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看薑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我費解一些媒體在討論“黃秋生為什麽死”。他們不明白,一個人被昭雪了怎麽還去上吊。對我來說,這個疑問沒那麽難解答,因為當年我當知青時,就經曆過一件真實的自殺事件。說起來業餘宣傳隊的解散,也和這件事有關。
我們業餘宣傳隊的隊長比我大五六歲,當時也算老知青,大哥哥了。能演會寫,還能當導演。樣板戲《沙家浜》中,他是導演還兼演胡傳魁,生活中卻和阿慶嫂好上了。這在現在是多正常一件事。二十四五歲的年齡正是談戀愛的時候,但那會兒就是生活作風問題。結果沒弄好,“阿慶嫂”懷孕了,事情露了餡。這在當年可是天大的事情。好家夥,師裏派工作組,團裏也派工作組,排練演出一切停止,整風。背對背、麵對麵地揭發批判。自然“胡傳魁”也被看起來了,不許自由行動,不許串供。
有一天上午,天下起了小雨,等著開什麽會,大家就都待在宿舍打牌。“胡傳魁”說要上廁所,幾個人注意力在牌上呢,就說你自己去吧,快點兒回來。就沒跟著。結果半天不見他回來。再去廁所一找,咦,沒人。大家急了,挨個房間找。找到行李房,門從裏麵鎖著,隻聽有蹬凳子的聲音。大家心裏就毛了,一位上海知青一拳砸開了玻璃,果然“胡傳魁”把自己吊在行李架上了。
大家伸手掏著拉開門插銷,趕緊往裏衝,這時,隻看吊在行李架上的他懸空轉了一個圈兒,頭一揚掉下來了,原來他不會上吊,隻是把繩子轉一個圈套在脖子上,沒上死扣,懸空後一轉圈就摔下來。可是懸空那一下也夠狠的,他已經不上氣兒了。有一位天津知青懂點武功,上來用手指夾著喉結往下一捋,算是把他救活了。
這是大事兒,得趕緊向上級匯報,正這時,“阿慶嫂”知道了,她淒厲地一聲慘叫撲過來,把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劃開了,有人就開始抹眼淚。
上麵的人很快也到了,板著臉,看看“胡傳魁”:“怎麽,要自絕於人民?”“胡傳魁”閉著眼躺著。我看到他的眼淚靜靜地流向耳窩子,積在耳朵裏。
命案未遂,團裏也不敢再批判了,聽說領導第二天晚上就請“胡傳魁”“阿慶嫂”到家裏吃餃子。安撫一通之後就讓他們盡快返城回家,宣傳隊也開始下放,一個連一個連地換,每年都輪一次。要說一個團裏這麽多知青,怎麽都認識我,就是因為下連隊下的。
現在回頭想,“胡傳魁”與“阿慶嫂”何罪之有?2008年是知青上山下鄉四十周年紀念,我在想,我們該怎麽回首這段往事。集體語境往往要上升到社會曆史的偉大高度,說一大篇的道理,我們甚至仍會不自覺地將之理想化,重溫那些“淋一身雨水,就讓我們用青春烈火烤幹衣裳”的詞句,但具體到個體的命運,就不可能是一句話、一個大道理所能概括的了。
忘了在哪兒看過兩張照片,同樣一群人,都是當年黑龍江建設兵團的,年輕時手搭肩膀照了一張相,三十年後重聚,又仿著同樣的姿勢照了一張。兩張照片放一起,是被當做一件當代藝術品展示的,我在其中看到了歲月的痕跡,但也看到了一種心理深層的裝飾感。當然,一件作品,一千人有一千個判斷,我也尊重照片中這些懷有美好願望的老知青,不過它喚起我的是一種複雜的感動,同時還有些憐憫與感慨。我們這一代人的人生,曾那麽的真實,又那麽的不真實。
從我個人來講,反映那一時代的作品,我比較認同王小波,也對薑文充滿敬意,他們真正保持了個人的獨立意識,這種個體意識放在當今文化中來看,也是很有價值的。
《太陽照常升起》“黃秋生”為什麽會自殺?我覺得那裏有對生命難以言狀的失望。有人說:不是給你平反了嗎,幹嗎還自殺?在那個把無聊當正經的年代,大家大動幹戈地投入抓奸行動,剝了一層皮,審了一溜夠,批判呀,檢討呀,羞辱一番後告訴你,沒事了!馬上你就皆大歡喜,做得到嗎?不久前報紙報道中國人在巴黎老佛爺購物受辱,外國人無理刁難後又說你是清白的,禮節上輕描淡寫道個歉就沒人再理你了,你能想象、體會到類似黃秋生的心境嗎?
這當然是我的解讀啊,薑文自己的意圖是什麽,我並不知道。我隻是很自然地想到了“宣傳隊懷孕事件”,同樣有對人性的蔑視與對人格的汙辱。“胡傳魁”該不該自殺?他怎麽會想到自己事發之後,最信賴的那個好朋友會起來揭發他,甚至還會有那樣詳細的偵查記錄。哪天、哪時,在何地幹什麽。他怎麽知道自己在初享生命最隱秘的歡愉時,有雙眼睛在盯著……那還是他一直信任的眼睛—“所有人都不知道,你可以知道”的那種信任。秘密的分享最後都成為筆錄,然後在整風時居然被公開讀出來。而我們,這些當時二十歲上下的小青年,也真的把這件事看成錯事。還有人翻毛主席語錄,“你看,毛主席說十月懷胎,他們現在到幾個月了?懷孕是怎麽回事,接吻又是怎麽回事。呦,接吻就是嘴對嘴,那多惡心啊……”
雖然嘴上這麽說,誰心裏又不想談戀愛呢?之所以不去碰,真的是被這件事震懾住了。想到愛、結婚,感覺是複雜而害怕。到底什麽是人生,什麽是命運、愛情,有了這件事後,更令我們感到雲山霧罩。
濮存昕:剛下鄉時覺得全世界都在我一人肩上擔著呢
聽說我要走,我媽特意從河南“五七”幹校趕回來。她要去火車站送,我不讓,結果她還是到了學校。在校外的大客車上,同學們指給我看,說,你媽來了。其實我已經看到了她,隻是故意躲著她,怕她動感情。被同學揭發了,隻好不情願地到窗口問什麽事,我媽舉著勺對我說:“勺沒帶。”我接了勺就又和同學說說笑笑去了,我媽一扭臉走了。我看到了她離去的背影,後背和肩微聳著,像是已經哭了。唉,那時候的我真是不懂事。
我喝酒是“海量”
1969年7月我就這麽離開了家,去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一到兵團就碰到水澇災害,得趕緊搶救受災麥子。每天都是上千人的大會戰,排起橫隊一起在水中撈麥,那陣勢,壯觀!這事完了之後天就冷了,年初時,中蘇邊境珍寶島發生武裝衝突,這又快到冬季了,仗是不是還得打?水澇災害之後接著就要備戰。團裏組織了架線連,馬上奔赴6師所在的撫遠(在祖國版圖的東北角雞形的尖嘴處)。指示:各個師要抽出一個營,組成架線團,架設撫遠到虎林的國防電話線。保家衛國,大家都喊著口號報名,我幸運地被選拔進來。我們坐大卡車轉乘火車,再從火車轉坐卡車。三天三夜到了撫遠的目的地,發現那是大片大片的沼澤地,打前站的人還沒來得及為我們搭好帳篷。第一個晚上沒地兒住,那可是冬天,黑龍江的冬天,你都想象不出有多冷。我們隻好在卡車上過夜,在糧食麻袋中弄出個窩窩,把所有能穿的毛衣、絨衣、棉襖、棉大衣都穿身上,將就了一夜。早上發現,眉毛睫毛全都結霜凍在一起了。
開工了,幹的活兒就是在草甸子裏挖坑埋電線杆,每坑間隔五十米。每人發一把鐵鍬,鐵鍬得事先磨鋒利,三人用一把鎬。先拿鎬把冰打開,然後下鐵鍬,以最快速度挖,挖出一個一米六長、六十厘米寬、一米二到一米五深的坑,然後將電線杆往裏一杵,連泥帶水往裏一埋。這活兒不能幹慢了,因為一邊挖一邊還滲水呢,慢了水可就越滲越多,等於越慢越難幹。經驗告訴我們,穿棉褲、雨靴不好使,就得穿絨褲、球鞋。把幹衣服擱在一旁,幹完活,別人幫忙拿大衣圍個圈兒擋風,脫光了換上冰涼涼的幹衣服和棉褲,那個像凍鐵板貼在身上的滋味現在還記得。連長年紀大不用幹活,他揣著酒瓶挨個兒問:誰喝?有一次我逞能,接過去一仰脖,60度的北大荒酒,大半瓶下肚,從此有了個“海量”的美名。
白天幹活,晚上還要輪著站崗。站崗的人當晚發一支槍,兩顆子彈。守著一堆火,狼就在你的周圍。它們是聞著食堂的肉味兒來的,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夜深人靜,仿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睡了,隻有我一個人保衛他們,就有一種自豪感,覺得這就是保衛祖國,在做最革命的事。心裏還經常滾動著一些詩句,什麽“槍刺挑落了晨星,戰士迎來了黎明”,什麽“淋一身雨水,就讓我們用青春烈火烤幹衣裳”。好家夥,覺得全世界都在我一人肩上擔著呢。
種馬班讓我補了生理常識課
知青的生活當然艱苦,可也有許多值得回味的經曆。放馬就是其中之一。那可是我天高雲闊自由自在的一段日子,別人扛著鋤頭下地幹活,累個賊死,我則是吹著口琴去放馬。馬撒開在草地上吃草,喂飽了興許中午還能回來抽空睡一小覺。這樣的好差事連長為什麽會找上我?可能我看上去像是那種認真負責的人吧。在農場,除了拖拉機,種馬要算是連隊最貴重的財產了。種馬都有檔案,戶籍在哪兒,父係母係上溯幾輩,都記錄在案。我負責的主要是兩匹種馬,一匹叫蘇宛,一匹叫阿爾登。蘇聯純種馬,渾身毛發緞子似的亮,蹄子有碗口大,被馬蹄毛蓋住了,真是好看。別看那是艱苦歲月,人再窮,種馬享受的可是貴族待遇。我得給它吃雞蛋、麥芽子,還有胡蘿卜。雞蛋不敢偷吃,胡蘿卜沒事兒,所以那時我沒少啃胡蘿卜。每天還要刷馬,保持它周身衛生。檢疫員一個星期還不定期來檢查一次。他要跟誰過不去,就專門摸馬腿和肚子,那都是最容易髒的地方。
在種馬班我也有光榮事跡上過黑板報,因為給馬洗生殖器。開春是動物們發情的季節,馬也不例外。配種的馬得是幹淨的,可一冬天下來生殖器裏髒得很,必須洗幹淨。這活兒躲不過去。這活也確實難幹,因為洗之前,得有一個發情的母馬拴在前麵,種馬那玩意兒才能伸出來。要泡上溫水給它洗,並且還要用消毒液消毒。配種的活兒也幹,當然事先得掌握母馬的發情期,技術員對這活兒最溜兒,他們把手往馬屁股裏一伸,就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人工配種時,得讓我的種馬騎到母馬身上,人在後麵使勁把它的那玩意兒一推,馬的精液才能噴到容器裏,再分配給母馬。一匹種馬一次精液配得上好多母馬,但得一兩天內配完,否則就失效了。這些養馬常識,也成了我的生理衛生課。人和動物是怎麽一回事兒,真就是這會兒才開始懂的,當然,處在一群老職工堆兒裏,他們滿嘴也少不了這種“葷嗑兒”,拿馬開涮,其實說人,開始還抹不開麵兒,漸漸地也就愛怎麽說就怎麽說了。
兵團業餘宣傳隊
知青生活七年半,種馬班的日子隻有一年,曇花一現而已。還沒自在夠,上麵突然就要調我到文藝宣傳隊。中午搭著車,到達團部。宣傳股龐股長五點下班,我一直等到五點。他問我願不願到宣傳隊,我心裏想的是有趣的養馬,就說不願意。他也沒再說什麽,安排我住招待所。我不知哪來的勁兒,沒住,連夜往回趕。那年我正好十七歲,整整十七裏路,我就那麽走回連隊。這是我一生走的最長的夜路,也是最難忘的一個人走夜路。真的叫披星戴月,月亮把雪野照得亮如白晝,四周靜寂一片,整個世界都在沉睡,好像隻有我一個人在走,聽得見的隻有我自己的呼吸,還有腳踩在雪地上的咯吱聲。安靜,從來沒有過的安靜,偶爾還能有一兩顆信號彈倏地劃過夜空,據說都是蘇聯特務故意放的。
第二天就受到了表揚,說我如何如何紀律性強。我也覺得自己特革命。
後來還是到了業餘宣傳隊演樣板戲。演《沙家浜》,也演過《海港》。雖說是業餘宣傳隊,其實嗓子好並且唱得好的知青有的是,可是我不行,我是個中低音的嗓子,分我飾演《沙家浜》裏的縣委書記程謙明,全劇就四句唱,最後一句“草藥一劑保平安”,我唱不上去,隻好有人幕後幫腔,得以蒙混過關。
作者:濮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