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東北角的鞍山新村,建於上世紀70年代,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規模最大的時候,居住人口曾達到100萬。
如今,這個小區卻住著一位赫赫有名的設計師。半個世紀以來,他參與創造的孟菲斯流派,影響了全世界各個領域:工業、時尚、影視、建築、藝術……
64歲時,Aldo Cibic離開自己的威尼斯豪宅,帶著2條褲子、3件上衣,搬進了上海一間34㎡的老破小。
親自進行改造後,房子登上了意大利最知名的設計雜誌《Living》,成了去年討論度最高的一套中國小戶型,Aldo說,這裏是自己一輩子住過最棒的小屋,整個社區都是他的會客廳。
這個街區看似普通,卻臥虎藏龍:大學老師在這裏帶學生們上課;疫情期間,僅需6小時就能組裝完畢的新冠病原檢測站,在這裏被成功研發;想要創業的斜杠青年,來這裏辦活動試錯;超豪華跑車品牌在這裏開了中國第一家展廳……
社區還入選了英國設計博物館評出的全球未來10大生活方式案例。
負責社區改造的同濟大學教授婁永琪說:“在這樣的小區,多開一個超市,並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但如果社區變得時髦,年輕人常來坐坐,看望老人,那會帶給他們最大的幸福。”
來源:一條關注
6月的一天,清晨8點,上海楊浦區鞍山五村的洗衣店像往常一樣準時開門。老板張直平迎來了他的熟客:小區裏的意大利住客Aldo Cibic。
他不會講英語,對方也不會講中文,兩個人就用手機上的翻譯軟件溝通:“聊得特別好,我們都懂對方的意思。”
在張直平的印象裏,Aldo是這個小區十幾年來第1位入住的外國人,他的房子還是自己幫忙找的。“他說想找一個小房子,我就幫忙打聽了兩、三個,最後他選中了一套一室戶。”
這套34㎡的小公寓是上海工人新村典型的一室戶,有一間小廚房、一間小浴室,外加一個同時兼具客廳、餐廳、臥室功能的房間。
Aldo Cibic第一次走進自己在上海的家
裝修時,張直平看見Aldo Cibic常帶著1個年輕人在現場,似乎是討論改造方案,又像是在講課。最後翻新完的房子讓他目瞪口呆:“刷了不一樣的顏色,居然這麽好看。”
房子裝修完後,去拍攝的媒體越來越多,張直平聽說這個房子還登上了國外的雜誌。原來,自己熱心幫忙的這個“居民”並不尋常,他是大名鼎鼎的孟菲斯派創始人之一,受邀來中國擔任同濟大學榮譽教授,他還參與自己所住的小區,鞍山五村的社區改造。
兼做臥室、客廳、餐廳的“一室戶”
改造前後的廚房
2018年,陸洲還在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讀博士,每次從學校附近的四平路走去阜新路,她都會橫穿鞍山五村裏的一條路。
陸洲,同濟大學芬蘭阿爾托大學雙碩士
這條小路隸屬於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僅200米長,沒有名字,卻是楊浦區典型的問題街區:水果店、五金店、各種蒼蠅館子交織在一起,油煙嗆鼻、汙水橫流……居民們投訴了很多年,陸洲每次經過都要疾步而行。
街區改造前
沒想到,2020年4月,疫情後剛剛開始解封,陸洲的導師,同濟大學副校長、創意設計學院院長婁永琪就找到她,邀請她參與這個街區的改造,讓這個位於上海西北角的社區和市中心一樣有活力。
陸洲還記得第一天到公社上班時,婁永琪對她說的話:“改造沒有什麽國外的先例可以借鑒,我們在做一件全新的事。”
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與Aldo Cibic
更令她吃驚的是,Aldo Cibi,一位隻在設計教科書上見過的大人物,居然就住在這個印象中髒亂差的社區裏。陸洲迫不及待地帶著自己的媽媽,一起去參觀了這個被大師改造的“老破小”。
“他的設計打開了中老年人的腦洞,我母親看了以後醍醐灌頂,主動跟我說,不一定要買新房,老房子也可以改造得這麽漂亮,舒服。”
陸洲發現,Aldo在這裏的生活並不是裝裝樣子,他完全融入了這個小區,在小區裏溜達、去菜場買本地食材、在水果店琢磨荔枝和楊梅的區別。
雖然不會講中文,Aldo卻能嫻熟地在便民小吃店點菜……就像一個在這裏生活了很多年的人。
洗衣店、家、工作室
是Aldo Cibic在社區的三角軌跡。
1981年,27歲的Aldo CIbic和他的老師、知名建築師Ettore Sottsass在一起工作。某天夜裏,他們與一群在意大利舉足輕重的設計師聚在一起,決定創立一個反主流的新風格流派:孟菲斯派。
孟菲斯派誇張、怪誕、抽象、奇特的風格大受歡迎,以極快的速度席卷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成為國際公認的後現代主義設計潮流。
誕生40年的孟菲斯風格至今仍然引領潮流
Aldo說:“我的老師64歲的時候,做了一件很叛逆的事,他帶著我們創辦了孟菲斯派,今年我也64歲了,我該做些什麽?”
Aldo很快就做了決定,他告別了自己在威尼斯的豪宅,獨自帶著一隻28寸的行李箱住進了工人新村。“如果要做社區工作,我就必須和這裏最地道的居民生活在一起。”
第一次走進洗衣店老板為他找的房子時,Aldo幾乎第一秒就喜歡上了它。一個極簡的規則四方體,不用很複雜的方式就能改造得很舒適。
Aldo Cibic在家接受一條專訪
他在客廳使用了一種俏皮輕盈的藍綠色,廚房與浴室則選用了活力又浪漫的紅色,展現了一種平靜的孟菲斯風格。
Aldo Cibic從意大利搬來自己收藏的古董音響
房間裏沒有衣櫃,床尾的行李箱裏放著他所有的衣物:1條藍色的褲子、1件襯衫、1件T恤、5雙襪子、3雙鞋。
Aldo最珍視的財產就是書籍,他在家裏唯一的大窗戶下做了一長排實木櫃,作為儲物空間。陽光透過窗外的茂盛枝葉,經由實木百葉簾投射在牆麵上,形成迷人的變化。
臥床就在窗下,妻子為他寄來了自己設計和定製的亞麻床品。一開始,長時間的分居生活曾令她不悅,但當她親自來過上海的這個小區後,她理解了自己的丈夫。
“中國的生活散發著變化的迷人氛圍,每天都有新的事情發生,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感受不到這種活力。”
Aldo Cibic太太親自設計的床品
Aldo Cibic每天與妻子視頻聊天
作為大師,Aldo Cibic的作品被世人收藏,他個人也收藏著許多藝術品。但搬進這個34㎡的房子後,他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多改變,觀念也隨之變化。
“我發現東西減少後,我輕鬆了很多,不用花精力去打理,從占有的負擔中解脫了出來。”
住了半年之後,他向全世界宣布,這是他這輩子住過最棒的房子。“我想一直住下去,直到生命的終點。”
某一天傍晚突然下起暴雨,他在雨中狂奔的時候,看到6位鄰居聚在水果店避雨閑談,這樣尋常的畫麵讓他感動:“這是真正的生活,完全放鬆、毫不做作。”
Aldo Cibic的工作室在小區裏的一棟紅房子裏,離家隻需要步行2分鍾,“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恐怕很多人羨慕我有這樣的通勤時間。我和婁先生要做的事,就是要讓更多人和我一樣。”
這棟紅房子,如今已被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改造成NICE COMMUNE“好公社”,呼籲個人和企業入駐,把這裏作為辦公室、實驗室、展廳、活動廳等。
社區有共享會議室、共享活動室、共享廚房
公社的一層設計全部由Aldo Cibic完成,他用大師級的配色方案讓陰暗的房間顯得時尚、舒適。
每個房間有一個滬語名字,例如“噶三胡”(意為“聊天”,gossip音譯);軋朋友(意為“交朋友”,get together音譯)。
果然,社區裏的老爺叔、老阿姨看到這些詞都很親切,還特地來問“軋朋友”的房間是不是相親角,許多互動就這樣一點點發生。
這一切改變源於2018年初,當時婁永琪想要找一個陣地,把大學的圍牆打破,伸入到社區裏去:“中國的大學不應該是被圈起來的,社區是大學的延伸,是接地氣的’學院’。”
婁永琪與學院師生的想法得到了四平路街道的支持,他們選中了鞍山五村的這條“問題街道”,改造了小紅樓,並翻新了沿街所有的店鋪,把大學裏的實驗室一個個搬到了這裏。
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接受一條采訪
淡季的時候,學生們使用實驗室的頻率不高,周邊的居民們就可以自由出入各個實驗室,參加一些公開課。
玻璃、聲音、包裝、設計……各個領域的研究到了社區裏被統稱為“生活實驗室”。學院的老師有時直接在社區裏開課,漸漸變成了一條臥虎藏龍的小馬路。
複旦植物社團的大學生們定期會來給居民免費做“社區植物導覽”。
這條街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學校的管理比社區嚴格,一些老師和學生無法進學校,就來這裏的實驗室,沒日沒夜地加班。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蘇運升老師帶著團隊,研究出了一款可移動的新冠病原檢測平台:火眼實驗室。
隻需要6個小時,“火眼實驗室”就能通過充氣組裝完成,在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它幾乎無處不在,每天能檢測上萬人次。
火眼實驗室
全世界隻有8個國家擁有“火眼實驗室”這樣的設備,在中國,它誕生於一個工人新村的社區裏。
婁永琪說:“其實沒什麽奇怪的,這就是大學知識的經濟圈。比如說到大家熟悉的矽穀,一定離不開斯坦福大學。最早,矽穀的車庫誕生了一批代表未來的公司。車庫是什麽地方?不就是居民區嗎?”
婁永琪鼓勵年輕人來這裏創業,給他們爭取優惠政策,比如補貼房租,甚至免費提供活動場地、會議室。“社區是一個天然的跨學科場所,無論什麽項目都可以在這裏試錯。”
Aldo Cibic為年輕人設計了多彩的共享空間
2020年之前,暖通工程師Wawa一直在公司上班,她的業餘愛好是研究素食,偶然認識陸洲後,被邀請到公社的共享廚房做活動,沒想到頗受歡迎。Wawa決定辭職,現在投入到健康飲食、烹飪課程的創業中。
Wawa就住在公社附近,某一天她騎車出門辦事,偶然發現了這裏:“當時完全沒動腦子,就把車騎到了公社門口,感覺這裏像家一樣,有誌同道合的朋友,什麽想法都能在這兒嚐試。”
資深尋豆人路易斯來自北京,他的日常工作是為各個網紅咖啡店挑選和供應豆子,因為向往更好的咖啡文化而移居上海。
偶然認識了婁教授與他改造的好公社後,他租下來一層近70㎡的店麵,開了第一家自己的精品咖啡店,Aldo的配色讓咖啡店看起來非常時髦。
Aldo Cibic是咖啡店的常客
“市中心的租金太貴了,開店的試錯成本很高,雖然社區的自然人流不多,但隻要你的咖啡好,也會迅速積累周邊固定的客群。”路易斯在咖啡圈小有名氣,得知他開店的粉絲,常常在周末來打卡。
精品咖啡店在小區裏形成了一個時髦的新社群
畢業於同濟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宋曉峰,租下了公社大樓的一個近50㎡的門麵,推廣孵化高爾夫模擬器,這是一種可以在室內訓練高爾夫的交互設備。在疫情期間,讓許多居民能夠在室內享受運動。
疫情期間,British Design Museum英國設計博物館在全世界選了10個代表未來生活方式的案例,其中就有這個社區。
婁永琪說:“疫情期間大家隔離在家,但還得生活和工作,家突然要承擔一座城市的所有功能,放大這個家,就是社區。當社區也可以提供高品質的生活、舒適方便的工作環境,人們就不願意長途跋涉去市中心上班了。”
Aldo覺得,社區是他的客廳,而且是一個功能豐富、接地氣的客廳。
老小區的優勢有很多:完善的生活配套、豐富的交通、濃鬱的城市文化……把社區升級,就能吸引年輕人來這裏租或買一個小戶型,享受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
沿街店鋪被改造成時尚的小百貨店、共享辦公室
唐鬆、包宇喆是一對新婚的90後建築師夫婦,他們最近剛剛買下了小區裏一套60㎡的公寓,和Aldo成了鄰居。
當時他們有幾個備選樓盤,和中介來到鞍山五村時,他們看到好公社以及整條小馬路的與眾不同,於是決定把房子買在這裏。
唐鬆、包宇喆夫婦
某個國際跑車品牌還漂洋過海,把展廳開在了社區,對麵就是居民們晾衣服的陽台。
婁永琪說:“在這樣熱鬧的小區,多開一個超市,並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但如果社區變得時髦,有好喝的咖啡,讓自己的兒女、孫子孫女常來坐坐,看望自己,這種情感上的變化,會帶給他們最大的幸福。”
Aldo Cibic的陽台常年亮著暖光節能燈
社區的改造當然也存在很多困難,諸如房子的使用權歸屬、物業管理等等,但婁永琪團隊比較“佛係”。
“社會是需要燈塔的,大學應該扮演這個指引未來方向的角色,當我們提出一個理想的模式,誌同道合的個人、企業就會看到燈塔的召喚,慢慢加入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