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作家麥家
麥家在中國大陸享有“諜戰小說之父”之名,在華語世界也廣受歡迎。他的作品如《解密》《風聲》《暗算》等描寫抗日戰爭、內戰時期的諜報工作,波譎雲詭,極盡曲折複雜之能事,在當代文學裏獨樹一幟。也因此,麥家小說不僅被大量改編為影視作品,也早有多種翻譯版本問世。
以麥家受歡迎的程度,很可以如法炮製,以擅長的風格題材延續市場效應,但在頂峰之際,他卻突然收手,蟄伏8年之後方才推出《人生海海》。從書名看來,新作已然透露出不同方向。麥家以往作品著眼一項機密訊息的傳遞破譯,一樁間諜遊戲的此消彼長,新作則放大視野,觀照更廣闊其實也更複雜的生命百態。麥家拒絕在舒適圈內重複自己,勇於尋求創新可能,當然有其風險,未來的動向如何,值得注意。
《人生海海》的書名對台灣、閩南地區的讀者而言應該覺得親切。“人生海海”這句俗語泛指生命顛簸起伏,一切好了的感觸,有種世事不過如斯的滄桑,也有種千帆過盡的釋然。麥家使用這一詞語,顯然心有戚戚焉。小說背景從民國寫到新世紀,道盡大曆史的風雲變化,也融入了他個人的生命經驗。故事發生在浙東富陽山區,正是他的所來之處。
小說圍繞一個綽號為“上校”的人物展開。上校生於浙東山村,因緣際會,以木匠身份入伍,自學成為軍醫,曆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朝鮮戰爭,也經曆了“文化大革命”。出入這些曆史場景,上校有了匪夷所思的冒險。他是出生入死的軍中大夫,也是風流無度的好色之徒;他曾當過和尚,更曾卷入諜報工作,周旋於國民黨、共產黨、日寇、漢奸之間。上校孑然一身,卻身份多變——他另一個外號竟是“太監”。而一切風風雨雨皆指向其下腹的刺字。那刺字寫些什麽?如何發生?何以成為人人希望一窺究竟的謎團?謎樣的上校或太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到巨大衝擊。
熟悉麥家的讀者,可以看出《人生海海》與此前作品的關聯。他寫戰時情報人員詭秘的行徑、驚悚的冒險,可謂得心應手。但在新作中,麥家的野心不止於敘述一個傳奇人物而已,他同時著眼於發掘這一人物的前世與今生。於是,上校的傳奇經曆與他回到鄉村後村中的四時變化、人事遭遇,烘托出一段又一段的時代即景。這些描寫時以抒情韻味投射出麥家的個人鄉愁,卻也更加凸顯出一個南方鄉村的種種陰暗與閉塞。外麵世界的天翻地覆與其說帶來鄉村的改變,不如說反照了改變的艱難。所有的矛盾在“文革”期間爆發,首當其衝的正是像上校這樣曆經大風大浪,出走而又回返的人物。
這使全書的視景陡然放寬。麥家所關心的不僅是上校個人的遭遇,更是他與老少村民在閱曆和價值觀念上的巨大差距,而雙方為此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烈的。麥家善於講故事,以往諜報小說裏的布置——有如《風聲》的蜚短流長、《暗算》的背叛與被背叛、《解密》的懸而不解——仍然不缺,但此次爾虞我詐的戰場則融入日常生活中。當大是大非的教條轉化為瑣碎的家常倫理,當堂而皇之的革命遭遇卑劣的人性時,一切都變得如此粘滯曖昧,猶如魯迅所謂的“無物之陣”。
小說的敘事者是個少年,他的天真與苦悶恰恰與上校的神秘與世故形成對比。事實上,這位少年的成長和回顧才是小說的真正主軸。透過少年好奇的眼光,上校的一生逐漸浮出地表。就此,小說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上校在“文革”前後的身世背景和遭遇;第二部分則借不同角色之口,倒敘上校早年的傳奇經曆;第三部分跳接到當代,昔日的少年漂泊到西班牙,如今步入老境,回返故鄉,因為尋訪上校而發現更驚人的秘密。
細心的讀者不難理解麥家如何利用敘事方法,由故事引發故事,形成眾聲喧嘩的結構。居於故事中心的上校始終沒有太多自我交待——他在“文革”中受盡迫害,最後其實是瘋了;反而是周遭人物的臆測、捏造、回憶、控訴或懺悔層層疊疊,提醒我們真相的虛實難分。然而《人生海海》不是虛應故事的後設小說。麥家顯然想指出,寫了這麽多年的諜戰小說,他終於理解最難破譯的密碼不是別的,就是生活本身。
上校與少年來自同一鄉村,分屬兩代,命運極其不同,人生卻有出人意表的糾葛。麥家寫作一向精準細密,對這兩個人物的關係處理可見一斑。他們都是孤獨者,各自被“拋擲”到世界裏甚至世界外,由此展開生命之旅:上校投入戰爭與革命,曆經冒險與沉淪;少年偷渡前往馬德裏,遭受無限的異國艱辛。比起來,上校的故事有諜報、有女色,還有縱欲、殺伐、情愛和背叛;而少年的故事則是一個海外遊子從無到有、不斷積累財富的創業寓言。但少年離鄉背井的原因又和他的家族與上校的恩怨息息相關。上校神秘的英雄氣質讓少年著迷不已,相形之下,少年在海外那些涕淚飄零的經驗反而是小巫見大巫了。多年後,老“少年”還鄉,還是不忘故人;他必須挖掘上校最不可告人的秘密,以此完成上校的故事,以及自己(遲來的)成長儀式。在最奇特的意義上,他們成為不自覺的師徒。
《人生海海》前兩部分固然可觀,但真正讓讀者眼前一亮的是第三部分。這一部裏,麥家的敘事速度突然加速,將少年與上校雙線情節合而為一,同時,與上校背景一樣神秘的上校妻子林阿姨登場。這位女性是全書的關鍵人物,麥家筆下的她極其動人。經由她娓娓道來,上校的過去——他的風流往事、政治立場、婚姻關係,還有下腹的刺青……一一厘清——至此真相似乎大白。但上校本人早已智力退化如兒童,無從詢問了。故事急轉直下,聽完上校一生之謎最後的“解密”,老去的少年(還有麥家自己,以及理想的讀者)不得不喟然而退。
學者王德威
《人生海海》著力處理許多深沉的話題,善與惡、誘惑與背叛、屈辱與報複、罪與罰,此消彼長,載沉載浮。都說愛和時間能夠帶來寬宥和解,麥家也的確以此為小說添加了正麵色彩。但俱分進化,無有始終。愛或時間果然能證明或抹消生命的糾結嗎?小說的敘述者何其有緣,認識了一位傳奇人物,但在講完/聽完上校的故事後,就像英國詩人柯勒律治(SamuelTaylor Coleridge)《古舟子詠》(The Rime of theAncient Mariner)裏的那個年輕人一樣,變得成熟了,卻再也走不出憂鬱。我想到沈從文《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中的一段話:“我老不安定,因為我常常要記起那些過去事情。一個人有一個人命運,我知道。有些過去的事情永遠咬著我的心,我說出來時,你們卻以為是個故事。沒有人能夠了解一個人生活裏被這種上百個故事壓住時,他用的是如何一種心情過日子。”
麥家作品一向以傳奇取勝,《人生海海》高潮迭起,依然能滿足讀者期望。但我認為這部小說真正的意圖是以傳奇始,以不奇終。“傳奇不奇”語出沈從文另一名篇之標題。所謂“不奇”,不在於故事吸引力的有無,而在於作家或敘事者從可驚可歎的情節人物裏,體悟出生命不得不如此的必然及惘然。這是人生的奧秘,還是常識?
《人生海海》的基調是幽暗的,小說的終局甚至鬼氣彌漫。而我以為這才是麥家作品從過去到現在的底色。他的諜報小說之所以如此動人心魄,因為寫出常人常情常理所不能、也不敢碰觸的秘密——絕對威脅也是絕對誘惑。他的人物在愛國或叛國的表麵下,散發出一種頹廢耽溺的氣質,甚至忘我。上校的故事何嚐不也如此?《人生海海》試圖將這樣的感受擴大,作為回看故鄉甚至曆史的方法。危機是真實的,冒險是奇異的,真相是虛無的。如何將傳奇寫成不奇,這是很大的挑戰。據說這是麥家策劃寫故鄉的首部,他將如何講述未來的故事,令我們無限好奇。