手杖),隻用鼻子呼吸,因為他深信張嘴會讓風濕病從口而入。康德認為散步使人感官徹底開放,神遊四方,心駑八極,精彩程度堪比縱橫世界的旅行。有人說:“康德所有的偉大曆險都發生在他的頭腦中。”另外,他散步時拒絕與人交談,認為一開口就會打亂自己散步的節奏。與愛因斯坦相反,康德還從不攜友散步。他認為這會使自己不由自主地調整步幅和步速配合朋友,這樣他就會出汗。康德跟怕出汗,這位德國啟蒙大師認為人的體液裏含有大量營養,絕不能輕易流失。
 
因為伏案工作時間太長,康德想出好辦法增加運動量:他把最常用的書放在離自己最遠的椅子上,這樣,他要查書就必須起身去取,等於運動。
 
疑病症患者康德一生沒生過大病,所以他基本拒絕吃藥,隻吃老友屠約歌給他開的一種保健藥片。不過這一吃,就是幾十年不變。
 
一般人都認為康德跟他的哲學一樣無趣。其實,跟食不厭精的孔夫子一樣,康德也是個美食家。柯漂時代,康講師天天吃完飯館吃朋友,欠下一屁股人情。康老師對友誼很看重,他說:“完美的友誼是兩個人之間通過相互對等的愛和尊重締結的同盟。”於是買房之後,便將請客吃飯視為樂事。
 
康德請客比動詞還規則。首先,康校長從不請女客。終身未婚的康校長拒絕拿美女當花瓶,立下萬世尊重女性之不朽榜樣。其次,客人不能少於三位(暗含古希臘美惠三女神之數),也不能超過九位(暗含古希臘九位繆斯文藝女神之數)。來客平均年齡經常在50左右徘徊,所以桌旁至少有一位醫生,且每天必討論一種疾病及其療法,大大提高了柯城上流社會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識。
 
成功派對,必有美女;成功餐會,必有美食。康家午餐菜品精美,連芥末也完全自製。康校長沒老婆,但有個私家廚娘,可見“食色性也”排序之正確。久病成醫,貪吃成廚,康校長自己亦燒得一手好菜,興之所至,常常親自下廚炮製私家菜饗客,菜品上桌,滿堂轟然,不亦樂乎。
 
康德跟歌德一樣流連杜康,但與一般人相反,他年輕時喜飲紅酒,上了年紀反愛白酒。康德反對酗酒,曾說:“醉酒者非人,隻配以獸待之。”不過,他自己酒過三巡卻經常指點牛排,激揚沙拉,把喜歡的菜誇上天,把討厭的菜罵下樓,所以西佩曾鄭重建議他在“三大批判”之外再寫一部《廚藝批判》。
 
1788年,康德連任校長。同年,《實踐理性批判》出版。這本書回答人類的第二大問題:“我們應該做什麽?”這本書終於讓摩西•門德爾鬆成為康德一生的敵人。他怒稱康德為“超級攪屎棍”。文壇後生、著名戲劇家克萊斯特更在信中高喊“我惟一的、至高無上的目標沉沒了。我現在已經沒有目標”。十年之後,他吞槍自殺。
 
自由,是康德最重視的基礎價值。康德哲學中,自由是知識、道德、法律和美的前提。他說:“人不可能被判為奴。他隻能自認為奴!”(Sklaverei ist kein Rechts, sondern ein Geisteszustand)康德說:“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是可以不做違心之事。” 自由,就是有權自由選擇。
 
什麽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
 
怎樣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
 
康德為寫《純粹理性批判》沉默了11年,但《實踐理性批判》出版後兩年,《判斷力批判》就接踵而至。《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是人類第三大問題:人類是否還有希望?這是個美學問題。康德說,隻有民主政體能夠保證人類的自由,因此人類的希望在於建立民主政體。他與愛因斯坦殊途同歸:人類的希望在於實現永久和平與建立世界政府。康德繼盧梭之後指出了實現這個理想的具體操作手段。1795年,71歲的康德在《致永久和平》中提出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礎是公民的自由和權利。公民之間的權利由法律保障,全體公民作為立法者製訂法律,公民服從法律就是服從自己的意誌,公民因此而獲得自由。

 

Image
 
哲學思想之外,康校長的婚姻觀,也是我們的好榜樣。康德根本就不想結婚。他曾說:“有三件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笑。”注意,不包括愛情。顯然,他認為愛情屬於生命的辛勞,而非享受。那時的歐洲哲學大師流行當和尚,笛卡爾、帕斯卡爾、斯賓諾沙、霍布斯、萊布尼茲、洛克、休謨、叔本華、尼采和齊克果,個個均是終身光棍兒。到黑格爾、費希特、謝林和馬克思,就發現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成為欲望的俘虜,就徹底拜倒在石榴裙前,輕易地把自己混同於引漿賣流之徒了。但好玩的是,從沒出過國的康德對各國人民的愛情生活如數家珍:“在愛情中,德國人和英國人胃口很好,感覺細膩,但品位粗糲健康。意大利人為此絞盡腦汁,西班牙人充滿夢幻,法國人則喜歡偷嘴。”更有甚者,康校長對女性看法相當不恭敬:男人愛時才會嫉妒,女人不愛時也會嫉妒,因為她的裙下之臣轉而追求其他女人了。他認為,最完美的婚姻,是能幫助男人擺脫經濟困難的婚姻
 
從來沒有一個女人是“康德的女人”。這隻與康德有關,與女人無關。康德經常與美女促膝談心,研討美食,鬥牌沙龍,觀看戲劇,欣賞音樂。康德研究者蓋爾教授在《明鏡周刊》采訪中明確地說,康德確實有兩次認真地考慮結婚。不過,顯然他考慮得太久了,以至於對方在他考慮好之前已經嫁作羅敷。
 
實際上,康德不結婚,完全不是因為哲學,而是因為恐懼:他害怕做愛使自己衰老。跟今天的小資怕生孩子一樣。這個偉大的哲學家有很多迷信,他曾說,人生隻有兩件壞事——衰老和結婚。74歲時,他寫到:“未婚(或者很早喪偶)的老人比已婚者更易長葆青春,而這也很可能是長壽的原因。”據說他還有柯城男性居民壽命統計表為證。
 
其實,康德不結婚,除了惜命,最大的原因是惜金:“當我需要女人時,我養不起她們;當我養得起時,我不需要了。”
 
他就是一個窮怕了的、節儉過度的孤寒老頭兒。
 
這對他的道德沒有影響。這對他的哲學也沒影響。
 
康德曾說:“我們鮮少在光明時想到黑暗,在幸福時想到災難,在安逸時想到痛苦,不過,反過來的想法卻經常出現。”
 
康德如此重視養生,都是因為疑病症。不過,與歌德相反,康德並不怕死,他說:“生得偉大者,笑對無常。”疑病症患者康德健康活到80歲,相當於今人活到110。1803年,康德終於得了胃病。其實並非大病,但他就此逐漸虛弱下去,記憶力江河日下,一隻眼失明,最後連朋友也認不清楚了。他隻好警告學生們說:“朋友們,我已年老體衰。你們必須像對待孩子那樣對待我了。”
 
康德恐懼年老是因為害怕天才流逝。他說:年高之人,判斷力增強,才華卻減弱。這是他惟一未能用行動證明的話:康德這個時期留下的遺稿,證明這位年近八旬的老翁仍然擁有澎湃的創造力。
 
1804年2月12日,長期臥床的康德奄奄一息,聞訊趕來的學生們手足無措地環繞病床。某學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頭,希望老師在皇皇巨著簇擁之下充滿自豪地踏上黃泉之路。看著自己畢生的心血結晶,康德忽然淚流滿麵。他輕歎道:“如果把這三本書換成個小孩子,該有多好!”
 
將近11點,康德耳語道:好啦(Es ist gut)!聲落氣絕,壽終正寢。

 

Image
 
二百多年來,康德遺骨幾經遷葬,最後藏於大教堂“教授拱頂”之下,前豎銘牌Stoa Kantiana(康德拱廊),銘牌旁是一尊完成於康德生前的胸像。墓碑上的銘文寫於1880年11月21日的遷葬典禮:
 

“有兩事充盈性靈,思之愈頻,念之愈密,則愈覺驚歎日新,敬畏月益:頭頂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這兩句墓誌銘源自《實踐理性批判》,它體現了康德堅持一生的思想:“良心就是我們自己意識到內心法庭的存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dev 回複 悄悄話 非常精彩,謝謝!
tobyd_媽媽07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回複 悄悄話 天才和瘋子,一幣的兩麵。
白釘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轉載,多來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