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魯迅在寫給顏黎民的一封信裏說:“我很讚成你們再在北平聚兩年;我也住過十七年,很喜歡北平。”這句“很喜歡北平”,是魯迅深愛北京的一句總結性的話語。本期的京華物語,就隨著稱自己為“魯迅作品的閱讀者”的李喬,說說魯迅深愛的北京。
原作者丨李喬
摘編丨安也
《讀魯迅》,李喬著,文津出版社,2021年6月。
魯迅先生一生,天南海北去過不少地方,也居住過不少地方,最近翻覽魯迅的日記和書信等材料,我發現,他對並非故鄉的北京有一種特殊的厚愛,有時甚至勝過了愛故鄉紹興。魯迅活了55歲,其中有十幾年是在北京生活的,北京是魯迅摯愛的第二故鄉。
魯迅明確說過他愛北京嗎?說過的。
1936年4月,他在寫給顏黎民的一封信裏說:“我很讚成你們再在北平聚兩年;我也住過十七年,很喜歡北平。”這句“很喜歡北平”,是魯迅深愛北京的一句總結性的話語。寫這封信之後幾個月,魯迅就去世了。
魯迅深愛北京,表現在許多方麵,下麵從七個方麵來談。
1
喜歡北京的文化氛圍
1934年12月18日,他在寫給楊霽雲的一封信裏說:“中國鄉村和小城市,現在恐無可去之處,我還是喜歡北京,單是那一個圖書館,就可以給我許多便利。”(《書信·致楊霽雲》)遍數中國城鄉,魯迅說他還是喜歡北京。喜歡的原因,他隻舉了一個圖書館,但從那個“單”字,可以看出他還有其他喜歡北京的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大抵是因北京對於魯迅的事業大有益處。北京是文化古都,精英薈萃,思想活躍,信息暢通,學術氛圍濃厚,特別是文化設施豐富,如藏書甚豐的圖書館就有好幾家。這些對於從事文學創作和學術著述的魯迅來說,實在是太重要,太具有吸引力了。
魯迅還說過,北京是個幹“繼古開今”事業的好地方。1935年初,傳聞學者鄭振鐸要離開北京,魯迅遂寫信勸阻說:“先生如離開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為文化舊都,繼古開今之事,尚大有可為者在也。”(《書信·致鄭振鐸》)當時魯迅居住在上海,但他的心還是念著北京。他認為,要幹繼古開今的文化事業,北京這座文化古都太重要了。魯迅還對他的親戚阮和蓀說過:“要讀書的話,就要到北京去,終究是北京的文化高。”(《再讀魯迅·魯迅私下談話錄》,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魯迅致西諦(鄭振鐸)手稿,1933年2月5日。
總之,喜歡北京的文化氛圍,是魯迅深愛北京的首要原因。
2
喜歡逛北京琉璃廠
琉璃廠是北京的一條著名文化街,匯聚了無數典籍珍寶,魯迅經常在這裏盤桓,訪書和搜集各種文化資料。他的日記、書信裏屢屢留下他在琉璃廠的芳蹤。魯迅編印《北平箋譜》,特別能反映出他對北京文化的深愛,而編書所用的箋紙,大多是在琉璃廠買的。
箋紙是一種集繪畫、雕刻、曆史、民俗於一體的藝術品,魯迅深知其價值,便打算編一本“箋譜”,為後人留下一份珍寶。為此,他下大力收集過上海、杭州、廣州和北京等多地製作的箋紙,但比較下來,覺得哪兒的箋紙也不如北京的好,於是決定編印一部《北平箋譜》。為了搜羅北京的箋紙,他多次到琉璃廠訪求,他的日記裏留下了到靜文齋、寶晉齋、淳菁閣、鬆古齋及清秘閣買箋紙的記錄。
魯迅是與鄭振鐸一起編製這本《北平箋譜》的,他在寫給鄭的信中說:“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留黎廠(即琉璃廠)得了一點箋紙,覺得畫家與刻印之法,已比《文美齋箋譜》時代更佳,譬如陳師曾齊白石所作諸箋,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專家之上……”(《書信·致鄭振鐸》)可見魯迅用心之細和對箋紙鑒賞的品位之高。《北平箋譜》麵世後,馬上得到文化界的寶愛,一搶而空。魯迅對鄭振鐸半開玩笑地說:“至三十世紀,必與唐版媲美矣。”實際上,八十年以後的今天,這本書已成了文物,極為珍稀,相當昂貴了。
魯迅很喜歡小古物,琉璃廠滿足了他這個愛好。1925年2月3日他在日記中寫道:“略遊廠甸,在鬆雲閣買鴞尊一,泉一。又銅造像一,泉十。後有刻文雲:‘造像信士周科妻胡氏’。”廠甸,在琉璃廠街的中心地帶。魯迅買的都是古代的小物件,可以把玩欣賞的。那時的琉璃廠號稱“寶玩填街”,確是不假。有一年春節魯迅逛廠甸,從初一到十五,一共去了七趟,一天的日記裏寫道:“曆覽眾肆,盤桓至晚方歸。”可見魯迅對琉璃廠的喜愛了。
3
喜歡逛北京的小市
北京的小市,也是魯迅喜歡逛的地方。小市也叫鬼市,雜七雜八什麽都賣,北京的官宦之家多,破落了的便把家當拿到小市上去賣,所以有時能撿到漏。魯迅日記中有不少逛小市的記錄。魯迅有幾年勤於抄碑、校勘碑,便經常收集拓片,他不僅在琉璃廠的碑帖鋪購買,還在小市上尋覓。
如他在1916年1月13日的日記中寫道:“午後與汪書堂、陳師曾遊小市,買《吳葛祚碑》額拓本一枚,銅幣四。”魯迅對逛小市的興趣十分高漲,有一次因下雪小市都沒人擺攤了,但魯迅還是去了,於是日記裏留下了這樣一行字:“雨雪,午後往小市,無地攤。”
4
喜歡遊覽北京的名勝古跡
有人說魯迅不愛遊玩,說得不準確。魯迅是個文史大師,喜讀曆史,所以喜歡遊覽名勝古跡,而北京恰恰是名勝古跡的淵藪,這成了他深愛北京的一大原因。他遊覽過的名勝古跡有先農壇、天壇、萬牲園、陶然亭、什刹海、北海、釣魚台、中央公園、香山碧雲寺、法源寺、崇效寺、白塔寺等,這都在日記裏留下了記錄。如1912年5月19日記雲:“與恂士、季市遊萬牲園、又與季市遊陶然亭,其地有造像,刻梵文,寺僧雲遼時物,不知誠否。”
萬牲園就是今天的動物園,那時又叫萬生園,所謂“萬生”包括動物與植物,一進門往東是參觀動物,往西是參觀植物。魯迅和他的朋友、兄弟多次去過萬牲園。陶然亭那時很荒僻,但因有“江亭修禊”的典故,成了京城文人雅士的遊賞之地。從日記看,陶然亭那時還有廟宇,廟中尚存古物。
魯迅還帶著母親遊覽過釣魚台。1925年4月11日的日記寫道:“下午同母親遊阜成門外釣魚台。”又與朋友一起遊覽過釣魚台。1926年3月7日的日記雲:“同品青、小峰等九人騎驢同遊釣魚台。”春風,驢背,一群人,想來是很有趣味的。這個釣魚台,今天已改造成了釣魚台國賓館。
5
喜歡吃北京的飯館
魯迅在北京很喜歡下飯館,特別是單身住在紹興會館時更是常去飯館吃飯,而老北京發達的飯館業很稱魯迅的心。他在日記裏經常記下曾去過的飯館的名字,如廣和居、致美齋、便宜坊、集賢樓、同和居、南味齋、杏花春、玉樓春、森隆、燕壽堂、東興樓、金穀春、中央飯店、福全館、龍海軒、中華飯莊,新豐樓等,有好幾十家。這當中有不少是高檔飯館,魯迅的薪水不低,又有稿費,是吃得起的。
但更經常去的還是一些中小飯館,如1917年12月28日的日記寫道:“午同齊壽山及二弟在和記飯。”齊壽山是魯迅在教育部的同事,“二弟”是周作人;和記,是一家賣清湯大碗牛肉麵的小飯鋪,在絨線胡同附近,離教育部不遠,魯迅在教育部上班時,經常在和記飯鋪吃午飯。
魯迅是南方人,但“很喜歡北方口味”(蕭紅《回憶魯迅先生》),所以他經常光顧做北方飯的飯館;但他畢竟是南方人,不能忘情南味菜肴,北京有不少飯館都會做南味菜肴,這很對魯迅的胃口,如廣和居是一家“肴饌皆南味,烹飪精潔”的名飯館,魯迅住在紹興會館時經常光顧於此,總是滿意而歸。魯迅還愛吃西餐,“番菜館”是他常去之處,如有家叫“益昌號”的小番菜館在他的日記裏屢屢被提到。
6
喜歡住北京的四合院
魯迅的老友許壽裳說:“魯迅愛住北平。”(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西三條胡同住屋》)在北京,魯迅居住過的住所都是四合院,地點有四處: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新街口附近八道灣胡同;西四磚塔胡同;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其中八道灣和宮門口兩處房產是魯迅花錢購置的。
紹興縣館大門舊影。
對於北京特色住宅四合院,我沒見過魯迅有過什麽臧否文字,但我想他對這種住宅樣式一定是喜歡的,不然他不會在北京的四合院裏一住就是十多年,還把母親和原配妻子朱安接來定居,而且還花費了相當數量的購房款。
對於魯迅來說,買房可是重大的開銷。為了購買房產,魯迅不知跑了多少條胡同,費了多少心思,對住宅的環境、交通、性價比等因素,做了周密的考慮,最後終於買到了稱心合意的房子。現存的宮門口那個小四合院,被魯迅規劃、收拾得十分齊整雅潔,北屋接出的那間小屋子,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即有名的“老虎尾巴”。看得出,魯迅是很喜歡這個四合院的。
7
喜歡北京的氣候和人情
魯迅在寫給章廷謙的一封信裏說:“杭州和北京比起來,以氣候與人情而論,是京好。”(《書信·致章廷謙》)按說,杭州是很好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和人情都是不錯的,但從魯迅這句話來看,他還是更喜歡北京。論氣候,北京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景致和趣味,是會引起魯迅的好感的。
說北京“人情好”指什麽?魯迅沒細說。我想,所謂人情就是人的情感表現,人的品性、脾氣之類,魯迅說的就是這個吧。周作人也說過他喜歡北京,說北京“宜於居住”,原因也是“氣候與人情比別處要好些”。他對“人情好”的解釋是:“北平的人情也好,至少總可以說是大方。大方,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這裏邊包含著寬容與自由。”(周作人《瓜豆集·北平的好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魯迅說北京的“人情好”,應該與二弟的感受一樣吧。
關於北京人,魯迅雖然沒寫過專門的文章,但他在雜文《北人與南人》中說過一句話:“北人的優點是厚重”,而北京人又確有敦厚持重的品性,所以把魯迅這句話當作對北京人的評價也該算是靠譜的。在與魯迅同時的不少民國文人的筆下,也都寫過北京人的敦厚。當然,魯迅也說過“厚重之弊也愚”——倘以此來衡量古舊年代的北方人,確也是實話。魯迅在給蕭軍、蕭紅的信裏還對北人和南人做過這樣的比較:“大約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偽。粗自然比偽好。”又在給蕭軍的信裏說:“我不愛江南。秀氣是秀氣的,但小氣。”從魯迅的這些話看,魯迅是很喜歡北方人的,這自然也包括北京人。難怪他說北京的人情好呢。
對於北京的缺點,魯迅也有所批評。比如,他批評北京的“土車”總把煤灰之類長期堆在街道上,有礙人們的生活。(《華蓋集·通訊》)但他對北京的批評不多。
魯迅所愛的北京,當然是老北京。老北京有些東西確實是魅力無窮的。老北京的精華,許多被新北京繼承下來了,但也有的物事永遠地消失了,可惜極了。像魯迅那樣愛北京吧,永遠保護好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