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大唐又死了一個皇帝。
此前短短二十六年的時間裏,從元和中興的唐憲宗到會昌毀佛的唐武宗,唐朝先後換了五個皇帝。他們或因沉迷丹藥,暴斃而亡,或因宦官弄權,死於非命。
大唐的落日餘暉灑落大地,暮靄之間一片淒涼,憶昔貞觀治世時、開元全盛日,連影子都抓不住了。王朝遲暮,如蹣跚老者般踽踽獨行,一步步走向沉沉的黑夜。
同一年,年逾古稀的白居易與世長辭,元和詩壇的輝煌至此終結。
▲白居易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人生的最後階段,白居易在洛陽過著退休生活,居於東南隅的履道坊,自號香山居士。
此時的白居易不複當年銳氣,詩作中逐漸萌生歸意。晚年的他自嘲為“中隱”,笑言“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遊蕩,城東有春園。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別。閑居洛陽的十幾年間,元稹走了,劉禹錫也走了,無人再與白居易唱和。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與此同時,長安和洛陽存在幾個年輕詩人的群體,他們所引領的晚唐詩壇正在悄然崛起。
白居易當然知道,有個出身名門的後生,年方弱冠就以一篇針砭時弊的《阿房宮賦》名揚天下,又曾以一首《張好好詩》感傷風塵女子的悲劇生涯,一如自己當年的《琵琶行》。
這個後生,叫做杜牧。
白居易也曾與另一個年輕人見過麵。他一組迷離朦朧的《燕台詩》讓洛陽歌女深深著迷,風靡一時。據說老頑童白居易甚至還曾對他開玩笑說,希望死後能夠投胎當他的兒子。
這個青年,叫做李商隱。
江山代有才人出,遙望天地之間,唐詩正在最後一絲光亮間綻放出絢麗的色彩。但白居易注定看不到唐詩的結局,那已不是屬於他的時代。
1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風流的杜牧在江南留下不少印記。正因如此,近代學者劉大傑一度認為,杜牧除了迷戀酒色外,別無長處。
等到杜牧將要去別處任職,牛僧孺耐心勸勉他,你還年輕,才華橫溢,如今去別的地方工作,也要注意生活檢點。
杜牧以為上司不知他沾花惹草的事情,就說感謝叮囑,可我經常約束自己,從不胡來。
牛僧孺見他不認賬,命人取來一個大簍子,裏麵一張張紙條,清楚地寫著杜牧哪一日在哪一家過夜。杜牧一看,慚愧不已,當即拜謝。
其實,杜牧也有政治抱負。
文中直言不諱地指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少年得意的經曆,養成杜牧豪放華麗的性格。他的人生狂放而不放蕩,詩歌風流而不下流。
這些佳句傳頌千古。
《泊秦淮》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更是哀歎國勢日衰,晚唐當權者若仍醉生夢死,國家必然危險。
燈紅酒綠中,杜牧仿佛已經看到大唐王朝的結局。
漢學家宇文所安說,杜牧是遲來的李白,一位炫耀而神采十足的詩人,卻轉向內心和憂傷。
張祜《宮詞》(其一)
風流才子的好友,必有浪子。
張祜是一位職業詩人,備受大眾追捧,被譽為“才子之最”,卻不為官場所容。
這是說,張祜的詩純屬雕蟲小技,如果陛下任用他,恐怕會敗壞朝廷的風氣。元稹之所以這麽反感張祜,隻因其嗜酒狎妓、放蕩不羈的行為惹人反感。
從此,張祜求仕屢屢碰壁,幾次赴京應舉也都徒勞而返,不得已終身以處士自居。
後來,他的詩卻陰差陽錯地傳入宮中。
杜牧極愛吟唱這位友人所寫的《宮詞》,他曾寫詩盛讚張祜“可憐故國三千裏,虛唱歌詞滿六宮”,“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據說唐武宗死時,宮中一位孟才人為其歌唱《河滿子》一曲,聲調淒咽,聞者涕零。數日之後,孟才人悲傷過度,腸斷而死。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張祜將這一淒絕的故事化作詩歌。
此詩深受宮女喜愛,在大明宮中傳唱。她們唱的是自己無可奈何的人生,幽居宮中數十年,在漫長的等待中耗盡了韶華。
其實,她們在宮中的命運就像此時的大唐,再也不複當年“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氣象。
李商隱《夜雨寄北》
晚唐的詩人似乎總是心懷惆悵,一如烏煙瘴氣的晚唐亂象。
李商隱曾說,自己“年方就傅,家難旋臻”。
李商隱不到十歲就失去了父親。那時,身為長子的他親自把其父的棺柩送回河南的老家。回到家鄉,卻發現那裏沒有他的“戶口”,一時陷入“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的困境。
守孝三年後,李商隱還要想辦法奉養自己的母親,於是“傭書販舂”,一邊打工,為人抄寫、舂米,一邊孜孜不倦地苦讀。
所幸,李商隱遇到了貴人。
萬萬沒想到,開成三年(838年),李商隱在進士及第的第二年前去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處任職,被招為女婿,從此身陷黨爭的漩渦中。
牛李黨爭中,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屬李黨。一邊是恩主,一邊是嶽父,李商隱夾在其中,左右為難。令狐楚不再對其施以援手,王茂元在世時也沒有助李商隱晉升。
更何況,李商隱還是個極具正義感的直男,兩邊都不討好,對人褒貶隻看其本身,無論對方是牛黨還是李黨。這就使得兩黨的人都不把李商隱當同誌。
仕途一落千丈的李商隱不得不四處奔波,又在流浪生涯失去了愛妻王氏。
大中五年(851年),39歲的李商隱前往四川任職,寫下這首《夜雨寄北》。然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卻成為一個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
據學者考證,在李商隱入川的當年春夏,王氏不幸病逝,她沒有讀過《夜雨寄北》,也等不到與丈夫的團聚。這個出身富貴人家的女子,生前始終在悉心照料家庭,支持著失意的丈夫。
李商隱的詩大多晦澀難懂,其中一首將朦朧美運用至極致的《錦瑟》成為其最難索解的作品之一。關於其解讀,有蘇東坡的詠物說、錢鍾書的詩序說、王蒙的混沌說,還有清代朱彝尊的悼亡說。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
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杜牧去世的三年後,李商隱去世前幾年,科舉考場上爆發出一件驚天醜聞:當年考試題目被提前泄露,一個考生被發現雇請槍手代考。
溫庭筠是沒落貴胄出身,《新唐書》稱其“工為辭章,與李商隱皆有名”,時稱“溫李”。
溫庭筠才思敏捷,自己雖屢試不第,倒是經常在考場上幫別人救場。每次應試,題目要求押官韻作賦,他在思考時兩手相拱,每次叉手寫成一韻,八叉手而成八韻,人稱“溫八叉”。
溫庭筠恃才傲物,甚至連宰相令狐綯(令狐楚之子)都敢得罪。
據史料載,唐宣宗是《菩薩蠻》這一詞曲的“歌迷”。令狐綯投其所好,私下請溫庭筠代替自己填一首《菩薩蠻》進獻給唐宣宗,並承諾給他豐厚的待遇。
如此大筆生意上門,溫庭筠自然欣然同意。隻是令狐綯再三要求他不能泄露出去,溫庭筠竟然把這八卦傳得路人皆知,到處炫耀。
令狐綯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後來令狐綯在審查溫庭筠進士資格時,特意給他一個“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的評語。
在仕途受挫後,溫庭筠常流連於風月場,終成一代詞宗,作品多綺羅脂粉之詩詞,被譽為“花間鼻祖”。
絕望的尋歡,籠罩著死亡的陰影。
魚玄機《贈鄰女》
晚唐詩壇有一次命運的邂逅,是正值豆蔻年華的魚幼微與溫庭筠的相遇。
魚幼微出身娼門,自幼富有才名。溫庭筠惜其才情,主動做魚幼微的文學啟蒙老師,生性豪放的他絲毫不顧及其出身卑賤,傾盡心力教授,兩人常有詩篇往來,傳為佳話。
後來,在溫庭筠的撮合下,魚幼微嫁給狀元李億為妾。本是一段美滿姻緣,卻成為魚幼微悲劇的起點。
李億深愛魚幼微才貌雙全,與她度過一段和諧美滿的生活,但李億正妻一直嫉妒魚幼微受寵,對其百般刁難。
魚幼微自嫁入李家後,備受李億夫人欺淩。懦弱的李億顯然更在乎正妻家的權勢,22歲的魚幼微最終被負心郎無情拋棄,被迫前往京郊鹹宜觀出家為道,從此改名魚玄機。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魚玄機大膽坦率的譴責道出了男權社會中無數女性的不幸遭遇。
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黃巢《不第後賦菊》
魚玄機為情所困的那些年,黃巢正在謀劃幹大事。
黃巢不是詩人。他以販鹽為業,年輕時也曾一心求取功名,屢次應試進士科,卻名落孫山。
有的人落榜,悻悻然感慨自己是loser,黃巢這憤青卻從不懷疑自己的實力,隻相信是製度的問題。於是,他寫下一首《不第後賦菊》,滿懷憤恨地離開長安。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已成為鹽幫首領的黃巢率眾響應王仙芝起義,轉戰於山東、河南一帶。
黃巢恨唐朝恨到骨子裏,一定要把大唐往死裏打。當王仙芝想接受招安時,黃巢痛斥老大革命立場不堅定,說:“當初我與你共立大誓,橫行天下。如今你自己去做官了,那咱們手下這幫兄弟咋辦?”
王仙芝戰死後,黃巢被推舉為王,號“衝天大將軍”,集結起義軍擺脫唐軍圍剿,率軍南下廣州。
唐軍將領高駢派兵緊追不舍,起義軍損失慘重。恰逢那年嶺南大疫,死者十之三四,起義軍命懸一線。
黃巢不愧是經商出身,想辦法賄賂了高駢部將大量黃金,懇請唐軍手下留情。高駢竟然相信起義軍行將潰敗,上奏朝廷稱叛亂不日將平定。朝廷心很大,竟遣散了一部分平叛軍隊。
起義大軍在嶺南得以喘息,黃巢趁唐軍懈怠、淮南空虛之機,大舉北伐,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城池盡陷,一度壯大到百萬之眾。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唐都長安再一次陷落!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黃巢帶兵進入江浙時,將有“間氣布衣”之稱的皮日休招至帳下。
皮日休出身寒微,求取功名的一大初衷是為了民生疾苦。
高中進士的次年中秋,他東遊至天竺寺賞桂,曾寫下這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意氣風發時的閑適之情溢於言表。
但是,如此閑情卻是一種奢侈。
盡管考中進士,皮日休卻一直擔任位低祿少的小官,親眼見官吏魚肉百姓,朝廷腐朽不堪。
心憂天下的皮日休,將憂慮和憤懣化作文字,他曾自述:“賦者,古詩之流也。傷前王太佚作《憂賦》;慮民道難濟作《河橋賦》;念下情不達作《霍山賦》;憐寒士道塵,作《桃花賦》。”
作為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皮日休曾批判道:“金玉石,王者之用也。”
他認為,正是因為統治者貪戀金、玉,才使世人視之為寶。其實,真正珍貴的並不是財寶,而是粟、帛,“一民之饑須粟以飽之,一民之寒須帛以暖之,未聞黃金能療饑,白玉能免寒也”。
在蘇州,皮日休和誌同道合的好友陸龜蒙唱和。魯迅先生說,在晚唐亂政下,他們“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塌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
或許正是為了天下,皮日休才參加黃巢起義軍。黃巢敗亡後,皮日休下落不明,或說因故為黃巢所殺,或說為避禍流落江南。
王仙芝、黃巢起義曆時將近十年,之後,唐朝已名存實亡,隻苟延殘喘了23年。
羅隱《蜂》
憤青黃巢因一時不順,舉兵在天下大鬧一場,同樣在科舉之路曆經坎坷的羅隱為入仕努力了一輩子。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寫下這首《蜂》托物言誌,背後卻是“十上不第”的尷尬。
羅隱十次應試而不第,據說有一個原因是其相貌不佳。
宰相鄭畋的女兒在讀完羅隱的詩後,一度成為他的“死忠粉”,自稱非羅隱不嫁。
有一回,羅隱前去拜見鄭畋,這位相府千金躲在簾後偷看。羅隱的容貌映入其眼簾,給她極大的視覺衝擊。
等到羅隱離去,鄭畋之女發誓一輩子不再讀他的詩,連他同鄉的詩也不能幸免(“終身不讀江東篇什”)。
這真是個看臉的時代。
羅隱吃了製度的虧,卻一生不忘對唐朝的忠誠。
韓偓《惜花》
前文提及的李商隱,曾以“雛鳳清於老鳳聲”誇讚當時隻有10歲的外甥韓偓。
韓偓沒有辜負姨夫的期待,在大唐末年的詩壇開創了“香奩體”,搭上唐詩的末班車。
唐昭宗年間,朱溫入朝,專橫跋扈,滿朝皆驚。
一次,朱溫和宰相崔胤在宮廷宴會期間議事,殿上眾臣都識趣,避席起立,隻有韓偓一人端坐不動,稱“侍宴無輒立”。
朱溫見狀,頓時火冒三丈,怒斥韓偓無禮,又知道他為昭宗所寵信,欲置其於死地。幸虧有大臣勸阻,韓偓才免於一死,隻是被貶離京。
韓偓離開長安後,唐昭宗左右更無親信之人。
天祐元年(904年),昭宗為朱溫所弑,唐朝進入倒計時。
古今學者多認為,韓偓的《惜花》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是他在朱溫篡位之時所作的諷喻詩。
“眼隨片片沿流去”,說的是君民四散飄零;“恨滿枝枝被雨淋”,說的是唐朝宗室被殺。
清人吳喬評價,韓偓以這一首《惜花》詩即可躋身唐代大家的行列(“韓偓《惜花》詩,即大家也”)。
韋莊《台城》
詩人韋莊深知大唐王朝中興無望,以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台城》道出往事如夢,繁華易逝,唐王朝也注定隨風消逝。
年近六十才得中進士的韋莊,也是大唐隕落的見證人。
黃巢攻破長安時,韋莊與親人失散,流落江湖。他將所見所感寫作一首《秦婦吟》,這是唐代長篇敘事詩的又一座豐碑。
全詩痛訴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
當朱溫篡權時,對朝中局勢心灰意冷的韋莊早已不在長安。半生經曆兵荒馬亂的他,遁入巴蜀之地,投靠西川節度使王建,隻求歲月靜好,不再遭遇兵燹之災。
天佑四年(907年),唐朝滅亡。
韓偓在四處漂泊之後,在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邀請下入閩。
然而,王審知向朱溫納貢稱臣,讓韓偓極為反感,他到泉州城郊自建房舍隱居,號玉山樵人,從此不問世事。在朱溫篡唐多年後,韓偓仍然不用後梁年號,以唐臣自稱。
為功名奮鬥了一輩子的羅隱,在55歲那年東歸吳越錢鏐幕下。
唐朝滅亡前夕,朱溫籠絡各藩鎮勢力。此時,羅隱卻向錢鏐進言,勸說其舉兵討伐後梁。大唐從來沒有給過羅隱一個肯定,可在王朝傾覆之時,他仍堅守道義,隻求帶兵北歸,討伐反賊。
朱溫篡唐,韋莊卻“以兵者大事,不可倉卒而行”,力勸本有意興兵討伐的王建不可輕舉妄動。
王建遂在蜀中稱帝,建立政權,史稱“前蜀”。韋莊被委以重任,前蜀法度多出自其手。
除了作詩,韋莊亦擅長作詞,與溫庭筠同是花間派詞人的代表。晚年在蜀地,韋莊的主要創作都是詞。下一個王朝,是屬於詞的時代。
曆經初唐的萬象更新、盛唐的雄健氣勢、中唐的百家爭鳴、晚唐的華麗謝幕,一個屬於詩的時代就此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