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財源,兄弟是安慰。”— 作家·富蘭克林
逝於1790年4月17日。代表作品:《窮查理年鑒》
20年前,《人生在線》給馮小剛拍過一個紀錄片,就叫《2000年馮小剛的某一天》。片中,剛成名的馮導,看望了生病臥床的母親,拒絕了姐姐想進組工作的請求,然後跑去北京舞蹈學院附中擔任考官,看有沒有好文藝苗子。在看那幫北京小孩兒展示才藝前,馮導思從前、想今朝,說了段意味深長的話。
大意就是,自己出身小市民家庭,要想成名成腕兒,不得不違背一些內心想法去取悅他人。而那些文藝世家或官宦人家的孩子不一樣。前者由於父母培養和業內資源,使三分力氣,事就成了;後者父母雖然不是圈內人,但憑借自身影響,也能彌補先天的不足。
哪怕其中個別人,並沒啥才華。
馮導還說:“像我和張藝謀,這都是自個兒生砍出來的,沒背景,誰也指望不上。”
「馮導在紀錄片裏傳達成功秘訣」
馮導這話確實沒毛病。1978年,北電恢複招生,弄出個“第五代”。在北電教授倪震的記憶中,那批人分三撥,第一是高幹子弟,享受社會特權,第二是文藝世家,知識基礎好,家裏有資源,第三撥就是平民家庭。
這撥學生,除了加倍努力,夾起尾巴做人,能不能成,剩下都得交給天命。
文藝世家的優秀代表,就是陳凱歌。凱歌他爸陳懷皚是北影廠導演,他讀的是名校北京四中。對四中孩子,陳導是這麽說的:
大多為父輩業績感到驕傲,以天生革命者自居,自以為血統高貴、思想純潔,堪當國家大任,熱烈地向往輝煌的業績…
說白了,陳導也是這路人。打小才華橫溢,作文是學校範文。他妹妹入讀西城師範附小,班主任叫到“陳凱燕”一愣,問她哥是不是凱歌,隻因陳導作文在全校被廣泛傳閱。
可惜78年,凱歌考北大中文係落榜,隻好去考北電。日後的歲月裏,他依然胸懷激蕩,自戀滿溢。坊間傳聞,後來老謀子《紅高粱》拿獎,陳在馬桶上來了句:
“操,丫不就是我一攝影嘛!”
段子無證據。但陳導前妻洪晃聽了,反應“確實像他說的話”。洪大小姐還有句評價是:
“就丫那張嘴,再枯燥的事他都能給你侃出花來,你不服都不行。”
「少年凱歌和陳懷皚」
即便基因優秀,但在文藝世家梯隊裏,凱歌也排不上頭一號。78級那幫人排第一的是田壯壯。他爸田方,參與組建北影廠,是首任廠長,後來做了電影局副局長,母親於藍是《烈火中永生》裏的江姐,“新中國22大影星”。
兩人是延安革命家。凱歌他爸,則是國統區的文藝工作者,拍片履曆也不過“聯合導演”。再往下數,還有演員趙丹的兒子。電影係同學裏,還有夏鋼,那是北京人藝“四大名導”之一夏淳的少爺。夏老在人藝40年,什麽《雷雨》《茶館》都是他導的,一生大部分作品,都是人藝壓箱底的劇。
凱歌心高氣傲,論家世還得往後稍稍。
02.
如馮所言,世家子弟,自有便利。
78年筆試,田壯壯答了半個小時就交卷了,跑到外麵嗦著冰棍兒等陳凱歌。試題是分析《英雄兒女》。他爸就是主演。從小一幫叔叔阿姨就在他家聊這片的拍法。後來考政治,田去找他的小夥伴何平。正好碰到何平他爸,北影廠副廠長何文今。何老翻著報紙說,肯定要考“雙百方針”,你們好好讀讀。
進考場一看,這道題占了七十分。
也不知道田壯壯有沒有給陳凱歌泄題。
不光考試占便宜,學習資源也一樣。讀大三時,學校來了批新設備,要讓導演係的人試。首先想到的就是田壯壯。凱歌他們還在想辦法實習時,田就拍上了短片《小院》,攝影係三大才子張藝謀、侯詠、呂樂給他掌鏡。片子後期還沒做呢,又從他媽手上拿到一筆巨款,去雲南拍了《紅象》。
後來田壯壯獨立執導《九月》,同學李少紅、張建亞,還在給他打下手。畢業前,田導完成四個作品,創下北電學生拍片的曆史紀錄。
「田壯壯和他的父母」
畢業後,田壯壯直接進北影廠,凱歌則被分到剛成立的兒童電影製片廠。沒有任何資源、背景的張藝謀,被分到了遙遠的廣西影廠。為了留老謀子,田導去求他媽。於藍以兒童廠攝影力不足為理由,想幫老謀子留京。
很不幸,這個後門沒走通。張藝謀隻能和張軍釗等人,一同去荒遠的廣西。
老謀子是實打實的平民家庭,進大學前,在陝西棉紡廠當工人。對於自身命運,毫無選擇餘地。電影圈論資排輩,新人進來,先做場記、助理,才能聯合執導、獨立執導,一晃就是七八年。田壯壯畢業沒多久,就做了“第三代導演”淩子風的助手。夏鋼雖因名額不足,先回原單位市政工程局,短短一年後,就被調入北影廠。而被分配到廣西的張藝謀、張軍釗,為了拍片,隻能賭上十年,跟廠裏簽下軍令狀,換來拍《一個和八個》的機會。
軍令狀上寫的是,一旦拍砸了,張軍釗願當十年導演助理,張藝謀願當十年攝影助理。田導畢業前就能幹的事,他倆得拿青春賭明天。
好在《一個》這片兒成了,震動影壇。隨後,藝謀幸運地跟凱歌拍了《黃土地》,又受西影廠吳天明的器重,一夜改變命運。
相比之下,生於北京、同樣被分配到遙遠廣西的張軍釗,就沒那麽好的運氣。張導明明是《一個》的導演,最後卻隻能留在廣西。後來他拍的最出名的作品,是電視劇《紅蜘蛛》。
「78級去廣西的四人:何群、張藝謀、肖風、張軍釗」
2002年,法國《世界報》著名影評人接受《南周》采訪,還問:
“這個導演去哪兒了?”
那正是78級畢業20周年,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李少紅等名導在同學會上把酒狂歡時,張軍釗正在一個江南小鎮上拍古裝劇。兩年後,凱歌在雲南元謀拍《無極》,張軍釗在那兒拍電視劇。當地媒體想搞事情,寫了篇《張軍釗“叫板”陳凱歌》,文章發出來就被柏芝、霆鋒的八卦淹沒了。
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張軍釗是誰。
雖然他和凱歌是北電78級同學。雖然他們都生於北京。
03.
作為政、經、文中心,北京一地,曆來匯集各領域大大小小的人物。沿金字塔頂往下數,什麽人沒有啊?所以,文藝圈裏放眼看,田導這家底,還不是世家子弟裏最厚的。
比起英達,他就還差點意思。
英家往上三代,都是曆史上叫得響的人物。
曾祖父英斂之,清末與創建“複旦”的馬相伯齊名,一手創辦《大公報》和“輔仁大學”。英斂之支持維新,參與“愛國會”。組織裏有個大叛徒,名叫袁世凱。袁叛變後,他在《大公報》上罵了整整十年。北平輔大裏,出過不少名人,比如王光美、葉嘉瑩。
祖父英千裏,也是文化名流。當時全國最會說英文的人裏,他大概排名第一。他在北京兩所學校教書,月入1000大洋。後去台灣教書,辭世之際,蔣介石寫匾額,蔣經國親自主持追思會。出殯當天,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員。連馬英九、餘光中,都聽過他的文學課。
父親英若誠,我國著名翻譯家、演員,為人民話劇事業做出突出貢獻。雖然由於曆史原因,英若誠沒父輩那麽風光,還一度入獄,害得兒子英達7歲流落街頭、住下水道。但動亂過去後,英若誠做到了文化部副部長。
1985年,貝托魯奇拍《末代皇帝》時找他演監獄長,那是胡耀邦親自批的。
「《末代皇帝》裏的英若誠」
他老婆,英達的媽,那是曹禺的秘書吳世良。家學這麽厚,英達能差點哪兒去?輕鬆就上了北大。在北大,接乘父誌,創立“學生文工團話劇隊”,是“北大戲劇社”前身。後來它有個著名社長,叫“北大還行”撒貝寧。
當年接受采訪,談及英家三代傳下來的豪華基因,英達非常驕傲地說:
“智力方麵超過我的,至今一個沒遇到。”
從美國留學回來,英達拍《我愛我家》,做情景喜劇,也算為中國戲劇事業單開一路文脈。他還有個特殊貢獻,在好基友薑文北大落榜後,鼓勵他考“中戲”,臨考前,特意找人藝老師給薑文做輔導。這事兒後麵再講。
咱們可以先來看看跟英達有關的另外兩個人,那也是典型的“文二代”。
與英達繼承戲劇基因類似,《我愛我家》的編劇梁左,從父母那兒繼承了文學基因。梁左的父親梁達,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母親諶容是作家,代表作《人到中年》被拍成過電影。梁左讀小學時就開始發表文章,詩、歌詞、大鼓…沒有不寫的。
梁左走上相聲創作道路,是薑昆找他媽幫忙,結果看到了他的《虎口遐想》。此後,梁左寫《小偷公司》《電梯奇遇》。《特大新聞》還被政治局開會討論,叫他別開天安門的玩笑,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另一位來自文學之家的,是英達的前妻,宋丹丹。丹丹姐她爸叫宋汎,兒童文學作家,她媽叫海星,一位美術老師。宋汎早年參加革命,在北京育才學校當過教員,後來在北京市委教育部、市文聯當過官。不過,宋丹丹一沒搞文學二沒搞美術,一心想學表演。
不幸考廣播學院失敗。而她初戀男友的嫂子,正好是焦菊隱的女兒焦世紅,初戀聽說人藝招生,特意托關係請了兩位人藝大咖給丹丹輔導。宋大姐如願考進了人藝隊伍。
宋大姐她爸雖然在文聯當官,但這家世,在話劇界也排不上號。
「濮存昕和父親蘇民」
論父輩招牌硬,還得是咱們濮存昕老師。濮存昕他爸,濮思旬,藝名蘇民。北京人藝第一代演員。1954年,第一版《雷雨》上演,導演是夏鋼他爸,夏淳,蘇民演周萍。
60年代,北京中山堂有個《星期朗誦會》,邀請各大名家朗誦,濮存昕就坐在台下看父親,耳濡目染,一心從藝。
更了不得的是,濮家祖上,出過“兩代三進士”。第二代那倆進士,一個在民國當江蘇財政廳長,留下蘇民先生這一脈,另一個遷居四川做官,生下一個孫女,嫁給當地李家大戶。這孫女還有個孫子,後來成了作家。
那是被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稱號的巴金。
04.
建國後,北京集聚大量傑出文藝工作者。什麽電影、文學、曲藝、音樂,全國最最能吹能彈能寫能拍的,紮堆在首都。
這就是為什麽縱觀整個北京文娛圈,成名成腕兒的,首先是“文二代”占半壁江山。就像馮導說的,在個人天賦、家學傳承、知識資源上,這些人一出生,就甩開旁人一大截。
當然,“文一代”影響的著力點也有不同。
受家教影響最深的,大概是咱們的蔡國慶老師。其父蔡仲秋,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男中音演員,一直覺得兒子有天賦,上哪兒演出都把他帶著,一心望子成龍。
蔡國慶3歲學鋼琴,7歲進央廣少兒藝術團,年僅10歲,就在人民大會堂為西哈努克親王表演。為了讓兒子鍛煉身體,蔡爸爸還把他弄去什刹海體校學了3年武術。照這麽看,他和李連傑算是同門師兄弟。
「蔡國慶老師還遺傳了一張俊俏的臉」
蔡國慶成名前,每晚都要跟父親練聽唱,不練夠不準睡。他幼年在國宴上表演,忘記一個動作,下台就挨一巴掌。遙想當年,蔡仲秋不過是東方紅合唱隊中的一員,45年後,蔡國慶成了“複興之路”慶典上的獨唱。
長大後,蔡老師能在藝術道路上勇猛精進,真離不開父親虎狼之風的培養。
同樣被父親壓迫式培養的還有汪峰。汪峰他爸汪繼軍,海政歌舞團長號手。別人家孩子在外瘋玩兒,汪峰隻能在家拉小提琴。
童年時代,汪峰從來沒有玩具,每天放學,必須練琴4小時。汪峰後來考的也是名門正派,中央音樂學院。可惜他反叛了,沒走古典路子,半路去搞搖滾。要不是他爹給他打下那麽厚的學院派底子,汪峰也難在滾圈一鳴驚人。
海政歌舞團裏,汪峰他爹有個戰友,歌唱家胡寶善,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胡寶善有個兒子大家都熟悉,叫胡軍。顯然老胡不像老汪那麽嚴苛。胡軍沒走唱歌的路子,長大後去了人藝。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年他考中戲人藝表演班,是用意大利原文唱《我的太陽》。
「胡軍的大爺胡鬆華、祖父和帥氣的爸」
如果說家教上,是以汪、蔡二人為代表,那麽在見識上,初代滾圈兒那撥人絕對算是最早嚐鮮。80年代初,全國老百姓連鄧麗君都當禁歌聽時,滾圈兒那撥人,先通過父母或親戚關係,聽到了海外“走私”來的搖滾樂。
崔健有沒有看到林立果彈吉他不知道,反正何勇他爸,是中國第一個演奏電吉他的。
崔健他爸崔雄濟,空軍樂隊功勳演奏員,教父從小跟他吹小號;跟崔一起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野》的王勇,其父王世璜是中國古箏研究會秘書長。“1989”樂隊的程進,父親是音樂學院老師;高旗他爸是中央音樂團指揮,趙牧陽的爸是歌劇編劇。
何勇的爹,何玉生老爺子,13歲拜在“弦聖”韓德福門下,當了中央歌舞團彈撥樂器聲部部長30多年,跟崔健的搭檔劉元之父劉鳳桐是同事,與中國搖滾鼓手鼻祖“鼓仨兒”是鄰居,帶過劉歡、那英還有孫楠。
正因為有父輩位置,加上家庭耳濡目染,當年身處歌舞團的老炮兒才能聽到那麽多西洋音樂,才能在大多數人處於蒙昧之時,率先審美覺醒,引領中國搖滾風潮。
而除了家教、見識,“文一代”們最大的影響力,恐怕還得說是資源。
排第一個是咱們王菲王天後。王菲她媽是煤礦文工團的女高音歌唱家,夏桂影。1986年,“第一屆百大歌星聯唱”震動京城,夏老師立即找到第二屆歌會負責人甲丁,讓女兒站上了舞台。這還不算什麽。王菲他爸王佑林是煤礦工程師。祖父王兆民和李敖他爸是同班同學,後來去台灣,當了立法委員。
晚年,王兆民在香港養病,王佑林前去照顧,順路找機會把菲姐接到了香港。
赴港後,從娛樂資源到音樂理念,菲姐直接對內地流行歌手造成降維打擊。
「看圖識字吧」
和王菲一樣對接了好資源的張薔,母親是中國電影樂團的小提琴手。1984年雲南音像簽年輕歌手,張薔她媽知道後,讓女兒去試音。
沒想到這一錄,專輯《東京之夜》起印60萬張銷售一空。張薔第二張專輯,直接賣破千萬張。兩年後,張薔登上《時代》周刊,成為一代“迪斯科女王”。
音樂圈如此,電影圈亦然。
陳佩斯他爸陳強,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白毛女》中的黃世仁。陳佩斯插隊,苦得不行,餓得快沒人樣了,最後央求陳強幫他返城。陳強思來想去,以自己的人脈,也隻能讓兒子進文工團。於是親自教台步、授台詞。
可惜當初陳佩斯喜劇天賦還未展露,考了好幾個團,都被刷下來了。最後,陳強拉下臉去求演“喜兒”的田華。田華在八一廠托了關係,八一廠那邊說:我們這邊缺一些演流氓地痞的演員,願意來就讓他來吧。
另一位喜劇之王葛優葛大爺也類似。葛優他爸葛存壯,同樣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出演過《南征北戰》。葛優從小膽兒小,怯演。高中畢業到京郊插隊養豬,回來想當演員。
北電、中戲、實驗話劇院、青年藝術劇院考了個遍,全軍覆沒。最後也是葛老爺子手把手教他演,才考進總工會文工團。
雖說日後陳佩斯上春晚、葛大爺摘影帝,都是憑實力掙的。但沒有當爹的推這一把,兩位喜劇天才還不知道會往哪堵牆上撞。
05.
不光田壯壯、葛大爺那一輩,文藝世家的影響力,在市場經濟下依然起作用。
隻是相較於葛大爺們,長在如今汙雜娛樂圈裏的“新文二代”們,顯然不夠奧利給。這裏麵的優秀代表人物,就是金馬影後李小璐。
李家那才叫真的文藝世家。李小璐的爺爺,李幹,抗戰老戰士,建國後在八一製片廠當了製片主任,代表作《林家鋪子》。
李幹的兒子李丹寧,同樣是八一廠的導演。李小璐不滿3歲,廠裏拍計劃生育宣傳片,就把她抱過去了。李丹寧的老婆,張偉欣,曾是長春電影廠的著名演員。李小璐小時候沒少跟著她媽在電影裏“蹭角色”,也難怪發燒時大喊:我要得奧斯卡!
後來的事,你們都知道了。
導演圈那邊,拿到一手好牌的是滕華濤。他爸是“第四代”代表滕文驥,在國內拿了不少獎。他媽是編劇翁路明,執導過80後回憶科幻片《霹靂貝貝》。還在上大學,滕就在他爸劇組實習。90年代一畢業,別的導演係學生當助理,他直接從文學係轉型成電視劇導演,拿到不少號劇本,最終靠一部《蝸居》登頂。
這期間電影熱,他又順利拿到“中影青年導演計劃”的200萬,轉型拍電影。他爸和馮小剛成鄰居後,更是登上京圈大船,攜文章、白百何拍了《失戀33天》。
可惜拍電影不比拍電視劇。一部《上海堡壘》,最終撲街。
「滕文驥和滕華濤」
相比之下,同是“第六代”,北影廠出生、胡同裏長大的管虎就比他強多了。
他爹管宗祥也算不上大腕兒,人家是怎麽靠《八佰》混成華誼救命稻草的?
而除了李、滕二人,“新文二代”裏麵還有幾個明星,出自京城曲藝圈。
由於曆史原因,建國後,曲藝大師們的藝術地位,一度被抬得很高很高。出身此門的“文二代”,也少不了沾光。譬如唱《笑臉》的謝東,其母馬增蕙生於京城鼓曲世家,外祖父馬連登,西河大鼓表演藝術家。該藝術能上大雅之堂,有他外祖父一半功勞。
他爸謝淩霄,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演員。還不到20歲,謝東就進央視錄音、攝像,參與了諸多大型晚會的製作。
論曲藝世家地位,謝東算得上第一梯隊。
可惜他後來不爭氣,非要去吸毒。
新世代出自曲藝世家的,就是眾所周知的“京圈格格”關曉彤。她爺爺關學曾,“單琴大鼓”第二代傳人,北京琴書創始人,曾任北京曲藝家協會主席。1996年老謀子拍《有話好好說》,琴書背景音樂就是關老爺子唱的。
他兒子關少曾也是演員,拍過不少半火不火的作品。及至關曉彤這裏,8歲演《無極》,11歲演《刺陵》,13歲演《非誠勿擾2》,這資源,就問你圈內誰能比?
可惜到頭來,演技還是很捉急。
還有一位曲藝世家的小花旦,名叫劉詩施。劉詩施她爺爺是“西河大鼓泰鬥”劉田利,在長安大劇院給周總理演出的人。演罷,總理還緊握老人家的手,讓他一定把這門藝術傳下去。
當年,“北京第三次文藝代表大會”,主席是老舍,在座的是侯寶林、曹禺、焦菊隱等名家,劉老爺子自然也在。
劉詩施小時候,想跟爺爺拜把兄弟袁闊成學評書,袁老說女孩兒學什麽評書,跳舞去吧。劉母這才把她送進“北京戲曲藝術學院”練芭蕾。學校前任校長也不是外人,都是曲藝大佬,譬如跟劉老一起開會的馬連良。
後來,劉詩施上北舞,還沒念完就參演兩部戲出道,一部《月影風荷》一部《飛花如蝶》。這兩部戲的導演叫平江鎖金,此人原名周祥林,他媽是程硯秋程派傳人。兩部戲的女主演,都是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何賽飛。
也就是參演這倆劇時,跳舞蹈的劉詩施聽了周祥林的建議,改名為劉詩詩。
一個西河大鼓的孫女,一個是程派傳人的兒子,一個越劇表演藝術家…
劉詩詩早年上節目,自言普通家庭出身。這戲到底怎麽上,咱也不敢問。
反正麵癱演技,還有上升空間。
06.
由上述可見,數十年來,“文二代”乃至“文三代”總是能率先拿到步入文娛圈的門票。即便有些人,從事的事業和父輩無關,比如成方圓她爸是北影廠的美術設計成德新、董浩的父親是京城大書畫家董靜山,但在文藝熏陶這塊,也比別人家孩子熏得狠。
也別說前麵那些文藝世家了。
臧鴻飛他媽,鋼琴老師,在他3歲時帶他去中央音樂學院學琴;金海心她媽的學生是寫《暗香》的三寶,金聽了三寶的建議,高中畢業才開始唱歌;彭磊他爸彭國良是漫畫家,代表作《小狗乖乖》,跟音樂根本不沾邊…
這幾位,父輩都不是什麽腕兒。
家學和基因,依然優秀。
總之,你家裏幹這個,或本身混這個圈子,那麽你在先天悟性或後天資源上,總多幾塊墊腳石。有無才華,勤奮與否,那是另一回事。尤其北京這樣一個匯集了我國最多文藝人才的地方,“文二代”的數量,自然也多。
「彭磊他爸的作品集」
相比於他們,另一撥人則是文娛圈“闖入者”。
除了文藝工作者,北京還聚集了一群人。
王老師在《看上去很美》的序言裏麵講話,“北京複興路,那沿線狹長一帶方圓十數公裏被我視為自己的生身故鄉…我叫這一帶‘大院文化割據地區’。”說的是建國後,軍隊機構和國家部委的“駐京大院”:
從公主墳一直到北京西山腳下,沿著萬壽路、玉泉路,方圓十數公裏,空、海、通信、總後、炮兵等司令部依次排開。
建國初期,戰亂剛剛平息,軍人的地位被拔高到空前的高度。早年“軍隊大院子弟”是最牛逼的,人人穿軍服,誰把你們北京四中的孩子放眼裏啊?高曉鬆在街上看到他們,也隻有羨慕的份兒。可惜後來,改革春風吹滿地,大院子弟們複原回京,發現時代變了,自身地位急劇下降,大家都開始崇拜有錢人和明星。和平年代,沒人再像以前那麽崇敬軍人了。
其中有人不甘心,也想成名成腕兒、賺大錢。
拿王老師的話形容就是:
於是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07.
大院這幫子弟裏,出身最硬之一,當屬葉大鷹。他爺爺是葉挺,父親葉正明是優秀將領,母親安琪,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演員。八一廠也就是拍軍教片的地方。葉大鷹10歲前長於此。78年高考恢複後,他也考過北電。可惜沒有田壯壯的家世和知識含量,不幸落榜。轉而去考了西影廠演員培訓班。
考試時,朗誦了祖父葉挺的詩,《囚歌》。
後來葉覺得自己不是當演員的料,去北電上導演進修班。就在回北京時,經人介紹,遇到了同樣大院出身的王朔。那時,王朔已寫出代表作《空中小姐》。這部小說,又被同樣大院出身的鄭曉龍,拿去拍了電視劇。
鄭曉龍他爸是總後勤部的宣傳部長,王朔他爸是訓練總監部的教員。小時候,王朔跟他哥常去鄭那個院兒看電影。78年高考,鄭上了北大分校。讀完回單位,那裏已改為北京電視劇製作中心。鄭一進去,從編輯幹起,沒多久,就升任分管製片的主任。
這期間,他看到王朔寫的《空中小姐》,膽子很大,直接越級申報,拍成電視劇。王老師就這麽跟著進了影視圈。
「京圈關係網第一次勝利會師」
不過站穩腳跟,還得靠葉大鷹鋪墊。
在北京遇到王朔後,葉大鷹就盯上了他手中的幾篇小說,還給王朔講了自己去四川拍片的故事,讓王朔寫成《頑主》。此後,葉大鷹四方奔走,讓田壯壯的同學夏鋼、黃建新拍了王的小說,自己也拿王的《橡皮人》拍《大喘氣》,過了一把導演癮。
這一來,王朔聲名鵲起。恰好鄭曉龍要在北視中心幹出點業績,又把王老師和一幫文青叫來,攢出一部年代爆款劇,名叫《渴望》。
當年,《渴望》創下曆史最高收視率。憑借這一光輝業績,鄭迅速在北視站穩腳跟,王朔從此也瞅準了影視方向。隨後,他拉上馬未都、馮小剛等人搞《編輯部故事》《海馬歌舞廳》,成為炙手可熱的編劇。
葉大鷹那邊,本來想把親身經曆拍成《永失我愛》,男主角找賈宏聲,女主角找許晴,結果西影廠換領導班子,片子沒拍成,他先去深圳下海經商。日後和王朔開了“文化谘詢公司”和網站“文化在中國”,都黃了。
在影視圈,葉大鷹總得來說沒啥突出曆史貢獻,後來也就興味索然,很少出來了。
「鄭曉龍、葉大鷹、葉京、王朔」
鄭曉龍這邊不一樣,他一直致力於做電視劇。最讓他在北視中心揚名的,就是90年代那部《北京人在紐約》。這是我國第一部去海外拍攝的劇,鄭曉龍親自指導。當年大家都覺得這事兒辦不成,尤其北視中心沒批足夠經費。
但最終,鄭曉龍的父親,從三九胃泰那裏,一口氣拉來50萬的啟動資金。
鄭曉龍膽子很大,經常搞“越級匯報”。《編輯部的故事》被一些老幹部批評後,趁著李瑞環去視察,他直接問李有沒有看過自己寄過去的帶子。李說,我們辦公室的年輕人看了都喜歡,我覺得應該沒問題。
50萬啟動資金用完後,鄭在美國給李瑞環寫了封信,表達自己的文化決心。三天後,劇組就接到中央辦公廳的電話。
隨後,鄭以固定資產作抵押擔保,從中國銀行借到130萬美元。前後算來,不到十天。
《北京人》火爆後,鄭曉龍就成了北視中心的“將軍”。他當年有個夢,駕駛軍用吉普車奔馳在萬壽路上,被一交警攔下,要查證件,自己不緊不慢摘下白手套,撣去車前蓋上厚厚的灰塵,代表上將的5顆金星赫然出現。交警大驚,慌忙一個立正,敬禮致歉。
這一夢想,後來被馮導拍進《甲方乙方》。
演這段兒的那個人,叫英達。
「英達幫鄭曉龍圓夢」
08.
英達讀書時,經常去總政內務部街5號大院。那裏有他很多同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薑文。薑文他爸是抗美援朝老兵。他所在的那個院兒,是總政宣傳部、文化部的家屬院。
那裏麵出過不少教科書上的名家,比如寫《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魏巍,再比如寫《奇襲白虎團》的戰地記者,宮潔民。
當年在5號院兒,有一個40多米高的煙囪,管理科長想把國旗掛上去,自己不敢上,是宮的兒子上去,還在那裏走平衡木,出盡“英雄風頭”。對於大院子弟來說,當英雄是唯一夢想。所以《陽燦》裏,薑文又讓夏雨往煙囪上爬了一次,圓了自己一個夢。
「《陽燦》裏,薑文圓夢」
薑文當年讀北京72中,和英達是好基友。後來他北大落榜,是英達踩著自行車給他送進了中戲考場,還托他爸英若誠找人給薑文輔導表演。多年以後,薑文因為看了王朔他們弄的《編輯部故事》,才演了人生中唯一一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
也正是通過薑文,英達跟王朔這幫人熟了,找到王朔給他寫《我愛我家》。王朔當時寫膩了,寫到一半,把梁左介紹給了他。
可見當年,大院子弟闖入文娛圈,主要通過導演、編劇兩條路,外加朋友扶持。
寫作這條路,門檻是比較低的。
王朔自不用說,全國最火的編劇。尤其薑文用他小說拍完《陽光燦爛的日子》,牛逼到不行。後來他發達了,又捎上發小葉京。葉京跟他是一個院兒的,打架特猛,立過三等功。多年後,他又把王朔三部小說攢起來,拍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另外還有大院來的就是馬未都,他是空軍大院的。馬爺上節目非常自豪,總說自己那個院兒是最牛的,連毛主席題詞都是文學語言。他爸是空軍總醫院的政委。他插隊回城後,進七機部,也就是航天工業部。
後來他和王朔一樣,蹭“80年代文學熱”,先進了文學圈。不過沒幹到底,扭頭做生意。後來跟王朔搞《海馬歌舞廳》,他覺得影視沒意思,就撤了搞收藏去了。
還有位大院子弟,也是通過寫作進圈兒的,那就是海岩。論根紅苗正,他比王朔他們強多了。他是紅色女特工廖菱航之孫,劇作家侶朋之子。他爸當過中央歌舞劇院副院長、文化部藝術二局局長、文化部藝術管理局顧問。編導歌劇《紀念十月革命》,曾受毛主席接見。
海岩當年偷偷在家寫小說,寫了47萬字,沒敢給他爸看。結果朋友認識《人民文學》的編輯,一經介紹,小說出版。
說起“朋友”,這在子弟圈兒裏很重要。王老師和鄭曉龍、葉大鷹是朋友,所以小說被拍了,薑文和英達是朋友,所以考中戲了…
「“朋友”,是京圈關係網的根基」
也有幾個大院出身的,一開始跟他們沒有過多來往。比如馮遠征,他比王朔他們小一波,小時候主要任務是堵院兒外的人翻牆進來看電影,誰敢來,衝上去就揍一頓。
78年北京跳傘隊招生,馮為此放棄了高考機會。結果終因為年紀大,被刷下來。當時他爸是北京軍區空軍副參謀長,他想找他爸的秘書走後門,沒走成。無奈之下,去當了拉鏈工人。後來跌跌撞撞,才考進人藝。
還有一個就是王中軍,當偵察兵出身。
複員後,王中軍在國家物資總局保衛處上班,後來上夜大、考文憑,又調到物資出版社,做美術設計。市場經濟起來後,王就辭職從商,賺錢去美國,帶著10萬美金回國,加入一家名叫華誼的公司,最終將其買下。
然而,就是這家小公司,一開始客戶還是些小雜誌,後來卻拿到了中國銀行全國15000多家網點的標準化規範工程。至於怎麽拿下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而當王中軍遇到英達,投資他的情景喜劇《心理診所》小賺一筆後,以大院子弟為主的“京圈兒”關係網拚上了最後一塊拚圖。從此,資本、編劇、導演、演員都混在一起。即便是前文所說的“文二代”,想要成名上位,也不得不受這張關係網的扶持,比如咱們的京圈格格。
你看,他們不但能獲得便利。
還學會了報團取暖。
09.
一如馮導所言,官家子弟雖不像文藝世家子弟那樣,先天有優勢,但後天上,總能有資源補充。這在演員牛莉身上就得到過體現。
牛莉出身空軍大院,母親是射擊教練。早年她練女子十米氣手槍,是母親把她從廣州軍區調到了北京軍區,並讓她嚐試考一考軍藝。
再比如許晴,外交學院大院的。姥姥是外交官,母親是總政歌舞團舞蹈隊隊長。她爸許國成,跟導演楊潔是好朋友。所以楊潔拍《西遊記》,讓她演太上老君身邊的小道童。
楊潔導演什麽來頭呢?
曾為毛主席轉播文藝節目、錄製花鼓戲。也難怪許晴一畢業,就跑到陳凱歌的片子裏,跟黃小立的兒子黃磊,合演《邊走邊唱》。
不過總得來說,這些人在文娛圈隱藏得還比較深。李晨和鹿晗的大院背景,一直撲朔迷離。李小冉要不是上綜藝,黃磊還以為她是個胡同妞,結果人家也是軍隊大院的。
潘粵明他爸,潘冶光,當過北京公安局外國人出入境管理處處長。人家也沒怎麽張揚。吳秀波他爹,駐瑞士外交官,出名跟家裏關係也不大。他主要沾劉蓓的光。這事兒後麵再講。
「牛莉當年是練射擊的」
圈內很多官家子弟,其實還是很低調的,並不愛拿家庭背景說事兒。
不像我們清華大院著名才子高曉鬆,一天到晚炫耀家世。演員耿樂他爺爺張仃,設計全國政協會徽、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紀念郵票,負責開國大典美術設計工作,設計天安門廣場大會會場,被譽為“新中國的首席形象設計師”。
你看人家說什麽了嗎?
還有鍾好好,進入文娛圈後,改名柯藍,生怕人家認出來。要論紅色基因,大院子弟們全都必須立正敬禮。柯藍她爺爺鍾期光,曾被授予上將軍銜,跟粟裕稱兄道弟,還被粟裕救過一命。鍾期光四個兒子,以他戰鬥過的地方命名,長子鍾德蘇,武警某部原副參謀長。柯藍是鍾家長子長孫女,從來很低調。
文娛圈裏,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像大緊一樣,在各種閑談和脫口秀節目裏,把他們清華知識分子的家世一遍遍陳述。北京作為全國中心,背景深厚的人實在是多了去了。
真要論家世牛逼轟轟、根紅苗正的,把大緊、田壯壯、英達包括許晴這些人都比下去的,那還得說是陳凱歌的前妻,洪晃。
洪晃小時候家住史家胡同。她祖父,跟魯迅打過筆仗的大學者章士釗,是他以兩萬巨款贈予毛,幫他在湖南鬧革命。她媽章含之,曾任毛的英語老師。而實際上,章士釗是章含之養父,章含之的親生父親,是中華民國陸軍上將陳調元之子。洪晃的爸叫洪君彥,北大經濟係的教授,祖父洪偵良,曾是浙江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民國知名金融家。
後來,爸媽離婚,她媽嫁給外交部部長喬冠華。如此一來,洪晃成了喬部長的繼女。
史家胡同往西一公裏,是故宮;往南一公裏,是長安街。鼎盛時期,住過很多高官,如華國鋒、徐向前。胡同53號是李蓮英外宅,55號是榮毅仁的兒子、當過首富的榮智健;大紅門的51號,就是洪晃的家。
所以,大緊住林徽因隔壁,真沒啥好吹的。
「青春時代的洪晃和她那個美麗的媽」
後來混出版業,洪晃一直想擺脫“紅色”標簽,樹立獨立女性形象,每每談及家世,都說那前人的事,自己是另起灶爐。話是這麽說,但作為官宦子弟,人生便利不由得你選擇。
1974年,中美關係改善,中國派出一批小留學生赴美,洪晃位列其中,年僅12歲。在美念完中學,她考上華瑟學院,與羅斯福夫人和肯尼迪夫人成為校友。在美國學校的開學典禮上,一個人吹著破口琴,下麵的同學都瘋了。後來洪晃才知道,這個人叫鮑勃·迪倫。
她跟他的女兒,是同班同學。
為了讓女兒簡曆好看,章含之甚至在翻譯作品上署了洪晃名字。這讓一直想獨立生存的洪大小姐很生氣,撂下狠話要“不靠家庭背景”。
這話聽起來硬氣,但做起來很難。1986年,25歲的洪晃成為一家外資企業南京代表,年薪高達7萬美金。1996年,她又辭去了年薪18萬美金的首代職位。按照當時匯率算,洪晃早就年入百萬了。但要“不靠家庭背景”,那除非重新投胎。因為你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
洪大小姐家底這麽硬,也沒見到處說。
有些人啊,還是應該多學習一個。
10.
除了前麵說的,曆史新時期,市場經濟環境下,步入娛樂圈還有一種家庭背景的便利。這裏麵的優秀代表,就是張若昀。
張若昀的爸,是圈內著名影視投資人,張健。張健早年做房地產發了財,後來投資影視,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後,和劉蓓走到了一起。所以劉蓓,成為了張若昀的後媽。
劉蓓也是文藝世家,早年跟京圈混一起,火了。那時候,她常去北京四大夜總會之一的“和平House”聽歌。過生日那天,結識一位帥氣無比的歌手,也是和平的台柱子。
兩人從此成為密友。
此人就是吳秀波。
後來吳秀波落魄,劉蓓找他做經紀人。張健投資的《天堂鳥》,給他不少錢出演,沒火。又讓他做主演,演了《立案偵查》。而《天堂鳥》的編劇,名叫薛曉璐,日後拍《北京遇上西雅圖》,讓秀波變成雅痞大叔。
2010年,張健投資《雪豹》,就在給兒子鋪路。《雪豹2》,專業捧兒子。《慶餘年》裏一幫老戲骨,都是國家一級演員。
影片發布會上,張若昀說,陳道明跟他爸很熟,經常在一起打麻將。
「張若昀和他爸張健」
對應“文二代”,張若昀可以稱作“資二代”。有老爸攜資進組,不當主演都不行。類似的代表,還有一個蔣小涵。論資曆,蔣小涵比張若昀高多了。她9歲參演《黨的女兒》,小小年紀參加兩屆春晚,出過8盤個人專輯。
80後們無比熟悉的動畫《海爾兄弟》的主題曲《雷奧之歌》,就是她和黑鴨子唱的。
蔣小涵讀北京翠微路小學,初中讀北京景山學校,這都是大名校。沒辦法,她爸叫蔣涵,大藏唱片公司的創始人,捧紅過戴軍、雪村,出過《阿蓮》和《東北人都是活雷鋒》。
最出名的作品,叫做《青藏高原》。
蔣小涵的《小紙船》,拿過文化部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頒發的年度最佳專輯。
當年在北京少兒銀河合唱團,蔣有個小夥伴,名叫大張偉。比起蔣,家住南城大雜院的大張偉,命就沒那麽好了。後麵再說。
「大張偉與蔣小涵」
聊了投資人,咱先聊聊中產之家。
北京文娛圈裏還有一撥人,既不是世家子弟,也不是官宦之後、資本二代。在從藝道路上,家裏也沒什麽硬資源。能給孩子提供的,無非是寬容和支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經濟支撐。比如於謙於大爺和樸樹樸師傅。
別看郭德綱老在台上開老於家的玩笑,於謙他爸於莊敬,退休前可是大港油田地質勘探老總,副局級幹部,帶領振興了大港油田。於謙上學時愛玩兒,愛上相聲後就考了北京曲藝學校相聲班,算是劉詩詩的學長。
畢業後,相聲沒落,他又考上了北電導演係,成了田壯壯、陳凱歌的學弟。
老於家沒有老郭在相聲裏說的那麽闊氣,但至少應該也是中產往上。那幾年,於謙滿京城給人串戲,錢夠花,不捉急。
不像天津來的老郭,房租都交不起。
「樸師傅的爸爸、媽媽」
樸樹他爸叫濮祖蔭,北大博士生導師。我國“雙星計劃”發起人之一,空間物理界的大牛,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濮老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東德訪學時,曾用300多馬克給大兒子濮石買了電吉他,給樸樹買了合音器。這在一般家庭,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好在濮老這錢,沒白花。
還有兩位,也是學者家庭出身。
一是高圓圓,一是蔡明。
高圓圓她爸,叫高俊仁,航天工業部第三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清華畢業。她哥也是清華,子承父業。唯獨高圓圓,上高中時去王府井買書,誤打誤撞進了娛樂圈。
蔡明老師她爸,叫蔡毓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企業管理係的教授。蔡明在菜市口小學念書時,碰到北影廠《海霞》劇組挑小演員,就把她選上了。這片子的導演謝鐵驪後來去杭州拍片,還選上一位小美人,叫周迅。
「航天子弟高圓圓」
從謙兒大爺到高圓圓,這撥人,雖然沒有文藝世家的資源,但生於高知家庭,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往前靠的。人生容錯率高,加之父母開明,給予諸多支持,才華一旦上線,碰到好機會,也就在娛樂圈站穩腳跟了。
當然,首先是這幫孩子生在北京、長在北京。
也隻有北京,才能給你更多的舞台和機會。
說起來,父親是高知的,其實還有一人。
那就是文章開頭說的導演,馮小剛。
11.
馮導的爸叫馮孔修,做過北大教授。
馮孔修是湖南人,祖上出過五品官。因家道中落,無力續讀,馮氏族人湊錢送他讀書。馮孔修最終考入西南聯大文法部,攻讀西語。抗戰期間,成為地下黨,解放後,在葉劍英手下當翻譯,後來在北京市委黨校任教。
可見馮導身上,有正經八百的紅色基因。
馮導小時候在黨校大院。這個院兒跟軍隊大院比差點意思,但他爹好歹也是個高級知識分子。然而,很不幸,由於曆史原因,馮導父母離婚。馮小剛從此搬出黨委大院,成為了街道裏的平民子弟,住進了破敗的胡同。
後來當兵複原回京,馮小剛家裏也沒什麽資源可以利用的。所以遇到鄭曉龍和王朔後,甘居末席的他,必須老師長老師短,唯老師們的馬首是瞻,極盡逢迎之能事。
到頭來,還被葉京調侃為“馮褲子”。
「馮孔修先生證件照和《陽燦》裏的馮導」
你不得不佩服馮導,人家搬出大院後,愣是憑著夾起尾巴做人,從一個沒有編製的美工,一步步做編劇、導演,成了中國商業片的先驅,拚殺到上流社會的隊伍裏。關於“馮褲子”這個綽號,我覺得廣大群眾也別跟著起哄了,那是優越感爆棚的大院子弟對馮導的戲謔。
人家爹好歹北大教授呢。
都是住街道的,你丫管誰叫褲子啊?
有一說一,馮導忍辱負重,從底層一路殺上去,也算是個人傑。他搬出大院後,可支配資源可能連小康市民家庭都比不上。
就說娛樂圈裏普通市民家庭出身的吧。王自健他爸,建築工程師,母親在火車站賣票,班主任買票,都要托他的關係;章子怡,出生於海澱,她爸章元孝,北京電信工程局的小幹部,一家四口住五十平兩居室,也還可以。
跟王、章比起來,馮導不見得有大的優勢。跟“京圈大颯蜜”徐靜蕾就更沒法兒比了。
徐靜蕾他爸徐子健,北京燈泡廠當過車間主任。他對徐靜蕾的教育,類似於蔡國慶他爸的手段。別的孩子在外麵玩兒,徐爸就帶著老徐滿京城看國畫、油畫、書法展,逼著她背書、練字。徐靜蕾8歲時,徐爸下海經商,開了家“長城霓虹燈廠”,估計生意不小,因為徐爸爸曾得意地對記者們說過:
“大眾奧迪、可口可樂、鬆下電器、摩托羅拉等大型霓虹燈廣告,都是我做的。”
「徐靜蕾打小就是美人胚子」
當年徐靜蕾寫的一手好字,霓虹燈廠的廣告字,都是她寫的。雖然徐子健的廠一開始賠錢,但後來越做越大,估計徐家也不差錢。
雖然父輩沒給徐靜蕾們留下什麽寶貴的文藝財產、人脈資源,但在經濟上,至少沒愁著孩子。包括章子怡,一家人好歹住的是五十多平的房子。馮導當年最大的方便,估計是沒去窮鄉僻壤插隊,可以進文工團當兵。
要真說普通市民家庭裏麵,生拔把自己拔出來的,還得是咱們的大張偉老師。
人家生在北京南城崇外大街131號,一個大雜院裏。一家三口,住的是9.8平米的平房。他爸張二柱,當年為讓大老師唱歌,下班後攤煎餅,淩晨三點回家,掏空了家底才能給大張偉買一個音響。有一年大張偉去俄羅斯演出比賽,他家得四處問親戚借錢才湊夠路費。
這樣一個家庭,能出一個文藝好苗子,多不容易。即便出了,能跟他的小夥伴蔣小涵比嗎?能跟世家來的關曉彤比嗎?
大老師那是想靠也沒地兒靠啊。
「大老師從小就樂嗬」
所以說,大老師“因家境自廢搖滾武功”,誰也別嘲笑他。窮啊,實在太窮了,你要看著你爸媽為你熬夜攤煎餅、湊音響錢,你也得先想著出名、掙錢,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一不文藝世家二不官宦子弟三不帶資進組,不是中產高知家庭,甚至家裏連個電信局小幹部都沒有,你要什麽搖滾理想啊?
好不容易能火,你還想窮搖?可不就是掙錢嘛。
遙想當年,趙寶剛在翻砂廠當工人,戀愛都不敢談。為啥,就怕談了,一輩子就“死”那兒了,所以後來拍《渴望》,明明他出了力,拍了後麵幾十集,他寧願不署名,也要換來在北視中心做導演的機會。
否則他怎麽上去?
指望不上別人,就得靠自己生砍。
「混圈子,父母很重要,朋友,也很重要啊」
馮小剛也好,大張偉也罷,一個50年代生人,一個80年代生人,相差30年,人生選擇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麽大的不同。
畢竟混圈子,你得識時務。
拿馮導在紀錄片裏的話來說:
“違背自己的本心,取悅一下他人。”
除非,你跟某些人一樣,家裏有礦。一邊代言遊戲,一邊詩與遠方。
12.
2018年6月,張軍釗去世,媒體們這才想起這位“第五代”開山之作《一個和八個》的導演。“第五代”們紛紛哀悼。新一代的電影觀眾,並不知道這個張軍釗是何許人也。
新聞通稿發完,張軍釗不再被提起。
也就是2018年,一個叫陳飛宇的青年演員,憑借古裝玄幻劇《將夜》寧缺一角,獲得閱文超級IP風雲盛典超級IP新人演員獎。第二年,在《我和我的祖國》裏麵《白晝流星》這個單元,陳飛宇和劉昊然搭戲。這個單元的導演叫陳凱歌,陳飛宇是他兒子。單元裏演扶貧主任的老李,名叫田壯壯。
今年8月啊,陳飛宇已經名列《2020福布斯中國名人榜》第83位啦。
這不禁讓我想起知乎上一個問題。大意是你如果能回到20年前,怎麽才能賺大錢。
其中一個回答是,你必須逼自己,好好讀書,瘋狂努力,然後出國,拚盡全力考上世界名校倫敦大學學院,然後盡快找到一個叫王思聰的人,一定要跟他搞好關係。
這位答主,你真他媽有社會洞察力。
子繼父業隻有很少人比前一代更成功。一個人隻活一輩子。把子女終生置於自身影響之下的父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殘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