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
《人 生》(侯國民 插圖)
路遙:黃土的兒子
王安憶
去陝北是我難忘的經曆。我手裏捏著一捆路遙給我的“路條”,然後乘上風塵仆仆的班車,就這麽上路了。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陝西電視台正在播放根據路遙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我們走到哪裏都能聽見人們在議論《平凡的世界》。每天吃過晚飯,播完新聞,毛阿敏演唱的主題歌響起,這時候,無論是縣委書記,大學教師,還是工人,農民,全都放下手裏的事情,坐到電視機前。假如其時我們正在與某人說話,這人便會說:等一等,我要去看《平凡的世界》。去陝北的路線,是路遙為我們策劃,他說你們先乘班車到黃陵,找到縣委書記,然後他會送你們去延安,再到延安大學找到校長,他將安排你們去安塞、綏德、米脂,再北上榆林。他寫好一封一封的信,讓我收好,意思是有了這些信就不必發愁了。後來的事情證明果然如此。我們到了任何地方,隻要出示路遙的信,便無一例外地受到熱情的接待。除去從西安到黃陵這一段路程,我們再沒有乘過班車,全是由路遙的朋友們用小車一站送一站,接力賽似的。他們說,我們不管你是誰,隻知道是路遙的朋友,以後你們倘若寫信來,隻要寫上路遙的朋友。他們中間大多是一些基層的幹部,與文學無關,對於他們來說,全世界的作家隻有一個,那就是路遙。他們是以那種驕傲又摯愛的口吻說:我們的路遙。
我去陝北,是和我的好朋友、上海一家雜誌社的記者林華同行。像我們這些城市裏生、城市裏長的人,我們生活在一個再造的世界,我們與自然已經很隔膜,書本是我們的好夥伴。我們特別善於從理論上去了解生活和對待生活,我們把生活也看成是書本那樣的再造的自然。這其實使我們損失了許多,這損失主要在於和自然的情感。我們總是通過媒介去和自然發生關係,城市裏到處是這一類的媒介,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大媒介。我們的情感漸漸地變成一種形式,它來源於我們的理性認識,而不是感受。我們的頭腦還不錯,心卻漸漸麻木。當我們聞說陝北的貧困閉塞之時,就對路遙提出這樣一個科學大膽的建議:為什麽不把人們從黃土高坡遷徙出去?這話其實是刺傷了路遙的心,他呈現短暫的一怔,然後臉上露出溫和寬容的微笑,他說:這怎麽可以?我們對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時候,走在山裏,滿目黃土,忽然峰回路轉,崖上立了一枝粉紅色的桃花,這時候,眼淚就流了下來。
後來我們親眼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總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條疏朗,那點點粉紅幾乎要被洶湧澎湃的黃土顏色淹沒。黃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藍,似乎專為了照耀這黃土,使這荒涼更加觸目驚心。我不明白在這樣荒涼蒼茫的土地上,為何能迸發出如此姣嫩的粉紅桃花。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純潔如處子的情感,用盡全力,開放了花朵。如果沒有路遙的提示,我們不會注意到它,它從黃土與藍天的濃鬱背景上隻是輕描淡寫的一筆,而它是路遙眼中永遠傷及心肺的景色。
我們去到陝西的日子,還是作協裏興起“算命”熱潮的日子。這一種熱鬧景象之下總有那麽一股頹唐之氣,這是一個令人深感茫然的年頭。新時期文學走過最初的蓬勃的道路,來到前不見去路、後不見來路的叫人困惑的中途。我們以真摯單純的情感為動力的文學的童年時期已經過去,我們有一種感情抽空、精疲力盡的感覺。這又是一個八方來風的時期,世界文學藝術的各種潮流與思想撲麵而來,幹擾著我們的判斷力,平添一股懷疑的空氣。陝西作協的“算命”熱潮,其實是這個時期整個文學的一個心靈景象。如陝西這樣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地方,算命的方式形形種種,連“易經”這種高深的玄學,都為一般人所普遍掌握,令我們目不暇接。不得已我們也隻得亮出兩招,來與他們抵擋一陣。我們的算命方式帶有洋務派的麵目。據稱來自弗洛依德,其實是一種心理測驗。我們讓被測算的對方迅速報出一隻動物,然後報出由此動物所想起的形容詞,報完一隻動物,再報一隻,一直報三隻為止。我們說第一隻動物的形容詞是你對自己的描繪;第二隻動物的則是別人對你的描繪;第三隻卻是實際上的你自己。我們看出路遙接受這測試是出於不使我們掃興、帶有捧場的意思。他臉上帶著溫和寬容的微笑,像一個聽話的好學生,一一回答我們的提問,然後耐心地等待我們破譯。當我們說到第三個動物的形容詞其實意味著實際上的自己的時候,路遙不由“哦”了一聲,臉上的笑容消失,眼神變得嚴肅了。我記得路遙第三個想到的動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勞一類的字眼。這遊戲中還有一個問題,涉及到對死亡的態度,我已經忘了路遙的回答。這時候,我們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問題會真的降臨到我們麵前。
有一日,我們在當時的《延河》主編白描家,做著另一種算命的玩意兒。推門進來一個人,瘦長的個子,背著手,背微駝,他說:喲,來客人了?就走到我們跟前。他就是鄒誌安,他是作協院裏眾多“神算”中的“神算”。白描見他來,便謙恭地讓出位置,讓他來解釋我們的命。我們的命是像拆字又像破譯密碼一樣從一本書上抄寫下來。鄒誌安是一副當然權威的樣子,一字一句地描繪著我們的前程。算罷,他對我說:你的額頭長得好,你的好運全在這額角上了。他又詳細分析了一下這額角的位置,意思是如果失之分毫便差之千裏。鄒誌安給我一個鄉間知士的印象,他是那種含而不露的智慧,他心裏一切明白如鏡,麵上卻一派憨拙。第二天早晨,鄒誌安到招待所來敲我的門,說要請我們去吃羊肉泡饃。坐在小吃鋪裏,我們瞎聊天,問他:“您幾歲了?”我們上海人問人歲數,無論對方長幼都問“幾歲”,顯得很不嚴格,也不規矩。聽了我們的問題,鄒誌安並不作糾正,很懇切地說:“我三歲”。緊接著,我們又一次出語驚人,我們說:“您五十了吧?”他謙和地微笑道:“快了。”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其實是六六屆高中生,這年四十三歲。他說他當年去上海串連的情景,一下火車就生病送進醫院,他至今還記得護士為他量體溫時的那句上海話,模仿得惟妙惟肖:三十九度三! 對上海的又一個深刻印象是麵包。串連站發麵包時,他用褲子紮了褲口去裝,裝了整整一褲子。他以調侃的口吻說這些,這場麵有一種叫人難過的地方,即便是輕浮如我們也笑不出來。他的超過實際年齡的蒼老也叫我們沉重,可那時候我們並沒想到死亡會來臨。吃完羊肉泡饃,他和我一同慢慢走回作協院子。他背著手,就像一個老農。這時太陽升起了,照進院子,照在他的瞼上,他微微眯縫起雙眼。這一個場景一直在我眼前,有一種無聲無息的哀傷在冉冉升起。他走在被院牆隔成的陽光的格子裏,有一點茫然似的。他與我道了別,又原地站了一會兒,才向他住的那幢樓走去。後來,當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我就老想起他站在院子的陽光方格裏的情景,這給我一種竭盡全力的印象。是的,竭盡全力。
我們臨走的那天晚上,路遙發火了。那是在西影廠食堂裏,莫伸請客,也算為我們辭行的意思。飯桌上,不知怎麽說起某些前輩經曆一生沉浮,到末了卻還放不下名與利這兩件東西,為他們深表遺憾。說到此時,桌上有一位朋友,指著路遙、莫伸和我這些所謂青年作家說道,你們先別說這些話,到時候你們也會變成這樣,這是自然規律,誰也過不去。我和莫伸聽了這話,雖有異議卻還能保持沉著應對的態度,不料路遙卻陡地站了起來,說道:不,你說的不對,人和人不一樣!那位朋友卻堅執不移,連聲說:就是這樣的!路遙再一次對他說:人和人不一樣。可他不聽路遙說,路遙便去扯他的袖子,一定要他聽,他說:人和人不一樣,我小時候沒穿過褲子,這怎麽一樣?那朋友就是不聽路遙的,隻是說:走著瞧吧!這一回路遙是真的動怒了,他恨不能立刻就證明自己,可是語言顯得那麽乏力。這是我唯一一次聽路遙大聲說話,我不能理解的是,這一句類似戲言的假設為什麽會傷了路遙的心,他竟會如此激動,而他那句“我小時候沒穿過褲子”的似乎有些辭不達意的辯白卻叫我一直痛心著。在後來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路遙無法向人們證明這一點了。路遙無法從容走完人生,向人們證明這一點了。他還來不及老,便走了。
據說路遙和鄒誌安在病重時節都流過淚,表示出不甘心的意思,這真是叫人痛斷腸了。他們都是在四十不惑的日子裏辭世,遠沒抵達知天命的年歲。不惑其實是最叫人痛惜的,一切都已明澈如水,什麽都騙不了他們。是他們智慧最清明的時候,是他們生命力最富理性的時候,他們正走向通達最深哲理的路途中,走過去,便是真諦。而他們卻中途夭折,這帶有一種強奪的意味,一種生剝活扯的意味。
我永遠忘不了我們行走在黃土溝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縫,崖上的桃花在遙遠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遙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蕩了。我想他其實從來不是在稿紙的格子裏寫字,而是在黃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學這兩個字去命名他的勞動是太過輕佻了,那其實是如同“人生”一樣艱辛的跋涉。據說,鄒誌安在臨終的日子裏,曾經說過,文學這東西對於我,已經是個怪物了。我想他這話實在說得對極了,也傷心極了,這句話其實道出了文學的虛假的真諦。人生是這樣沉重壓頂,白紙黑字算得上什麽? 路遙和鄒誌安相繼去世,給文學染上一層哀絕之色。生命就像是一場阻擊戰,先是祖一輩的倒下,然後是父一輩倒下,現在兄長一輩的也開始倒下了。我們越來越失去掩護,麵對著自然殘酷的真相,有人已經嘔盡心血,我們還有什麽理由做遊戲?其實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黃土凝成,綠地隻是表麵的裝飾。這個世界上裝飾是越來越多,將真相深深掩蓋。其實,破開綠地,底下是黃土;風刮起黃土,底下還是黃土,路遙,我們都是黃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