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定居印度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 - 最真實的印度生活紀錄 (ZT)

(2020-07-07 08:16:03) 下一個
作者:隨水
 
從去年十月至今,已在印度定居半年,很多人都對印度這個謎一樣的國家充滿好奇,所以我就來講講自己在印度的生活。
 
話說來過印度的中國遊客,對印度的印象普遍兩極分化——要麽愛,要麽恨,很少有中間地帶。有人說印度是“薛定諤的印度”——測不準,這一方麵是因為印度人的腦洞大、不靠譜,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很難對印度這個國家建立一個黑白分明的概括。那些遊客在印度隻是蜻蜓點水般的遊覽,對印度的認識無異於盲人摸象,僅僅看到了印度的某個局部、某個截麵,便給出了自己的印象和結論,這些認識都算不上客觀。
 
其實就算是印度人自己也幾乎沒法兒把這隻大象給摸全——因為印度的社會階層是割裂的,你出生在了某個階層,便被限製在了這一階層。家道中落的婆羅門不會變成賤民,賤民再怎麽飛黃騰達也不可能變成婆羅門,兩者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印度,我能在這裏告訴大家的,僅限於我個人的體會和經驗,不具備普遍性。
 
我的坐標在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哥印拜陀。遊客眼裏的“典型印度”,就該是泰姬陵、古堡、恒河這些勞什子,南印度一樣都不沾,所以這裏會跟網絡上流傳的印度有些不一樣。當然,“典型印度”本身是個偽概念,就好像隻有西方人眼裏才會有“典型中國”,中國人自己是不存在這一概念的。
 
我個人覺得南印度更接近真正的印度,北印度主打的是莫臥兒王朝帶來的伊斯蘭文明。
 
▲北印度的典型風格主要為從波斯傳入的莫臥兒王朝的伊斯蘭建築
 
▲南印度的典型風格則以大型的印度教彩色廟塔為主,與北印度判若兩國
 
我的太太是信仰藏傳佛教的拉達克人,拉達克在印度的最北邊,挨著西藏阿裏;而哥印拜陀卻在印度最南邊,挨著斯裏蘭卡。我用穀歌看了一下,如果從我們家開車到她娘家,有3500多公裏——剛好是北京開車去拉薩的距離。會跑來這裏定居,因為瑜伽村的項目和我的項目合夥人都在這邊。合夥人是一位在中國呆了12年的印度瑜伽大師,跟我一樣是跨國婚姻,他的太太和兒子是我所知的除我之外唯二在哥印拜陀定居的中國籍公民。
 

從哥印拜陀到拉達克列城,足足3535公裏

 
 

▲與北京到拉薩的公路裏程相仿

 
如果不算那些在印度經商和留學的華人,定居印度的中國人少之又少。印度在中國人的概念裏,從來都不是一個宜居國家,印度的遊記常常被寫成大冒險,對許多人來說連踏足這個國家都需要勇氣,更別說定居了。中印之間的通婚本身不多,絕大部分是中國女嫁印度男,中國男娶印度女的,除我之外我隻聽說過一個,娶的是個藏傳佛教的錫金女孩,跟我太太一樣都不是典型印度人。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一樣,宗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的一切生活和社交都基於宗教,這一壁壘是遠比文化差異更大的隔閡。印度人的婚姻非常看重門當戶對,包辦婚姻依然盛行,女孩子倘若擅作主張自由戀愛,父母不滿意的話很可能會被逐出家門(我家一個鄰居便是如此,她當年不顧家裏反對與丈夫結婚,她父親至今都不跟她說話)。再加上印度媒體常年不遺餘力地黑中國,中國男人娶到印度教的姑娘的事情,至少我不曾聽聞過。
 
所以像我這樣幾乎完全靠自己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定居的經曆,應該是非常罕見的。我太太雖然是印度人,但她並不會說當地的泰米爾語,也沒有任何親友在這裏。
 
背景介紹大致如此,接下去我就從衣食住行幾方麵來講講在印度定居的經曆。
 
01
【住】
 
既然打算定居下來,那麽第一件事當然是找房子。哥印拜陀似乎沒有租房中介這一行當,但有類似於58同城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麵發布自己的供需,轉賣閑置物品或者租房。我們先從平台上看好房源,然後聯係房東過去看房。
 
這裏不得不吐槽一下印度的城市規劃問題,在印度如果不問人也不用穀歌地圖的話,你很難僅僅通過地址就找到某個地方。在中國你知道什麽路幾弄幾號,一般總能按圖索驥找過去。印度可不是,他們的門牌號形同虛設,酒店之類可以通過穀歌地圖搜索到,但假如要找別人的住家,通常有兩種方式:1.到了附近以後打電話給對方,讓他實時導航;2.到了附近某個地標等著對方來接你。自己硬找的話一定會鬼打牆。
 
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1.印度城市缺乏規劃,社區建設雜亂無章,私有製寸土不讓,常常明明很近的直線距離不得不繞道而行。2.印度大多數地方都沒有路牌和門牌號標識,很多時候地址寫的都是“在XX附近”、“在XX對麵”,對於不熟悉當地的人來說那是相當的不友好。
 
我們總共看了五六套房源,最後綜合麵積、便利性、環境等方麵,選了一棟新建的私宅公寓。私宅就私宅,公寓就公寓,私宅公寓是什麽鬼呢?印度的土地是私有製的,但私有製不代表你可以為所欲為。首先,無論你要建什麽,都需要先要拿政府批文;第二,你可以建公寓的式樣,但各個單元的產權不能分割出售——說白了就是不能自己開發買賣房地產。
 
在我的這個城市,一般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獨門獨戶帶院子的小樓,跟中國的廣大農村差不多。很多人家在蓋房子的時候,就會留一個樓層專門用來出租,每月收點房租不無小補。而我租的公寓,造這整個樓都是用來出租的,房東另有住處。說是公寓樓,其實也不過三層樓共六戶人家;雖然隻有三層樓,卻已然是方圓百米的製高點了。
 
我租的公寓大約80平米,2室1廳2衛,折合人民幣月租1000塊不到一點。據鄰居們說這個價格算是比較貴的,然而就我看的幾套房源比較下來,這價格在當地合情合理。這樣一套公寓如果帶產權的話在當地售價約三四十萬人民幣,一年1.2萬的租金,租售比在3%左右,相對還是比較低的(作為參考,印度的銀行定存利率可以高達7%)。房東建這棟三層樓公寓成本七十萬,如果全部租出去一年收入7萬,至少也要十年才能回本,算不上一個好投資。
 
房子敲定,下一步是添置家具和電器。印度租房有個特點:房間通常不帶任何家具、電器,租客要自備所有家具、熱水器、燃氣灶、空調,甚至吊扇。我們租的房子房東給裝了吊櫥、衣櫃、吊扇,除此之外都得買。在印度的大城市也找得到一些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的出租房,但這些房子通常都是租給外國人或海外歸國的印度富人,價格往往比市價高幾倍。
 
之所以會這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印度人的“潔癖”。估計很多中國人聽到這話會震驚:印度明明就是世界上最髒的國家,怎麽可能有潔癖?這點我真不騙你們,印度人真有潔癖,隻是印度人的潔淨觀比較奇葩。覺得印度人髒,是對印度最大的誤解。印度人還覺得我們髒呢!過去婆羅門是不出國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到了國外就會被汙染,隻有印度是最幹淨的。
 
眾所周知印度有種姓階級有賤民,賤民過去又叫“不可觸碰者”,甚至連影子都不能碰到別人。這是為啥呢?就是因為印度教有潔癖,覺得賤民“不潔”啊!在一個潔癖的社會裏,髒活總得有人幹,而賤民們就是職業幹髒活的人,他們不得不接觸到印度教定義為“不潔”的那些東西,比如動物屍體、血汙、糞便之類。印度教裏麵有一套繁瑣的分類體係來定義“不潔”,比如人身上有十二種不潔物(如糞便、唾液等),被多次轉手的人或物也都是不潔的。就連器物亦有各自的潔淨排名:金>銀>青銅>黃銅>陶器。並且不潔不限於客觀事物,出生和死亡這類事件也是不潔的。
 
按照我們的認識,髒可以清洗,哪怕掉糞坑裏,也總有辦法洗幹淨,印度教的不潔卻是超越物質層麵的。有些“不潔”具有時效應,造成的汙染是暫時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化解:比如用水清洗——恒河水被認為是潔淨力最強的水;比如剃除毛發——在印度如果有重要家庭成員離世,最親近的人會去剃光頭,因為死亡是一種不潔;再比如塗抹牛的五種分泌物。
 
有些“不潔”卻是永久的,那些永久性的不潔不但無法通過物理來清洗,甚至是無法通過物理隔絕的。這就有點像一些男人會覺得女人被別人睡過就髒了,這種“不潔”是洗不幹淨的。印度教徒對這種“不潔”有一種精神上的膈應,困擾印度已久的廁所問題根源便是在此,印度人無法忍受把廁所這麽髒的東西和他們的神龕放在同一個屋簷下,所以很多地方就算修廁所也常常會獨立在房屋外麵。我們租的房子有兩個衛生間,我們有一戶印度教的鄰居從來不使用廚房邊上的那間衛生間,他們覺得如果在那裏大小便會汙染廚房——因為這個衛生間跟廚房使用了同一堵牆。
 
由是之故,印度人會比較忌諱別人用過的東西——因為被多次轉手的東西是不潔的。誰知道這張床上發生過什麽?誰知道這個灶台燒過什麽?誰知道這個冰箱裏放過什麽?所以最保險就是所有東西全部用自己的。
 
我們是“白手起家”,隻好從零開始一樣樣添置。不算從國內背過來的東西,在印度安家這部分,家具家電鍋碗瓢盆七七八八在當地花了大概兩萬塊錢。
 
▲剛搬入新家一片狼藉,前後花了兩周才把基本生活用品采購到位
 
▲印度的廚房沒有抽油煙機,燃氣灶的火力也不足以爆炒。廚房裏的炒鍋、燜燒鍋我都是從中國帶過來的
 
我們租房的時候正好趕上相當於印度“聖誕”的排燈節,商場裏各種大促,所以我們的第一批大件都是去商場買的。先說家具部分,印度這個國家雖然不富裕,但人民群眾倒是非常講究環保健康,凡是居家家具基本隻買實木的,辦公家具才會用膠合板。實木家具比中國便宜——因為是印度製造;膠合板家具比中國要貴——因為都是進口。我們買了急需的餐桌、電腦桌、床墊、椅子,後來又陸續在亞馬遜上買了第二張電腦桌、沙發、電視櫃。對比看了下我們某些鄰居,他們家裏幾乎沒什麽家具——坐在地上、吃飯在地上、睡覺也在地上。在某種意義上,家具對印度人大概算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再說家用電器,我隻想說印度的家用電器真的太貴太貴了!怎麽個貴法呢?你回想一下中國十年前的型號,以及二十年前的價格。比方說一台中國二十多年前用的那種單門冰箱,印度促銷都要1700人民幣;那種對開門的大冰箱,印度賣上萬;國內1800人民幣的55寸小米電視,印度小米專賣店同型號要3800塊(其他品牌這個尺寸要五六千)……如此反差,罄竹難書。印度的家電跟印度人民的消費水平完全是不掛鉤的,這讓我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家裏7000塊錢買29寸夏普彩電,7000塊錢買1.5匹的夏普空調,1500塊錢買夏普微波爐(當年我們家是夏普腦殘粉)……那可是九十年代的錢啊!如今回想起來當年的這種消費簡直是犯罪。
 
鑒於印度家電的兩倍甚至三倍於中國的高價,除了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熱水器、淨水器這些大件,小家電我都盡可能從國內背過來的,省了很多錢——小米4K激光電視,國內7800買了個二手(二手過海關更方便),印度售價20000+;小米智能壓力電飯煲,國內525,印度沒找到,類似產品1000+;九陽智能豆漿機,2016年雙十一599買的,印度要2000+。
 
我這裏不是要給小米打廣告,買小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印度有小米的售後,萬一出現質量問題,就算不給三包,起碼有個地方可以送修。小米在印度同樣扮演了價格屠夫的角色,印度當地受歡迎程度之高,以致有一些印度人還以為小米是印度品牌。
 
在添置的家電中,有兩樣東西買後悔了。一是淨水器,我買好了印度本土品牌的一台淨水器之後,才發現在印度小米門店有一款印度特供版的小米淨水器,物美價廉。中國的小米淨水器是實時出水的,出水的時候必須通電;印度版則是帶水箱的,這樣就不會受到停電影響了。二是冰箱,以前在國內,冰箱用得並不多,因此在印度就買了個單門冰箱,覺著應該夠用了。住下來才發現,這裏一方麵天氣熱,新鮮蔬果放在室溫下一會兒就蔫兒了;另一方麵蟲蟻多,如果不用密封容器,不一會兒螞蟻就會來安家,所以恨不得把所有東西都放冰箱裏——冰箱不隻是冰箱,更是保險箱。很多在中國沒有必要放冰箱的東西,在這裏最好都放冰箱。
 

▲印度版的小米淨水器

現在的印度就有點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輕工業薄弱,政府為保護自己落後的產業,對家電產品征收高額的關稅,造成家電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國外淘汰的老舊型號庫存倒是在印度市場得以煥發第二春。由於關稅壁壘的存在,走私在印度非常有利可圖,甚至我都考慮幹過——由於印度政府限售無人機,你在國內買套大疆無人機,帶到印度立馬就是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販毒也不過如此吧。身為外國人,幹走私有優勢,隻要把數量控製在自用的合理範圍內,印度海關不會太為難你。
 
 
▲印度亞馬遜上的大疆無人機售價都在國內的2倍以上,你們下次來印度帶一套無人機,就可以把旅費賺回來了
 
今時今日印度和中國的差距,也有點像九十年代的中國和日本。我記得九十年代的時候,日本的電子產品就是品質和高科技的象征,日本最好的產品都隻有日文菜單隻在日本銷售;如今中國最新的產品也都隻有中文菜單隻在中國銷售,甚至有的必須連接在中國網絡下才能正常工作。然而印度人對中國製造的印象普遍不佳,這主要因為印度商人在進口中國產品的時候為了迎合印度老百姓的消費水平,批發的都是一些低價劣質的產品,普通印度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中國的高檔貨。所以當印度人民見到我帶去的一些最新的中國智能電器時,原有的認知遭到了顛覆,而在進一步得知中國的售價之後,他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害怕並拒絕承認中國的進步,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很普遍。去年有個一個台灣人看我玩大疆無人機覺得很溜,他在驚歎之餘,絕不願承認這是中國自己研發的科技產品,固執地認為中國隻有仿製和組裝的能力。
 
不過我接觸到的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如今已能清醒認識和接受中印的差距,這種差距可能是二十年,也可能是五十年。
 
02
【水電煤】
 
印度基礎建設的落後已然積重難返,密集的人口加上土地私有製,導致政府幾乎無法進行任何高效的基建改造。印度許多地方都沒有政府鋪設的自來水總管,那老百姓隻好自己來——我們的公寓樓自帶混凝土水箱,泵的是地下水,不需要交水費。在印度到處可見水塔,而老百姓家家戶戶屋頂上都有大水桶——電力沒有保障,不建水塔的話斷電就意味著斷水。在一些老城區,你會看到如迷宮般的水管,就跟他們自己拉的電線一樣亂。假如住的是貧民窟或者老式的瓦房,不具備在屋頂上裝大水桶的條件,那就得每天定時定點去取水。我隻在果阿、西姆拉這些曾經的殖民城鎮見過水表。如果你留心的話,會發現印度街頭幾乎找不到消防栓,不然窮人肯定會偷消防栓的水。
 
▲我們住的社區,家家戶戶屋頂上都有儲水罐,社區裏建有大水塔
 

▲一些居民區裏自己拉的水管亂如蛛網

 
▲孟買達拉維貧民窟裏的居民,隻能定時定點排隊打水
 
▲加爾各答的街頭,人們利用公共水資源洗澡、洗車
 
印度的電力供應也是個大問題,印度的人均用電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哥印拜陀停電是家常便飯。要是連著一個星期沒停過電,會有一種大姨媽遲到的感覺——咋還不來?每次下大雨也必停電。我從上海搬來印度,隨身最重要的一件東西就是存儲我所有照片和數據資料的NAS服務器,由於擔心完全沒有預警的斷電問題,在UPS斷電保護設備到位之前,我一直都沒敢打開NAS。UPS這玩意兒在中國從未普及過,然而在印度,如果你買台式電腦的話,UPS就跟鼠標鍵盤一樣屬於標配。條件稍微好點的人家裏會有三路電,一路是普通電路;一路可以承受高安培的專供空調,普通電路跑不起空調這樣的大功率電器;還有一路保障電路,配了一套逆變器,在停電的時候就能保證冰箱、電扇、電燈等設備的繼續運作。
 

▲印度條件稍好的人家,會備一套逆變器作為應急電源

印度的電分農用、家用、商用、工業用。農用電免費,僅用於灌溉;家用電有補貼,每個月有免費的度數,超過這個度數之後才開始計費;商用電和工業用電比較貴,但最要命的是工業用電常常會有用電限製。你在印度開個工廠,流水線設備啥的都裝好了,然後每天機器隻能開8個小時,其他時候都得閑置著,無形中拉高了生產成本,這也是印度製造價高質低的原因之一。
 
印度的管道天然氣還是個空白,家家戶戶都用液化氣罐。以我們家每天做飯的使用情況,一個液化氣罐六十多塊錢可以用兩三個月。我合夥人的家是比較現代化的一棟商品公寓樓,我驚訝地看到他家居然用的是管道燃氣,後來才發現他們的物業用一個很奇葩的方式解決了管道煤氣的問題——在他們公寓的底樓,有一間液化氣罐儲存室,將許多個液化氣罐接到一根根燃氣總管上,這些總管再輸送到每家每戶。我當時就被這波操作給驚呆了,這不是把所有的雞蛋硬塞到一個籃子裏嗎?但你要是跟印度人講安全生產還不如對牛彈琴,印度人民每天的生活就是走在鋼絲上,公交車、城鐵從來不關車門,工地上也不見有人戴安全帽。
 
順帶補充一下社區排汙和垃圾回收的問題,我住的這個社區,馬桶汙水有單獨的封閉排汙,生活汙水直排路邊半開放式的水溝裏。水溝裏麵的水黝黑黝黑,看不出有流動性,散發著一股惡臭,常常能見到老鼠在裏麵鑽來鑽去。住在底樓的人家出門就是這樣一條臭水溝,有些地方搭了幾塊石板,讓我回想起小時候上海的棚戶區人家,門口就是陰溝。水溝一直延伸到主路,排進了主路邊一條更大的水溝……這條水溝最後通往哪裏我就不曉得了。可以確定的是,生活汙水和雨水用的是同一條排水溝,所以我有些擔心雨季的時候路上會不會汙水四溢。剛搬來的時候,為預防登革熱,社區來家裏檢查有沒有蚊蟲繁殖的積水環境,我心想你們不把外麵的水溝整治好,來家裏看有毛用?
 
▲這是從我公寓樓頂往下拍的,牆內幹幹淨淨,牆外一片狼藉。生活汙水直接排在路邊水溝
 
再講下垃圾回收。據說印度和日本世界上唯二的兩個大街上沒有垃圾桶的國家,日本的幹淨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印度怎麽樣大家也看到了……印度為了避免汙染問題,很多地方都明令禁塑,整個區域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取而代之的是報紙、香蕉葉、一次性紙餐具、一次性陶器。印度街頭小吃種類繁多,他們倒是可以真的做到不用塑料餐具:花生之類的炒貨幹貨,給你用報紙包;炒麵之類的會給你個單麵防水處理過的紙盤子;奶茶、酸奶會用一次性的陶杯或紙杯來裝;果汁則用玻璃杯,喝完歸還;就連吸管都是紙製的。雖然一次性塑料製品可以禁用,但你阻止不了各種包裝食品的塑料包裝啊!扔垃圾是一種剛需,垃圾桶的缺失直接造成了亂扔垃圾現象的司空見慣。部分賣冰淇淋的小店門口會放個破盒子或破桶,收集冰淇淋包裝紙;一些旅遊景點附近偶爾能看到一兩個垃圾桶,其他地方要找垃圾桶著實不容易。
 

▲找不到垃圾桶的德裏街頭,其實是逼著大家亂扔垃圾

 
▲形同虛設的分類垃圾箱,與其搞這種宣傳,還不如在整個城市多放點垃圾箱
 
▲禁塑令之下,各種廢紙成了包裝主力軍。攤主為了好看,把用過的一麵包在裏麵
 
▲陶罐是北印度常見的一次性杯子,喝完可以隨手一摔
 
我們的社區裏沒有垃圾箱,工作日每天早上會有幾個婦女推著一個小車,一路走一路吹哨子,挨家挨戶回收垃圾。很“印度”的一點在於,她們收垃圾沒有固定的時間和路線,有時候從前麵的路過來,有時候從後麵的路過來,毫無規律可循。我每天早上得要豎著耳朵聽哨子聲,通過哨子來判斷她們的方位和遠近——嗯,在印度“吹哨人”可能隻是提醒你倒垃圾。
 
這種挨家挨戶回收垃圾的方法看著笨拙,實則兼顧了垃圾分類。首先她們會要求你把幹垃圾和廚餘垃圾分開,廚餘垃圾估計是拉去填埋發酵,而幹垃圾她們會現場檢視,然後手動分類放入不同的袋子。每天上午會有好幾個“小分隊”活躍在社區裏,她們會把這些垃圾聚集到一片空地,分揀其中有價值的東西,最後由垃圾車裝走。電器包裝之類的大件垃圾,要找專門的拾荒人上門來收,可以跟他們換一些廉價的鍋碗瓢盆。
 
這種社區垃圾回收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印度的一個縮影——理念是先進的,方法是落後的,效率是低下的。我在周遊印度的過程中,曾見過幾次街頭的分類垃圾桶,但似乎隻是市政的一些宣傳樣板,並未自上而下推行。
 
哥印拜陀在印度算是個三線城市,大體就是這樣麽個情況。按照我的分類,印度就倆一線城市:孟買和德裏。孟買是一座魔幻而又真實的國際大都市,是世界上我最喜歡的城市之一;德裏是這個世界上我最討厭的城市,沒有之一(用盲人摸象這個比喻來說的話,孟買你摸到的是大象的鼻子,德裏則是摸到了大象的屎)。然後那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大城市可算二線城市,比如班加羅爾、加爾各答、金奈、海得拉巴、艾哈邁達巴德、勒克瑙、巴特那等等。以上城市分類僅代表個人觀點。
 
印度的一二線城市有一些高層公寓樓的小區,看起來就跟中國的高檔小區差不多,這些高檔小區裏是否有更靠譜的生活基礎設施保障,我就不得而知了。
 
屋子掇拾好之後,左鄰右裏來我們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哇,你們家裏好整潔幹淨!嗯,要知道我可是上海老阿姨的親兒子,從小就耳濡目染了我媽強迫症般的打掃方式。上海人因為過去家裏房子小,演化出了收納和打掃的種族天賦。
 
就像我之前說過的兩點:1.印度人有潔癖,他們很重視居家整潔,即便是貧民窟的人家至少看起來也是幹幹淨淨的。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在印度進寺廟都要脫鞋。印度人把鞋子視為非常“不潔”之物,穿鞋進家門自然也是不允許的,甚至很多商店你都要脫鞋進去。2.印度這個國家的特點就是理念先進,方法落後。他們雖然不把鞋子穿進房間,但他們自己成天光著腳在室外跑,嫌鞋子髒,難道腳就不髒嗎?怎麽不把腳砍了留在外麵?
 
其結果可想而知,印度人不把鞋穿進房間對於保持屋內的幹淨並沒有什麽卵用,因為他們的腳本身就跟鞋子一樣髒。所以在保持個人衛生和居家整潔的方麵,上海人可以完勝印度人。
 

▲在印度的奇葩潔淨觀中,鞋子髒,但這樣的腳不髒

 
在印度,幹淨和白皮膚那就是妥妥的上等人的標誌。盡管印度政府一直把中國當作假想敵,印度媒體也不遺餘力地抹黑中國,但其實大多數淳樸善良的印度人民出娘胎以來都從沒見過活的中國人。當他們發現我這個住在他們社區的這個中國人非但不是傳說中吃狗吃貓吃一切的妖魔鬼怪(我們這個社區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混居,對飲食習慣很包容),而且家裏比他們更幹淨、生活方式更健康,每天有規律地去健身房鍛煉,用的都是像科幻片裏一樣的智能家電,渾身上下散發著“上等人”的光芒……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估計他們的內心是複雜的。
 
其實我在印度的生活就是自己覺得怎麽舒服怎麽來,既不算中式也不算印度式,沒想到竟然衝擊了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不經意中成了先進生活方式的“引領者”,鄰居嚐試了解和學習我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各種啼笑皆非的模仿:他們原來鞋子在門外亂放,看我們放在鞋架上,於是他們找了點塑料泡沫也搭了個鞋架;看我們在門口放了把椅子,偶爾傍晚在露台上坐坐,於是他們也放把椅子;看我們在家裏用抽紙卷筒紙,他們也跟著買,結果發現卷筒紙買回來對他們完全沒有用……囧。
 
這裏我補充說明一下印度廁紙的情況,印度人確實不用廁紙,但網上對印度人上廁所方式的惡心描述,純粹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天朝上國心態作祟,不願承認自己衛生習慣的落後,對印度的汙蔑歪曲。在印度“用手指摳菊花”這種事情從古至今都從未存在過,事實很簡單——用水洗:1.用瓢、罐子裝了水衝洗,需要借助左手輔助,就跟我們淋浴時候洗菊花差不多;2.用噴頭直接衝洗,整個過程手完全不用碰到菊花。由於印度天氣炎熱,他們洗完之後褲子一穿自然就幹了,他們習慣了並不會覺得不舒服。印度人便後水洗的如廁習慣,極大地降低了痔瘡的發病率。這其實是生活在熱帶的必然選擇——在這麽熱的天氣下如果不注重個人衛生,分分鍾吃苦頭。我現在也跟印度人一樣,上完廁所必定水洗,過去用廁紙擦不幹淨導致菊花發癢的情況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內褲也永遠都是幹幹淨淨的。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印度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在慢慢妥協,但習慣的力量太過強大,改變需要時間一步步來……就好像雖然他們接受了與廁所同處一個屋簷下,但還未能接受廚房和廁所共用一麵牆。我跟我太太討論過這個問題,她說印度的很多傳統造成的社會問題又不可能一下子改變的,我說還是有可能的。
 
我常常會覺得,印度和中國之間,可能差了一場改革。
 
03
【衣食】
 
“衣”這部分我講講在印度的購物消費。
 
我去過兩個哥印拜陀當地的大型現代購物廣場,結構跟國內相似,集購物餐飲娛樂一體。其中兩個購物廣場入駐有Spar大賣場(Hypermarket)。Spar是一個荷蘭的連鎖超市品牌,我在俄羅斯旅行的時候經常光顧這家連鎖超市,原本還以為是俄羅斯品牌,在印度不期而遇頗感意外。我們給新家添置的大多數日用品都是Spar買的,東西非常便宜。除了Spar外,哥印拜陀還有一家歐尚。然而由於這些大賣場離我家都不近,所以我們很少會去。
 
購物廣場內有家Miniso名創優品連鎖店。我前陣子才知道名創優品其實是個徹頭徹尾的中國企業,假裝自己是日本品牌。店裏東西基本和國內同步,售價也大致跟國內持平。名創優品裏麵有些小東西還是很好用的,我安家時采購了一波。但跟印度製造的小商品相比,名創優品在價格上完全沒有競爭力,經過我觀察,這個品牌在哥印拜陀的生意不算很好。老實說,我覺得名創優品這種模仿無印良品的性冷淡設計風格,跟印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農家樂審美格格不入,加上缺乏競爭力的售價,難以在印度市場有所作為。我可以舉例告訴你們印度浮誇的農家樂審美對市場的統治到了一種什麽樣的地步——我那時候想買幾雙襪子,但我找遍了整個購物廣場都找不到中國隨處可見的灰白黑純色襪子,甚至都找不到顏色搭配少於三種的襪子,最後我也隻好妥協地買了幾雙花襪子。
 
好在後來,我穀歌地圖上發現哥印拜陀機場附近有一家迪卡儂,跑去了實地考察了一次。本人是迪卡儂的粉絲,自從二十年前上海第一家迪卡儂在莘莊附近開業之後,作為一名鋼鐵直男,我大約八成的衣服都是迪卡儂買的,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地穿同一款短袖。印度的迪卡儂的價格和款式和國內完全一樣,一些打折促銷商品比國內更便宜,終於把我從印度農家樂審美的淫威下解救了出來。
 

▲ 哥印拜陀的迪卡儂

 
在新家安頓好以後,我們幾乎不再去實體店消費了——亞馬遜幾乎涵蓋了所有種類的商品,我所需要的百分之九十的東西可以在亞馬遜上找到,包括迪卡儂也有亞馬遜線上店鋪。亞馬遜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從沒有到有的問題。對生活在印度的我來說,亞馬遜簡直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可以方便買到各種刁鑽古怪的小商品——涼席座墊、廚房定時器、矽膠刮刀、塑料桌布、磨刀石、蚊帳、食物網罩……這些東西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所以未必能在實體商店輕易找到。
 
在印度其實是這樣的,凡是生活必需品,比如油鹽醬醋鍋碗瓢盆這些缺了日子過不下去的東西,通常都很便宜,維持溫飽的成本很低。那些用來提升生活品質的,比如家用電器就會比較貴,超過一千塊的東西在普通印度家庭都算是個大件。絕大多數印度人都屬於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熱衷於貨比三家,凡是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都會再三思量。
 
亞馬遜更大的功勞在於把我從被香料支配的恐懼中解救了出來。
 
▲印度當地市場琳琅滿目的香料,這些香料是印度菜的靈魂
 
我一直都告訴那些來印度旅行的人:印度沒網上說的那麽可怕,需要克服的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飲食。很多中國人最後在印度呆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中國胃沒有辦法再忍受印度的香料。而亞馬遜上可以買到李錦記的生抽老抽、芝麻油、蠔油、料酒、米醋、香醋、魚露等中餐調料,產地中國、日本、泰國都有。有了這些中餐調料做後盾,在印度就可以過得很滋潤。我在印度旅行的時候,隨身帶個燒水壺,帶一小瓶鮮醬油,去菜場買點秋葵、豌豆之類水煮一下,哪怕隻是讓味蕾暫時逃離香料,也足以慰籍。
 
▲在印度旅行的時候,電水壺煮秋葵再拌點醬油絕對可以算是一道解救你的中餐
 
中國人對印度的飲食文化有兩大誤解,第一大誤解是關於咖喱的。咖喱Curry這個詞是英國人發明的,十四世紀古英語的烹調文獻中有一個詞cury,源於法語cuire,意思是煮。而南印度的泰米爾語中有一種醬叫做kari,漸漸就在英國人的文化中演變成了咖喱這個詞,泛指那些以薑黃粉、辣椒為主的多種香料烹煮成的菜肴。我們中國人覺得所有煮成黃色糊糊的菜都是咖喱,然而事實上在印度的菜單上你很少能看到curry這個詞,每種糊糊因其不同配料都有不同的名字,比咖喱更廣泛存在於印度各地的,其實是瑪薩拉Masala。
 
瑪薩拉是對混合香料的泛稱,印度人日常飲食無瑪薩拉不歡,萬物皆可瑪薩拉——瑪薩拉薯片、瑪薩拉麥片、瑪薩拉牛奶、瑪薩拉水果、瑪薩拉果汁……瑪薩拉甜茶是印度人的每日必飲,這種混合了香料的甜茶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瑪薩拉這個東西,偶爾吃個一次兩次挺好吃的,要是天天吃的話,中國胃一般都受不了。我在印度街頭買小吃,都會強調一句:“No spicy, no masala!”不然的話,他們最後一定會加一把瑪薩拉,這種習慣比中餐廚師撒蔥花還強大,因為瑪薩拉是不分鹹甜的。假如印度有豆花,什麽甜豆花鹹豆花都別爭了,最後肯定是瑪薩拉豆花一統江湖。
 

▲我難以想象瑪薩拉麥片會是什麽味道

 

▲印度街頭的烤紅薯,不加點瑪薩拉就不完整

 
瑪薩拉究竟是什麽?這就好像要追究可口可樂的配料一樣。印度人民在做瑪薩拉的時候隨意性極強,某個香料多放點少放點,隻是手抖一抖的差別,因此口味千變萬化,連他們自己也無從掌握。在印度餐廳裏點菜,萬萬不可憑經驗,同一個名字的菜,在不同餐廳端上來可能會是完全不同的兩盤東西。甚至同一個餐廳,你今天去和明天去,味道也可能會大不一樣。你最終能吃到什麽,全憑運氣。
 
中國人對印度飲食的第二個誤解就是他們吃東西用手抓很髒。之前就講了印度人有潔癖,這種潔癖在飲食上可謂登峰造極。首先,印度人飯前飯後必洗手,哪怕是街邊簡陋小攤,也一定會提供洗手的水和肥皂,好一點的餐廳裏都有洗手液。第二,印度人的手隻會抓自己盤子裏的東西,絕不會觸碰菜盆,所以手抓吃火鍋並沒毛病——印度人把鍋裏的東西撈到自己碗裏一定會用公勺。我們在想象手抓的時候,簡單地把手替代成了筷子,伸手在每個菜裏亂抓當然會覺得惡心了(作為比較我們中國人用的筷子,嘴巴裏咂吧完馬上伸到大家一起吃的菜裏)。第三,用手抓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且不說他們隻用右手,地道的印度人吃飯時手指不會伸進嘴裏,甚至都很少碰到嘴巴,手掌心不會沾上食物,更不可以舔手,這些技巧每個印度人從小就會學習,就跟我們學習用筷子一樣,用得不對家長會打的。第四,在從菜盆裏盛菜盛湯的時候,自己的盤子或碗不可以放在菜盆上麵,因為假如你的盤子有東西滴到菜盆裏,那麽其他人就不會再碰這盆菜。第五,幾乎整個南亞和中東,用吃飯用手抓都是主流,反倒筷子神馬的才是世界飲食文化的一個奇葩存在。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當然肯定是筷子用著舒服,這僅僅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用習慣了而已。
 
越是高種姓的印度教徒,對“潔淨”的要求越高。在過去,傳統的婆羅門什麽時候吃東西、每頓吃多少都有嚴格的要求,甚至他們隻能吃自己家裏的東西——當然這種現象現在已經看不到了。餐廳社交文化在印度是缺失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忌口,實在是眾口難調。比方說素食還分奶素和純素,不能碰奶製品就算在印度都很難找到吃的。印度還有一個耆那教(Jainism),他們不吃任何長在地下的東西,諸如花生土豆胡蘿卜。我簡直難以想象他們還能吃啥,但他們自己擺擺手不以為然——習慣了。
 
假如你有機會乘坐印度和中東出發的國際航班,會發現乘務員送餐都會特別虐,許多人都會根據其信仰和習慣預定特製餐食,不同種類的餐食不下數十種,不像中國牛肉飯雞肉麵就皆大歡喜了。印度婚禮或者家庭聚餐,一般采用自助餐製,中國和歐美那種圍坐在一起的正式聚餐在印度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印度的現代化商場裏麵,美食廣場的生意最好,堂吃的品牌餐廳就非常少。大多數餐廳賣的食物,基本上自己家裏都能做,也沒必要去餐廳吃。
 
總之對印度人來說,外麵做的東西永遠都比不上自家家裏的幹淨好吃,年輕人受西方文化影響也會喜歡吃炸雞披薩,但就跟中國一樣,這些西式快餐終究成不了主流。
 
印度有類似盒馬的生鮮配送平台,上麵東西比大賣場裏還齊全。品質肯定不如盒馬那麽高,但各位,這裏是印度,很多東西我們隻要求“有”,不要求多“好”。生鮮網站甚至還能買到進口的中國大白菜Chinese Cabbage,就是比中國貴了很多倍而已,一顆大白菜要二十多塊錢。哥印拜陀這邊的綠葉菜種類非常有限,隻有菠菜、生菜、卷心菜、白菜等幾種。印度的菜都是等到長老了才收割的,大概他們覺得菜長得越大,可以賣越多錢,當然也可能熱帶的氣候下蔬菜本身就容易長老。咱們的中國小菠菜有的不過拇指長,長到巴掌大的中國人就嫌老了,而印度的菠菜可以長到小臂那麽長,我第一次看到也是驚呆了,簡直是巨人國的菠菜。這種過度發育的綠葉菜都得要先焯水才能燒,不然會有苦味。我打算今後自己在印度種一些綠葉蔬菜,比如韭菜、雞毛菜這種。
 

▲印度的生鮮配送APP

雖然大多數東西可以在網上買,但有三樣東西我會出門在家附近買——鮮奶、鮮雞蛋、鮮肉。
 
印度是奶製品愛好者的天堂,又好又便宜。可以買得到農村裏那種未經消毒的生牛奶,2塊多一升。當然我還是比較喜歡巴氏消毒過可以直接喝的袋裝鮮奶,5塊錢左右一升,180g包裝的酸奶隻要1塊錢。印度的牛奶十分香甜醇厚,喝慣了之後回國喝上海那種20塊錢一升的牛奶感覺淡而無味。由於印度有著相當靠譜的奶品,因此印度的冰淇淋也特別好吃,在這裏我強烈建議各位如果有機會來印度,一定要吃下印度特色的手工冰淇淋Kulfi。
 
▲無比美味的陶罐酸奶,但由於物流原因,始終走不出本地市場
 
再講一下我這邊的肉類供應情況:印度這麽熱的地方卻隻有超市裏有賣冷凍肉,而街邊肉攤賣的一般都是當天宰殺的鮮肉;一些賣魚的地方有冰櫃,活殺魚在印度是肯定買不到的。哥印拜陀零售肉價的一般行情如下:羊肉30元一斤,這個羊肉價格是我在全印度見過最貴的,拉達克是20元一斤,2014年在德裏我看到市場裏的羊肉甚至隻要6元一斤。雞肉以印度這邊養殖的白羽肉雞為主,活雞7元一斤,殺好10元。有意思的是,超市裏有按部位分類的冷凍雞肉,最貴的是雞胸肉,其次是翅根,最便宜的是翅中,跟中國正好相反。按照印度人的邏輯是:骨頭他們不吃,所以不應該算錢。翅中就成了被嫌棄的對象。至於豬肉,我家附近路邊有賣,但對其安全衛生存疑,從來沒敢買過。
 
▲當年在德裏看到的120盧比一公斤的羊肉,合6塊錢一斤
 
▲超市冰櫃裏的雞肉,雞胸399盧比一公斤,翅根299一公斤,翅中翅尖139一公斤
 
牛肉要重點講一下。雖然傳說印度立法禁止殺牛(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除外),但我所接觸到的事實並非如此。我在印度這半年吃的牛肉,大概比我這輩子吃得還多。印度的牛肉實在是又好又便宜,不多放開了大快朵頤簡直對不起自己。生鮮平台上隻有雞肉羊肉,超市裏則偶爾會有水牛肉,但真正的黃牛肉通常隻在某些穆斯林社區才能買到,我在加爾各答、德裏的穆斯林社區都曾見過光天化日之下賣牛肉的場景,未曾考證那些究竟是黃牛還是水牛。可以確定的是,南印度這邊吃牛肉極為普遍。我第一次在印度吃到牛肉,便是在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的一家四星級酒店自助餐上,讓我恍然覺得南北印度好像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而泰米爾納德隔壁的喀拉拉邦,當地牛肉更是一道特色菜,飯店內供應牛肉抓飯。
 
印度教對牛的崇拜和保護,其實最早源於農業社會對耕牛這一重要生產資料的保護,中國的古代也有類似的律法,禁止私殺耕牛。法律這個東西,隨著時代的變更可以隨時修改;可印度把對牛的保護寫入了宗教,把牛進行了神化……宗教一時爽,改革火葬場。其結果就是無窮無盡的矛盾和後患。
 

▲白色瘤牛在印度教裏是濕婆的坐騎,被完全神化

 
我第一次在哥印拜陀看到公然賣牛肉的情景時,內心是驚恐的。以前印度看到的牛肉攤都隱藏在穆斯林社區裏,而那地方簡直像一個光明正大的牛肉集散中心,在車來車往的主幹道邊上有近十戶肉攤,這怎麽可能!?我起初對於牛肉的來源及新鮮度都是存疑的,但當我買過第一次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經過我鑒定,這確實是草飼的黃牛肉,在牛頭的上下顎間還能見到草料。然而就像所有印度動物的肉一樣——精瘦,幾乎沒什麽油膘,肌纖維較粗,也就是說按照正常方式燒口感會比較柴(但你也可以理解為高蛋白低脂肪)。不過呢,印度肉攤上賣肉有個特點——所有部位都一口價。大多數印度人由於家裏沒有冰箱,每次就買個半斤一斤,而我基本上十斤起買。像我這種大客戶,攤主自然給很多優待,然後我就專挑裏脊、肋排、軟骨、牛尾這種部位買。印度人不會做排骨,他們直覺地認為排骨買回去一半都是骨頭——不劃算!牛腿腱子肉才是印度人的最愛,大塊純肉多實在!像我這種買骨頭的顧客,簡直就是專門幫他們解決困難的。
 
▲有一次包餃子,讓肉鋪幫忙碎肉糜,不料他們連絞肉機都沒有,用刀剁半天
 

▲然後我就從國內背了一台手搖絞肉機過來

 

▲從此解鎖了牛肉餃子、牛肉包子、牛肉餅子等等

 
由於印度人不懂骨頭的好,棒子骨、牛板油、牛板筋、牛肚也都被當作廢棄物扔掉,全都免費問攤主索取。
 
印度年均每人隻吃3.9公斤肉(作為對比,中國是59.9公斤,美國是117.6公斤),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為拉高印度人均做出很大的貢獻。牛又那麽多,吃牛肉的人卻很少,這一供需關係對我來說無疑是利好,其具體表現就是印度牛肉賣白菜價——這裏一斤中國白菜11塊,一斤牛肉才12塊。所以在印度牛肉完全可以當作主食來吃,吃到就是賺到。
 
▲中國白菜,折算下來一斤要11塊多,誰還敢說自己“賺的是賣白菜的錢”?
 
我估算了下,在理想狀態下,如果我跟我太太兩個人很努力地吃牛肉,一個星期大約可以吃4公斤牛肉(100塊錢都不到),為了消耗這些牛肉,我得每天去健身房高強度擼鐵。算下來一年總共能吃個200公斤,人均100公斤,依然沒能趕上美國的人均消費。200公斤牛肉在這裏隻要4800元,平均一個星期不到100塊。真沒想到在印度我竟然實現了“牛排自由”,不禁內牛滿麵。
 

▲在印度做的三分熟牛排,鮮嫩多汁!

 
在中國要是這麽個吃法,大概是會吃窮的。中國的肉價就不說了,關鍵你無法確定是否安全衛生,假牛肉、僵屍肉充斥市場,所以我真心覺得自己在印度比在中國反而吃得更好。
 
我在家裏試驗開發出了各種各樣印度牛肉的做法。比如說草飼牛肉由於脂肪含量低,做厚切牛排口感很差——除非選最好的部分,簡單醃製放冰箱熟成排酸24小時以上,取出後放置到室溫,大火一分鍾內煎三分熟,那叫一個鮮嫩多汁。印度這邊宰殺的牛個頭隻比豬稍大,幾乎所有燒豬肉的辦法都可以通用:有一次買了太多的T骨牛排吃不掉,於是我索性燒了牛排版的紅燒蔥烤大排;用免費的筒子骨配鷹嘴豆熬鷹嘴豆牛骨湯,味道秒殺豬骨黃豆湯;再比如用牛軟骨來做糖醋排骨……估計再在印度這樣待下去,我很快就能寫一本書——《印度神牛的一百種做法》。
 

▲用醬牛肉、鷹嘴豆牛骨湯,下一碗牛肉湯麵

 

▲牛肉手抓飯

 

▲糖醋牛小排

 

▲酸豆角牛肉餅(酸豆角是中國帶過來的)

 
剛開始在南印度這邊吃牛肉的時候,我們頗有些做賊心虛,怕被鄰裏街坊知道會有不良影響,引發宗教矛盾。每次吃完的牛骨頭,不敢光明正大送去垃圾回收,偷偷帶出去扔灌木叢裏。後來發現,這裏吃牛肉根本不算什麽大不了的事兒,我在家燒牛肉的香味,經常把隔壁印度教的鄰居給饞哭,後來我每次都分點給他們嚐嚐。他們家的3歲的小女孩,尤其愛吃牛肉餃子,這說明吃肉雖然不是他們的飲食習慣,卻是他們的動物本能,身體是最誠實的。
 
在印度吃不吃肉,吃什麽肉,跟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社會地位都有一定關係。從地域分布上來講,在北印度,大多數的印度教徒都是純素食者。在北印度的非旅遊城市,要找一家供應肉食的餐廳都很難,肉的種類也局限於雞肉和羊肉;但在南印度,相當一部分印度教徒牛肉照吃不誤,肉的種類也更多,因為這裏的基督教徒沒有任何宗教上的禁忌。
 
我太太作為信奉藏傳佛教的拉達克人,在印度屬於少數民族。他們沒有飲食禁忌,因此我做的菜對她來說,隻有好吃和超級好吃的區別,沒有能吃和不能吃的問題。
 
從社會階層上來講,對社會地位低下食不果腹的窮人來說,肉類是一種廉價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在印度低種姓的窮人吃肉要多於高種姓的富人,因此吃肉無形中跟貧窮和肮髒聯係在了一切。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婆羅門等貴族階級,則通常是嚴格的素食者,上行下效決定了在印度以素食為貴,食素高尚而食肉墮落,真正意義上的“肉食者鄙”。於是乎,一些低種姓的人有錢之後,為了提高自己社會地位,也會選擇素食——以此將自己和其他吃肉的低種姓區分開,從而感覺自己高人一等。因此榜樣和傳統的引導作用也決定了酒池肉林式的生活在印度流行不起來。
 
▲孟買貧民窟裏的居民,在煮不知道什麽肉做的血腸,看起來非常可怕。然而食不果腹的窮人,吃東西沒有挑剔的餘地。肉在印度是被嫌棄的食物,於是也就成了窮人的食物
 
總之在印度如果你是個素食者,大家會覺得你是個潔身自好、三觀很正的人,素食在印度社會是一個加分項。盡管印度的年輕一代,這種觀念正在改變,大家都越來越不在乎,素食的道德約束力越來越弱,但總的來說,印度人普遍還是會對素食表示讚許。
 
我知道相當多的中國人很難理解素食的做法,也很難理解宗教的飲食禁忌,會用怪異的眼光審視那些素食者。我在北印度的西姆拉認識一位在當地經營中餐館的印籍華人老先生,解放戰爭期間從廣東梅縣背井離鄉來到印度,後來在印度的華人圈子裏娶妻生子。他說他兒子從小送去印度寄宿學校,在學校裏全都是素食,後來他兒子回家後便無法接受肉菜了,他怕兒子徹底變成了印度人,忘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強迫他兒子學吃肉。
 
這種事聽著不可思議,吃肉怎麽可能還要學?這是真的,我認識一些印度人,從小到大沒有見過現實中的蝦蟹,初次見到這些東西被端上餐桌,竟會被嚇得不知所措,無法想象這玩意兒怎麽可以吃,我猜想在他們眼裏的龍蝦螃蟹大概就跟我們眼裏的蟑螂蜘蛛是一樣的。飲食本身就是文化習慣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從小就長期生活在接觸不到肉食的素食文化中,肉食是洪水猛獸,素食才是人間正道,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就會排斥吃肉。
 
一切的文化和習俗歸根結底就是個人口比例的問題,當某種行為的人占大多數的情況下,這種行為就會被正名和默許,哪怕是裹小腳、女性割禮這些殘害身體的陋習,再比如抽大麻;反之則可能會被汙名化,印度這種素食國家即便隻是吃肉都自帶原罪。素食或肉食,彼此尊重就好。
 
04
【行】
 
在不少國家旅行的時候,我都會坐當地公交。但這麽多年來,我還是沒有掌握要如何在印度坐市內公交車,因為許多二三線城市根本連公交站台和站牌的標識都找不到。比如哥印拜陀便是如此,至今都不清我家附近的公交站究竟在哪兒。
 
好在印度的打車軟件十分好用,一點不比國內軟件遜色,可以選擇不同檔次的交通工具,如摩托車、三輪突突車、兩廂轎車、三廂轎車、SUV等,而且還有物美價廉的包車服務。對於外國人來說,這簡直是救我於水火之中的神器。首先,不必擔心被宰,有了APP之後我才知道自己以前花了多少冤枉錢。第二,不必再費勁兒跟不會英語的司機描述目的地位置,印度的地址往往都十分模糊,很多時候根本說不清楚。
 
我想過要在當地搞輛自行車騎,但我太太死活不肯,說印度的道路太危險。我可算是一名資深自行車友,過去每日上下班騎車往返上海的閔行和楊浦,最不怵的就是車多人雜,偏不信這個邪,覺得她小題大做。然而我後來實地騎了一下,發現印度城市騎行確實有很多安全隱患:1.車多,特別是摩托車、三輪突突車多,路上所有的車都完全不管交通法規,想怎麽開就怎麽開。2.不分車道,很多地方連人行道都沒有,人、摩托車、汽車全都擠在一起。3.路況差,隔三岔五來個坑,一會兒一條減速帶,避坑的時候指不定後麵就會撞上來一輛摩托車。鑒於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就是走鋼絲玩雜技,我跟他們顯然還是有差距。
 
將來我可能會在印度買輛車,前提是我得先拿到印度的駕照。印度是少數不承認中國駕照的國家之一,這裏國際駕照可以用,但國際駕照有兩個問題:首先,我先要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拿到一個駕照,比如中國香港地區;其次,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駕照轉成國際駕照有效期隻有一年,要每年交年費來續期。所以我還不如設法直接拿印度駕照,如果需要將來印度駕照可以轉成國際駕照。
 
那麽問題來了,要拿印度駕照有一個條件,先要有印度的身份證。印度有三種身份證:基礎卡(AadhaarCard,意為基礎、地基、根基)、選民證、護照。選民證和護照隻有入了印度國籍才能拿,基礎卡外國人也能拿,有了這個基礎卡就能夠在印度銀行開戶、拿駕照、以及辦理其他各種各樣的業務手續。但拿這個基礎卡有一個條件,我得在印度連續住滿180天,並且由當地警察局長官認證簽署。然而絕大多數簽證,最多隻允許外國人在印度呆不超過90天,連工作簽證也不能超過180天,想要合法地在印度呆180天以上,就必須要先拿到Entry VISA。而拿Entry VISA據我所知有兩個途徑——證明你是回不了自己國家的鄰國難民;或與印度人結婚。
 
我們梳理一下,外國人申領印度駕照的流程如下:1.跟印度人結婚;2.申請印度的Entry VISA;3.在印度連續呆滿180天;4.到當地警察局認證我已經呆滿了180天的事實;5.拿著認證函去辦理基礎卡的部門填表申請;6.拿到基礎卡後再去申領駕照。
 
我目前進展到2,去年十月底申請的EntryVISA至今仍在受理中……嗯,這就是印度。
 
05
【結語】
 
哥印拜陀地處西高止山脈的南部,水好空氣好,吃的東西有機純天然,沒什麽消費,也沒什麽壓力,有點像在鄉下養老的退休生活。這邊的生活成本和中國相比非常低廉,我跟我太太兩個人,每個月在印度的生活開銷,就算大手大腳地花,連房租的總支出通常也不會超過3000人民幣,因為實在沒啥可花錢的地方,可以根治剁手。在印度超過200塊錢的日常花費,都可算是大開銷。如今新冠疫情全國封鎖期間,每月開支連2000人民幣都不到。
 
雖然物質上變簡單了,也沒覺得有什麽不足,聽起來這倒像是生活原本的麵貌。印度人民真的很容易滿足,當然,說白了就是不求上進。他們被宗教洗腦了太多個世代,日子過得好也罷不好也罷,都很淡定。我們對麵的鄰居家,是一棟三層樓帶露台的小別墅,我有次跟男主人寒暄,說你家的這棟房子真nice啊!他回答說,哦,謝謝,這是神的禮物。
 
這就是很典型的印度人的生活態度,日子過得好他不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努力,反而歸功於“神靈”。可以推想,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也不會把貧困的處境歸咎於自己的懶惰,一切自有“神的安排”。從好的方麵來講,你可以說他們懂得感恩,但從反麵來看,他們碰到困難也很扯皮。
 
這麽一個佛係和尿性共存的國家,決定了印度人除了修寺廟之外,做事情很少會認真負責——寺廟修得不好,神是會怪罪的,所以馬虎不得;其他事情做沒做好,那是神的旨意,做不好說明不該做。
 
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自然啥脾氣都沒了。
 
而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場修行嗎?
 
圖文作者:隨水
資深旅行攝影師,Lightroom數字暗房講師,影像中國簽約攝影師,馬格南攝影大師班學員,攝影作品發表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等多種刊物。2012年來在印度拍攝了超過二十萬張照片,對印度社會人文有著深入了解和深刻見解。2018年與印度姑娘喜結良緣,成為史上第一個迎娶印控拉達克姑娘的中國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8)
評論
悠藍隨憶看世界 回複 悄悄話 去過一次北印度。的確很髒。但非常喜歡 尤其是對那裏的千年宗教和文化,有深深的崇拜。另外,它的古跡,包括古堡,宮殿和廟宇,都讓人過目不忘及驚歎。絕對想不到印度可以有如此讓人震撼的古跡。一點不遜色於歐洲的古堡教堂等古代藝術建築!這片土地,如你僅帶雙眼去旅行的話,是看不透它誘人之美的。帶著靈魂的嗅覺而去,就是閉上雙眼都會有千年夢牽魂遊的感覺。希望有緣再去。
悠藍隨憶看世界 回複 悄悄話 去過一次北印度。的確很髒。但非常喜歡 尤其是對那裏的千年宗教和文化,有深深的崇拜。另外,它的古跡,包括古堡,宮殿和廟宇,都讓人過目不忘及驚歎。絕對想不到印度可以有如此讓人震撼的古跡。一點不遜色於歐洲的古堡教堂等古代藝術建築!這片土地,如你僅帶雙眼去旅行的話,是看不透它誘人之美的。帶著靈魂的嗅覺而去,就是閉上雙眼都會有千年夢牽魂遊的感覺。希望有緣再去。
大江川 回複 悄悄話 真正好文。印度自有其真實。好。
林外芭蕉 回複 悄悄話 雖然文章很長,還是看完了,就說明是好文。我以前的同事大都是印度人,的確大部人都吃素。奇怪的是雖然印度人吃素,他們對蔬菜的烹飪可以說是暴殄天物。一堆糊糊在一起,搞不清到底吃的是什麽蔬菜。我們的大老板就是Jain,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但吃土豆,體型日漸龐大,我想大概和煎炸的烹飪方式有關。雖然他們用手吃飯,但每次工作餐的時候他們會顧及在場的非印度裔,也用餐具吃飯。我以前最好的朋友就是Tamil,從不吃紅肉,但吃魚和雞蛋,夫妻倆求子8年終得一子,從此便成為徹頭徹尾的素食主義者,以此還願。和他們打交道很有意思。
溫莎公爵 回複 悄悄話 難得好文。但是說到文章以外的個人選擇,那樣的生活似乎不太適於大部分職業和性格的中年以上的中國人。做到小米高管自然另當別論。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祝福!
yu178502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分享!
ZWM421 回複 悄悄話 好玩!
一天到晚想吃魚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分享,十分珍貴的信息
stapler123 回複 悄悄話 攝影師講故事很有味道。攝影師就是攝影師。
秦蘭燕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一直不了解印度。漲知識啦。
小三兒她姐 回複 悄悄話 讀得過癮, 太棒了!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這是一個上海好男人,能幹,顧家,還做一手好菜,包好看的餃子!
鈺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轉的好文!很有意思
靑樹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學到很多東西
靑樹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學到很多東西
jw2009 回複 悄悄話 沒看完就已經感到很累了。。
lani 回複 悄悄話 細致好文!這世上最多的是彼此不了解,然後是基於不了解之上的猜忌。。等等矛盾。。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