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貧窮」二字要分開來看。貧,是暫時的金錢匱乏,它並不可怕。窮,則意味著窮盡一切,仿佛喪失了希望。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短暫的「貧」並不可怕。因為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的未來充滿希望。重要的是,在擺脫貧困的路上,總有人會向你伸出援手,他們耐心告訴你:不要怕,有我在。不要放棄,你不僅可以改變命運,還能在未來幫助他人走出困境。
想到這些,是因為看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據人民日報報道,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有的人艱苦奮戰在一線,有的人默默做著身體力行的事。大家的努力,都是為了給更多人的生活,送去一抹光亮和希望。
而這種善意的傳遞,如今依舊在發生。
01
王永錕前往一所鄉村小學,為那裏的孩子們帶來了許多教學和生活用品。
他是一家公司的老板,這些年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人前身份體麵、光鮮亮麗的王永錕,原本可以在大城市換一套更大的房子。但他更多想為那些處於貧困中的孩子,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建立一個活動中心。
正當學生們在操場集合,準備領取物資的時候,身為支教老師的楊少敏,發現學生陳小天曠了半天課。
她來到陳小天的家裏,發現隻有奶奶和妹妹在家,他們並不知道小天去了哪裏。直到鄰居告訴說,陳小天喊著要去打工,馬上就要坐上去縣城的大巴車。
楊少敏攔住了車,用力把陳小天拽了下來,她憤怒地說:你才多大啊,打什麽工?跟我回學校去!
一路上,陳小天都在抵抗,他帶著哭腔抱怨著:
“我要去打工,我要去找我爸!”
“讀書能比吃飯重要啊?”
“我爸已經兩個月不給家裏寄錢了,也不來電話。”
最後這句話,讓楊少敏一時語塞。支教兩年來,她意識到這裏的孩子比較“早熟”,小小的年紀,就已經想著為家庭分憂了。甚至為了讓家人吃上飯,可以放棄學業。
陳小天當晚接到了父親的電話。然而對麵傳來的,是一名在武漢抗疫的北京女醫生蔡瑩的聲音。
蔡瑩善意地告訴小天:爸爸的喉嚨做了個小手術,不方便說話,生活費已經幫忙寄過去了。讓他好好學習,不用擔心錢的事兒。
作為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成員,搶救完病人、安撫好家屬的蔡瑩終於可以休息了。和家人視頻的那一刻,一向冷靜的她突然淚目。因為在電話那頭,女兒哭著說想媽媽,丈夫也在擔心自己麵臨感染的風險。她穩住情緒說:媽媽很快就回去了好不好?媽媽給你唱睡眠曲睡覺好不好?
陳小天就像是一個交匯點。
交織在他身上的,是三個成年人各自的時空。他們有的事業有成,有的是救人於水火,有的則將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當然,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國華的孩子。
就像陳小天回家當晚,發現了老師楊少敏給自己留下的一張畢業照,裏麵是國華紀念中學的畢業生。
老師告訴陳小天:
照片上的哥哥姐姐們,也因家裏困難,差點沒法讀書。但他們沒有放棄,也受到了社會的幫助。現在,他們有的是很厲害的醫生,有的成了建設社會的人,還有我,成了你的老師。如果你也想像他們一樣,那就一定要繼續讀書。
02
你知道國華紀念中學嗎?這是一所什麽樣的學校?在這所學校畢業的孩子,有哪些默契的品質?
關於其中的答案,我們一一來揭開。
2002年9月,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先生和女兒楊惠妍女士捐資創辦了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它麵向的,是家庭生活貧困,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如今,國華中學共接收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總投入已超過6億元。
就像蔡瑩、王永錕和楊少敏,他們如今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和貢獻。可曾經,他們也因貧困麵臨輟學的可能,他們想尋找出路,卻因年少而力不從心。
直到遇到了國華,人生才開始發生逆轉。
就像王永錕的經曆。
來到國華之前,他有些自卑和怯懦,但隨著和老師同學的相處,他發現國華的魅力,不僅在於學生高考成績的卓越,更在於對學生三觀的塑造。
簡單來說,國華是在幫助孩子們打開內心,用更遼闊的視野,去認識這個世界。
入學前,學校會舉辦夏令營活動。老師會關注每個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設置遊戲和室外素質拓展,幫他們迅速了解彼此、打成一片,以緩解離家的不適和孤獨。
國華有一門課是校長親自主講的,名為「思齊課」。王永錕對此印象很深:校長第一節課講拿破侖,告訴我們要學會見賢思齊,哪怕是出身糟糕的人,也可以擁有夢想,這在當時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完整的人生觀。
學校不僅注重學習成績,更在乎孩子們的綜合發展。每個星期,學校都要求男生跑一萬米,女生跑八千米,在適應長距離奔跑的過程,孩子們不僅釋放了壓力,也學會了為目標而堅持。這種收獲,也持續指引著他們日後的人生。
王永錕很感激自己的班主任鄭麗,身為學生會主席的他,曾因無法兼顧社團和學習,而導致成績下滑。
班主任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循序漸進地問了一個問題:
“永錕,我知道你很聰明,但你知道聰明和智慧的區別嗎?”
王永錕不知如何作答。
鄭麗坦誠地告訴他:“這是值得你一直思考的問題,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今天我希望把這個問題傳給你。”
即便畢業多年,已經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的王永錕,依舊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或許是一個和自我對話的過程。
在國華,他漸漸學會了如何坦誠麵對自己。
無論是豐富的社團活動,還是有趣的室外拓展。無論是別開生麵的「思齊課」,還是和老師來一場朋友之間的對談......
我想,這些都是國華紀念中學尤為可貴的地方。
“我覺得學生缺的不是知識,不是學習能力,也不是方法。缺的是所謂的三觀的教育。世界是什麽樣子的,它的運轉規律是怎樣的,人要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在王永錕眼中,國華不僅指引他如何看待這個社會,如何樹立了自己的夢想。
更重要的是關於「為人處世」之道。
就像——“楊國強叔叔總跟我們說:我不在乎你們考多少分,能不能上清華北大,我在乎的是你們一定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03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
而國華這所「不為人知的免費高中」,不僅沒有讓人喪失對生活的信念,還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有希望、有力量地活,在未來積極探索人生的意義。
近年來,碧桂園在脫貧攻堅戰中持續發力,扶貧工作向全國多個區域輻射展開,涉及精準扶貧、職業教育、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麵,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力。
在教育扶貧方麵,碧桂園扶「智」也扶「誌」。
正如楊國強在國華紀念中學的校碑上,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誌,方有辦學事教之念。”
十八年前,許多家境微寒的學生來到國華,接受全免費的優質教育。
多年後,孩子們變成大人,他們不僅在各行各業獨當一麵,同時也在幫助弱勢的人,向社會傳遞著希望。
正如援鄂醫生蔡瑩,原本可能因照顧女兒待在家中。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和同事們一起前往武漢抗疫,因為——
“我的母校告訴我,要感恩、要回饋社會。”
“在國華,學會做人做事和回報社會,是比學知識、學技術更重要的教育。國華的生活,帶給學生們的是思想和修養的蛻變,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是國華的價值觀。我會帶著這個「初心」,在醫生的崗位上繼續堅守與奉獻。”
此謂——
立誌、修身、博學、報國。
相信未來不管走到哪裏,他們都會銘記國華的教導: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每次看到這些話,內心充滿溫暖和希望。
這群人,這些事,真的應該被刷屏。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這所不為人知的學校,值得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