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9)
01
公元770年,杜甫已經蒼老。
這一天是正月二十一。剛過完春節,長沙城中還殘存著一絲喜慶。人們把僅有的囫圇衣服穿在身上,積攢多日的口糧,也全用在這些天。
這能讓他們暫時忘記破敗的世道,和看不見奔頭的未來。
再有幾日,出了正月,一切都將打回原形,開始新的艱難。
長沙城郊,寒風掠過江麵,一條小船吹得搖搖晃晃,船艙頂上的茅草四散開來,呼呼作響。
杜甫從船艙探出頭,拿起門口兩塊石頭,把茅草壓緊——要是被風吹到水裏可就麻煩了,他可不想再寫一首《船屋被寒風所破歌》。
回到船艙,杜甫繼續整理書籍。
這是他多年的習慣,每一年春節,他都會翻箱倒櫃。讀過的書,寫過的詩,就著一壺濁酒,走進回憶的汪洋。
一個破舊的書帙映入眼前。杜甫略一遲疑,伸出右手去拿,隻感覺一陣疼痛。長沙冬天陰冷,他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又犯了,隻得換了左手。
打開書帙,在那本殘破的《昭明文選》裏,夾著一張書信。杜甫揉揉昏花老眼,緩緩打開。
紙上黴斑一片一片,暗黃脆弱,似乎一不小心就會撕破,但上麵的字跡卻很清晰。
杜甫捋捋花白胡子,心裏數著數,嘴上自言自語:“哦,五年。沒錯,是五年。”又過了一會,繼續念道:“十年,對的,有十年了。”
兩行老淚滴在紙上,淚漬蕩開,浸濕寫信人的名字:
高適。
02
杜甫思緒翻騰,雙手捧紙,湊到眼前,又一句一句讀起來。
蒼勁的草書揮灑縱橫,把他帶到十年前的成都歲月。
彼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高適因平亂有功,火箭上升。準備繼續發光發熱,殺敵報國。
但政壇風向已經悄悄改變。
一個叫李輔國的宦官,因擁立唐肅宗上位,一時權傾朝野。
權力有多大呢?“輔國”這個名字,是唐肅宗親賜的。後來的唐代宗,要稱他為“尚父”——就是讓皇帝叫爸爸。
李輔國還對唐代宗說:“大家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皇帝的俗稱,唐代叫大家,宋代叫官家。)這口氣老霸道了,你就乖乖當個傀儡皇帝吧,國家大事讓爹地來管。
李輔國掌管的大事之一,就是打擊異己,政見不和的,敢說大實話的,統統清出朝廷。
“敢言直諫”的高適,就是第一批被排擠者。朝廷一紙調令,把他調往四川,做了彭州刺史。
“老夫這麽大功勳,竟然要淪落在這小小的彭州?我太難了。”
剛坐進狹小的辦公室,高適就一通吐槽。話音未落,一個聲音從空中傳來:
“有我難嗎?!”
說話的人,正是杜甫。
此時的老杜剛建好他的草堂,家徒四壁,還丟了工作。“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就差加入丐幫了。
他找高適,是來求救的,在《因崔五侍卿,寄高彭州一絕》裏,杜甫寫道: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
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小弟都五十了,還沒解決溫飽。高兄,你啥時候拉兄弟一把啊?
畢竟是“論交入酒壚”的老朋友,高適對杜甫各種接濟。
“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看得出來,老杜非常感激。
吃飯還是次要的,杜甫最大的折磨來自精神。
他念念不忘的“開元全盛日”,此刻隻能“憶昔”,“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也碎了一地。
高適不僅送祿米,還送來了心靈的撫慰。
這一年人日(正月初七),已經轉做蜀州刺史的高適,為杜甫吟詩一首。
請注意,晚年的高適已將近封筆,這首寫給杜甫的詩,是他晚年唯一的佳作。
題目叫《人日寄杜二拾遺》,開頭是這樣寫的: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兄弟,你在草堂還好嗎,肯定想家吧。
初春柳色無心欣賞,梅花滿枝也隻能使你斷腸。
詩經《黍離》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所謂知己,就是能走進你的內心,體會你的憂愁,而不是哈哈一笑,哈兄弟,多大個事呀。
高適是真的懂杜甫,下麵寫道: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複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預是參預朝政。意思是:
你我都一樣,窩在這大西南,不能參預政事,愁啊。
今年人日咱倆還能互道思念,明年的今天,還不知道在什麽地方呢。
高適說得沒錯,他已經被邊緣化了,平步青雲是臨死前的事。杜甫更慘,一輩子都在政治的七環外徘徊,從沒見過中心。
在高適看來,這就是世道不公。最後他寫道: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忝[tiǎn]:有愧於
高適是說:
老杜你三十年漂泊,未得重用,如今在亂世中老去。
而我一介老朽卻拿著二千石的高薪,愧對你啊!
“東西南北人”可不是為了湊字數,那原本是專指孔子的,意思是四處漂泊的人。在高適眼裏,杜甫是值得尊敬的。
讀完可能會有人問,杜甫沉淪下僚,並不是高適的責任呀,相反他一直在幫助杜甫,為什麽慚愧呢。
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一個朋友有才華、正直,隻是世道不公,害他落魄,而我竟然當了大官,那我就是世道不公的受益者,所以我很慚愧。
03
三年之後,李輔國伏法被誅,政壇風向略有好轉,高適任成都一把手。但邊境局勢卻更加混亂。
安史之亂還未徹底平複,吐蕃又趁機進犯,來勢洶洶,接連攻陷四川鬆州、維州、保州。唐軍內部也一團糟。
年過六十的高適已無力招架,一紙調令,返回長安,做了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刑部侍郎兼散騎常侍。
散騎常侍相當於皇帝的顧問團,皇帝走到哪,他們騎馬跟隨,很拉風,但沒實權。高適又叫“高常侍”,就是打這來的。
不過,高適隻拉風了半年,就在765年去世。
命運似乎早有安排,他去世的日子,也是在正月,人日前後。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不知道去世前的高適,會不會想起寫給杜甫的這句詩。
但杜甫顯然沒有忘記。
《人日寄杜二拾遺》就壓在他的箱底,在“雨腳亂如麻”的草堂沒有丟,在成都的兵亂中沒有丟,在夔州的果園裏還沒有丟。
從四川到湖南漫長的顛簸流離中,仍舊帶在身邊。
這一帶,就是十年。
這期間,杜甫的朋友們接連死去,王維沒了,李白沒了,岑參沒了,儲光羲、嚴武都死了。
高適墳頭的草,也經曆了五次青黃。
盛唐詩壇上,隻剩杜甫一根獨苗。這是徹骨的孤獨。
在770年的人日,在見證他們深厚友情的特殊日子,他也要寫詩了。
這是杜甫一個人的回憶殺。
04
這首詩開門見山,題目就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也就是說,這是杜甫對十年前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的回信,也是一封寫給逝者的詩。
所以,杜甫開頭就寫: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唐人禮儀,習慣把一個人做官的地名,用作對這個人的尊稱。高適也做過蜀州(今崇州)刺史,所以叫高蜀州。
杜甫是說:
自從那年人日,高適兄寫這麽好的詩給我,好久沒拿出來看了。
今天早上忽然看到,把我看哭了,往事曆曆如昨。
嗚呼壯士多慷慨,合遝高名動寥廓。
歎我淒淒求友篇,感君鬱鬱匡時略。
老高慷慨大度,大名遠播,是幹大事的人。
而我混成這個鬼樣子,竟然為這等小事去麻煩你。在你的經世之略麵前,我簡直無地自容。
這是真話。就好比曾經一起喝酒擼串的好哥們,多年後別人功成名就,一方大員,而我卻失業多年,還靠接濟過活。人家越對我好,我越不好意思。
紅樓夢第一回,寫那塊被女媧嫌棄的石頭,“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跟高適說杜甫“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完全一個意思。
杜甫就是一塊被時代拋棄的石頭。
杜甫接著寫道:
錦裏春光空爛熳,瑤墀侍臣已冥寞。
瀟湘水國傍黿鼉[yuán tuó],鄠[hù]杜秋天失雕鶚。
瑤墀是指宮廷,冥寞是死亡。
杜甫是說:
老高啊,沒有你的世界裏,成都的春天都不香了,玉林路的盡頭和小酒館的門口我都不想去了。
此時此刻,我在長沙的江麵上孤獨落寞,身邊很多黿鼉(巨龜和揚子鱷),而長安的秋天,卻失去了你這隻雕鶚。
雕和鶚都是猛禽,在杜甫心裏,高適就是這樣的大猛人、大國士。
說完高適,開始說自己:
東西南北更誰論?白首扁舟病獨存。
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
我就是個漂泊的命,沒人可說,也不值一提,現在就是個疾病纏身的糟老頭子,窩在船上等死。
但我還是不放心呀,到處還在打仗,盜賊橫行,國家和人民苦難深重。我真想把東海倒過來,徹底衝洗這個暗無天日的世界。
我一直覺得,當時要是有諾貝爾獎,杜甫應該得兩個,一個文學獎,一個和平獎。
他的詩裏,有太多對和平的呼喚,和對戰爭的聲討: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
街頭巷尾,有些毛頭小子叫嚷著去打仗,博取功名。
杜甫又生氣又擔心,在《複愁》裏diss他們:
胡虜何曾盛,幹戈不肯休。
閭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
大唐陷入戰爭泥潭,不全是胡虜的問題,我們自己人也有好戰的。這些小屁孩根本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打個毛仗!“四萬義軍同日死”了解一下。
杜甫繼續寫道:
邊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處覓王門?
西南邊塞,吐蕃橫行。北方國土,戰火熊熊。好像晉末亂世的重演,人民紛紛南下逃難。
帝子指誰?李世民還是唐玄宗?杜甫沒有明說,但肯定是一個逝去的皇帝,所以杜甫才為他悲傷。
然後又自悲身世,穿著士子長袍,卻不知道投靠到哪個王門?
國家前途未卜,杜甫也走投無路。
詩寫到這裏,本來可以結束了,對高適的思念,對自身的感懷,已全部寫完。
但高適已經去世五年,給誰看呢?難道找個樹洞放進去?
杜甫太孤獨了,必須找一兩個活人分享。
於是,他想起另外兩個朋友,一個是唐玄宗的侄子,漢中王李瑀[yǔ]。一個是昭州刺史,名叫敬超先。
這兩位擅長詩文和音樂,是高適和杜甫共同的朋友。
杜甫順手@了他們:
文章曹植波瀾闊,服食劉安德業尊。
長笛鄰家亂愁思,昭州詞翰與招魂!
是不是每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就不懂了?
別怕,這是杜詩的特色,“無一字無來處”。
啥叫“長笛鄰家”呢?
是說魏晉有個天團組合,叫竹林七賢。七個人像葫蘆娃一樣是好兄弟。後來大哥嵇康被殺,一個叫向秀的小弟,數年後從嵇康家門口經過,聽見鄰居吹笛,想起嵇康,悲從中來,寫下大名鼎鼎的《思舊賦》。
順便說一句,200多年後,《思舊賦》被選入《昭明文選》。又過了200年,《昭明文選》成為杜甫的必讀書,他還教育兒子,要 “熟精文選理”。可見老杜對這個典故極其熟悉。
結尾這幾句,大概意思是:
漢中王李瑀啊,你就像曹植和劉安這兩位網紅王爺一樣,才華逆天,人品爆棚。感謝你為高適的付出。
敬超先啊,你為高適寫祭文,就像向秀為嵇康寫《思舊賦》一樣,情深義重,一並謝過。
05
詩聊完了,重新回到主題。
在杜甫留下來的1400首詩裏,這首詩並不是最好的,甚至略微艱澀,但它的特點是“很杜甫”。
杜甫對自己晚年的詩歌,有個自我評價,叫“晚節漸於詩律細”。
細是精細精深。意思是越到晚年,詩歌造詣越深。用現代話說就是,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精深到什麽程度呢?一絲不苟。
情感最細膩處,他道得出。格律詩變態級的限製,他守得牢。
高適在《人日寄杜二拾遺》裏,說杜甫是“東西南北人”。
杜甫就在回詩裏把東、西、南、北四個字,分別糅合進四句詩裏,北辰、東海、西蕃、南渡,一一對應。
同時也說明,高適的來信他不是禮節性的敷衍,而是在一字一字作答。
心思之細,潤物無聲,不留意根本看不出來。
另外,不管是詩本身的格律,還是涉及的內容,一點沒有落下。
這裏有對戰爭的痛恨,對蒼生的悲憫,對朋友的深深思念,和自我身世的傷懷,連李瑀、敬超先兩個普通朋友也沒有忘記。
這就是杜甫。
對朋友,他從來不吝嗇讚美,也從不忘記感激。別人哪怕一點點的善意,一絲絲幫助,他都記得清清楚楚,致死不忘。
要知道,這時的杜甫已經走到生命盡頭,窮困潦倒,一身病痛,在戰火中連家都回不了。這首詩問世的幾個月後,杜甫辭世。
如果有一位杜甫這樣的朋友,會是什麽體驗呢?
還是用高適的話來回答吧:
愧爾東西南北人。
在這樣的朋友麵前,隻有深深的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