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兩副白骨的愛情故事(ZT)

(2019-12-23 14:30:53) 下一個

胡素秋終於和自己的丈夫合葬了,在昆明醫科大學裏,在他們新的講台上。

他們都是雲南省醫學領域的著名教授,胡素秋專攻婦科,丈夫是神經外科奠基人。

2005年,丈夫去世,遺體被按照生前遺願捐獻,骨骼會陳列在昆明醫科大學裏。2015年,胡素秋追隨丈夫而去,也同樣囑咐過把遺體做成標本。2019年9月25日標本製成,她和丈夫以骨骼標本的形態,又站在了一起。

他們的故事要從上個世紀說起。

軍長女兒和寒門小子,胡素秋和李秉權的相愛,簡直是瑪麗蘇小說的原型。胡素秋是胡瑛上將的女兒,她父親是朱德的金蘭兄弟,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國戰爭,曾經當過38軍軍長和雲南省代主席。作為軍長的千金,胡素秋從來都不缺追求者,什麽貴族世家,什麽富豪大亨,還有留過洋的碩士都紛紛向她家提親,但胡素秋統統看不上眼,因為她從小性格反叛,最討厭媒妁之言。

隨後,在雲南醫學院讀書期間,她邂逅了李秉權。和向她求婚的公子哥兒大為不同,李秉權出身貧寒,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哥哥嫂子把他供養上完高中,他自己考上醫學院後,靠貸款讀完了大學。

根據胡素秋說,丈夫讀書非常努力,“當時的雲南大學學生圖書館晚上10點就關門,教室晚間又不開放。他就天天晚上和同學去青雲街蹲茶館看書學習,買不起茶就買一杯白開水。

迥異的經曆和共同的夢想,兩個人的命運被牢牢地牽係在了一起。胡素秋在她的自述裏說:“我選中李秉權,是愛慕他的貧賤不移、自強不息、勤學刻苦、努力鑽研,而且對我一往情深。

李秉權向胡素秋求婚了,禮物是一支派克鋼筆,花了他一個月的工資。而這支鋼筆,胡素秋珍藏了67年。

出生在20年代初,他們的青少年時代都經曆戰火,也目睹了國家被日寇侵略的民族災難。

畢業後,他們先後進入雲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成為新中國首批醫師,李秉權在放射科,胡素秋在婦科。

從此,他們就沒有再離開過自己的工作領域。

李秉權作為新中國培養的首批神經外科醫師之一,在無專門病床、無固定助手、無開顱專科器械設備、無專科護理的情況下,與同仁們創立了雲南第一個腦係科,被人稱為雲南“開顱術第一人”。

國內的“人體大腦半球切除術”、“經顱中窩硬腦膜外進路麵神經移植術”、“顱骨大骨瓣切除並腦室外引流聯合減壓法”都是他首次開創,曾立解放軍一等功。

胡素秋是婦科專家,她不僅在本院婦科發揮“台柱子”的作用,一生兢兢業業,退休後還堅持門診直到85歲。她當過婦女代表、人大代表、先進教師,還編寫了《婦女更年期衛生》一書。

兩個人同為醫生,根據他們的子女回憶說,自己小時候一直過著一種很“奇特”的生活。

大女兒十歲就成了家裏掌櫃的,管錢、管工資、管糧本油本;孩子放學,爸爸媽媽就把他們接回醫院,第二天直接從醫院去學校;一家人吃飯幾乎都在食堂,連年夜飯都是在食堂吃的;偶爾爸爸媽媽能一起吃一次飯,都是在討論病人,吃完飯後又一起鑽進書房,學術討論去了。

忙碌的工作不僅讓他們無暇顧及家庭,也同樣顧不上彼此。

胡素秋腹部動了三次刀,李秉權都沒能守在身邊,因為他也有重要病人要搶救,內科也不是他擅長的領域。

而妻子腦出血時,70歲高齡的李秉權拿起了手術刀,親自把她從鬼門關搶了回來。

退休後,兩位老人一起做了個決定:百年後,要把自己的遺體捐獻出來。

剛得知這個消息,他們同樣是醫生的兒子很難接受,畢竟中國人講求入土為安,把遺體捐出來,子孫怎麽拜祭,在哪緬懷呢?

可是李秉權心中,標本對醫學生的意義是重大的,他們上大學時候的標本實在太少了,隻能和同學一起,去圓通山亂葬崗找無名屍骨。

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日軍襲擊昆明之時,聽著刺耳的空襲警報,他們支盆、生火,把撿來的屍骨烹煮、消毒後晾幹,製成骨骼標本,對照筆記學習。因為吃過捉襟見肘的苦,所以他更懂得骨骼標本的意義。

李秉權說:“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死了以後也要拿這身‘臭皮囊’為醫學做一些貢獻,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後,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後,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學使用。

2005年李秉權去世,兒子女兒完成了父親的遺願,捐出了父親的遺體,沒留下任何一部分作為骨灰葬在公墓裏。

2006年,李秉權的遺骨被埋在了1米5高的泥土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2007年,他的骨骼標本製作完成。

標本玻璃罩下的綠色台座,成了李秉權的新講台,他將永遠佇立在那裏,向學生默述人體骨骼的奧秘。

來學習的學生以護理、臨床2個專業為主,大家除了他的骨骼外,還能看到一行字:凡授我藝者,敬之如父。凡我所見所謂,無論有無業務關係,我認為應守秘密者,我願保守秘密。

這是《希波克拉底誓言》裏的句子,是每一位從醫人員的入學第一課。

丈夫去世後,在當年的屋子裏,胡素秋又生活了10年。

在彌留之際,李秉權曾對她說:“來日已短,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倆總會有一個要先離去,留下的那一個千萬不要‘氣病’‘氣死’,一定要好好活著。一為自己順應自然,珍惜生命;二為子女孫輩們不至雪上加霜;三為關心愛護我們的人,要減少減輕給他們的麻煩。

有了丈夫的話,加上作為醫生的閱曆,胡素秋早就見多了生老病死,她積極走出悲痛,身體健康心情舒暢。

兒女都提出把她接到身邊,但她堅持住在他們當時的房子裏,用著當年的家具,保留著丈夫的手稿,維持著丈夫在時的習慣,因為這樣“我每天都感覺他還和我在一起”。

2015年,93歲的胡素秋無疾而終,她在遺囑裏最後叮嚀:“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供給需要的病人,最後再送解剖。

2019年9月25日,胡素秋骨骼標本製成。

這對夫婦終於在生命科學館裏長相廝守了,永久相依,萬代不離。

浪漫是什麽?是在國家困難時,他們攜手開荒拓土,為後生奠基寶貴的財富;是為杏林事業畢生奉獻,生為醫學服務,死為醫學獻身;是幾十年來心心相印,愛情以死亡重生,用特殊的方式延續。

奮鬥不朽,愛情不朽,精神不朽。

李秉權和胡素秋相守50載,從傳奇開始,以永恒作古,一生都在印證無私和高尚。他們,是真正值得致敬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喜清靜 回複 悄悄話 感人,敬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