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1946年10月,燕京大學進步學生組織“甘霖團契”部分成員在北京海澱照像館留影,後排右六為蔡公期。
1941年9月2日傍晚,全體新生集合在臨湖軒草坪上,65歲的司徒雷登帶領各院院長,與399個新生一一握手,對著學號用中英文準確地一一叫出名字。
18歲的蔡公期走到司徒雷登麵前時,既興奮又緊張,不知道該怎麽用英文回應,結果司徒雷登與他握手時用中文說:“蔡公期,你好,歡迎你!”後來,蔡公期在上世紀50年代擔任了北京市第二中學校長,也要求自己開學時要叫得出所有新生的名字。
1946年,司徒雷登於北京燕京大學校園行政大樓前。
司徒雷登在開學致辭時說:“今後四年,我將和你們生活在一起,希望你們發揮智慧去探索宇宙的真理,追尋自由,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這就是要你們永遠記在心中的校訓: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我們的校訓中間是沒有逗號間隔的,並不是遞進關係,而是平行關係,同等重要。”蔡公期說。
1962年9月19日,86歲的司徒雷登在華盛頓辭世。按照他的遺囑,遺體火化。
火化並不符合基督徒的傳統,但是為了便於歸葬,司徒雷登選擇了火化。他在遺囑裏說:如有可能,我的骨灰應安葬於中國北平燕京大學之墓地,與吾妻遺體為鄰。
司徒雷登的骨灰長期存放在遺囑執行人傅涇波家中,時而有在美國的燕大校友前去吊唁。
1986年6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同意將司徒雷登的骨灰以燕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安葬在燕園臨湖軒一帶。
1987年4月,燕京大學西語係校友國仲元由教育部借調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教育處工作,他經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司徒雷登的骨灰歸葬。
國仲元是1949年進入燕大的,當時的燕大校長已是陸誌韋。國仲元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在學校時沒聽說過司徒雷登,是後來才知道這位老校長的。
也就在這時,司徒雷登骨灰歸葬之事發生了一些變化。外交部向駐美大使館發出指示,要求此事“暫緩辦理”。
直到2006年,又有了將司徒雷登骨灰改為安葬杭州的計劃。
最初,大多數燕京校友並不讚同歸葬杭州。但經討論,大家逐漸認為,杭州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還有他父母的故居,長眠在出生之地也有充分的道理,而且這是歸葬最快捷的途徑。最後,燕大校友會表示讚同。
2008年11月17日上午10時,司徒雷登骨灰歸葬儀式在杭州郊區安賢園舉行。
那是一片很大的陵園,樹木繁茂、風光秀麗。美國駐華領事館領事雷邁可手捧司徒雷登的骨灰盒,輕輕交給燕京校友傅履仁。這是個閃閃發亮的黃銅製骨灰盒,正麵刻著: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
燕大校友會代表、副會長蔣彥振走上前去,和傅履仁一起,雙手捧起骨灰盒,輕輕放進墓穴。
蔣彥振把一束潔白的百合花放在擺滿了花圈和鮮花的墓碑前,說:“老校長,您安息吧。”
時任燕大校友會會長魏鳴一談起司徒校長不勝唏噓。魏鳴一小時候就知道有個美國校長司徒雷登,知道他生在中國,知道他到處募捐建校。又是若幹年,才逐漸看懂一個熱愛中國、博學多才、奮鬥育人、和藹可親卻被政治漩渦湮滅的長者。
他說,“我們現在都在晚年,生活無憂。司徒的晚年呢?癱瘓在老秘書家裏苟延殘喘!”這讓他覺得,情何以堪。
安葬儀式後,在他心中,終於可以將此事放下了。
司徒雷登在杭州的墓地,後麵是雜亂的居民樓。
本文節選自《燕大百年:唯願“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長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