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中夜訪朋友,樓道伸手不見五指,我盲人般趨探蹈步摸索前行。忽然,樓上,或樓上的樓上,傳來叮咚琴聲。我就停住,偷聽。瞳仁如貓眼,漸漸辨出昏暗中,家家戶戶鍋灶、碗櫃、煤氣罐、自行車等等等等破舊莊嚴的輪廓。
琴聲斷續,如牙牙學語。在北京、上海、南京,我幾度有幸與巴赫或肖邦的鋼琴幽靈,在濃黑樓道中相遇。
據說,肖邦彈奏,他的膩友喜歡聚在他窗下的花叢中偷聽。托爾斯泰寫聶赫留朵夫訪典獄長不遇,獄長女兒在家彈琴,琴聲被門關進關出:即便是書中讀“偷聽”,也仿佛琴聲在耳,極之傳神。
奇怪,在紐約林肯中心或卡內基音樂廳,正襟危坐聆聽名家演奏,也不如在這陌生樓道的家常陣地中駐足偷聽,魂靈出竅,感動莫名,哪怕偷聽的隻是小童的初習。
在上海陋巷,聽到過一回巴赫的帕蒂塔,卻是彈得好極,時在盛夏,帕蒂塔一連串清亮的旋律,直如風動水流,巴赫在中國有知音。
茂名路康樂村,我的小學的後弄堂,還傳出比我自藏的,所有莫紮特朔拿大 CD 更精彩的彈奏,我一聽,暗暗吃驚:是快板樂段,莫紮特的快板,總像一個男孩的跳躍奔跑。
是掌燈時分,弄內有女人下班的高跟鞋走過,有娘姨開門倒水呼喚小兒,家家傳出油鍋煎炒與碗盞磕碰的合奏,莫紮特在其間狂奔。
我躲在窗下快要一支煙抽完,琴聲止息,窗沿傳出婦人的咒罵,夾著仿佛筷子敲在木器上的脆響。接著,一個七八歲男孩,嗓音嫩嫩的像是女孩,嬌聲抗辯:你聽我說呀!你聽我說!
今日的爹娘們,隻要湊得起錢數,似乎不顧家道的貴賤——不,現在的都市家庭隻分貧富,而無所謂貴賤了——都願給孩子買架鋼琴彈。三十多年前,滬上的窮街陋巷,漆黑樓層,聽不到巴赫肖邦莫紮特,除非在盧灣區、徐匯區、原法租界闊人聚居一帶,隔著籬笆,花園洋房,春日雨後有哪位“資產階級”本人或他們的子女在彈琴。那是另一個上海,“階級”雖已降伏,人還在,鋼琴還在。那時,“鋼琴”二字即代表出身與階級。口琴、胡琴、手風琴算什麽?“鋼琴”可是“鋼”做的呀!當年大煉鋼鐵要不是一敗塗地,說不定就會同英美帝國主義爭口閑氣,撥一堆好鋼材,打造我們無產階級大鋼琴。英文的“鋼琴”叫做“Piano”,哪有“鋼”的意思。“文 革”起,上海的市井奇談,是淮海路東西兩頭,好弄堂裏挨戶抄家。單是鋼琴,抄沒一千架!那是我在巨鹿路小菜場,聽一位弄堂口的赤膊男子親口宣布的。他拍著肋骨,對橫在麵前排隊買菜的人民群眾朗聲說道:“奈麽好哉!我倒想看看伊拉資產階級從此白相啥?!”翻譯過來,即“這下子看看他們怎麽玩”。
不久,在淮海路國泰電影院對過,一家古董店裏,我看見了壯觀的景象:大大小小通體鋥亮的鋼琴,堆滿店堂。不是那麽擺開平放,是上層的鋼琴腳,戳在下層的琴麵上,一架摞一架。有三角大鋼琴琴蓋卸開,沿牆豎靠的;有琴囊裏鋼絲鋼條,給掀得翻翹支棱的;更有琴壁琴蓋上被紅衛兵用油漆、用刀劃下標語口號,店鋪職員正洗刷收拾的。隻見黑壓壓層層疊疊擠擠挨挨的鋼琴陣地,僅留得側身走過的縫隙,像是堆滿機床的大車間,店鋪給堵得一片昏暗,白天開電燈。我在其間走過來,看過去,時年十三歲——我連口琴也不會吹。國泰電影院那年關閉了,不是關閉,是所有電影院,都用來做大型批鬥會場。臨近“老大昌”、“哈爾濱”西式點心店倒是開著,革命人也得吃點心。可這家古董店鋪為什麽開著,誰來買鋼琴?不久傳出消息:60 年代鋼琴才子顧聖嬰與她母親、兄弟開煤氣自殺了。“文革”後一篇回憶文章的作者,說是在她尋死前一天,親見她從國泰電影院門口人叢裏走過——此刻,店堂裏有個比我大幾歲的女孩,深藍上衣黑皮鞋,也在鋼琴縫裏走來走去,幾次與我擦身而過。我一看,就知道她出身“資產階級”。憑什麽呢?難描難寫。我隻能說,那時,誰家是山東南下幹部,誰家是江浙的民國移民,誰家世代當工人,誰家的父母是資產階級,上海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看打扮?資產階級的子女,那時根本不招搖,不打扮。可穿得再樸素,也洗不掉資產階級的階級烙印。今日上海可瞧不見這樣的資產階級小姑娘了。“資產”不等於“階級”。現而今,上海小姑娘越穿得“資產階級”,越不像資產階級,連高級轎車裏鑽進鑽出,有資有產的款兒、腕兒,也隻見資產,不辨“階級”。那些年,倒是抄沒資產的人家,走出個人來,瞧著更像“資產階級”:他(她)們終於給整得隻剩“階級”,沒有資產了。忽然,藍衣女孩的右手,掀開臨近門口一架鋼琴的琴蓋,探進左手,大拇指與小手指尖平行張開,熟練地朝那黑色的鍵盤摁下去:那是她家的,還是別家的鋼琴?嗡——鋼弦震動,後來我才知道那叫做“和弦”。我呆住,等她彈下去。但她隨即轉過青色的資產階級眼白,瞥一眼店堂,飛快合上琴蓋——對了,那年月資產階級的眼神、眼色都這麽張皇警惕——她閃身逃逸了。店裏有大人迎出來,趕開閑人:又一輛大卡車滿載鋼琴轟然轉彎,停在店門口。有誰在公共場所,目擊自家珍愛的貴重物件,給粗暴地扔在那兒麽?人會不由自主尋過去的,隻為看那麽一眼。我記得藍衣女孩,在鋼琴陣地中的眼神,是一種恨意(階級仇恨?),又是孩童辨認出自己的玩具或寵物似的,單純的驚異(你在這裏!)。那一大堆鋼琴日後被陸續賣出,易了主了。誰呢?哪個階級?最便宜的價,據說是人民幣 50 元。今日滬上的鋼琴小天才,那一個個身家既不像無產階級,更不像資產階級,階級真的消滅了,除了鋼琴。前幾年,“東方時空”電視節目,曾追蹤拍攝孩子們玩兒命練琴,聚考音樂學院的紀錄片,多是女孩,考上了笑,考不上哭,我聽著都覺得好極了。想起那位藍布上衣,黑皮鞋的資產階級女孩,她該早已是一位母親。節目主持人采訪了好幾位,替孩子進京趕考,租房駐紮的父母親,有西北的農民,有中原城鎮的職工,在京城的破爛旮旯裏住著,架起爐子披頭散發,給孩子又做飯又炒菜。孩子呢,腳不及地,高坐琴椅當當地彈——如今判然劃分不同“階級”的,恐怕就是母子之間那架大鋼琴。記得最後一個鏡頭是琴聲停息,小天才扭頭衝著媽急。又怎麽啦,媽問,孩子嬌聲吆喝道:“翻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