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
作者檔案
趙東明,生於1957年6月,童年挨過餓,少年失過學,隨父母下放到農村。1976年12月入伍,曾任軍區報社編輯,退役後做企業管理工作,退休後致力於文革曆史研究。
我們那個時代,不僅有澎拜和豪邁,還有不可告人的暗流和不堪。
“黃歌”是那個時候的暗流。雖然不能說洶湧,但也成不可扼止之勢。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讓我心馳神往,你想啊,悠揚的旋律中流淌出"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旁邊樹葉沙沙響??"還有"祝福你,好姑娘??"那種誘惑絕對勝過現在的佛跳牆。
我就想,我生錯了地方,因為我特別留意尋找我所居住的那個城市的郊外,沒找到。出了城就是菜地,路邊相隔數百米就是大糞坑。上麵是一層硬蓋,硬蓋下麵是稀稠的糞湯,我們學校的一個女同學掉了進去,撈上來後惡臭不堪。越是這樣,我就越是向往莫斯科,向往它的郊外,向往身邊坐著好姑娘,向往樹葉沙沙的響。於是就獨自低聲吟唱,時不時的還要東張西望,作賊一樣。
那個時候,不僅有“黃色歌曲”,還有“黃色樂器”,吉他便是一種。一天,我看見幾個公安和幾個群專(群眾專政)人員,押著兩個彈吉他的人在美麗的鬆花江畔遊街示眾。那兩個小子的小白鞋的鞋帶被抽掉,遢邋著;兩條瘦腿褲子褲管被剪開,成了兩片隨風飄蕩的布片,像殘破的旗幟;被摔斷的吉他被他倆一個抱在懷裏,一個扛在肩頭,琴斷絲連,斷掉的那一截像死孩子的胳膊悠蕩著??
大概是在1970年或1971年間,我家下鄉在農村,大隊來了"鬥批改"工作組,其中有一個穆叔,歌唱的好。一天,他給貧下中農社員同誌們唱了一首《草原上的紅衛兵見到了毛主席》。貧下中農社員同誌們沒聽夠,鼓動他再唱一個。他抖擻精神,說給大家唱一個沒聽過的。說罷,他左右兩手十指相扣,放在右肋下,丁字步站立,側身成四十五度角,清理過嗓子之後開唱。
啊!那旋律一掃鏘鏗豪邁之風,纏綿入耳,那歌詞雖然聽不大真作,卻也絲絲入扣,滲入心田。我哥有這方麵的天賦,他纏著穆叔學了一個晚上,就駕輕就熟唱開了。我聽了幾遍,也會了。歌詞是這樣的:"青春將殘,美夢難緣,逝後依戀、依戀??"
前兩天,我在百度搜了一下,居然發現這首歌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情歌《惜別》,文革中被黑龍江的知青改編成了穆叔唱的那樣。很快,穆叔被要求進步的知青告發了。他的角色大反轉,由一個"鬥批改"工作隊成員變成了"鬥批改"的對象。罪行是用“黃歌”腐蝕貧下中農。他離開的時候,沒有馬車送,一個人蔫頭耷腦地扛著行李,消失在村口大路的盡頭??
我們那個時代,偷偷摸摸的東西除了“黃歌”,還有“黃書”。那個時候的“黃書”有明顯的外部特征,破皮卷邊,掉頁發黑發黃。既便是這樣,依然被傳來傳去。
我記得我讀“黃書”中有一本是《苦菜花》,那裏的娟子是一個發育正常的山東姑娘。馮德英在寫她的相貌身段時,說了實話,說她胸脯飽滿,情緒激動的時候,一起一伏。雖然是寥寥幾筆,讓我是頭暈目眩,渾身燥熱。特別是她和那個叫什麽泉的區委書記眉來眼去??撲到他的懷裏??更是讓人百看不厭。
還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雖然算不上“黃書”,但是其中保爾與冬妮婭的故事比《苦菜花》還“黃”。那裏有一個情節,冬妮婭摟著保爾撫摸他亂蓬蓬的卷發,保爾卻像死狗一樣躺在那裏一動不動,接下來什麽也沒有發生。既便是這樣,卻依然扣人心弦,讓人心動不已。
現在想來,那個時候,關於性的啟蒙,就是從那個時候,以那樣的方式開始的。這些東西雖然拿不到台麵炫耀,但卻是我們生命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