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一個人過安檢,保安說:“你的雙肩包拿下來過一過。”結果這人把手上的生煎包遞了過去……
如果保安和乘客彼此都是老上海人,這個笑話是有點扯的,“生煎”和“雙肩”的上海話讀音是不同的,兩個字都不一樣。也許沒有“那麽”不一樣,但足夠分辨,不會搞錯。
而生煎包,上海人一般不這麽說,都叫生煎饅頭。但凡是麵粉發酵蒸熟了吃的,上海人都叫饅頭。生煎,叫生煎饅頭。小籠,叫小籠饅頭。肉餡的叫肉饅頭,菜餡的叫菜饅頭,豆沙的叫豆沙饅頭,沒餡的呢?叫淡饅頭,或白饅頭,或叫高莊饅頭,大概因為上海有不少山東人的原因。高莊其實隻是臨沂底下的一個鎮,為什麽“高莊饅頭”的名號能風靡上海?有老法師曉得歡迎來指點一二。
肉饅頭
扯開說兩句。生煎饅頭小籠饅頭於我這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而言,二者皆是熊掌,一個也舍不掉。
上海的生煎是一種最大眾的點心,褶皺向上,花枝招展,皮厚,鮮甜,肉餡完整緊實,咬開一泡滾湯。
再說小籠,梁實秋曾寫:“上海沈大成、北萬馨(此“馨”是不是那“新”,已經問不到梁先生了)、五芳齋所供應的早點湯包,是令人難忘的一種。包子小,小到隻好一口一個,但是每個都包的俏式……妙處卻在包子皮,半發半不發,薄厚適度,製作上頗有技巧。”
這是梁實秋心目中的上海湯包,也是我心中的小籠饅頭。
說回正題。饅頭的名字,詞源是“蠻頭”。《三國演義》裏諸葛亮七擒孟獲,有一仗用火攻對付蠻人的藤甲兵,燒得實在太慘。班師回朝渡瀘水時,河水翻騰無法通過。孔明什麽人啊,立時想到自己殺戮太過,造了孽,不搞點“封建迷信活動”恐怕過不了這一關。當地的習俗是要用人頭祭祀,諸葛亮當然不能那麽幹,於是讓手下用麵粉捏了人頭形狀以作代替。從此“蠻頭”進入中國人的食譜,“蠻頭”變成了“饅頭”,一吃就是千年。
那麽問題來了,饅頭和包子究竟是什麽關係呢?
關於諸葛亮創造饅頭的曆史,其實並非正史,《三國演義》也是道聽途說。從哪裏聽來的呢?宋朝高承寫的一本《事物紀原》。從書名就可以知道,相當於當時的百科全書,裏頭這樣記載:“諸葛亮南征,取麵畫人頭祭之”。
“饅頭”之名起源不晚於宋朝。而“包子”和“饅頭”相比,曆史也同樣悠久。南宋吳自牧有本講述臨安繁華的《夢粱錄》,其中寫到:“酒店內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可見在南宋,饅頭和包子已經並行不悖,至於灌漿饅頭和薄皮春繭包子有什麽區別?作者沒有說,隻有留待專家們去考證了。
到清朝,饅頭和包子開始分流,《清稗類鈔》中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麵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麵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也就是說,饅頭和包子在清朝開始有了南北之分。在北方,有餡的叫包子,沒餡的叫饅頭。而南方,有餡無餡一律叫饅頭。這種差別,從清朝民國一直延續至今。
高莊饅頭
但改革開放以後,南北方交流頻繁,上海本地的方言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尤其90年以後出生的上海人大多不能再說標準的上海話,這樣的背景下,“生煎包”、“雙肩包”這樣以前認為有點扯的笑話,在生活中就經常出現了。而遍布上海街頭的“包子”鋪,自然不會再把包子稱為“饅頭”。從清朝延續至今的“饅頭”和“包子”的南北之分,有消失的危險。
因為“饅頭”這個“口頭非遺”有消失的危險,不少上海人產生了執念,認為在90年代強力推廣普通話之前,上海人隻說“饅頭”,不說“包子”。隻要看到有上海人提“包子”兩個字,就要把“饅頭”拿出來說一遍。
那麽,上海人從來不說包子嗎?不一定。要知道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不是從90年代開始,而是有一百六十餘年了。上海的小籠包,固然是叫“小籠饅頭”,但上海的蘇州湯包,好像從來都叫湯“包”,從來沒有叫過“湯饅頭”。還有揚州餐館裏的三丁包、五丁包,也不叫三丁饅頭、五丁饅頭。湯包和三丁包、五丁包算不算上海小吃?應該也可以算吧。家住長寧的朋友都記得當年天山飯店的“天山大包”,也有年頭了吧,並沒有叫“天山大饅頭”。
以下這本,是1982年9月南市區飲食公司編寫的《上海老城隍廟特色菜點》油印本,其中收錄了老飯店、綠波廊、無錫飯店、南翔饅頭店、鬆盛、湖濱等多家老字號的點心配方。
1982年9月南市區飲食公司編寫的老城隍廟特色菜點
南翔饅頭、素菜包、素蟹粉包、素肉包、豆沙包……
仔細看下目錄,其中南翔饅頭店收錄了“南翔饅頭”(沒有小籠二字),而素菜館收錄的點心中,赫然有“素菜包”、“素蟹粉包”、“素肉包”和“豆沙包”。按照一些執著的老上海朋友的說法,這些“包”難道不應該都叫“饅頭”嗎?
語言是在不斷發展的,上海話也一樣。老上海人一般把包子稱為饅頭,不應該忘了這裏用的是“一般”,而不是“絕對”。上海話是漢語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各種語言的影響。近些年“包”顯然占了上風,但我相信有那麽多“饅頭黨”在,“饅頭”這個詞絕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